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复苏 赤字 贬值 美国经济三重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16日 12:03 《财经》杂志 | |||||||||
美国经济复苏能否持续?美元利率是否会上升?美元跌势不止带来哪些可能冲击?全世界特别是亚洲国家为美国“双赤字”提供融资的模式面临着哪些挑战?《财经》杂志就此访问一批全球一流专家 □本刊记者 余永桢 张帆 发自北京
特派记者 卢彦铮 发自香港 在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眼中,美国经济如同眼下阳春三月的天气一般和煦。 费尔德斯坦是美国经济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曾任里根政府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现为美国最受尊重的民间经济研究机构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主任,还被认为极有望成为格林斯潘的接班人。 “美国经济在过去一年中非常强劲,今年仍将保持强劲。”3月21日,费尔德斯坦在北京接受《财经》专访时说。 人人都需要这个好消息。中国经济的崛起在过去一年中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但对于所有人来说,最富于影响力的,毋庸置疑仍是美国经济。 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去年底所作的一份研究称,在1995年~2002年这段时间中,美国经济对世界GDP累计增长的贡献率竟然高达96%!余下的主要是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增长,但由于经济规模较小,即使在2002年、2003年中国对全球GDP增量的贡献都超过了1/3,累积贡献和美国相比仍然相去甚远。与传奇般的“中国故事”相比,“美国经济复苏”是当前全球经济中最为令人激动的主题。 然而,复苏之旅未必是一片坦途。“复苏”不是美国经济当前惟一的主题词。 复苏,仍将复苏;赤字,还是赤字;下跌,继续下跌——三种主题词分别对应着美国和全球经济、美国财政和贸易账户,以及弱势美元。在过去的2003年这个复苏的年份中,不但布什政府减税和扩大开支造成巨额财政赤字,美国贸易账户赤字额更创下了历史纪录;下跌的美元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却没有带来贸易赤字的改善,反而加重了对美国和世界经济复苏前景的部分忧虑。 在一个仍然以美国为增长主引擎的世界中,复苏、赤字、弱势美元,这三个关键词几乎抓住了2004年全球经济的整个视野。 回升,再回升 2003年在大多数投资者的担心之下开始,却以飞涨的经济结束。美国宏观经济走势令人鼓舞:2003年各个季度的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4%、3.3%、8.2%、4.1%,最终全年经济增长4.3%,这是继2001年的轻微衰退(年增长率0.25%)、2002年复苏(年增长率2.45%)后的加速增长;市场现在普遍预期美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都将达到4%。 “去年的商业投资非常强劲”,费尔德斯坦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接受采访时说。联邦政府开支在过去两年中增长16%以上,但费尔德斯坦所指的商业投资,显然是政府投资之外的企业支出——去年第二、第三季度的企业支出同比分别增长7.3%和11.1%,为2000年第一季度以来最大增幅。企业库存也大幅下降,去年第三季度更创下了2001年第四季度以来降幅之最。 至关重要之处在于,这些投资看来回报甚丰。美国上市公司盈利在2003年整体保持了持续四个季度的两位数增长。在2003年第三季度,全美900家公司的销售和盈余分别同比增长了9%和41%,公司盈余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了两位数的增长;标准普尔500大企业净利润达到4740亿美元,比2002年大幅提高了2/3。大多数机构估计,这一指标在2004年仍有望保持12%以上的增长。正如美国道-琼斯公司全球指数开发与研究资深总监高潮生的研究所指出,私人企业部门已经从政府手中接棒,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美国居民消费的持续旺盛,有力地支持企业投资和盈利的快速增长,其中,去年第三季度的消费增长率达到了6.6%,为六年来新高。“减税、低利率、股价回升,支持了强劲的居民消费。”费尔德斯坦说。 布什政府的大幅度减税无疑极大地刺激了经济,其三轮减税计划共计3500亿美元,这使得人们在2003年的税后可支配收入直接增加了7.2%。 比之政府的减税计划,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积极的货币政策影响更为深远。美联储先后13次降息,使得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从2001年1月的6.55%,降至目前的1%,达到45年来的最低点,比历史最低点只高出0.25%。其动作之频繁,力度之强劲,为格林斯潘就任联储主席以来所罕见。而10年国库券收益率为3.739%,同样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在在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根据通胀指标TIPS市场测量结果,目前10年期国库券实际利率逼近1.45%的历史低点。” 积极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公司筹措资本,也刺激了市场消费及信用扩张,特别是房屋抵押贷款利率之低,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长期空前繁荣,成为新的经济支柱。 在低利率和企业盈利的强力刺激下,美国股市又见繁荣。华尔街今年已经迎来了第二个春季。从2003年3月11日到年底,美国股市三大指数——道琼斯、标准普尔500和纳斯达克的涨幅都超过了30%。最重要的景气指标道琼斯工业指数重上万点大关并保持稳定,在本文截稿时处于10218.82点。而标准普尔500和纳斯达克分别为1967.17和1109.19点,三者同时保持上涨势头,与相应的历史最高点(都在2000年)11723、1527和5049点相比,虽然离收复失地尚有距离,但重回景气不仅在望,而且可及。 经济持续复苏使得投资者重振信心。或许正借此势头,在美国曾以牛市预言家著称的高盛公司美国首席策略师艾比.科恩(Abby Cohen)3月20日专门飞赴香港,先是在高盛的一个客户经理集会上进行主题演讲,继而应邀出席当地投资界的集会。 这位华尔街上最受重视的证券分析师在香港接受了《财经》的专访。她觉得,经济增长的因素还没有完全体现在股市价格中。经济复苏开始的时候,经济增长率和公司利润增长很快,因为基数比较低。“这个时候你可以看到飞涨的股市。即使GDP增长已经放慢了,股市仍可能继续往上走。” 22日下午,在香港东方文华酒店,52岁的科恩重又显出信心十足。 资产价格泡沫? 美国此次复苏的一大亮点是资产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从1999年开始美国家庭房产价格的上升及自2003年开始的股市上涨,替他们挽回了2000年股市大跌后的巨大财富损失。根据最近的美联储统计,包括房产、股票在内的美国家庭总资产已经回升到4.5万亿美元,而在1999年的最高点,这一指标也不过5.5万亿美元。 从1999年到2002年,房地产市场在企业惨淡经营的背景下一枝独秀;即使在2003年股市复苏的竞争下仍毫不逊色。其根本性的推动力是近40年以来罕见的低利率。而最近美元实际利率甚至接近于零。美国房地产市场景气的指标性利率——30年期房屋抵押贷款利率在整个2003年平均只略高于5%,同样为近30年来所罕见。 通常的经济衰退往往伴随着实际利率的高企,主要依赖于高杠杆比率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市场的美国房地产业也难幸免,为何这次衰退中可以独善其身,甚至成为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 美国道琼斯公司全球指数开发与研究资深总监高潮生在接受《财经》电话采访时指出,最近这一次美国衰退不同于以往之处在于,通货膨胀消散了,名义和实际利率又适时地下降。因此房地产市场繁荣似乎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不独在美国,在过去的三年中,房地产市场在步履蹒跚的世界经济中都是一大亮点,以领先欧洲的大伦敦区房价指数为例,自1999年以来已经翻番。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甚至以《拯救世界的房产》作为其某一期的封面文章。 然而这一“救世主”并非让人们如此乐观。资产的另一面便是负债:2003年,美国家庭负债增长超过了9000亿美元,这是1999年数值的两倍,而2003年净国民储蓄率不足GDP的1%。与此相印证的是,美国目前的房价/收入比已经处于历史最高点,比过去30年的平均水平高出20%。 资产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会不会面临着又一个资产泡沫?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今年2月底对房产过热的担心表态:近期的房产繁荣是“相对无害”的。 “现在就调,而且是大调!”在对美国经济形势的判断上,斯蒂芬.罗奇这位观点鲜明的经济学家似乎总是和格林斯潘意见相左。他于2004年2月27日在“致艾伦.格林斯潘的一封公开信”中,强烈敦促这位保守的联储主席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3%,否则,美元短期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将趋向负值,美国经济将“重蹈90年代末不可预见的泡沫破灭”,陷入多种资产价格泡沫无止境上升的境地。 美联储不会加息 “他不希望得罪人,不想跳出来结束这个狂欢”,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接受《财经》专访时,不无刻薄地对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评论道。曾任1993年~1997年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斯蒂格利茨在北京直言,因为“目前的利率已经如此之低,但他没有升息”。 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资本市场的经济复苏无疑让人不那么踏实。这样,利率就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关键因素之一。外界一再提醒美联储要关注资产价格,防止银根过于宽松,而且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加息趋势似乎要在全球扩展:英格兰银行2003年11月将利率从3.5%提升至3.75%,而中国的信贷控制收紧更是有目共睹。 但是,美国这次复苏并未伴随着物价的明显上扬,直到去年11月,美国CPI(消费物价指数)仍为-0.2%,到12月上升为0.2%,但直到2004年2月仍未超过0.5%,而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从2003年初至今更是一路走低,目前只处于1%上下;另一方面,此次复苏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工作时间和工资收入增长缓慢,都在1%以下,而失业率维持在5.6%左右,物价上涨难有空间。科恩指出,在美国商业活动中,最大的成本就是劳动力成本,“但到目前为止,这还没有明显的增长迹象,而且,我们认为劳力成本还在下降。” 传统的观点是,在美国这样的经济中,经济增长率超过2.5%,就有通货膨胀的隐忧,从而需要提高利率。但在上个世纪末连续97个月的“新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同步下降的历史面前,加之去年复苏的同时,通货紧缩的阴影仍挥之不去,这一传统观点似乎难以得到支持。美联储会提高利率吗?从格林斯潘最近几次字斟句酌的措辞中看,他所传递的信息仍然是“通胀仍待观察,近期不会加息”。他仍然在观察。 不乏有人猜测,美联储的政策取向,受到大选年的影响。对此,费尔德斯坦并不认同。“不管是否大选年,美联储都要尽自己的职责”,他说。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斯蒂格利茨就开始批评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认为该政策忽略了资产价格,导致了过度的繁荣和此后的萧条。但目前从CPI看来,并没有通货膨胀,所以这一次他认为给经济踩刹车是不必要的。“在货币政策方面,目前无为即可”,斯蒂格利茨在北京说,“轻微的通胀要比通货紧缩好。” 而科恩也在香港告诉记者,眼下的通胀压力非常温和。“不管通胀是好事,坏事,现在幅度都太小了,不会让联储头疼”,她说,“我们觉得联储不会很快提高利率,可能2004年下半年,甚至2005年。” 在通胀幅度很小的背景下,尽管资产价格已在许多方面有大幅上涨,但费尔德斯坦并不认为总体上会产生资产泡沫。“因此联储没必要提高利率”,他说,“联储不太可能在通胀还不是个问题时,就中断经济增长的势头。联储最终会提高利率,但目前不大可能。” “经济很强劲,因为消费很强劲”,费尔德斯坦分析说。的确,低利率也是保持消费力的关键性因素。低储蓄率、高负债、高资产价格,这一家庭部门的资产—负债结构只有在低利率下才能保持稳定:虽然上涨的房产价格消耗了购买力的相当一部分,但美国消费者并不需要更多储蓄,因为其所持有不动产和股票的增值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值得一提的还有债券市场——过去20年中利率的长期下降提供了债券价格增值的巨大收益,根据高潮生的研究,自1990年以来,债券的年均总收益率达到了8.6%,几乎接近同期股票平均收益率,遑论其收益稳定性大大高于股票。 复苏尚存隐忧 费尔德斯坦估计,目前的景气可以持续到2005年甚至更久。斯蒂格利茨则悲观得多。但不管乐观还是悲观,各方言者对于美国经济存在的许多隐忧,却有着很大程度的共识。 ——不断上涨的“双赤字”:2003年财政年度(截至2003年9月30日)美国财政赤字为3740亿美元,而至年底其经常项目赤字达到5420亿美元,二者在绝对值上都创下了历史新高。财政赤字相当于2003年GDP的3.5%,而经常项目赤字则接近5%。总计8.5%的缺口,与1%的国民储蓄率相对照,必然引出这样的问题:谁来填补美国的融资缺口?乐观者如费尔德斯坦,也认为这是美国经济最大的隐忧。由于利率很低,而且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在下降,所以“低储蓄率和高财政赤字有导致利率飞速上升的风险,但可能性不大”,他说,“但巨额经常账户赤字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减税对经济刺激作用递减。尽管布什政府庞大的减税计划使得人们在(税前)可支配收入增长低于1%的情况下,实现了税后可支配收入7.2%的增长,但高盛的全球经济学家多米尼克.维尔森(Dominic Wilson)在接受《财经》采访时却指出,这一效应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将是递减的。此次减税计划被广泛认为倾向于富人,虽从长期来看可能增进投资,但在一个失业居高不下、缺乏工作保障的经济回升中,却不能给穷人带来明显的好处。斯蒂格利茨更批评道,目前的减税计划,对于刺激经济来说是效率最低的,而且扩大了不平等,因为税收减免大部分落在富人身上。当然,在斯蒂格利茨看来,房地产价格泡沫也是一个巨大风险。 ——失业居高不下,就业增长缓慢。2003年失业率从年中的6.4%下降之后,至今都在5.6%上下徘徊,2004年初则为5.7%,和1999年~2000年的3%~4%区间相去甚远。尽管由于失业率是周期中的滞后指标,企业在衰退时解聘和雇佣员工都相对迟缓,但经济毕竟复苏一年有余。“这次复苏更加缓慢,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糟糕”,斯蒂格利茨说,“复苏并没有带来就业增长。” 美国工作外包、国内工作机会流失的问题已经持续16年了,这是从上世纪80年代就存在的现象。这是否问题所在?“企业界的答案是,这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科恩说,“随着成本持续降低,公司可以提高利润,可能在美国创造其他的工作机会。”她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的工人是否得到适当的培训,以适应新的工作。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进一步解放资本,给工人配备更多的设备以提高效率;另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则是教育改革。 但是在大选年,就业问题引起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这个风险并不是没有。 潜在的隐忧使得以“看多”见称的科恩对经济保持一种谨慎的乐观。“我的确是‘看多派’,但一年前我最为乐观”,科恩说,“那时我预计股市上涨40%,现在我只认为12%~15%。” 她认为,相比于2003年,美国经济正在减速。经济从衰退中复苏之初,由于基数比较低,所以GDP增长率很高,但这是不稳定的。按照美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如果从经济衰退中恢复过来,GDP一般都会增长6%~10%。“但是不可能保持这个速度,很快会减速”,科恩说。而今年的股市增长会由公司利润增长驱动,不会有大的震荡。 科恩预测,2005年GDP增长幅度可能更低。首先,由于存在各种隐忧,一些调整的动作会阻碍GDP的增长。第二,明年利率可能会开始提高,这也会放慢经济增长的脚步。但是,“也有可能2005年经济增长会更快,这主要取决于我们的贸易伙伴。” 美国的贸易伙伴情况如何呢? 全球不同凉热 美国这一主引擎一旦启动,全球增长自然起步。世界银行预测2004年全球增长率为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为4.1%,都普遍高于2003年。 “从去年下半年,世界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美国复苏带动的。”高盛的全球经济学家多米尼克.维尔森对《财经》说。 日本经济复苏的迹象也相当明显。在2003年第四季度,日本经济同比增长7%,在整个下半年达到了4.5%。这对于仍处于通货紧缩的经济来说,不啻是一剂强心针——经历近10年的衰退后,复苏的前景已经展现出来。 2004年2月,日本实现了对华贸易顺差;2003年日元对欧元实际大幅度贬值,使得与欧洲竞争的日本出口商(如汽车产业)利润创下了历史新高;日本的消费电子产业(东芝、索尼等)也在去年重振竞争力。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令人惊喜的第四季度增长中,外需贡献了1.6个百分点,而国内消费和企业资本支出分别贡献了2.0和3.2个百分点。虽然以高坏账、高负债为特征的结构性问题长期没有解决,但外需的作用在于拉动出口、企业盈利和资本支出,最终提高国内需求,使得日本有可能从经济停滞的泥潭中走出来。“总体上,我对日本经济前景看好”,费尔德斯坦说。 日本银行体系也已有所改善;公司也进行了重组;银行已有了更多的借贷业务,公司也有更多资金进行投资;出口大幅增长,而日本的内需也正在上升,并且可能会将出口需求逐将转至国内市场。在费尔德斯坦看来,尽管日本仍有许多其他问题,比如预算赤字仍居高不下,但以上因素已经足以构成一幅复苏的图景了。 谈到“美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欧洲的前景,被采访者们无不摇头——“至今仍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复苏”。欧洲的问题在于其“结构改革”——具体指的是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高福利体系。一年多以来的强势欧元无疑是促进结构改革和欧元区经济整合的压力;但增加税收、削减福利的结构改革在短期内可能并不利于增加就业和总需求。“在短期我们更关注与消费支出的增长。”高盛的维尔森说。 既然美国经济的长期增长要看“贸易伙伴”的情况,在欧洲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美国公司需要发展得更快的经济体。“我们注意到了亚洲的机会——比如中国;日本对美国的重要性在提高。美国经济与亚洲的联系在加强。”科恩对《财经》说。 弱势美元难题 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注意到,稳定的全球增长前景并不能掩盖美国国际收支的巨大不平衡和弱势美元隐忧。斯蒂芬.罗奇将这一隐忧称为“全球失衡”。他描述道:“相对于美国巨额经常项目赤字的是同样庞大的外部盈余,这些盈余主要集中在亚洲。世界经常项目赤字和盈余之间的差额到达了历史最高水平,到2003年,我们估计该差额达到世界GDP的3%。” 由于美国放弃“强势美元”政策,转而由市场力量决定美元汇率,高企的经常项目赤字使得美元一路下跌。根据美联储的统计,截至2004年2月底,美元与2002年2月高点相比,贸易加权汇率在两年之中已跌落了13.6%。而对世界几种主要货币,跌幅更不止此数:美元兑英镑跌幅达25%,兑日元跌幅亦达21%,美元兑欧元更下跌达32%。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亚洲货币和美元的固定汇率安排:从港币、人民币、韩元到东南亚各国货币的美元汇率走势来看,其波动幅度都相当有限。斯坦福大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在去年的人民币汇率争论中就道出了这一现象的实质:在亚洲危机后,东亚地区(日本除外)货币安排由较大浮动区间的对美元低频盯住转变为浮动区间逐步收窄的高频盯住,甚至接近于硬盯住。 日元名义上对美元浮动,但浮动区间并不大,在长期衰退中日本经济对出口依赖明显,一向积极干预外汇市场的日本中央银行并不听任日元持续升值:2003年日本银行耗费了创纪录的20万亿日元(合1880亿美元)进行外汇干预,令此前于1999年创造的7.6万亿日元的干预资金纪录相形见绌。“可以把日元汇率看做对美元的半盯住。”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这样判断。 当亚洲货币盯住了美元,即使美元一贬再贬,美国仍然无法消除主要来自于亚洲地区的贸易赤字。根据英国Consensus Forecasts机构的预测结果,去年亚太地区的经常账户盈余为2340亿美元,接近美国贸易赤字的一半。与其他盯住美元的货币相比,亚洲货币的一个有趣特性在于:亚洲中央银行实际上通过大量买入美国国库券来保证美国能继续进口亚洲商品。到2003年底,日本和中国大陆分别是排名第一、二位的美国国库券外国持有者,第三位是英国,而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紧随其后。 亚洲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美元资产并不只是一个资产组合问题,还涉及货币和利率问题:在固定或准固定汇率安排下,亚洲各国央行买入美元资产,意味着本币资产和货币的投放;通过对美出口获得经常项目盈余,这些盈余转变为以美元资产为主的外汇储备,又为美国的贸易赤字融资;不断买入美元资产实际上为“双赤字”的美国经济保持了低利率;低利率和弱势美元同时增加了亚洲中央银行对美元资产的需求,即使其所持有美元资产的收益率降低,甚至可能为负。 出口导向增长—盯住美元的汇率安排—美元储备增长—持有低息美元资产为美国赤字融资,以中、日为首的亚洲国家持有的庞大美元资产显然超出了进口储备和保证国际收支流动性所需,仿佛陷入了美元陷阱。这个难题并没有简单解:如果亚洲中央银行抛售美元资产,直接结果就是外汇储备贬值以及本国货币升值,这也不是亚洲国家愿意看到的。 “亚洲各国中央银行买入美元资产,实际上成了股市上的庄家,越买越凶,但是出不了货,一出货就是跌停板。”宋国青对《财经》说。 美元下跌,再下跌? 斯蒂芬.罗奇估计,在美国庞大的“双赤字”下,为确保其经济增长,美国每个工作日需要从海外吸收20亿美元的注资。他还估计,美元的降幅还不足以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美国的经常项目调整往往要求货币贬值幅度在25%左右,是目前美元实际贬值幅度的两倍。在他看来,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相对价格,美元汇率的继续调整是这个世界走出“失衡”的惟一途径。 七国集团(G7)传达了类似的信息。今年2月G7公报更指出,“G7将继续密切关注汇市并进行适当干预……汇率更具弹性对大多数国家或欠缺此种弹性的经济地区有利,以促进国际金融体系按照市场机制顺利及广泛调整。”似乎暗示美元下跌的趋势并不会被政府干预打断。 然而这种调整无疑会增加全球其他经济体——主要是欧洲——的负担。尽管欧元的大幅回升有利于确立欧元的国际地位,欧洲也当然希望亚洲货币能分担美元贬值的压力,今年2月七国集团会议上,欧元区代表称,美元贬值伤害了欧元区12国的经济和出口,全球货币调整的负担过多地落在了欧元身上。但当亚洲货币盯住美元不动、而欧洲央行始终不愿意降息时,弱势美元就意味着强势欧元,在一定程度上还包括澳元、瑞士法郎和英镑等货币。 欧元太强了吗?和通常观点相反,事实并不见得如此:欧元区的贸易主要是区域内贸易,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的贸易余额并未受到欧元升值的显著影响;而且欧洲央行的数据显示,和欧元启动前的欧元区各国原有货币兑美元的贸易加权汇率最高值相比,目前的欧元汇率还未回升到那一水平。 根据《经济学家》信息资料部估计,今年美元/欧元汇率可能跌至1.4美元/1欧元,甚至不排除1.5的可能性;为在未来将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削减一半,目前基础上20%的下跌都是可能的。虽然最近美元/欧元汇率有所回升,但高盛集团的研究报告估计,这只是一个暂时的停顿,美元仍需贬值15%~20%。而美联储的统计显示,尽管一贬再贬,美元币值还是高于1995年以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水平。 美元一再下跌,对美国和世界经济意味着什么呢? 费尔德斯坦认为,最棘手的问题在于,很难预测亚洲央行是会继续大量购买美元资产,还是会转购欧元及其他外币。“即使美国经济蓬勃发展,这仍并不保险”,他说,“美元弱势一定会持续,因此,中国大量购买美元资产是一定会有限度的。” 如果问题出在日本身上,后果可能更为严重。中国毕竟已宣布在短期内不会调整汇率。因此,某种意义上,中国仍必须购买美元债券。比起中国,日本是一个更大的买家,但日本并没有作出任何承诺。他们可以选择少买美元,选择买欧元,甚至只要简单地提高汇率,便会减少贸易顺差、缩减投资。如果这种情况大规模地发生,会导致美元利率上涨。目前仍不清楚,这种风险是否会动摇美国经济。 斯蒂格利茨认为,在短期内美国经济将从弱势美元获益,因为这将推动出口。但从长期来看,弱势美元将使得美国国库券持有者考虑调整其资产结构,如果美元资产被大量抛售,这将导致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危机。不过,“我说的是远景”,他说,“目前的稳定状况是可以维持的,因为没有人有激励来打破现状。首先抛售资产触发危机的可能是私人部门,而非亚洲的中央银行。” 总而言之,美国经济增长不能过多地指望其他经济体。毕竟,美国经济是全球经济的火车头,而不是相反。除了弱势美元,“美国经济的增长要通过财务的改善来实现”,费尔德斯坦说。此话一针见血,这是减少“双赤字”釜底抽薪之策。- 王峰和Thomas Clouse对此文亦有贡献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