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透明度的日本银行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3日 10:21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 |||||||||
徐千惠(瑞士) 两家公司如此不透明的合并过程,说明日本银行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 日本银行向来缺乏对股东设身处地的着想,公司决策过程中也少有人参与 据各大媒体报道,经过了一系列未曾想到的计划制定波折,日本联合金融控股集团(UFJ)和东京三菱金融集团在上周签订了合并协议。如果合并顺利完成,合并后的新银行至少从资产总额上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银行。 这一协议签订最不寻常的一点就是,双方事先都在观察对方的行动。这是日本兼并收购历史上的壮举,吸引无数人驻足观望,而这在以往是很少见的。 缺乏透明度 但是种种迹象表明,日本银行的制度并非十分严格,盈利情况也并非可以事先预见。这就更需要对这个摇摇欲坠的体系进行一场彻头彻尾的改革。虽然东京三菱和三井住友竞相收购UFJ表明,日本的银行文化已经跃入了一个更为开放的年代,银行体系的透明化指日可待,但银行的开放程度不应该停留在中等水平,像合并这样的决策过程应该以更为透明的方式进行。 对于UFJ的股东来说,许多有关合并的细节他们至今还被蒙在鼓里。比如,最重要的细节,东京三菱将为合并支付UFJ多少费用,至今尚未披露。 两家公司如此不透明的合并过程,说明日本银行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而在股东并不知道谁会给他支付更高的价格时,三井住友却遭到了UFJ的拒绝。 日本银行向来缺乏对股东设身处地的着想,公司决策过程中也少有人参与。UFJ在第一次接到三井住友的报价时,外国股东可能尝试过叮嘱UFJ要再三定夺,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日本银行的股东往往没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在日本的银行业,股东往往没有参与公司重要决策过程的权利,使得国际金融社会对日本金融业失去了信心,这可能是日本银行业长期不景气的一个自身原因。 与欧美相比,日本银行的社会地位、社会势力乃至社会责任都要大得多,日本的银行实际上是由政府保护的,因此,日本的金融体系一向缺乏透明度和应变能力,其信息披露基本是为了应付差事。 何去何从 日本经济财政大臣竹中平藏上周表示,日本银行在处理银行不良贷款上应该实施“积极的改革”,而不是等不良贷款发生后才采取相应的措施。 竹中平藏表示,日本银行业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如何提高银行的收益率以及加强资产管理的效率。他认为日本存在的所谓“银行过度”问题并不是关键问题,而只有对大银行才会定下削减不良贷款数额的指标。 日本承认通货紧缩是政府头痛的一大问题,但竹中平藏对近期的日本经济作出了积极的评价。最近日本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主要是由私人需求所带动的,而日本经济的复苏对日本银行业的成功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东京三菱和UFJ的合并给了许多人信心,日本银行正奋力向前迈进,朝着更强大的竞争力和更为透明的体系的目标而努力。同时日本经济近期也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良好的经济面貌将会带动银行业的发展。 但是,究竟是银行自身的成功改革,还是经济的复苏带动了银行业的发展?我们不得而知。众所周知,老习惯很难改正。日本银行体系改革成败与否,其实现在是很难说清楚的。 (作者系瑞士翰威特基金管理公司高级金融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