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甲骨文股价回落 仁科成烫手山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 16:52 经济参考报

  全球软件巨擘甲骨文公司13日称,在经过18个月的艰难谈判后,甲骨文公司已与其在商用软件领域的竞争对手仁科公司签署收购协议,最终决定以每股26.50美元、共约10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仁科,相比2003年6月其首次提出收购时,已经溢价75%。

  或许是期盼太久的缘故,在成功收购消息宣布的当天,甲骨文和仁科的股价分别上涨了9.4%和10.3%,达到14.63美元和26.42美元。然而,业内对此次收购却非议颇多,包括竞
争对手、市场分析人士、仁科客户以及仁科员工在内的诸多相关人士都对甲骨文未来的发展前景表示担忧。截止到17日,甲骨文股价已经回落到了每股13.94美元。分析人士认为,这表现出业内对甲骨文并购后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硅谷肥皂剧”

  2003年6月,仁科以17亿美元收购了竞争对手J.D.Edwards公司,一跃成为商用软件业老三,这使位居第二的甲骨文公司感觉自身地位受到威胁,当月就宣布要出51亿美元收购仁科。硅谷两大软件巨头间旷日持久的收购战从此拉开了序幕。这场长达18个月的拉锯战被国外媒体形象地描绘为“硅谷肥皂剧”。这种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因为整个的收购过程中,不光有仁科首席执行官的下台和管理层之间恶毒的攻击,双方还上演过一出法庭闹剧,实在是“妙趣横生”。

  干掉对手:18个月来,仁科一共拒绝了甲骨文的五次收购要约,但甲骨文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拉里·埃利森屡败屡战,其“矢志不渝”的精神的确令人佩服。当然也有一些人批评说,埃利森在公司管理上野蛮而粗鲁,从创立公司到现在一直牢牢抓住公司所有的权力,而且“瑕疵必报”。有文章称,埃利森此次逞强拿下仁科,很大程度上是要报复仁科的前总裁克雷奇·康韦,后者在甲骨文工作8年后加盟仁科,两人经常在公开场合攻击对方。今年10月,仁科公司宣布,董事会对克雷奇·康韦能否领导仁科走出困境失去信心,因此决定将其解雇,这一事件为埃利森的成功铺平了道路。

  口水大战:2004年11月在甲骨文对仁科88亿美元的收购要约临近其最后期限时,两家公司的高层官员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纷纷指责对方,打起了口水战。甲骨文公司主席在写给仁科股东的信中称,仁科的董事会是一个愚蠢的团体,根本不值得信赖。而仁科公司主席则在写给甲骨文首席执行官的信中指责甲骨文的不正当竞争提升了股民对仁科公司股票销售的怀疑,并威胁说,如果甲骨文再散布这些消息,仁科将对甲骨文公司提出诉讼。

  法庭闹剧:为阻止甲骨文收购成功,仁科董事会曾决定实施“毒药丸”政策(也称“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向股市发行大量新股,从而使甲骨文必须购买更多的股票,这样甲骨文就会因收购价格过于高昂而放弃收购。为此,甲骨文将仁科告上法庭。然而,12月12日就在美国特拉华州地区法院将就甲骨文提出的法律诉讼进行听证时,埃利森突然发表声明称,甲骨文已经以每股26.50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仁科。

  峰回路转:一个月前,失去耐心的甲骨文公司曾经下过“最后”通牒,称其提出的每股24美元、共约88亿美元的报价将是“最好的也是最终的”——如果仁科再拒绝收购,公司将放弃长达17个月的收购活动。此后,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仁科董事会首次主动联系仁科、要求开展“严肃的磋商”之后,这次会谈使甲骨文第一次有机会看到甲骨文公司的内部数据,也使得甲骨文痛下决心、决定提高再次收购价格。仁科态度的大转变跟公司近期的经营状况有很大关系,由于前途未卜,仁科产品的销量不断下降,公司股价也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而美国和欧盟法院做出的对甲骨文有利的裁定更是让仁科雪上加霜,于是才主动提出“密谈”。

  仁科成了烫手的山芋

  尽管甲骨文公司如愿以偿地收购到了仁科公司,但付出的代价似乎太大了点——它必须让投资者相信与仁科“联姻”付出的103亿美元确实“值得”。

  甲骨文收购仁科事件迄今历时18个月,其中波折颇多,这当中不光有仁科股东的抵制,还有来自美国和欧盟司法部反垄断调查的压力。好在经过甲骨文公司的不懈努力后,2004年9月,美国北加州联邦法院推翻了司法部的否决决定,欧盟委员会也于10月对此收购予以放行。然而,到11月份为止,双方在收购与反收购的角力中已经耗资近2亿美元,并且在并购的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导致的客户流失给双方造成的损失更是无法计算。

  标准普尔的分析师鲁迪曾撰文指出,甲骨文这种“逞强”收购的行为并不可取,最终只能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至少两家公司投资者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害,而第三方的竞争对手反倒可以坐收“渔翁之利”。面对外界的种种批评,埃利森表示,甲骨文希望在完成收购后,公司盈利能在2006年5月结束的财务年度里增加约4亿美元,“我们不是为了收购而收购,我们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仁科的业务对公司战略发展至关重要”。他将这次收购成功视为自己的得意之作,认为这是仅靠传统智慧无法解决的难题。

  或许埃利森和他的团队确实有过人之处,但多数业内人士还是对甲骨文收购仁科后的前景表示担忧。与仁科的35家主要客户打过交道的一家软件顾问商认为,甲骨文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取得仁科公司众多客户的信任。因为许多客户从一开始就反对两家公司合并,这些客户担心他们从会计部门到人事部门都使用的仁科软件会因为两家公司的合并而退出市场,毕竟这些软件价格不菲。一位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尽管短期内仁科公司的老客户不会离开,但是2至3年后他们可能会将资金投到别处。而且甲骨文还面临着仁科为阻止被收购而留下的“后遗症”——客户保障计划,这一计划向仁科的客户承诺,如果仁科被某方收购,致使仁科软件支持、授权更新或新产品升级服务中断,客户可获金额多达当初所付软件授权费5倍的赔偿。甲骨文当然不愿为此支付总额高达24亿美元的索赔金额,因此首席执行官埃利森表示,为了让仁科的老客户满意,公司将投入巨资,在合并后的公司设立一个单独的部门继续从事仁科软件的开发。

  此外,收购后仁科公司员工的去留问题也是令埃利森十分头疼的事情。尽管并购当天公布的甲骨文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显示,甲骨文今年第三季度收入为27.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盈利8.1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上涨32%,但庞大的并购费用最终还是会迫使甲骨文为缩减开支而大量解雇仁科员工,尤其是一般的蓝领工人。当然,为了业务发展的需要,仁科公司中掌握核心技术的工程师自然是甲骨文公司极力挽留的对象。据业内人士分析,尽管仁科公司的雇员对甲骨文公司普遍存在抵触情绪,但近来美国公司裁员的大潮也许可以帮助甲骨文留住仁科的一些工程师,而10月份反对收购呼声最高的仁科前首席执行官克雷奇·康韦的被迫下台也会缓解一些不满情绪。为了稳定人心,埃利森在双方签署了收购协议后,立刻给仁科的雇员发了一封信,表示只要他“在位”,仁科的员工就可以得到公正的待遇。然而,这位现年60岁、从1977年甲骨文公司创立以来就一直担任首席执行官的埃利森,在不久的将来把大权转手他人的可能也并非没有。

  尽管甲骨文收购仁科的初衷是要实现强强联合,通过整合仁科近1.3万家客户和出色的研发力量增强实力,最终向全球商用软件的龙头老大——德国SAP公司提出挑战,但SAP公司似乎根本没把这个小兄弟放在眼里。其发言人13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公司根本不关心两大对手的合并。如果说会造成什么影响的话,那只能是会使SAP的生意更好做,因为我们现在只需要关注一个竞争对手。更何况即使是在他们本土的美国,我们也是商用软件领域的老大,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我们的发展战略也不会发生变化。”有分析人士称,现在的仁科对于甲骨文来说,只不过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庞大的收购和诉讼费用将使甲骨文公司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同企业文化的沟通也将是甲骨文面临的一大难题。

  作者:肖莹莹

  (来源:经济参考报)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