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欧洲媒体上的中国变脸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8日 16:56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覃里雯/文

  至少在过去9年间,事实的变化已经从四面八方重新开始,从先后撤离欧洲前往中国的欧洲企业,大批涌入布达佩斯和爱尔兰之间地带的中国移民,占据了全球市场80%的中国制造的笔,日渐频繁的中欧领导人互访……

  但是,新的中国形象真正进入欧洲大众媒体的叙事始于2003年夏季。仿佛在一夜之间,大多数欧洲媒体——尤其是印刷媒体,都显著增加了中国报道的篇幅,并且都特别制作了中国特刊。今天,在欧洲翻开任何一份刊物,你都会看到关于中国或者海外华人的文章和报道,基调相似几近雷同。这些报道正是促使所有欧洲人向他们遇到的中国来访者发问的原因:“中国就要成为超级大国了,对吗?”

  在此之前,欧洲已经有过几次中国热。十七、十八世纪曾有过由在华殖民战争引发的中国热。当时,刚刚摆脱中世纪进入启蒙时代的欧洲人将遥远的清帝国美化为世界最文明、最和谐的国家,在丝绸和瓷器中浮想联翩。另一拨热潮在二十世纪60、70年代出现,当时欧洲新一代正在反叛制造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上一代人和意识形态,发生在古老中国的年轻人的革命仿佛成了他们不通声气的同盟,挥舞着毛泽东语录的年轻人在柏林和伦敦游行,通常在此后会伴随着大麻和摇滚乐。

  从意识形态的狂热中冷静下来的欧洲,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再次被中国领袖邓小平的个人魅力和中国所爆发的惊人增长率所迷倒。此后,大量投资涌入中国,中国变成了一个充满许诺的市场,一个有待开垦的肥沃处女地。

  但是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的全球经济衰退中,经济依旧高速增长的中国的面目在欧洲人眼中又一次发生突变。

  在法国,最先领导潮流的是历史悠久的中左派旗帜《解放报》,但是这一次与革命传统无关。《解放报》驻京记者韩石被2003年11月16日法国LDCOM公司的一项合同所迷惑,这项铺设数千公里的DWDM国家干线传输网项目由一家名叫华为的中国企业获得。韩石前往深圳,在那里,他惊讶地发现了这家名列全球第三的光纤网络供应商。他被这家完全不逊于任何国际高科技企业的公司折服,由此认为,中国不再仅仅是世界工厂,而是一个拥有自己过硬品牌的国家。他的报道是法国主流媒体中最早改变看待中国视角的报道,此后,那个固然生机勃勃,但是依然贫穷的中国形象几乎彻底改头换面,变成了一个可能的强劲竞争对手。关于中国可能成长为超级大国的报道开始在法国印刷媒体上稳步增长,以政治、社会、文化类综合报道著称的大报如《解放报》、《世界报》的中国报道一半以上被经济报道主宰。就在2004年“中法文化年”末,一些媒体,如《快报》,先后制作了中国特刊。

  在英国,最早开始增加中国报道的是财经类媒体,最具代表性的是《金融时报》。英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财经类报纸《金融时报》于2003年6月底推出中文电子版,不过较之它的美国对手《华尔街日报》推出中文网站已经晚了一年半。《金融时报》是英国最早开始意识到中国经济发展潜力的媒体之一,但直到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关于中国的报道仍然主要集中在对北京充满怀疑的政治报道上。在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济报道逐步占据了更大的比例。同样的态度在同样深受尊敬的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上也相当清晰,直到1997年,《经济学家》依然通过记者多米尼克·齐格勒警告世界:中国可能看上去长势强劲,但却是一个充满弱点的国家,随时可能崩盘,并可能因此成为邻国的威胁——这样的基调一直维持了好几年。对中国的怀疑似乎也是在2003年消解的,2003年2月的《经济学家》发表一篇文章称高速发展的中国不应被视为威胁。“中国总是在为发达国家(经济政策)的过错担当罪名。”在另一篇文章中,《经济学家》如是说。2004年9月,一篇引用拿破仑名言“中国一旦惊醒,必将震惊世界”作为开篇词的报道索性将中国的发展称为“大跃进”。

  在德国,最大的周刊《明镜》一直是引领德国媒体对中国看法的杂志。值得注意的是,在2001年,《明镜》还没有一个关于中国的封面故事。但在2002年,一篇关于上海经济发展、一篇关于中国兵马俑在德展出的封面故事出现了,2003年,中国因为SARS出现在封面上,而在2004年10月11日,一期具有代表性的专刊出现了《中国:超级大国的诞生》。《明镜》相关负责人对此的解释是非常直接明了的:大家都在做这样的报道,我们也只能效仿。《时代周报》在此之前的一年多内已经陆续介绍了很多中国作家和艺术家,他们当中有些甚至不为多数中国人所熟悉,但是现在,随着中国形象的改变,这些人物忽然具有了特别的意义。伴随着经济强劲增长,中国当代文化变得日趋显眼起来。

  欧洲媒体在描述中国成为“超级大国”的未来时具有明显的群体效应。驻华欧洲记者们发现,他们过去自由决定90%选题的时代结束了,现在,坐在巴黎、汉堡、伦敦和马德里的编辑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明确:经济、经济、经济。为了谈论经济,英国《卫报》在几周前刚刚送出十几名记者来到中国采访。一次关税的提升,一个中国官员关于人民币汇率的简短意见,忽然都变得无比重要。而在谈论经济时,对中国的既有怀疑态度消失之快即使让中国人也难以接受。这一轮狂热的欧洲媒体“中国热”是否在重蹈从前的误解?观察家或许会发现,欧洲电视媒体的新闻还没有出现印刷媒体这样大幅度的变化。但是对欧洲的电视新闻而言,“硬新闻”多半意味着尸体和不愉快的震惊,所以,对中国而言,这一点是非常令人安慰的。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健力宝收购案风云突变
联想收购IBM PC业务
高峰私生子案一审判决
中外乒乓球明星对抗赛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