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卢斯(Edward Luce)和金奇(James Kynge)报道
当中国前总理朱镕基两年前访问印度时,印度国内到处充斥着中国企业威胁论,到处都能听到这样的说法:中国的廉价进口产品(从电池到雨伞)可能导致其印度竞争者破产。
朱镕基曾表示,他在孟买百货商店看到的商品比中国同类商品至少贵三分之一,这番
话不象是外交辞令。印度当时刚刚取消定量进口限制,因此做好了被击垮的准备。
但预料中的情况并未发生。过去两年里,中印贸易额增加了一倍多,预计到今年年底将达75亿美元。印度可望实现至少10亿美元的对中贸易顺差。如今,在印度企业眼里,中国这条巨龙蕴涵着最激动人心的商机。
Modi集团是一家制造公司,它生产的特种化学制品出口到中国的皮革业。集团总裁K•K•莫迪(K.K. Modi)表示:“现在再也没有人害怕中国市场了,相反,每个人都想从中分一杯羹。”
和莫迪先生一样,印度许多企业管理者都希望加强在中国的业务。印度的信息技术(IT)企业便是如此,IT业也许是印度唯一一个领先于中国的行业(印度的制药业可能也领先于中国)。作为印度的邻邦,中国的经济正在飞速发展。
目前有15家印度IT公司在中国拥有业务。印度去年的IT产品出口额接近100亿美元,而中国的IT产品出口额只有15亿美元。但咨询公司Gartner的报告显示,设在中国的印度IT公司涉及了中国40%的IT出口业务。相比之下,中国去年的出口总额为3180亿美元,而印度仅为600亿美元。
Infosys是印度一家IT公司,它已赢得中国金融业的一些合同。该公司首席财务官默罕•达斯•派(Mohan Das Pai)说:“就软件领域而言,印度比中国领先五至七年。中国缺乏英语人才和有经验的项目经理。但中国会很快赶上印度。”
但从中国的核心竞争力----即组装和基本制造能力来看,印度企业并不领先。迄今为止,在印度设立工厂的中国公司还很少,但最近有几家已开始寻找机会。印度工业联合会(Confederation of Indian Industry)在上海新设了办事处,总代表Piyush Bahl说,他在就职以来的三周里在中国访问了18个城市,接受了20多名潜在投资者的认真询问。
但有些重大障碍挡住了投资者投资印度的步伐。除了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低于印度同行外,中国的生产率也相比更高。
印度保留了其严格的劳动法,这使它几乎不可能解雇员工或雇佣合同工。印度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额之所以只占中国的约十分之一,这也是原因之一。
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估计,一名印度工人平均每天做三只鞋,而中国工人平均每天做11只鞋。报告显示,就生产率而言,在T恤衫和吊扇方面两国也存在差距。印度烦人的官僚主义也令投资者望而却步。
马加力是中国某智囊机构的印度问题专家。他说:“如果把官僚作风考虑在内的话,在印度办事可能会十分困难。更不用说请客送礼了——因为官僚层层,太多了。”
麦肯锡还反驳了在印度广为流传的一个观点,即中国公司得益于出口补贴和人为压低的资本成本,而且生产劣质产品。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由于中国国内市场规模庞大,因此与印度公司相比,中国公司享有明显的规模经济优势。例如,中国每年销售3500万台彩电,而印度每年只销售600万台彩电。
诚信(Reliance)是印度最大的公司,生产石化产品,但也在进军电信业。公司董事总经理艾尼尔•阿姆巴尼(Anil Ambani)表示:“无论从哪方面讲,无论是洗衣机还是聚脂的人均消费量,中国市场的规模均是印度的3至4倍。”
但诚信的经历也证明,印度可以在一些领域与中国竞争。诚在印度去年的出口总额中占据了5%的份额。在需要运用高科技的生产领域,印度甚至在向中国出口。
巴拉特煅造公司(Bharat Forge)是一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位于孟买(Mumbai)北部的菩那(Pune)。该公司去年向中国出口了价值4000万美元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对中国的销售量今后还将飞速增长。该公司的优势来源于对信息技术的密集应用。“我们的一切生产活动都实现了高度计算机化,”公司首席执行官巴巴•卡尔亚尼(Baba Kalyani)表示,“我们的关键优势在于,与中国的竞争对手相比,我们发现自己更容易聘请到信息技术和工程专业的毕业生。”
的确,印度在高科技研究和生产方面潜力巨大,而华为(Huawei)等一些中国企业也充分利用了这种潜力。华为是中国的一家电信设备生产商。该公司最近表示,将在其设于班加罗尔(Bangalore)的工厂投资1亿美元开发软件。
在医药等其它产业,大量毕业生储备也是印度的一个优势。在联合国(UN)用于接种计划的疫苗中,有一半以上是从印度血清研究所(Serum Institute of India)购买的。该研究所位于菩那,是一家私人公司。相比之下,以国际标准评价,中国国内的许多血清生产未达到标准。
印度虽然在研发领域领先,却无法弥补中国在批量生产出口产品方面享有的绝对优势。就财富分配给大众而言,中国在制造领域取得的成功比印度的IT模式要有效得多。中国的制造业吸纳了近一亿就业人口,而印度的制造业仅吸纳了900万。印度的IT产业约有100万就业人口。
不管是因为中国的电力供应更便宜也更可靠,还是识字率更高,还是港口的周转时间更短,就大多数制造业类型而言,中国的环境比印度要好得多。印度政府正慢慢意识到一点。例如,印度政府已制定建立经济特区的计划,特区将取消对劳动力的各种限制。
但印度仍然是这场盛宴的迟到者。许多人倍感挫折,觉得政府花费的时间仍然太长。“当政客们谈论‘调整后的’改革时,这意味着他们没有采取多少行动,”阿姆巴尼先生说,“印度耗不起时间来进行改革调整。”
源自英国《金融时报》2003年9月24日星期三出版 译者/向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