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20世纪全球金融业放松管制报告 > 正文
 
面向全球,银行大转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10日 20:20 《数字财富》

  面向全球金融市场开放竞争的新体系,美国整个金融业彻底摆脱了大萧条年代定型的基本框架

  骆宁 卢菁/文

  在美国银行监管经历了“解禁→开放→调整→重建”的过程后,金融业已不必从旧
黄页微成本营销方式 不见不散约会新主张
小户型主阵容揭晓 多媒体互动学英语
规范日益增多的漏洞、间隙中钻过去挤出来,而是可以堂堂正正地展开更加公平的竞争,监管当局对银行运营的风险监控也得以正常展开。一系列新法的建立和完善,使美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彻底摆脱了大萧条年代定型的基本框架,逐步开拓出一套面向全球金融市场开放竞争的新体系。

  1.银行业市场版图变迁

  美国立国100年内,两次建立中央银行的尝试都失败了,可见美国人传统上对政府集中监管的抵触。林肯趁着南北战争的危机设立了货币监理署(OCC);新政时代则借助了大萧条的严重危机,才建立起以严格监控银行行为为主导思想的“分业——限利——局域”旧监管体制。最终,在经历了三大变迁之后,美国银行业的市场版图得以大手笔改写。

  ●变迁一:统一的全国银行市场

  多少年来,美国银行一直在实践中寻找种种途径,为的是绕过对跨州经营银行业务的禁令。1966年出现的银卡联盟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以花旗银行为代表的许多银行,更是借助《银行控股公司法》来暗度陈仓。

  到了1990年代初,大部分州都放松了对设立银行分支的限制,旧时代的“单元银行”体系事实上已经土崩瓦解了。而1994年《里格-尼尔州际银行与分行效率法》的通过,就是对此在法律上加以确认。于是,过去那种区域分割、支离破碎的银行市场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一个迅速成熟的、对国际竞争更加积极开放的全国市场。

  统一的国内市场中的激烈竞争,促使银行在过去20多年里不断并购以增强规模经济效益。美国商业银行从1980年的15000多家缩减到2003年的7800多家。大银行在银行总资产当中所占比例也不断上升(参见p55表1)。

  1992年、1995年(即消除跨州限制的《里格-尼尔州际银行与分行效率法》通过的第二年)和最近的2003年的三组数字说明,在这12年中,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商业银行的总数虽然变化不大,但其平均资产规模却翻了一番还多;资产在1亿美元以下的银行减少了4000多家;所有商业银行的平均资产规模增长了213%。在这个过程中,还打造了像花旗集团这样的巨无霸“全球金融超市”。2004年1月,摩根-大通银行宣布与第一银行合并,也是朝这方向发展的一大手笔,旨在创造一个可以与花旗集团相抗衡的美国第二大财团。从二三十年前美国市场被欧、日银行进攻蚕食,到今天美国金融业借助金融跨国集团大举反攻欧洲和亚太市场,真可谓今非昔比了。

  ●变迁二:利率市场化

  1980年《储蓄机构取消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案》在美国银行业启动了一项大工程——6年之内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可以说,这是20多年来美国银行变法最关键的第一步,是银行市场开放的基础,也是划分新旧两个时代的分水岭。

  尽管商业银行今天的产品、服务和业务经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旧时代银行的“收储蓄,放贷款”那种单纯的模式,但提供信贷仍然是用来定义商业银行最独特的业务和它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利率就是信贷的价格。

  从监管当局的角度来讲,尽管今天银行经营业务种类繁多,使得监管比过去复杂得多,但信贷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运营风险)仍然是银行监管最关注的重点。没有利率的开放,这20多年来美国银行变法走过的路将会是大相径庭,因为利率开放下的银行监管和利率管制下的银行监管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与实践

  。

  解除对银行可经营业务的限制,这是银行变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与利率开放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侧面。

  存款利率和银行可经营业务的双重开放,给银行打开了通向市场开放时代新银行经营模式的大门。经过多年的探索学习,美国的商业银行逐步开发出新的经营模式,重新恢复了活力。

  虽然商业银行特有的资本储备和储蓄保险方面的要求,使它们的运营成本在这方面高于其它金融机构,但借助其对货币市场特有的渠道和资本杠杆运营能力,它们不仅在各种金融产品和业务市场上和其它金融机构展开直接竞争,而且还成为其它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上重要的代理商和金融衍生产品方面最大的市场经营商(包括做市商和代理商)。

  如何在信贷市场价格(利率)和金融业务市场双开放的新时代建立有效的监管,对于监管当局来说也是一个有难度的学习过程。而且,由于存在着多头的联邦监管当局以及联邦与各州之间的权力之争,使得这一过程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不过今天可以说的是,经过付出了几千亿美元来赎救储贷会(S&L)系统这样惨重的学费之后,新时代的美国银行系统及其监管当局经受住了时间和危机的考验,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互动构架。

  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恢复与加强的法规》和1991年的FDICIA对资本储备提高的要求和对储贷协会等储蓄机构业务范围新设立的限制,都对稳定银行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立法和监管当局在适应银行市场竞争这一新现实过程中进行规范再造(reregulation)的成功例子。

  在这方面对政府的批评,主要是指责国会的一再拖延,致使规范再造建立得太迟,未能更早地控制住储贷协会的大出血,以致不得不让纳税人掏更多的钱来赎救破产的联邦储蓄信贷保险公司(FSLIC)。

  ●变迁三:金融分业经营时代终结

  1999年国会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最终废除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分业经营的法律壁垒。可以说,这是1980年以来金融变法所达到的顶峰,也是目前最受各方瞩目的、被认为是完成了美国金融监管“与世界接轨”的点睛之作。

  其实,在此法案通过之前,美国商业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的区别早已变得模糊了。过去,“收储蓄,放贷款”是定义商业银行的基本模式。但进入1980年代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MMF)汲取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储蓄,它的流动性与传统银行储蓄一样好,也能开支票,唯一的不同是,它没有联邦储蓄保险。但至今,它还没有出过倒闭、挤兑问题。

  在放贷款方面,商业银行也早已不是独此一家:财务公司在消费贷款和小企业贷款方面就是商业银行的有力竞争对手。大企业更是干脆绕过信贷,直接从资本市场融资。除了在注册发牌和储蓄保险方面有独特的监管要求之外,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和其它金融机构有如此之多的类似重叠之处,人们有时会难以把它们区分开来。

  由于实践早已走在了前面,因此《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对市场的冲击效应并不像法律上的变革那么明显。不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对金融混业后收入的进一步发展将产生主导性的长远影响,已得到各方面的共识。

  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作为新的金融法律只有4年时间,它对美国金融市场的效应还远远没有全部展开,现在还不是下结论的时候。即使对于鼓吹解除混业禁令最积极并在实践中冲在最前面的花旗集团来说,当其在内部整合以往分立的商行/投行/保险公司组织结构和商业运营流程,以充分实现前CEO威尔(SanfordWeill)声称的“交叉营销”的经济效益时,进程也是相当艰难的。

  从花旗的公开报表可以看出,近年来花旗集团一系列并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多数是来自于削减重叠组织机构所产生的降低运营成本,即所谓“底线增长”(bottom-line growth),而非交叉营销效应所产生的收入增长,即所谓“顶线增长”(top-line growth)。尤其是在面向大众的消费银行和保险业务方面,交叉营销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全能银行本身的内部组织结构与商业流程的调整,而且在培养消费大众乐于接受全能银行服务方式的新的金融消费文化上,也还须假以时日。这包括传统上不同产品服务(如信用卡与汽车保险)之间的个人信息共享中所涉及到个人隐私问题能否找到公众接受的解决办法,等等。

  另外,2002年以来困扰美国企业界的种种丑闻事件,也有涉及到混业经营问题的。包括花旗集团在内的许多大金融集团遭到纽约州司法部长等的指责,称其在争取投行业务时利用了商行业务关系,有利益冲突之嫌。虽然纽约州司法部和金融监管当局与银行之间的官司已经告一段落,混业经营带来的问题及其所导致的公众观点的今后走向,仍然非常值得注意。

  如果说在市场开放之前,美国的银行好比是在一个个分隔的婴儿床中受到悉心保护和严格行为约束并依赖政府喂食的小儿,今天的银行市场就像是巨大的金融奥林匹克比赛中的一个竞技场,只有身体强健、技艺纯熟的运动员,才能大显身手而不至于被淘汰出局。过去的那种呵护管教虽然不存在了,并不等于今天在竞技场上就可以为所欲为。

  激烈的竞争不仅需要有成熟严格的比赛规则来维护比赛的公正,而且需要绝大部分参赛者认同并遵守同一规则,否则就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或出现欺诈丑闻。与体育比赛不同的是,观赛的公众可以因为少数裁判吹了“黑哨”愤而选择不再捧足球的臭脚,金融竞争场中出了黑幕却是要全民跟着倒霉的,甚至几十年经济发展的成果都会成为陪葬。所以,今天对美国银行监管的要求不是更低了,而是更高了。

  2.银行内部运营变革

  银行必须要改造自身的运营结构方式,才能适应市场环境和银行业务开放的现实。我们可以从多方面看到美国银行运营结构方式这20多年来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革。

  ●资产负债表

  ○资产结构

  变法前:商业银行的资产主要集中在企业的短期贷款和联邦债券上,而其它储蓄机构如储贷协会(S&L)则以家庭住房按揭贷款为主。

  现在:银行的资产结构就丰富得多了。

  A:以贷款来说,就不限于短期,而且面对消费者的个人信贷的比重大大增加。

  B:除了贷款之外,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券、公司债券等等,都被银行利用来调整组合自己的资产结构以控制风险、优化利润。

  ○负债结构

  A:作为传统银行最大负债项的定期存款大大减少。而其它类型的吸引居民储蓄的产品如MMMF(货币市场共同基金),NOW(可转让提款通知书),ATS(自动转换服务账户)等等则发展很快。

  B:此外,银行仅靠自己的吸储也不够了,所以也到货币、资本市场上去融资。

  ●收入结构

  信贷利息收入不再是银行唯一的收入来源,但仍然是收入的主要来源。

  表外(off-balance-sheet)收入大大增加,其中包括金融衍生品的包销和交易收费,及其将信用卡应收款或按揭贷款等资产集合证券化之后的服务收费。银行非利息收入在1960年~1980年间平均占19%,而在1993年达到了35%。

  ●个人信贷在资产和收入两方面的比重都比过去大大增加

  A:一方面由于银行给企业提供的贷款在整个金融资产当中的比重大大下降;

  B:另一方面由于个人信贷如信用卡的普及和使用量大大提高,个人信贷对于现代银行资产结构和收入的贡献是举足轻重的(花旗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2年它的全球消费银行的收入占整个花旗集团经常性收入的60%以上)。

  ●营销渠道和方式

  大萧条年代以后,银行的保守形象被认为是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标志。那时以下几个手段是不大常用的:

  A:传统的银行是不兴出门主动推销业务的,因为那会被看成是不稳重的表现,没准儿是一笔贷款或现金周转出了问题才急于找钱补洞。

  B:广告是其它行业所借重的开发市场的手段,但却被银行家长期回避。

  C:在储蓄利率被控制在低水平上时,银行也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来互相竞争。当然,价格管制并不能真正消除竞争,只是迫使竞争以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那时,银行为了争取存款,给新来开户的顾客赠送面包烤箱等礼物来回赠客户,变相地提高实际存款利率,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所谓的“3-6-3”工作制,即“以3%年利率吸收存款,以6%年利率放出贷款,每天下午3点钟下班去打高尔夫球”,就反映了当时银行家通过打高尔夫球等方式与关键客户保持良好个人关系的重要性。尽管银行要通过这些扭曲、隐蔽的方式来争夺客户,但公开形象必须是保守的。银行的建筑要给人厚实可靠、资力雄厚的感觉;银行放贷员的办公桌一般置于高一级的平台之上,使来借款的小客户由仰望而产生崇敬。

  这些曲折、遮掩和装腔作势,对于一个现代银行已成为不必要。市场客户的细分、产品服务的优化组合、广告促销、优惠奖励等等这些现代市场营销的商业手段,也被银行所广泛采用。

  目前在纽约等东北地区强势打市场的华盛顿互助银行(Washington Mutual),其分支机构的装璜就是采用明亮色调,内部服务柜台的布置安排也是以顾客流程为中心展开的,开业的时间也更加灵活,给人以轻松、明快的感觉,被称为是银行业的星巴克(Starbucks)。

  ●风险管理

  从资产管理到资产负债管理:

  在银行负债以存款为主而存款利率受到管制的时代,银行的债务方面基本不存在市场风险。在战后到1970年代之前,通胀率和信贷利率一直稳定在低水平上,所以也没有什么资产方面的市场风险。联邦储蓄保险制度的建立,基本上消除了流动性风险。那时候的风险管理集中在控制受贷方的信用风险上。

  现代银行面对的是利率开放的市场,因此在资产和负债两方面都有市场风险。而且,信贷只是现代银行业务的一个方面。所以,必须对资产负债进行一体化的综合性风险管理;不仅要考虑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而且要综合流动性风险和运营风险。

  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

  鉴于金融衍生品可达到的巨大杠杆比,它已成为调控金融风险的有力对冲工具。而正因为其有杠杆效益,它也是潜在的重大的风险源。像英国巴林银行这样的有200多年悠久历史的老牌银行垮在一个27岁的豪赌衍生品的海外交易员手上,使各国金融界对经营金融衍生产品所包含的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对家风险(counterparty risk)、运营风险产生了高度的警觉。这类大案也是推动各国围绕巴塞尔协议建立国际通行的银行风险管理标准的重要动力之一。

  ●并购

  业务范围的开放与资产规模、地域覆盖的关系:

  在银行变法开放的早期,对银行业务内容的解禁和对银行分支、地域和并购方面限制的解禁是被当作互相独立的两个方面来推行的。但后来的实践表明,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全国性的大银行比地方性的小银行更能利用业务范围开放后带来的综合性优势和风险管理的选择,因此在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抢夺资产”:

  于是,迅速扩大资产规模成为银行的当务之急。加速原有业务的有机增长固然重要,但是资产规模扩张最快的途径是并购大量地方性的小银行,同时又收到扩大地域范围的双重效果。这正是推动1980年以来银行改革开放过程中愈演愈烈的银行并购浪潮的重要因素。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之后的合纵联横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解除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横向的法律障碍之后,银行在为企业或个人生命周期所需资金链提供服务方面,就可以放开手脚进行纵向整合,形成所谓“从摇篮到坟墓”一条龙服务的全能银行(universalbank)。

  比如,从一个企业启动所需的创投资本基金、私募股金,到上市的包销、股票或债券的发行,经常账户的资产负债管理,资本运作、风险对冲、期货、期权、掉换等金融衍生物的承销经纪,以及退休基金的管理,职工意外伤残、医疗、人寿等各种保险的承销,等等,都可以由同一家银行来作。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多维度业务关系的优化组合对于“交叉营销”的成功因此变得十分关键。

  如今,伴随美国银行业成功转型的是整个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升级,从以严格监控银行行为为主导思想的“分业——限利——局域”旧监管体制,被以控制金融风险为主导的行政监管和市场惩律的新体制所取代。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