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华尔街投行的华人声音:为什么留在美国(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0月07日 11:28 新浪财经 | |
奥本海默基金公司董事总经理 李山泉 李山泉:我是1984年来的美国,当时对美国了解不多,对金融就了解更少,当时来美国一个最想的事情就是把外语弄好。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呢?当时去欧洲时,晚上人家请吃饭,两边坐的都是外国人,德文德文不会,英语英语也没几个词,所以吃饭简直就是受罪,只好看着这边笑一笑,看着那边也笑一笑,极其难受,我的局长吃完后我们一起到外边一起抽烟对我说,没把我给憋死。当时又不能抽烟,又不能说话,只能这边笑笑,那边笑笑。当时就觉得口语太重要了。后来就决定学外语,当时还住在中南海,每天早上起来在河边大声读,有一天黄华从后面走过来,吓得我不敢读,那时候那个英语真的很差。来到美国后,什么也不懂,一看有发展经济学,我想可能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的,学了之后可能帮助中国发展有用,学了一年后发现,真正在经济学中有价值的其实是金融,我上了很多课后,我发现国际金融是最有用的。我就想研究金融更能帮助中国,学完一年之后我是按时回去的。我当时与江泽民总书记还是坐的一个飞机,那时他是上海市的市长。回去之后想,将来有机会一定要把金融这个东西学好。但回去之后发现原本属于自己的一些机会没有了,这时我就跟领导讲,还想去外面读一读,领导就同意了,当时连学费带奖学金都有。这就又来了。当时领导让我读研究生,不能读博士,读完二年后,正好1989年,那时已没有人管你读不读博士。当时想,还是读博士吧,等我读一年时,有一个好机会来了,这时有一个挑战,就是放不放弃博士学位。从我个人来说,我是一个搞实践的,这个机会是一个公司,一个星期去两天,从赚钱的角度很好,从金融实践的角度来说,也很好。后来,也就是我现在这个老板,让我跟他做,我那时就斗争要不要学位,跟我太太商量后她说,即使毕业了,也不一定有这样的工作。这样我就来到华尔街了。当时还有一个身份问题,如果一个公司解决你的身份,那是很多人希望的,所以我就来到这里了。 为什么不回去,小孩子大了,两头够不着,我的老大是在国内生的,到这边读书,再回去跟不上,再加上我的身份也解决了,这样就在这边过起来了,后来再有一些回的机会,政府机关是回不去了,有一些公司用你,但是由于许多原因也没有成功。但我还是经常与国内保持联系,前些时候,我就写了一些东西,是关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思考。美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区别是我在美国这边不用担心我说话说错了,这边没有这个问题。有些东西不可逆,也可以回去,但比如说我的孩子,现在回去的话可能考不取任何一个学校,受的教育的体系也不一样,他可能也不习惯。对于我来说做一个职业的经理人很好,这是我所适合的。其实一咬牙也就回去了,但是,还是没有回去,这里面的原因的确很多。我参加了美国籍,这没办法,我给你举个例子,到了欧洲我的同事过去了,我在哪儿拉着个箱子过不去,因为中国护照他要查你这这那那,极其不方便。其实,在这边,也失去了中国的许多的东西,发展中的许多的东西,但我也不后悔,路走下去,就走下去了,人不可能把所有的好东西全要到。有所得就有所失,这是必然的。没什么可后悔的。其实人最重要的是永远要不停地充实自己,今天比明天提高了,这就行了。还有一个就是如果我再回去就高不成低不就,我这样的年纪,再给什么人打工就不合适,再说给你什么地方,那个地方也是别人等了很长时间的,凭什么就一下子给你了,这样也不好工作。 美林证券公司副总裁 史季 史季:我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上海电视台做经济栏目,搞得也挺有声有色的,第一年的片子就得了奖,送到中央台也得了奖,台里还很重视,后来台里一些大的采访他们都会叫我去。正好上海大中型企业要引进国外管理的先进经验,要学习全面质量管理,有一个教授团从美国组织起来到上海做讲座,我在他们团跟了一个星期,结束的时候他们要回去了,跟他们的团长聊时,他说,你大学毕业不久有没有兴趣到美国深造,当时周围的朋友也有出去的,我说好,但没有太当真。两个月后他们就有一个邀请信过来了,只要将好些手续办了,考托福和GMAT就好了,当时毕业不久,这些考得还不错,又有奖学金,这样就出来了。父母让我自己选择,我想自己年轻,为什么不出去看看呢。当时我跟台长说,学好后还可以回来,他说好好,当时单位都要写介绍信,这样就来了,来了拿了个商学硕士,念书的地方是弗吉尼亚,风景好,但不象纽约有那么多的商机,第一份工作就在纽约,当时觉得纽约集中了最好的和最坏的,这个城市比较适合年轻人想挑战生活的好奇心,也觉得很好。第一个工作是大中国银行,我觉得他们的管理与国内非常相似,他们有一部分是外派的人,国内派过来的,那些人的工资相对比较低,所以他们当地招的人,比如说像我,他们觉得是给多了,他们总是说小史你还年轻,你还锻炼几年吧,你即使有管理这个部门的能力也不会提拔你。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接触了其他一些朋友,这时我就想到其它美国大公司试一下,积累一些经验会增强个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当时在中国银行觉得与国内没有太大的区别,后来就去了富利银行,这是一家在新英格兰地区很大的一个银行,由于合并问题需要以后上班去波士顿,但我的朋友们都在纽约,再加上自己想积累一些投资银行的经验,就又选择了美林证券,当时觉得不错,当时想换一个公司一定要好一些的,当时经过三四轮面试后就进来了。我觉得我们这个部门如果做得好,提得就比较快。但是,过了两三年后我的感受又不一样的,好像有一些瓶颈,因为中国人升到一定的程度再往上升很困难,这中间不光包括业务能力,还有一个就是你是中国人,不管怎么样你是中国人,你的语言问题,美国哪怕一个高中生讲的语言都比你更流利,更能知道你的老板喜欢什么,比如说谈体育,你必须迎合他的兴趣,后来你发现有一些因为与老板的关系好,他就会更省力一些。中国人一般在哪儿做事,他们有些人就靠吹,周末与老板航海,烧烤等。那么下次提级就会容易得多,中国人相对欠缺一些。说到回去,我周围的朋友有两类人回去,一类人911后没工作,还不如回去,就回去,还有一些人,国内相对机会好也回去了,有些人过了一两年就又回来的,他们觉得两边都不是那么回事。有些人在这边有了学位,有工作经验,总觉得是个什么,但国内不这么看你,给你的那些态度可能受不了,除非你在美国本身就不好,还有一些人回去后想比美国还要好一些,但事情并不是想的那样,就容易出现挫折感。美国的生活让我觉得只要努力我未来的生活是可以预测的,国内我就不知道。国内中资银行的老板有许多要么下台要么坐牢,基金的老板也如此,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即使有一些后台,也不是那么确定,当然不怕这种不确定性也可以。如果想相对平稳的生活也就在留这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