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泰国退出:宏观政策的失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24日 07:44 中国经济时报

  ——从“钉住汇率制度”退出的路径选择和经验教训(三)

  -王宇

  确切地说,泰国退出的失败,不是汇率市场化改革的失败,而是在资本帐户开放的情况下固守“钉住汇率制度”的失败,是其宏观政策失衡、宏观决策失误的结果。

  一、泰国退出的路径

  从1984年开始,泰国实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由于货币篮子中美元权重高达90%,汇率浮动区间仅为0.2%,所以,泰国实际实行的是“钉住美元”制度,官定汇价为1美元兑换25泰铢。

  1977年后,泰国一直存在着巨大的贸易逆差和经常帐户赤字。1995年,美元大幅升值,由于泰铢钉住美元,进一步削弱了泰国的出口能力。1996年泰国出口锐减,国际收支迅速恶化,到1996年年底,经常项目赤字达到126亿美元,占GDP的8%。

  为了解决经常项目逆差问题,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一般有两个选择:一是增加汇率灵活性,通过汇率的自由浮动(或在一定区间内的浮动),自行解决本币高估问题;二是在坚持“钉住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开放资本项目,吸引外资流入,用资本项目盈余弥补经常项目逆差。泰国政府选择了第二种,即在“钉住美元制度”下,实行资本帐户自由化,吸引外资流入,并通过高利率政策防止流入的资本流出。

  在超稳定汇率、高利率以及资本帐户自由化政策的吸引下,国外投机资本,尤其是国外短期资本大量涌入泰国,1995年,泰国对外债务已经占出口总额的114.2%、GDP的49.3%,1996年,外债总额达到867亿美元,人均负债1562美元。过多的短期资本流入和过高的对外负债为泰国金融危机埋下伏笔。

  在经常项目赤字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泰铢面临越来越大的贬值压力,但泰国政府依然坚持“钉住美元制度”和1:25的官定汇率,并加大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这为国际投机资本提供了可趁之机,从1997年年初开始,他们对泰铢发起了连续攻击。

  1997年2月,泰国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以2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平息了泰铢贬值风波。同年5月,泰国联合东亚其他国家再次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泰铢汇率。但是,泰铢贬值的压力继续增加,市场出现了恐慌性抛售,泰国中央银行在外汇储备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已无力维持泰铢汇价。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宣布放弃钉住汇率制度,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泰铢当日下跌了20%,到1998年7月,泰铢对美元贬值了60%左右。

  泰铢的大幅度贬值,不仅给泰国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而且迅速波及到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形成了一场席卷整个东南亚地区的亚洲金融风暴。

  二、泰国退出的教训

  (一)宏观政策失衡

  1、在钉住制度下,随着资本项目开放,泰国利率水平的变动必须与美元利率变动保持一致,否则,利差的变动导致短期资本套利活动加剧。这使泰国货币政策陷入被动,甚至失去作用。

  1993-1994年,泰国出现了经济过热现象,中央银行却无法通过对利率政策的调整来稳定物价。因为当时美元利率较低,如果提高泰铢利率,利差的扩大将导致短期资本的进一步流入,增加泰国的通货膨胀压力。1995年,泰国经济增长乏力,但由于当时美联储提高了美元利率,所以泰国中央银行不仅不能降低泰铢利率,刺激经济;相反需要进一步提高泰铢利率,以维持与美元较高的正利差,防止资本外流。1996年泰国优惠利率达到13.25%,成为亚洲利率最高的国家。泰国经济衰退是泰国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

  2、在开放经济下,要实现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两个目标,需要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两个工具,而“钉住美元制度”使泰国失去了汇率工具。1996年,泰国面临刺激经济增长(实现内部均衡)与减少经常项目逆差(实现外部均衡)双重任务,但中央银行却只能使用货币政策一种工具,最终使泰国经济陷入“米德冲突”。

  当时,泰国政府为了减少经常项目赤字,防止资金外流,不断提高利率,高利率使本来就增长乏力的泰国经济雪上加霜。并且,高利率政策与超稳定的汇率制度一起,成为国际投机资本攻击泰铢的诱因。

  (二)宏观决策失误

  1、判断预测的失误。1995-1996年,美元大幅升值,对日元升值达40%,此时,泰铢继续紧钉住美元无疑将置“出口导向型”的泰国经济于死地。当时,泰国政府也注意到了“钉住制度”的不可持续性,由于担心泰铢贬值会增加债务负担,造成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使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问题恶化,所以迟迟下不了决心对汇率政策进行调整。他们希望将“钉住制度”再维持一段时间,先解决经济和金融部门问题后,再来调整汇率。然而,国际资投机本没有给泰国政府足够的时间。

  此外,1997年5月,在货币投机者向泰铢发动第二次攻击之前,泰国政府曾利用模型计算,认为泰铢高估的情况并不严重,仅为5-10%;而泰国央行拥有39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完全有能力将泰铢继续维持在1:25的水平上。由于低估了泰铢的贬值压力,泰国中央银行进行了耗资巨大的外汇干预。

  2、退出顺序的失误。泰国退出的案例表明,一个国家要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应该首先放开对汇率的控制,实行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也就是说,在汇率能够自由浮动之前,大幅度开放资本项目,尤其是取消对短期资本流入的管制是非常危险的。高利率与超稳定汇率相结合,会使国际货币投机成为一种只赚不赔的事情。

  3、退出时机的失误。泰国退出失败的教训表明,在本币汇率严重背离均衡、面对较大汇率调整压力的情况下,被动地、没有次序地、突然地退出,会造成汇价超调,从而引出金融市场的巨大波动。

  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宣布放弃钉住汇率时,曾乐观地估计泰铢将很快稳定下来,汇率波动的风险会自动阻止国外投机者对泰铢的炒作。但是,没有准备的忽然退出引起了巨大混乱。当时,各商业银行甚至无法及时对外挂牌报出泰币价格,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市场的恐慌性情绪和恐慌性抛售。泰铢当日即下跌20%,最低曾达到1美元兑32.6泰铢,远远超过泰国中央银行原先预计的1美元兑28铢的水平。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甲午海战110周年
中国网球公开赛
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揭晓
法兰西特技飞行队访华
新一轮汽车降价潮
北京周边郊区秋日游
金龙鱼广告风波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我知道的中国监狱》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