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报快评:微软为何大派红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25日 12:54 《财经时报》 | |||||||||
微软为何大派红利 本周二(20日),微软公司宣布送每股一次派发红利3美元,是日该公司发行股票达107.94亿,即红利总额达323.84亿美元。除了大派红利,微软还把本来年股息16仙(这是1974年成立以来第一次派息,时在2003年1月16日)改为本季度派息8仙,合计全年派息每股32仙。
微软的做法在科技公司绝少先例。在2003年以前,微软纯利虽年年大进,但其不派息政策,令它无法成为目的在于收取股息且赚取股价的保守长线投资者的最爱,现在微软可说“立地成佛”,比较合这类长线投资者的胃口。 微软为什么会突然风格大变? 第一、布什的减税,包括把股息税从35%下调至15%,增加公司派息的诱因;站在公司的立场,低税率有点像公司把现金分给股东的过程中不会给税局拦途大肆搜掠,大部分落入股东户口的派息才有意义。 第二、微软的季息将于9月14日派发,红利则于12月2日派出,这意味会刺激今年圣诞及元旦的消费市场。不过,统计显示微软股票约7成落在机构投资者手里,他们只会把红利(约230亿美元)用于再投资;散户约持3成股份,所得红利在90亿美元水平,他们中不少是富裕阶层,也不一定把它用于消费。因此,这额外的320多亿美元,加上回购股份的300亿美元(分四年完成),未来四年微软“散掉”的资金,盖茨估计将达750亿美元,但流入消费市场的不会太多,对经济的实际刺激不大,但消费心理影响深广。 第三、微软大派红利,等于说公司在短期内并无重大“非经常性投资”,因为公司已是巨无霸,进行收购不易,而且恐怕又会触犯反垄断法。因此,微软特别强调“大洒金钱”后公司仍有充盈财力开发新产品(本年度申请3000多项专利),而盖茨也自信地认为,微软的业务前景不会因为现金少了而有任何负面影响。 据香港《信报》 缺乏信用体系 内地车贷风险大 内地汽车消费信贷市场之大,令各方蜂拥而至,去年内地汽车消费贷款余额达1840亿元人民币,但信贷风险之高,又令各方潜藏巨大风险。据有关报道称,这些贷款中,多达一半即900多亿元无法回收,保险公司与银行成为风险的最大承受者。 内地汽车信贷市场目前最大的风险及障碍是缺乏信用体系,纵使银行和保险公司都有自己一整套的车贷风险调查流程,但因缺乏全社会的个人信用体系,这种资讯调查往往花大量人力物力而没有成效。 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较为普遍的是以汽车经销商为主要担保方,经销商在银行存放一笔保证金,一般是几千万元,如消费者无力还款或不还款,则从中扣除。 这种担保形式有极大风险,因经销商一般没有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其担保金额却动辄几亿元,远高于本身资产值,一旦遇到风险则无法偿付。此外,经销商可能制造虚假购车合同骗贷,达到一定数额后就突然清盘,令银行遭受巨大损失。 购车人向银行申请汽车贷款时,除将所购车抵押外,还要向保险公司申请购买车贷的保证保险,从而保险公司也扮演了担保人。有些保险从业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协助诈骗,导致大量恶意骗保,使保险公司亦损失惨重。 购车贷款业务开办以来,已从1998年的4亿元上升至去年的1840亿元,年均增速高达70多倍,5年间累积增幅459倍。其中,农业银行一家就占1840亿元的27%左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合共占80%以上;部分地区的违约率逾30%,少数地区更高达50%。 对此,银行采取的方式是风险转移,方式为保险公司推出购车信用保证保险,承担了60%-70%的风险,经销商承担了10%-20%的风险,使银行的风险大减。因此,银行的信用评估流于形式或基本不做评估,只是将风险简单地转移到保险公司和经销商身上。 但由于商业银行缺乏专业的汽车金融人才和从事汽车金融服务的经验,假贷、骗贷现象时有发生。据有关报道称,某南方大城市汽车消费贷款的履约保证保险赔付率高达35%,一度吓跑了保险公司,使“经销商+银行+保险公司”的汽车信贷方式岌岌可危,这些负面的因素,严重妨碍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 据《香港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