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谋求经济软着陆 江苏力挽宏观调控困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3日 15:32 国际商报

  本报记者 李凤发

  到达南京的当天(8月9日)晚上,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头条新闻就给记者一个信息:江苏省把加强宏观调控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由重量为主转向重质为主的机遇,不断推进结构调整,今年上半年,经济保持了效益改善、质量提高的好势头。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精彩手机赛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第二天,该省外经贸厅提供的材料显示,今年1—6月,全省共新批外商投资项目3460个,比上年同期增长33.18%;协议外资138.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14%;全省实际到账外资74.1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46%,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从单纯注重GDP是否高速增长这个结果,到更加关注经济运行是否高效,江苏各地方政府看待经济增长的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江苏的开放型经济也正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型。

  种种迹象表明:江苏正力图从宏观调控的困局中走出来。

  宏观调控下的银行反应:控制新放贷款、上收审贷权、观望不前

  对于江苏来说,2004年注定是一个敏感、脆弱且充满变数的年份——至少从经济的层面来看是如此。对媒体稍加注意的读者应该对“铁本事件”还有些印象,在5月份以前,“铁本事件”还被中央列为宏观调控反面中的“典型”。

  更为严厉的宏观调控也是从江苏“开刀”的。来自江苏省有关部门的消息表明,从4月份开始的固定资产项目清理中,有1000多个固定资产项目被列入“停缓建项目”黑名单,另有更多的“续建项目”正在审批路上徘徊,它们“生存还是死亡”的判令已由江苏省政府交付给国家发改委

  同时,数以亿计的银行资金也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初步统计,1000余停缓建项目涉及银行贷款共计逾16亿元之多,其他续建项目则高达几百亿。

  “要想办法避免江苏省的贷款因此出现大起大落,避免经济受到大的冲击。”江苏银监局局长周忠明神色凝重地说。

  周忠明担心的一个隐患是,在建项目停下来后,银行的资产保全措施不及时,使得先期投入的大量资金随着“烂尾工程”一起坏掉。而更大的隐患则是国家清理在建项目未结束之前,部分银行可能会“见风就是雨”,停止发放后续资金,使一些本来风险不大的项目“人为死亡”。

  “要防止‘遇到好项目,大家一拥而上;现在清理项目了,又一哄而散’的‘羊群效应’出现。固定资产项目清理至少需要半年时间,但经济发展不可能停下来等,商业银行也不能停下来等。”周忠明说。

  江苏银监局的监管使命因此显得格外严峻:

  第一,银行处于政府信息的外围,无法及时了解政府关于固定资产项目清理的信息,需要银监局起到信息传递的桥梁作用;

  第二,不善于做宏观形势分析的银行,如何去适应这场清理,急需监管部门的指导。

  所以,根据项目建设和贷款承诺情况,江苏银监局将这数以千计的停缓建和续建项目分为三种:肯定要停的项目。银行应迅速采取清收、贷款保全、资产重组与转让等措施,防止风险蔓延和损失扩大;可能要停的项目。应适当采取一些资产保全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同时,该支持的应当继续支持;可能不会停但存在一些瑕疵的项目。要完善相关手续,继续发放贷款。

  实际上,周忠明担忧的情况在宏观调控的前期已经有淋漓尽致的显现。

  今年4月,在江苏全省贷款增速大幅减缓的背景下,增长最少的盐城甚至出现了贷款负增长。而一个更为极端的例子是,4月14日,当铁本钢铁公司违规项目的处理意见初步明朗、将严处中国银行常州分行负责人的消息传开后,中国银行江苏分行的贷款余额便凝固在了4月14日的数字上。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中国银行江苏分行的贷款余额没有变化。而今年一季度,这家分行是江苏省新增贷款最快的银行。

  “这对江苏中行来说是需要有时间来反思,检查一下自己的信贷政策、营销策略、风险管理存在什么问题。”周忠明谈及该事件时解释道。 他补充说:“铁本事件给许多商业银行带来了教训,也有少数商业银行出现逆反心理,赶紧对存在缺陷(比如手续不齐全)的项目撤走资金”。

  农业银行江苏分行则面临另一种窘境:第二季度无钱可贷。今年江苏分行的计划是全年发放贷款400亿元,上半年该发放280亿元,但他们一季度就发放了288亿元。

  该分行负责人的解释是,今年分行的盈利任务很重,要求全年实现盈利32亿元,比去年上升了近一倍。为了早放早收益,江苏分行在一季度时,鼓励发放了大量风险较低的票据贴现贷款,使得一季度的贷款就超过上半年的指标。

  依照过去的惯例,分行还可以向总行申请追加一些贷款指标。但让该负责人没有想到的是,宏观调控的来临,使追加贷款指标的愿望成了泡影,二季度不仅不能发放新贷款,还要压缩原有贷款规模。

  控制新放贷款、上收审贷权、观望不前......这是商业银行在宏观调控下的第一反应期。

  “许多商业银行习惯了过去传统经济模式下的行政措施,宏观调控来临时自然而然的反应就是不贷款或者少贷款。”业内人士解释。 好在回缓过来之后,更为理性的第二反应期来临了。

  周忠明告诉记者,中行江苏分行的贷款又开始出现增长,包括中行在内的部分商业银行陆续将审贷权重新下放到苏南一些资产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较高的二级分行,估计三季度会有恢复性增长。

  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教授认为,银根紧缩的“名义锚”作用已经发生,我们正在走向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央行时代”,要重视中央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信号,但不应误读为“叫停”、“急刹车”,而要理解为适度降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调整经济结构的宏观导向。宏观调控重在转变局部粗放的增长方式。

  宏观调控给民企造成的是无心之伤,但它的影响不能忽视

  8月11日中午,记者走进江苏常熟郊外的隆力奇工业园时,暑热并没有被甩在身后。事不凑巧的是,工作人员在为我打开空调的瞬间,办公楼突然跳闸停电。与其他人一起汗流浃背等待了近半小时后,楼内终于恢复供电。

  3个多小时后,隆力奇董事长、总裁徐之伟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是“真是不巧,今天是今年夏天这里第一次停电,就让你碰上了。”让记者长出一口气的是,不是那台空调导致了这场停电。

  隆力奇显然是幸运的,因为直到8月它才赶上了早已司空见惯的停电。不过,有一点它与其他民营企业一样,就是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场奇特的风暴中。

  差别只在程度上。眼下,几乎所有民企都深受缺电之苦,其中一大部分企业还同时面临因控制土地而带来的缺地、以及因银根收缩而引发的缺钱之痛。

  还有少数民企因自身经营与诚信问题,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而这,甚至还引发了一些舆论对民营企业群体的新一轮不信任。

  现在,有人在感慨,有人在观望,还有人在揣测。他们说不清的是,究竟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民营经济的集体失落;还是个别企业的胆大妄为,引发了这场针对民企的信任危机。这有点像隆力奇那台空调与那场停电的关系。不过,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眼下是他们这个社会阶层在近20多年的沉浮中,遭遇到的又一次危机。

  如果说自“铁本事件”开始,逼迫很多人不得不再度拾起“放大镜”来看民营企业,让民企感到有些不自在的话,那么差不多同一时间启动的新一轮宏观调控,则使民企的生长环境直接发生了一定变化。而对很多民企来说,后者的影响比前者还大。

  这半年以来,江苏许多民企老板的心情都不太好。他们普遍的反映是,地拿不到了,钱贷不到了,项目更上不了了。有些地方的民营企业里,弥漫着一种郁闷的气息,似乎一夜之间从功臣变成了罪人。前几天,一位民营钢铁企业老总向记者感慨,最近他为上一个项目跑了趟省里,得到的回答还算客气:“现在上项目不太可能,就算要上,恐怕也轮不到你那里”。

  不少民企表示,现在他们集中投资的热点行业,已与前10年以投资轻工业为主不同了。以前的轻工业投资是见效快、投资周期短,很快就能见到效益,不出效益的民企也可以很快调整方向。现在,民企不约而同地看到重工业里的机会。但是,重工业的投资数额巨大,投资周期长,而且往往在一开始就有几期扩建计划,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往重工业投资,现在动手早的也就是刚刚完成一期,而重工业必须上规模,不上规模就和等死一样。

  可以说,大多数民企老板对中国新一轮的重工业化道路寄予厚望。在重工业化道路上衔枚疾进的民企老板可以数出一大串,包括投资电解铝的刘永行、大炼钢铁的郭广昌等等。但是,民企的这轮重化工业投资热潮,恰好遭遇宏观调控的重点。与此同时,部分银行在此轮宏观调控中出现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倾向,即这些银行为压低贷款总量,不分对象,能压就压,能收就收,甚至快收快撤,对国家产业政策不能很好地去理解和贯彻,结果是可以续贷的项目下马了,问题贷款却依然没有解决。

  沈学如—江苏张家港澳洋集团董事长,也就是8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报道的那个民营企业老板。聊起过去,这位50岁的“书记老板”最感慨的是,在毛纺行业发展最快的上世纪90年代,他到张家港的一个镇当起了党委书记,这个“书记”称呼就是当年这么叫下来的。

  “那时候,’阳光‘和’三毛‘(均为江阴的著名纺织企业)才刚刚起步,都靠那个机遇发展壮大。而我呢,去当了7年书记,企业交给别人管。等我1997年辞职回来时,企业已经不成样子了,只能从头干起。”时至今日,沈学如回想当年,依然有着不少遗憾。

  但出人意料的是,在他递过来的名片上,在“澳洋集团董事长”的上面,印着另一行字:江苏省张家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这又勾起沈的另一番感慨。原来,由于当年其在当镇委书记时,在招商引资方面颇有心得,于是,去年张家港实施开发区重新整合,当地领导力邀其出任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沈推托不掉,只得再度出山。现在,沈的工作安排是:每天早上准时到管委会上班,一般下午3点左右回到公司。“我现在是60%的精力在开发区,40%的精力在企业。由于精力有限,我大致估算一下,每年因为身兼两职至少损失1000万元”。

  不过,沈也承认在开发区兼职,可能给自己的企业带来一定便利,但只限于人头比较熟等方面,完全不能和损失相比。

  沈学如的身份特殊,心态也有点特别。应该说,现在已经过了“商而优则仕”的时代,民企老板的身份诱惑未必敌不过政府官员。眼下的问题是,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民营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在资源、市场准入等多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处于弱势的民企,会更多地选择与政府及其官员合作。也许,沈自己并不想从这个双重身份中得到些什么。但或许在很多民企看来,这样的位置是再好不过的。

  “切一刀”与契机

  在江苏采访,有一位官员私下里对记者开玩笑说:“即便中央不搞‘一刀切’,江苏也难免要‘切一刀’。”看到记者不怎么明白,这位官员解释说:“‘切一刀’”下的江苏是‘风’与‘絮’的关系,风起之时,难有静絮。”这个“风”无疑指的是常州的“铁本事件”。

  自从首家被国务院“杀一儆百”的钢铁厂出现在江苏后,有关江苏是全国投资”热度最高”地区的说法也不胫而走。胡锦涛主席视察江苏,更从政治上增加了全国对江苏投资过热的关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信贷数据显示,一季度,江苏省内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13318亿元,比年初增加1166.96亿元,其信贷增长遥遥领先全国。除了国务院警示的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及汽车五个行业外,其他行业也存在过热问题。事实上,这些并不是中央要把江苏“切一刀”的真正原因。

  记者通过广泛采访江苏的官员和专家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央选择江苏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其一是考虑江苏的经济总量比较大,其经济增长和投资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此,江苏的经济调控不仅是全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通过关注江苏经济调控给全国提供经验和教训;其二是江苏的南、中、北部区域差距犹如中国东、中、西部的差距,是全国区域差距的一个缩影。江苏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将能够为全国提供比较好的经验与样板;其三是江苏的外向型经济一直走在全国前面,尤其苏南地区已成为国际投资的亮点之一。此外,根据以前经验来看,江苏经济波动幅度远高于全国水平,是国内宏观经济一个重要的晴雨表;其四是江苏的投资主要来自外资和民间资本,这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这同时也是本次全国宏观调控的热点和难点。最后,“铁本事件”凸显出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矛盾。中央宏观调控措施在基层遇阻,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特点和解决方式都有代表性。因此在调控风暴中,江苏不能不低头。

  江苏省外经贸厅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这种‘切一刀’对江苏的影响不亚于一场‘灾难’。”他指出,目前暴露的问题一是建设用地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国家加大土地市场整治力度,特别是半年内暂停审批农用地向非农用地转变,这对江苏扩大招商引资和加大城市建设用地会产生压力,不该上的肯定要下,该上的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二是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将受到影响。国家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将会影响江苏上报重大项目的审批速度。很多项目本来在上半年获得批复,但宏观调控一来,进度受到影响,到现在还没批;三是信贷调控对金融市场影响较大。国家收紧银根对江苏影响不大,因为资金总会向效益好的地方流动,江苏的资金利用效率在全国属于较好,资金的供应量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是,受信贷调控的影响,江苏的证券期货市场经受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一些依托资本市场较重的企业由于资金链短裂可能造成的巨大影响,不能不引起关注。

  一些经济人士分析,宏观调控下,江苏遭遇的更大挑战还不在上述三个方面,而是在经济结构、体制和增长方式诸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首先,土地市场、开发区清理整顿任重道远,部分县市不同程度存在违法违规操作行为,土地产出率不高;部分项目多占少用,甚至盲目圈地、只占不用。据了解,6月中旬刚刚离去的中央五部委联合调查组对江苏所作的调查结论是:总体上是好的,但对土地的认识不足,乡镇一级尤其如此;违规用地,未征先占;对失地农民的安置不到位等。“目前联合调查组的调查结论尚在公示中,一有举报,五部委就会杀个回马枪,再来查。”江苏的一位官员说。

  其次,能源供应矛盾仍然存在,电荒在步步紧逼。目前全省用电负荷已超过90%,预计夏季用电高峰负荷缺口将达到750万千瓦以上。煤炭供应趋紧,全省存煤不到合理库存的40%。受国际油价和运力成本提升的影响,成品油经营企业保供压力增大。铁路、港口运输能力不足,部分公路干线运力紧张。

  其三,微观经济方面,企业效益结构已发出危险信号。上半年,企业应收账款同比上升33%,涨幅比去年同期高出近16个百分点;工业产成品存货上升21%,而去年同期只有5.8%。从信贷结构上看,长期信贷也增长较快。

  尽管挑战重重,江苏的官员们还是坚信宏观调控对于江苏而言,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沿江开发战略,优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要素资源向优势产业聚集。同时,宏观调控可望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的矛盾,为江苏整治经济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江苏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佘义和认为,从目前江苏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国家的调控措施在江苏得到了充分落实,经济运行中已出现符合宏观调控方向和要求的积极变化:

  一是借国家宏观调控契机,江苏进一步促进零散的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开发区规模的核减和土地违规的查处初见成效。目前,全省共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3457起,结案3231起,涉及土地面积3923.42公顷。其中耕地2087.55公顷,对97名违法责任人予以党纪政纪处分,另有3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开发区总数已由702个锐减到530个;

  二是扎紧信贷这只投资钱袋的“袋口”,信贷规模增速放缓。开展对钢铁、汽车等五个行业信贷投放检查,严控部分行业信贷投放。最近,江苏银监局还加强了对集团客户和大型项目的信贷管理,要求江苏各商业银行对集团客户和大型项目审慎授信,减少集团客户内部关联企业的相互保证担保。“集团管理企业的保证担保一般不得超过综合授信的30%。”江苏银监局有关人士说;

  三是严格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固定投资增速已出现逐渐回落趋势。今年前6个月,江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13多亿元,投资增长33%,增幅已比第一季度回落约30个百分点,建设改造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明显收缩。同时,投资结构也趋向合理;

  四是以加强宏观调控为契机,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组装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通过积极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江苏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今年上半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663亿元,同比增长59%,外商在江苏投资设立的研发中心增加到40家。

  投资体制改革谋求经济软着陆

  不管怎么说,江苏正在多管齐下,谋求经济软着陆。

  按照国务院的部署,江苏将在近期进行投资体制改革。此次改革将取消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项目的审批制;对政府直接投资和采用资本金注入的投资项目,政府从投资者的角度只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政府采用投资补助、转贷和贴息的投资项目,只审核资金申请报告。

  据悉,此次投资体制改革将对旧的体制有较大突破。首先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项目,取消审批制。同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其次,要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简化政府投资审批环节。对政府直接投资和采用资本金注入的投资项目,政府从投资者的角度只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般不再审批开工报告,对政府采用投资补助、转贷和贴息的投资项目,只审核资金申请报告。此次改革还将加强和改善投资的宏观调控,对全社会投资进行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有效调控。还将建立健全协同配合的企业投资监管体系,加强对企业投资项目的事中和事后监查,加强对投资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强化投资中介服务机构的法律责任。

  金融学家汪康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投资体制虽经多次改革,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各级政府根据建设项目规模或投资金额大小划分项目审批权限,仍然是投资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企业的投资决策权没有完全落实。这次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该放的坚决放开,该管的真正管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可申教授认为,变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的改革,其要旨就是让市场替代政府发挥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这是建设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相比,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资源的配置更贴近经济运行的实际,也必定更有效率,对经济生活的损害更小、益处更大。如对我国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稍加翻检,不难发现,凡是“无形之手”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之处,生命力往往难抑蓬勃之态。反之,发展往往难以顺利推进”。

  江可申教授同时认为,资本市场个人投资者这些年积极参与,做了很多贡献。新投资政策对企业获得资金是利好。但中小投资者是非常敏感的,他们也在意这次改革对他们利益的关照。做为一项新的政策,政府应照顾方方面面,要照顾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政府相关人士指出,此次投资体制改革对优化江苏投资结构,增强发展后劲,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投资将发挥积极作用。

  招商引资在困境中升级

  不可否认的是,受宏观调控政策和资源短缺等因素影响,今年1—5月份江苏招商引资也曾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6月份,该省的招商引资竟出现了全面飘红。根据江苏省外经贸厅的统计资料:6月份,全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872个,协议注册外资36亿美元,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8.82亿美元,比前5个月平均数分别增长68.47%、70.25%、70.01%。当月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新批项目有227个,协议注册外资24.3亿美元;总投资在1亿美元以上的项目2个,其中扬州晶芯半导体有限公司总投资1.5亿美元。

  从地域分布看,苏南五市全部实现增长,6月的引进项目数、协议注册外资额、注册外资实际到账额分别比今年1—5月的平均数增长54.17%、59.52%,62.22%。其中,镇江市协议注册外资额和注册外资实际到账额增幅分别达155.59%和179.27%。苏中和苏北地区6月份与今年1—5月的平均数相比,三项指标也普遍增长。其中,泰州市协议外资增长259.65%,南通市实际到账外资增长193.64%。

  开发区是江苏利用外资的主战场。至2003年底,江苏开发区的业务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实际到账外资突破100亿美元。今年一季度,江苏开发区的各项考核指标又取得全面突破:其中业务总收入达3748.8亿元,增长65.4%,财政收入92.2亿元;进出口总额20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97.4亿美元,分别增长74.3%、72.1%,占全省的比重达59.9%和58.3%;合同利用外资73.8亿美元,增长75.9%,占全省合同外资总额的64.5%;实际利用外资18.6亿美元,增长49.9%,占全省实际外资总额的63.3%。

  目前,已进入发展快车道的江苏开发区显示出以下特点:苏南开发区在高平台上保持高增长。苏南开发区的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的增幅分别高达74.9%、79.9%,高于全省开发区平均增幅4.6和14.6个百分点;苏中开发区崛起初见端倪。2003年苏中开发区尤其是苏中沿江开发区利用外资增势迅猛,苏中开发区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到帐外资均实现翻番,增幅分别达156.4%和116%;苏北开发区的比较优势彰显。随着投资软硬环境的不断改善,外资项目开始向苏北开发区集聚。去年,苏北开发区实际到账外资3.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5%。

  江苏12个国家级开发区继续快速健康发展,领头羊作用明显。其中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开发区、无锡高新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进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额都已分别超过250亿元、30亿元、70亿美元。

  农业开发区在调整中加快发展步伐。常熟、常州、海安等农业开发区去年实际到账外资都超过2000万美元,实现历史性突破。

  各类特色园区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江苏的开发区突出主题开发,已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度高的开发区和区内产业园。部分特色园区在招商引资方面已显露出明显优势。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