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国家应对全球化 区域一体化是最优策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05日 08:43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 李庆华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国家进入了经济结构的调整期。面对新的全球经济环境的发展和变化,东亚国家迄今为止尚未找到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雷达博士认为,东亚国家所出现的金融危机的根源并不是由于他们选择了参与经济全球化。东亚国家以往成功的经验,已经证明了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现实利益。因此放弃参与经
在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和韩国高丽大学共同主办、主题为“经济发展与合作·跨国投资与企业经营”的中韩21世纪学术论坛上,雷达以实物经济领域和金融领域为例探讨了东亚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并得出结论:在经济全球化的新环境中,东亚国家最优的应对策略是通过区域一体化的手段来弥补各国经济规模小的弊端。 在人们提出的帮助东亚各国摆脱目前经济困境的各种方案中,包括短期的IMF对危机国家的救助措施,以及从长期角度出发提出的通过改革过时的国际货币体系对国际资本流动进行管制的方案。雷达认为,IMF的药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东亚国家所面临的经济困境,这一方案的最大问题在于没有考虑到拉美国家和东亚国家在市场成熟程度上的差异而一味地限制东亚国家运用扩展性的财政政策,这对于经济处于调整过程中的东亚国家来说是不利的;通过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对国际资本进行管制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举措,但是,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至少在目前的全球经济环境中还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属于全球金融的制度的调整,这种制度调整往往需要建立在各国或至少是全球较大的经济利益主体的利益分享的基础上,这种基础目前并不存在。东亚国家不能指望通过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来改善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雷达认为,东亚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首要问题是,需要准确地判断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经济模式中哪些特征已经明显地不适应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 首先,从实物经济领域中看,东亚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前者是以压抑国内需求来保证外部经济的均衡,只有这样,东亚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劳动力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而后者的外向型经济是通过扩大出口来弥补国内的有效需求不足。东亚国家的这种模式特征,在全球经济处于技术扩散阶段具有很强的后发优势,它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的向外扩散,迅速地完成工业化过程。问题是当全球经济处于资源积聚时代,东亚国家的外向型经济如何应对?实物经济领域的另一个变化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想依赖出口替代战略来完成工业化进程,这使得国际商品市场的价格急剧下降,东亚国家的对外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这种冲击又属于来自外部的需求方面的冲击。雷达认为,在同时面对外部的需求和供给冲击时,一国的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是相当困难的。 雷达认为,吸引外资流入需要完善的内部资本市场,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在实物经济领域要有足以吸引外资的收益存在。这取决于两点,其一是生产的技术手段,也就是一国所用研发资金的规模有多大,新经济现象的出现使人们越来越看到了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作用。东亚的一些国家的政府和企业在金融危机之后也开始重视研发投入,然而就单个东亚国家的经济实力而言,它的总体研发经费是无法和美国相比拟的。雷达认为这方面欧洲的做法值得借鉴——共同的欧洲科技开发计划的规模是任何单个的欧洲国家无法达到的;其二,现实的收益取决于市场潜力,对东亚国家来说意味着靠内部市场来替代外部市场,这与东亚国家的外向型经济是矛盾的,但是,如果东亚各国能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来加强区内贸易的发展的话,那么共同市场的创造效应会扩大东亚市场的总体规模。 其次,从金融领域来看,东亚的外向型经济需要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但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变化在于欧洲货币和资本市场的出现,这种国际资本市场的功能最主要的是满足作为资本的货币职能。因此,东亚国家的汇率决定要将对货币资本有影响的利率、资本市场的收益考虑进去。对东亚国家而言,在对外贸易交流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在外部均衡中必须考虑资本的流动问题,这也是人们在研究亚洲经济问题时经常提出亚元区的设想的原因。雷达认为,就目前东亚国家的贸易格局而言,美国仍是东亚最大的商品市场,在建立该地区货币联盟时,不可能完全摆脱美元的影响,因此想建立脱离美元的亚元区是不可能的。但是,传统的盯住美元的做法,在资本流动加快的今天要求东亚国家的国内宏观经济指标也要和美国趋同,而东亚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美国又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经济周期不可能完全同步,因此,东亚国家要将所有的宏观经济指标都盯住美国,这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也是十分困难的。现实的选择是在东亚地区建立类似于欧洲货币联盟出现之前的欧洲汇率机制,即对协调区成员国之间采取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而对协调区之外的货币允许较大幅度的波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