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高增长的隐忧:六大挑战下东亚经济将盛极而衰?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6日 18:28 亚太经济时报

  亚洲开发银行7月29日发布的《亚洲经济监测》报告指出,尽管世界石油价格猛涨,东亚地区仍将保持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全面经济增长,并在今年达到顶峰,增长率接近7.5%。

  媒体无一例外地都把它作为一个正面消息来报道,其实,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东亚经济尚未进入佳境就已经要到达它的顶峰,而峰顶过后的回落预示着东亚经济又将
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她 斗三国与众将一拚高下
无线精彩 无线雅典 走入香港梦想之都
迎来新一轮衰退。

  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亚洲开发银行7月29日发布的《亚洲经济监测》报告显示,尽管世界石油价格猛涨,但东亚经济的增长抵消了油价暴涨带来的影响,东亚地区仍将保持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全面经济增长,并在今年内达到顶峰,增长率接近7.5%。

  这份由亚行区域经济监测局(REMU)发布的报告认为,由于工业化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的经济有所复苏,区域内贸易快速发展,且国内需求持续强劲,预计2004年东亚地区的GDP增长率将达到7.3%,较2003年12月发布的前一份监测报告预计的6.6%有所调高。

  报告所指东亚地区包括10个东盟成员国,加上中国和韩国。

  报告称,随着主要工业化国家以及中国的经济增长逐渐回落到较为稳定的水平,预计明年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也将趋缓,但仍将实现6.5%的良好增长。

  东亚面临三大风险

  亚行区域经济监测局主任拉纳先生(Pradumna B. Rana)表示:自去年开始的全面强劲增长将在今年达到顶峰,接近亚洲金融危机后在2000年创下的7.5%的高点,2005年的增长则将稍稍趋缓。

  报告指出,东亚地区今年上半年的强劲经济增长得益于出口的迅猛发展和内需的持续强劲。但是,由于全球石油价格和其他矿产品价格的上升,东亚的快速增长也给整个地区带来了逐渐扩大的通货膨胀。不过,东亚地区的相关经济指标仍保持健康,大多数主要国家上半年均实现了经常项目盈余,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加,外债指标也有所改善。私人资本已经开始回流到东亚地区。

  报告同时指出,为了应对油价持续上升以及美国提高利率等可能带来的风险,东亚各国应适当紧缩财政,加大汇率灵活性以及尽快完成金融与企业领域的重组。

  《亚洲经济监测》报告主要对东亚地区经济增长、金融与企业领域重组以及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报告同时认为,尽管当前东亚地区的前景令人乐观,但也存在三个近期风险:持续攀高的油价,美国利率的上升幅度超过预期,还有中国经济的硬着陆。

  专家:经济前景堪忧

  有专家分析,亚洲经济自亚洲金融风暴以来一直未有良好的表现,只是亚洲自身市场的巨大需求使其经济得以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而实质的突破却一直未能实现。例如昔日的亚洲四小龙至今无一能恢复元气,而被称为后起之秀的国家中,中国其实仍处于“世界加工厂”的位置,印度除了软件与金融业的状况优于中国外,其他方面与中国的差距其实还较大。所以,整个东亚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如果此时就已进入波峰状态,则可见东亚经济前景堪忧。

  亚洲开发银行在前不久发表的有关亚洲前景的研究报告中提到,亚洲经济面临的六大重要挑战将决定亚洲的经济前景,因为这些面临的问题始终制约着亚洲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能解决,亚洲的经济状况始终难有突破。这六大问题分别是:大面积贫困、高失业率、金融系统脆弱、财政赤字严重、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发展、私人投资不足。

  忧患与信心最重要

  亚行研究人员以中国为例做了说明,即使在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仍然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就业需要,经济快速增长还是不能吸收大批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和国有企业的下岗工人。

  也就是说,如果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就业没有相应改善的话,最终会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发展,并有可能引起社会的不稳定,这样一来,经济的发展也走不了多远。所以,专家提醒,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清醒地保持相应的忧患意识极为重要。

  同时,亚行官员也指出,尽管亚洲面临各种挑战,但仍取得令人鼓舞的经济成就。亚行预计,亚洲开发银行41个发展中成员2004年的整体增幅将在6.8%,2005年为6.7%。亚行官员说,亚洲地区最近的经济和社会变化可谓举世瞩目,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大大增强。1960年亚洲经济在全球GDP中的比例只有13%,2000年这个比例上升到25%,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国在全球GDP中的比例则由1960年的40%下降到了2000年的31%,欧洲的比例从1960年的30%下降到了26%。对此,亚洲应有足够的信心做得更好。

  所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与坚定的信心是亚洲经济最终得以突破的法宝。

  亚洲面临六大挑战

  近日,亚洲开发银行行长千野忠男就亚洲经济前景和面临的挑战发表了演讲。他指出,虽然亚洲经济在过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未来前景也非常不错,但我们不能忘记亚洲还是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最重要的几个挑战包括:

  3成人口活在贫困线下

  亚洲经济持续发展首先面临最大的挑战是贫困。

  亚洲在减除贫困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990年,32%的亚洲人口生活在每天不足1美元的赤贫线下,到2000年,这个比例已经降到22%,人数也从1990年的9亿下降到2000年的7.2亿。

  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每天1美元是个很低的数字,如果把标准提高到2美元,那么贫困人口就要增加到多达19亿,全球60%的贫困人口在亚洲。

  同时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中国内地为1000美元,其他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大多在1000美元以下,印度为500美元,在许多亚洲国家,3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

  因此各经济体的政策制定者需要认真思考社会不平等这个问题,保证经济增长使更多人受益。在经济发展的政策中,必须包括有减少不平等的政策,并且有向穷人倾斜的经济发展政策。

  高失业率影响稳定安全

  第二大问题是失业率。虽然60%的人口在农业中工作,但他们对GDP的贡献只有22%,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剩余劳动人口将越来越多,从而产生就业压力。

  仅仅靠单纯的经济增长可能解决不了失业问题。2002年和2003年,虽然大多数亚洲发展中国家GDP增长迅速,但失业率却也在同时增加。即使在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仍然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就业需要,经济快速增长还是不能吸收大批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和国有企业的下岗工人。2003年,中国官方公布的失业率为4%多一点,但是失业率已经成为中国政府担心的问题之一。

  高失业率将破坏亚洲经济的活力,特别对于年轻人来说,失业更是个大问题。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稳定和安全是与就业率密切相关的,所以如果亚洲国家的经济改革要想获得公众的支持,就必须重视就业这个问题。

  金融系统脆弱难撑大局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清楚地表明,拥有一个良好而高效的金融系统有多么重要。正因为此,这之后的几年中,许多东盟国家都开始致力于对金融和公司进行结构重组。1997年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的4个东盟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继续在下降,印度尼西亚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8.2%,菲律宾14.5%,马来西亚8.4%,泰国12.8%。

  但是,亚洲的金融系统还必须面对下列问题。首先,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必须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要加强对金融系统的监管。其次,需要对公司进行进一步重组,这样才能找出公司治理中的症结。最后,亚洲国家需要发展债券市场,以减小对银行贷款的严重依赖,而这需要在国家和地区层面上提出更多的政策建议。

  财政赤字严重缺乏保障

  亚洲一些国家居高不下的财政赤字也是一个严重的隐患。随着经济增长进一步获得动能,对短期刺激性财政政策的需要降低了,财政政策的目标需要转到提速经济改革,提高生产率,加强竞争力,并提供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和环境保护这些方面来。

  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发展

  基础设施对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并与其他行业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基础设施能够保证货物、服务、信息等有效快捷的传递,同时为私人部门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并促进更广泛的经济增长。

  最近有估算表明,亚太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需要超过2500亿美元,对外部融资有着很大的胃口。但是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了亚洲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

  私人投资不足后劲乏力

  提高投资水平和效率同等重要。中国的投资在GDP中占了40%,越南和韩国今年是30%,印度尼西亚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经历表明,要恢复投资比例增长是多么不容易。印度尼西亚在过去5年中,投资支出占GDP的比例在20%到25%,比金融危机前的30%要低很多。投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在过去3年中物业投资的比例增长到投资总额的80%,而资本货物方面的投资在2003年下降到18%。

  因此各国政府需要保持政治的稳定性,改善投资环境、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保证公司自由进出,同时加快政策、立法和司法方面的改革,以保证经济持续增长。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赵薇邹雪纠纷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