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2003财经类杂志封面秀 > 正文
 
女企业家的梦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19日 10:04 《价值》

  (作者:张目)

  编者按:对于贯穿整个90年代的美国牛市,现在依然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读。金融学家看到的可能是资金向美国的大规模集中;经济学家看到的可能是信息技术带动的革命性的产业调整;心理学家看到的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周期性的大众癫狂;社会学家和人口学家则可能告诉我们,那是因为人口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变化所导致的。那么哲学家或者神学
家呢?

  牛市,作为人类行为的一种结果,被不同的学科视角赋予不同的解释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人们都摸到了大象的一条腿或者别的部分。但以前,我们似乎更多拘泥于经济学家甚至投行的眼光来看待股市。我们讲述玛莎·斯图尔特的故事,就是希望找出一个更新的角度来理解美国的牛市以及美国的资本主义精神。

  有非常可信的证据表明,整个90年代是股票进入美国普通家庭最快速的时期。股票、华尔街、投资这类术语甚至成为某种时髦生活方式的象征。玛莎·斯图尔特无疑是这种时代精神的最好的代表。玛莎集多重身份于一身:她不仅是企业家,是女性,而且是美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最佳代言人,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资本主义地区享有卓越影响。就是这样一位女性,最后却栽在华尔街,成为美国上个世纪牛市的又一个牺牲品。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投资领域。这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贪婪(在某种意义上这代表了资本主义精神)如何最后与上帝和解?玛莎的故事说明,韦伯的工作显然还没有做完。

  本刊从去年第八期就开始关注玛莎·斯图尔特事件,时过一年,它终于演变成了一件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这说明了玛莎·事件本身具有的重要性。

   玛莎终于害怕媒体的灯光了

  2003年6月8日下午,美国的玛莎·斯图尔特全媒公司在纽约召开股东大会,公司的创建人、董事长和CEO玛莎却没有出席会议,只是播出了她表示歉意的一盘录像带。在录像带中,玛莎的神情虽显得有些不安,但仍遮掩不住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气质,她对此表示:“巨大的媒体关注是缺席年会的原因”。在座的股东可能都会发出一些感慨,这位公司的大股东过去何尝对媒体的关注畏惧过啊。事实恰恰相反,玛莎和她的公司就是在“巨大的媒体关注”中发迹的。

  从苦菜花到迷人的模特儿

  ◎玛莎和女儿的前男友沃克萨尔关系暧昧

  如果只是看一下刊登在媒体上的玛莎照片,你以为她才30多岁(比如《金融时报》),最多以为是40多岁。

  不!当我确切知道玛莎的年龄也感到吃惊,她已经61岁了。

  玛莎·斯图尔特1941年8月出生于新泽西州,在六个孩子中排行老二。

  这位日后被人称为“品位皇后”的女人,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她应该出生在富裕的贵族之家……

  不!她父亲是个夸夸其谈的酒鬼推销员,强悍严厉,对整个世界忿忿不平;母亲却是典型的贤妻良母,甘愿忍受丈夫的骂骂咧咧。

  玛莎的家在工人住宅区,房子虽然有180多平方米,但对八口之家而言绝对不宽裕。他们家没有汽车,拥有黑白电视机也是整个街区上最晚的一家。

  许多年以后,玛莎忍不住回忆起父亲终于买回电视机的情景:父亲把电视机放在最适合自己观看的门厅的一角,母亲和其他孩子只能看到屏幕的侧面或者歪着脖子很吃力地看着。

  玛莎的父亲,一个自我中心霸道十足的人。

  《玛莎的公司》的作者克里斯托弗根据弗罗伊德的心理学,推测玛莎的性格无疑受父亲的影响极深。

  但直至高中毕业,玛莎仍显得傻傻的。在一张高三的照片上,“她宽宽的严肃的脸庞带着笃定的神情直直地盯着摄影机;卷曲的头发上面一丝不苟地别着发卡,完全是母亲的乖女儿的样子”。

  1960年,玛莎来到纽约读大学,几乎在一夜之间改变了形象,成了一位长发飘飘面容姣好身材苗条的女模特儿。玛莎先是在一家图书代理店内当模特儿,后又被《魅力》杂志评选为当年“最佳着装女大学生”,并迅速出现在《时尚》、《玛丽·克莱尔》和《哈柏的巴扎》等杂志上。

  嫁给了豪门可是搞错了

  此时,这个有前途的女模特儿大学生一定会在情感生活上多姿多彩?

  不!玛莎进大学不久确实和一些看起来像是百万富翁家庭出身的同学打得火热,但很快与一位叫安迪·斯图尔特的耶鲁大学二年级大学生约会、订婚,第二年又迅即结婚。

  这个举动明显反映了玛莎的性格,那就是看准机会迅速下手。因为安迪不仅相貌堂堂,而且出身于华尔街上的一个富豪家庭。

  由于有了家,而且玛莎大学毕业后又有了个女儿,她的模特儿生涯中止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玛莎想安心当个贤妻良母,她对出世的孩子并不在乎,反而觉得是个麻烦,她迅速做了手术以避免再次怀孕。

  让玛莎烦恼的是,丈夫安迪的父母实际上远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富有,而且他们非常小气吝啬,玛莎根本靠不上他们。

  失望之余,玛莎对丈夫的态度渐趋冷淡,最后类似她父亲对待母亲的方式,即侮辱甚至虐待他。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时代力量就像以后的90年代一样,主要集中在华尔街的股票市场上。玛莎既然靠不上在华尔街当股票小促销员的公公,自己亲自出马当个股票经纪人吧。

  玛莎在华尔街呆了五年,从1968年夏末到1973年6月,可惜这段日子正是大牛市的末日与大熊市的开始。玛莎的职责是将股票推销给别人,而在熊市中买股票肯定是凶多吉少,结果几乎每个她称之为朋友的人都遭到损失,有些还是很大的损失。

  最后她差点“神经崩溃”,匆匆地离开了华尔街。

  这段证券从业经历对玛莎30年后的“内幕交易”案肯定是不利的,因为她没有理由无知。

  否极泰来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舞台

  在玛莎离开华尔街的两年前,她的家从纽约城搬到了康涅狄格州的郊区,即西港的土耳其山路48号,那儿有6间闲置不用的农舍,玛莎和丈夫安迪用33750美元买下了这块土地。从此以后,玛莎指挥着丈夫和朋友在这儿开垦荒地布置花园,建立了“家居王国”的舞台背景。

  说是“指挥”真是一点没错。拜访土耳其山农庄的人们很快发现,玛莎对安迪的不满已表面化,认为他没能力为她提供更优越的生活,并不断地羞辱他,客人们不仅要忍受玛莎时不时对安迪的恶语相加,也要听命于她成为农场的“义工”。客人自然日渐稀少。

  对玛莎而言,这已不重要了,因为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70年代中期,美国各地每个家庭都发现,由于石油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和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口,为了维持生计,妻子和母亲必须重返劳动大军。于是,美国女人们必须在好妻子、好母亲与好职员之间的矛盾中作出选择。

  这时,玛莎和人合伙在西港办了家餐饮店,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玛莎餐饮店的卖点是“自己动手做家事”。比如一位主妇要宴请12个人会餐,她希望给客人留下这都由自己一手操办的印象。餐饮店的人会事先来她家拿走锅碗瓢盆,在外面备好菜肴,然后在约定的时间回来布置餐桌,把一切东西放进微波炉。等到客人来到,开始上菜,俨然是由主妇自己操办。

  今天看来,这一切滑稽得很,干吗不去饭馆而要在家里做饭呢。但在当时,那些在事业上能干在生活上却没有能力的美国主妇们,急不可待地想蒙混过关,或取得一点自信。所以玛莎这一招还是很灵验的。

  玛莎下面的招数更显现她的企业家才能。她说服一家西港高级时装店的老板让她在门口摆一张桌子卖自制的馅饼和蛋糕,而且摸透了当时身居西港的富有雅皮士的心理:“你只要把价格抬高反而能把东西卖出去”。幽默的事情确实发生了,比如一位当地的公司总裁去时装店买领带,结果买了一块包装非常精美的玛莎饼干。让他纳闷的是,它要20美元,自己竟会去买。

  生意如此之好,让玛莎再接再厉。既然高昂的价格使人产生了产品质量超群的幻觉,而不是产品本身,玛莎便在当地的报纸登广告,让那些在家里烘烤饼干和小甜点的主妇把东西卖给她,然后由她再将食品作为“自制的食品”卖出去。

  一个循环完成了,从提供“自己动手做家事”到被提供,符合玛莎的时代特征:表演和装扮。

  我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尽管玛莎总是大骂丈夫无能,可他却利用自己是出版商的机会,为她出版了《消闲》(1982)、《快速烹饪法》(1983)、《开胃小菜》(1984)、《水果馅饼和蛋糕》(1985)和《婚礼宴席》(1987)五本畅销书,在关键时刻助了她一臂之力。

  这类书宣扬的概念绝非书名所揭示的主题那么简单,玛莎将精心修饰的自家土耳其山的生活图片、豪华精美的餐桌布置和各式各样的食品和菜肴的照片加进书中,营造了一个悠闲而富丽堂皇的幻想世界。

  如果说70年代的“自己动手做家务”只是提供了一个满足家庭主妇虚荣心的项目,那么80年代的玛莎畅销书为那些筋疲力尽的双职工家庭奉上了一个亲密甜美的家居乌托邦。事实上,这也是玛莎自己所渴望的生活,只不过她成功地将它表达了出来。

  好事接踵而至。1987年7月,美国的大型超市卡马特请玛莎担任公司的代言人,从此,玛莎成了美国人最熟悉的面孔之一。广告传单、电视商业广告和谈话节目,她无所不在,成了时代的某种象征。

  玛莎对此并不满足,她把眼光放到了90年代,她利用卡马特庞大的宣传活动,使自己成为家庭装潢的明星,又一次抓住了这个巨大的新兴市场的机会。1990年,玛莎和时代华纳公司签约在全美国试发行两期《玛莎·斯图尔特的生活》杂志。用自己的名字发行杂志,而且要成为畅销杂志,这种事并不多见,比如,台湾玩主作家李敖干过一个人写完一本杂志的事儿,可也没有胆大包天地称之为《李敖评论》杂志。

  为玛莎编辑这本杂志的人员一边讥讽“她是个自大狂”,一边暗想旁观好戏。但是,1990年11月,50万册130页从封面到封底全是玛莎的杂志发往全国的各个零售店,效果奇佳。这期杂志,读者的反馈率是70%,最重要的是寄来了10万册的邮购订阅单,稍有杂志发行常识的人都明白,《玛莎·斯图尔特的生活》破了纪录。

  玛莎让专家们大跌眼镜不止这一次,在他们眼里,玛莎的东西到处是卖弄和浅薄。可是,玛莎的品味是建筑在“小资”的期望上的,正如《玛莎的公司》作者克里斯托弗所言,她为杂志及所有的“玛莎”注入了“一种爱、憧憬、对水仙花般的白日梦和下午茶的持久的渴望,那里,所有的嘴唇都绽放着甜美的微笑,所有的衣服都用亚麻布制成,所有的声音都低沉柔和,所有的光影都是柔和的浅色调”。

  其实,中国读者要体会这一切也很容易。举个例子吧,欧洲的“宜家家居”登陆上海和北京等城市,让小资们趋之若骛。从表面看,宜家的中等品质的东西卖得如此昂贵毫无道理,可是,宜家的聪明之处在于它将各种家具和家政产品放在现场并进行了精心布置,为那些渴望生活秩序却又不知如何打理家庭装潢的“小资”们提供了解决方案。于是,中国小资们乖乖地按图所骥买宜家的东西按宜家指导的办。

  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家政偶像诞生了,“玛莎”这词成了家政品味的代名词。克里斯托弗这般形容道:用金黄叶子的松子做一个假日装饰品,餐桌前的每个女人一定会对桌上的这个物件赞叹不已,说:“真是非常玛莎”。

   在私人生活中,玛莎却很少有人缘,几个生意合作者都被她遗弃,当然也对她恨得牙痒痒的,向外界泄露了玛莎不少的“劣迹”。最让玛莎不堪的是八十年代末,丈夫安迪离开了她,且和玛莎的女助理结了婚。

  玛莎可不是省油的灯。在他们离婚前后,她多次跑到安迪的办公室小吵大闹,威胁要打碎办公室的玻璃窗。最后两人相互辱骂打架,大部分问题最后都归结为钱和财产,以及谁应该多分一些。

  许多年后,玛莎都没饶过安迪。在接受一份杂志的采访时说,玛莎之所以只有一个孩子,是因为安迪后来患了阳痿,而此时安迪的第二个妻子已经怀孕。最后,玛莎又不得不在杂志上承认,安迪的健康问题与她要不要孩子没有关系。

  ◎玛莎和助手2003年6月在纽约街头

  在很多方面,玛莎利用她的模特从业经历和工于心计的本领,让别人既迷恋又害怕自己,然后控制那些根本不希望被控制的人。

  不过,玛莎仍会时不时露出歇斯底里自大狂的面目。她和一位邻人交恶,有一天晚上却把气撒在了正在这家邻居家车道上的一位名叫马尼克的景物设计师上。玛莎先是大骂马尼克是“可恶的骗子”,然后企图倒车把他撞倒。结果,马尼克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狼狈逃窜。

  又有一次,《纽约》杂志女记者跟随采访玛莎,但是她们飞机座位不在一起。玛莎要求身边靠窗的男人换座位,却没有被接受,便大声斥责他。当乘务员为她们安排好座位后,玛莎仍是不依不饶,站起来大喊,“飞机失事丢了性命的都是坐在窗户旁边的人。”

  最让人莫名其妙的事发生在1995年12月,玛莎参加了纽约1000位名流的聚会。有一位嘉宾误以为一个人坐在桌子旁的玛莎是《纽约时报》的某位小姐,便上前打招呼。玛莎用眼瞪着他,嘶吼道:“你知道我是谁!我是玛莎·斯图尔特”。那嘉宾给吓愣了,赶紧道歉,没想玛莎接二连三地向他大嚷,“你知道我是谁”。最终,玛莎气汹汹地对他说:“好吧,如果你不知我是谁,那么你根本不配坐这张桌子!我是玛莎·斯图尔特”!

  我是玛莎,所以我是世界的中心,你们都应该帮助我,服从我,从腰包里掏钱给我。

  克里斯托弗曾谈到过,他原来和玛莎合作愉快。但玛莎很快要求他代笔写一本自传,这当然遭到他的反对。结果,玛莎恼羞成怒地说:“我的生活是我自己的,除了我,谁也没有资格写它”。

  玛莎后来东窗事发后,许多人都对一个亿万富婆为区区几万美元的内幕交易不解。其实,如果你了解玛莎自私贪婪的本性,就不会大惊小怪了。

  比如她和卡马特的超市的关系。卡马特本来是让玛莎作为营销代表,但她却把这个大超市作为推出自己及自己产品的工具。等到这个美国第二大超市在2002年关门破产时,玛莎不但毫发未损,而且早已羽翼丰满。

  早在1990年,玛莎先用100万美元在曼哈顿第五大道买了间公寓房,又花了160万美元在纽约长岛东汉普顿买了一套消夏别墅。接着又用了125万美元买了西港附近的29英亩的居住用地和在东汉普顿买了第二套房子。此后,又买了一处曼哈顿寓所和纽约153英亩的地产,还有两条船、几辆以前贵族乘坐的马车、好几匹马和一架直升飞机。

  可与此同时,她却在享受着卡马特的无息贷款,尽管公司早已向她催讨这笔款子。

  克里斯托弗很有见地地评论道:“美国人制造的公众人物很少像玛莎·斯图尔特这样备受煎熬和折磨。在某一层面上,那种似乎来自灵魂深处的挣扎使她的公众形象变成了美国市场营销历史上最有号召力、最有效的品牌。它与难以抵挡的家庭传统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强自立交融在一起,这是过去50多年里美国妇女被剥夺的品质。然而在许多方面,玛莎·斯图尔特形象的制造和推销也使它背后真实的个人变成了大企业和操纵大企业的男人们最不喜欢的所有品格的体现。人们一边赞美她是最美丽的美国女人,一边谴责她是最糟糕的美国生意人”。

  曾经价值12亿美元的玛莎

  不过,这一切当时就被媒体曝光的玛莎“事迹”,并没有阻止玛莎人气指数的上升。

  1993年,《玛莎·斯图尔特的生活》又出了电视版,不出一年,这台节目已在全美国97%的地方播出。到1996年春天,它是美国晨间电视节目中最受女性欢迎的节目,不管什么时候,美国每10台电视机就会有一台调到玛莎·斯图尔特露面的频道。到了1998年末,这台节目每周五次,每次60分钟,60%的电视台在节目全部播出以后马上开始重播。

  1997年2月,玛莎·斯图尔特全媒公司成立。这个公司的大部分资产是从时代华纳公司购回来的,至少花费了8500万美元,但正如时下的中国MBO一般,她只从自己的腰包里掏出200万美元,其他是通过与卡马特等各种融资安排而达成的。

  两年半后,1999年的夏天,在摩根斯坦利的帮助下,玛莎公司上市,IPO价格是每股18美元,玛莎拥有70.4%的股份,在董事会拥有96%的投票权。上市当天,玛莎公司的每股股价37.25美元,玛莎的净资产涨到12.7亿美元。

  随着科网热潮破灭,玛莎公司的股价也大幅下降,加上2002年的玛莎内幕交易丑闻,公司的股价在2003年6月达到9美元多,市值不到4亿美元。分析师预计,2003年玛莎公司每股将亏损2美分,但四季度可能恢复盈利,而且公司有近2亿美元的现金,没有债务。

  玛莎公司目前有580多名员工。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无情的玛莎最后是栽在一个名声不佳的男人身上。

  虽然在闲话作家眼里,玛莎不时跟一个又一个男人传出绯闻,从她东汉普顿的邻居到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但依据也仅仅是他们在公开场合一起露面。事实上,玛莎的行为早已表示,她不在乎周围的人是否喜欢自己,尤其是男人,对她来说,男人只不过是她往上攀爬的工具罢了。

  不过,对玛莎研究得很透彻的克里斯托弗早就断言:“惟一一个跟她交情似乎不止一般的男人是她女儿亚力克斯过去的男朋友萨姆·沃克萨尔,一位纽约社交圈的人物。他游荡在玛莎生活的边缘……”

  沃克萨尔比玛莎年轻6岁,但沃克萨尔“阅历丰富”,1985年身为某医院负责人却突然被迫辞职,他哥哥在1981年因走私毒品被判刑。1984年,沃克萨尔成了英克隆(Imclone)生物医药公司的总经理,他哥又投靠他成了营运宫。

  2001年12月27日,即在英克隆公司发坏消息的前一天(公司的一种新药未获得政府通过),沃克萨尔伙同家人抛售公司股票,2003年6月,沃克萨尔承认进行内幕交易,接受了法院的六项指控,被判七年监禁,成为这次“华尔街风暴”获刑事罪的第一位公司高管。

  也就在2001年12月27日,玛莎做出了相应的举动,出售了4000股英克隆股票,而该只股票在几天后猛跌,她因此节省了4.5万美元。

  美国证券监管机构SEC认为,玛莎也是通过沃克萨尔获得了内部消息,却遭玛莎否认,她表示早已同美林证券的经纪人商量好,当英克隆的股价跌至60美元时,拥有的股票将自动脱手。

  她承认在电话告知经纪人卖出股票前,曾致电沃克萨尔,但未联络到对方,只留下口讯。

  经过一年来的调查取证,2003年6月4日SEC在曼哈顿的一家联邦法院递交了对玛莎的民事诉讼,指控她从事内幕交易,并诉请禁止她担任上市公司领导职位。此前,美国联邦政府已有9项针对玛莎及其经纪人的刑事指控。

  微妙的是,沃克萨尔虽然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却没有出卖玛莎。政府只能转控是经纪人向玛莎透露了英克隆的坏消息。

  在这点上,SEC胸有成竹,因为该经纪人的交易助理已与SEC达成和解协议,他承认犯有轻罪并同意配合犯罪调查机构的工作。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SEC的一位执行董事称,仅因为某人的经纪人愿意违规并向其提供非法的秘密信息,就使这个人在市场上具有优势,这根本就是不公平的。

  而玛莎除了在《今日美国》刊登了抗诉声明外,还专门在网上开通了一个名为“玛莎谈话”的网站,进而赢得了不少来自互联网的舆论支持。

  在全世界各地也有许多玛莎的同情者,香港《信报》就有一篇《不许人间见完美》的文章,为玛莎鸣不平。在作者的眼里:“她相貌中等,身材略胖,打扮经过精心设计,师奶的衣着中保持一点书卷气,而且永不过时,因为并不时髦,她的死硬fans以中产主妇为主,非常认同这个造型,一力支持。”

  文章的作者金维宜还认为,美国联邦政府于2003年4月30日起诉的刑事罪名荒谬得很。比如,其中一项是利用受查行骗,也就是说她受查之初申明自己“清白”,这就是欺骗她的股东,使他们相信她无罪,这样,她公司就得益,形同操控欺诈。

  金反问道,为什么不能声明自己“清白”?董事长承认丑闻反而对公司有益的事例也属闻所未闻。

  联邦政府指控另一条罪名是玛莎“曾改过电话录音”。金又反问,当事人改自己电话录音又有何不可? 

   这些反驳都带有明显的感情偏袒,但也多多少少反映了玛莎迷的痴情。

  每次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都是需要祭品的

  在2003年6月4日的法庭上,玛莎的律师发表声明,质疑政府为何经过长达一年半的调查后才提起诉讼,“难道这是为了引起轰动效应?因为玛莎是名人。难道是因为她在男人的商界中非常成功”?

  这席话明显带有煽动性,但在有些方面,是说到点子上了。

  第一,玛莎不仅是名人,而且在男人的商界中非常成功,是个女企业家。美国的惠普和雅芳等公司虽然已有女CEO,但知名的女企业家还真不多。玛莎在民调中,经常与希拉里齐名。作为女名人,她们已不像60年代的玛丽莲·梦露,不愿以男人的玩偶形象自居,而是要活出独立性来。以希拉里为例,面对丈夫克林顿的背叛,她已够心痛了,如果作为一个普通女人乃至总统夫人,她有离开和不离开克林顿的自由,更有不对此解释的权利。可是,希拉里想成为政治家,甚至有意参选女总统,她就必须“诚实”地道出何以不离开克林顿的原因。于是,在她的最新自传中,不得不将“隐私”曝光给大众。好在希拉里挺有才情,用尽天下曲笔,既不能做怨妇更不能做泼妇,最后似乎真性情地写她喜欢克林顿的手(尤其是那双手翻书的瞬间之优雅),得到了人们的暂时原谅。

  玛莎就没如此幸运了。她白手起家奋力打拼,以高雅生活的倡导者、家政装潢的偶像出现在人们面前,赢得了亿万身家。一旦她稍有不检点,至少从男人的眼光看,这么一个没品味歇斯底里的女人怎能符合传统的高雅女人形象呢?

  第二,如果玛莎仅仅如此,也只不过是让一部分人疯狂崇拜,一部分人不屑一顾。但,她不自觉地卷入了二十世纪来的一场华尔街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中了。

  在90年代尤其是后期的股市狂潮中,炒作股票已成为美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把大部分财富投入了股市,然后打探消息在市场中跑进跑出,忙得不亦乐乎。但自2000年初开始,狂欢舞会突然结束,人们发现自己的财富大幅缩水,愤怒不已。按照古已有之的常识,很少人会自责,而是会把愤怒渲泄到别人头上。

  于是,那些也确实罪有应得的人被抛了出来示众。首先是证券分析师,像鼓吹电讯业、网络业的明星分析员布洛杰特和格鲁罗等;然后是会计师行,像安达信就关门大吉了;接着又是CEO,于是世界电讯的埃伯斯乃至通用电气的前CEO韦尔奇也被数落一遍;还有投行,于是美林证券与花旗集团也被网罗进去。最后有人质疑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因为他也说了很多看似模棱两可实质鼓励大家入市的话。

  但这些大多是机构的人士,在散户的心目中缺乏“威慑和震撼”,而自愿代表美国生活方式且对大众文化有极大影响力的玛莎便被选作“典型”了。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得出“阴谋论”。因为玛莎确实有内幕交易的嫌疑,尽管我们相信也许成千上万的美国投资人也有类似的小动作。

  这就触及到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主义市场的本质了。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所谓的“美国梦”,尽管有多种表述方式,但其精髓是“赚大钱”。

  要赚大钱,就必须动力十足,一不小心就会坠入“贪婪”的行径。说得更贴切些,赚大钱与背后的“贪婪”的关系还真不好区别。而“贪婪”是美国宗教禁忌,它之所以被列为七宗罪之一,是因为人类早已知察贪婪的副产品是会严重伤害自身的。

  如果说平常还能勉强保持“赚大钱”与不太贪婪的平衡的话,那么当华尔街掀起股票狂潮的时候,贪婪就会成为“主旋律”了。

  80年代中后期,华尔街也有过一股炒作狂热,那次的动力不是“新经济”,而是认为通过企业的重组会振兴美国经济。于是拆分收购公司大行其道,股市也就蓬勃向上。

  当时有两个风云人物,一个是企业垃圾债券大王米尔肯,另一个是利用公司购并消息的套利者波斯基。后者终于有一天忍不住说:“贪婪是种美德”。当然,波斯基最后果然以内幕交易罪付出代价被关进狱中,可在一定程度上,他道出了华尔街的本质。

  当玛莎的“美国梦”终于演绎到华尔街,成了上市公司的创业者,早已控制不住自己贪婪心,还想变成一个炒家,那么为区区4.5万美元赔了名节早已是自然不过的事。

  只要有华尔街,就会有循环不已的大牛大熊,它就会刺激人们固有的贪欲之心。华尔街经常是“美国梦”开始的地方,也经常是结束的地方。

  最后,我们也许应该提及玛莎的一双手,这是由一位她的好朋友发现的:玛莎的手从手腕往下满是创口、划痕和擦伤。指甲盖磨破了,指肚子上有一层厚厚的茧子。显然,这不是一位电视明星的手,而是一个干粗活的农民的手。

  “在格林尼治一样的优雅外表下,透过连绵起伏的草坪和预先设计好的假日自助餐会,这是一个勤劳刻苦的女人,她愿意黎明即起,喂养120只(头)鸡和山羊,两次修整花坛,撒播500磅的松树皮和泥炭藓,直到一切都完美无缺,无可挑剔,否则不会回家吃饭。在那张漂亮的脸蛋后面潜藏着一颗波兰农民的灵魂。她像俄亥俄州的橄榄球队一样目标明确、意志顽强,伍迪·海斯曾评价后者说,球队会一点一点地向前推进,每次三码,永不放弃。她双臂雪白而两只手伤痕累累,这就是证明”。

  玛莎案开审定于2004年1月12日。玛莎这次会放弃吗?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海信全面开放"脑库",誓追核心技术
免费注册上网开店啦

  绝对大奖!订非常笑话短信,送数码摄像机!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概念英语 口语 出国考试 考研暑期限时优惠
  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境界,亲密接触,激烈搏杀,包你爽上“天堂”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Esprit 皇马 小灵通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性爱不仅是能力,更是心灵的释放和情感上的温存……
非常笑话
妻子:我患病卧床你却到外面跳舞!丈夫辩解道:…
图片
铃声
·[那 英] 一笑而过
·[孙 楠] 你快回来
·[陈 琳] 爱就爱了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索尼数码相机
  • DSC-P2 超低价
  • 索尼 DSC-P72
  • 比基尼美女
  • 月色如水小夜衣
  • 夏日狂花比基尼
  •   理财新时尚-收藏
  • 网上钱币卡市场热
  • 邮品一族交易社区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