出售保险分支 花旗集团全能金融战略渐行渐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2日 04:19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冯蕾俞燕发自纽约北京 纽约时间1月31日,花旗集团(CitiGroup)和美国大都会集团(MetLifeInc)达成协议,后者将以115亿美元的价格购进花旗集团旗下的旅行者人寿保险公司(Travel-ersLifeandAnnuityCo.)和绝大部分国际保险业务,从而成为北美最大的个人人寿保险公司。此举亦表明,花旗集团正在放弃上世纪90年代末由董事长桑迪.威尔(SandyWeill)创意的“全能(Universa
交易故事 据悉,大都会集团将付给花旗集团价值30亿美元的股票,其他款项则以现金支付,交易可望在今年夏季结束。“我们和旅行者人寿保险公司拥有几乎同样的产品,”大都会集团发言人JohnCalagna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两家无疑将从合并中共同获益。” 据了解,花旗集团和大都会集团将达成一个为期10年的合约,后者将可以通过花旗旗下的美邦交易(SmithBarneybrokerage)、花旗银行的分支机构以及Primerica的10万多名金融顾问的庞大网络来销售保险产品。 “并购将使我们的业务能够延伸到日本、英国和欧洲,在这些地方大都会集团的影响相对较弱,”JohnCalagna说,“花旗集团发达的银行网络和机构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拓展国际业务。”据介绍,截至2004年9月底,大都会人寿总收入达到290亿美元,总资产为3735亿美元;而截至2004年年底,将被收购的花旗集团保险业务总资产达960亿美元,营收总额和净收入分别为52亿美元和9亿美元。 据分析,与旅行者人寿合并后,大都会人寿的利润可望迅速得到提升,到2006年的每股收益将增加4到6个百分点。2004年,大都会人寿预计每股收益为3.59美元。市场谨慎看好 交易正式公布当天,花旗集团股价上涨1.6%,报于49.13美元,而大都会集团股价则下跌15美分,至39.79美元。 同时,交易甫一公布,风险评级机构穆迪就迅速反应,认为花旗集团出售旗下旅行者后前景稳定,对花旗集团及其旗下花旗银行的评级仍维持在Aa1。穆迪认为,剥离资产将使花旗的资本得到充分释放,并用于其核心业务,这表明花旗管理层已经确立了“在各业务上若不能保持领导地位和盈利就退出”的经营策略。 渐离“全能金融”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是次交易表明,花旗集团离自己上世纪90年代倡导的“全能金融”或曰“金融超市”的规划渐行渐远。 花旗集团由现任董事长威尔的旅行者集团(TravelersGroup)与花旗公司(Citicorp)于1998年合并而成,由于该购并发生在Gramm-Leach-Bliley法案(该法案解除了对美国金融服务业的分业管制)出台之前,花旗集团普遍被认为“全能金融”的标志性代表,在是次出售前,花旗集团的业务囊括了保险、证券、银行和资产管理。 2002年的一场调查似乎改变了花旗集团的发展路径。当时,和其他投资银行一道,花旗面临了“利益冲突指控”,其核心是威尔是否在2000年向旗下的投资银行部门——所罗门美邦的明星分析师杰克.格鲁曼施加压力,要求其把AT&T的投资评级从“中立”调高到“买入”,以赢得AT&T的证券承销业务。花旗集团的股价从此一路下滑,在2002年7月曾到达历史低点25美元附近。因为丑闻,花旗集团最终付出了高达80亿美元的代价。 此后,所谓“全能金融”战略开始被质疑,管理届也开始讨论认为,一站式金融服务或许只是一个理论上的典范,而并非适用于现实。与此同时,花旗集团开始试图摆脱给公司收益增长拖后腿的业务。花旗集团的年报显示,其保险业务在2002年和2003年分别下滑了3%和5%;同时,包括保险业务在内,花旗的全球资产管理部门为花旗贡献的盈利比重仅在10%左右。花旗从2002年开始从保险业抽身,当时它将旅行者财险(TravelersPropertyCasualty)分拆,后者与StPaulCos合并。2003年10月,威尔将管理权交给了普林斯和BobWillumstad,并宣布将于2006年年初退休。有意思的是,当公众在2002年对花旗集团质疑之时,时任首席运营官的普林斯曾表示,“当你经历了如此重大的挫折后,整个理论框架都会改变,所有人的看法都会改变。” 如今,花旗似乎正在改变的路途上。截至目前,花旗集团的股价已经回到了50美元附近,2004年利润总额约在170亿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