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夸大“中国制造”威胁 赚钱企业默不作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31日 08:44 环球时报 | |||||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李荔 漫步东京的各大超市和街巷小店,印有“中国制造”的商品随处可见。随着中国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产品的质量也越来越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产品已成了“物美价廉”的代名词。于是乎,忧患意识向来十分强烈的日本媒体开始惊呼,“中国将取代日本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在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并要求人民币升值。 中日企业实力相差大,商品出口结构不同 冷静分析后不难发现,中国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日本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从我国对日出口商品结构上看,我竞争力较强的商品主要集中于服装、旅行用具、食品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近年来,我国生产的DVD机、CD机、电风扇、收录机等单价在10万日元(100日元约合人民币6.97元)以下的中低档产品,在日本市场所占份额有较大增长,但等离子彩电等高档家电产品在日本市场所占份额还不足0.1%,高端产品市场仍被日本企业牢牢占领。 研究中国经济的日本著名学者、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关志雄认为,中日制造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中国出口的大部分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同于日本以机械等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中心的出口结构。诚然,在IT等高科技领域,中国产品的出口数量也在增加,但正如电视机市场那样,中日两国间已出现特色分工。中国主产普及型电视机,日本主产高清晰度彩电等高端产品。二者的价格也存在数倍差距。 其次,中国产品以加工型为主,即进口主要零件,组装成成品后出口。这决定了中国产品中包含诸多日本等国生产的零部件。 第三,中国外贸出口的一半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中方必须支付其红利、利息、技术使用费等。扣除这些费用后,出口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就有所下降。 第四,中国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中国企业拥有的全球通用的自创技术和品牌并不多,在资金运作、人才和经营管理等方面与日本企业尚有相当大的差距。 东南亚的日资企业是“中国威胁论”的主唱者 那么,为什么日本媒体还天天呼吁“战胜中国制造”呢?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不振,整个社会弥漫着悲观情绪。一些竞争力较弱、产品与中国产品“撞车”的中小企业觉得,无论它们如何奋斗也无法战胜中国企业。另一方面,我部分对日出口商品对日本国内产业形成压力,并与东南亚日资企业形成竞争。这部分力量是“中国威胁论”的主唱者。 以前,日本企业在华办厂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产品多用来出口,近年来,其对华投资的重心逐渐向制造业转移,致力于扩大在华销售。中国市场已成为日本企业获利的源泉,重要性超过美国。尤其是汽车制造、机床设备和电子电器加工组装企业,以投资替代出口,极大地带动了日本国内原材料和零部件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其国内的生产和就业。这些制造业“大佬”依靠技术和资金优势在中国市场“闷头发大财”,除强调保护知识产权外,从未听到其怀抱琵琶另弹“日本制造业不行了”的调子。赚钱的企业默不作声,亏损的企业大肆宣扬,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令本就深具危机意识的日本岛国国民平添了诸多悲观情绪。 日本认为,有可能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市场” 7月1日,主管制造业的日本经济产业省发表了《2003年通商白皮书》。书中认为,今后东亚地区有可能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市场”,日本应最大限度地享受“东亚市场”成长的好处,构筑最适当的东亚产业分工和经营体制;将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作为振兴经济的新支点,加强电子、信息、汽车、机械、化工、医药等优势较强的产业的技术研究开发;把具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原材料部分的开发生产留在国内,保持技术优势。应该说,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巩固其经济实力,谋求发挥经济大国作用是日本永不停息追求的理想。 中日两国制造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日本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日本商社在全球拥有庞大的营销网,合作能使双方的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可以说,通过合作获得双赢将是中日企业的最佳选择。▲ 更多关于“中国制造”的新闻,请查阅财经观察第二期:日本能否战胜中国制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