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体披露报界特大丑闻内幕及主角的成长经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27日 06:55 中国青年报 | |||
袁铁成 编译 拥有150年历史的《纽约时报》的27岁黑人记者杰森·布莱尔,在其不到80篇新闻报道中有将近一半要么杜撰,要么剽窃。这一消息于5月11日由《纽约时报》4个版面的篇幅“自报家丑”后,已成为近期世界舆论关注的新焦点。5月26日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独家披露了这桩特大丑闻主角的成长经历以及他钻进《纽约时报》的内幕——— 共过事的人几乎都讨厌布莱尔 自从在中学第一次上新闻课开始,布莱尔全部的梦想就是做一名记者。他是在弗吉尼亚州的费尔法克斯县长大的。他的父亲托马斯是一个铁匠铺总管,母亲是一名老师。 《新闻周刊》报道说,他喜欢探听秘密,喜欢做长舌妇,喜欢拿信息做交易,喜欢看到自己名字被刊出。但有一点,中学校长对他赞赏有佳。校长帕麦拉说:“他到底想干什么,他对所投注的焦点非常清楚。” 依旧是在中学,布莱尔曾在当地一份周报《森特维尔时报》社干过。不过,该报执行主编斯蒂夫说,布莱尔整天就爱吹牛,把主编当做孩子耍。 中学之后,布莱尔曾在一所教会学校“自由大学”呆过一个学期,然后便转往马里兰大学。马里兰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克利斯说,布莱尔喜欢扎堆儿,在人多的地方能够轻易找到他。 “当杰森被雇用时,人们都感到很不安。我们都认为他是不称职的。”曾是布莱尔手下编辑的纽曼对《新闻周刊》说。在有关一场橄榄球比赛的报道中,布莱尔的文章里充斥着引语。可他提供的引语连真正在现场采访报道的记者都不能确信其真实性。布莱尔还曾在文中把美联社播发的引语当做自己采访来的。纽曼说:“我们都怀疑他的报道,可我们又能做什么?” 对于反复无常的行为,布莱尔自己的解释是,他没通过“不带笑容的脸”(自己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的测试。比如,当报纸刊出春季放假指南时,布莱尔在没有交出本该交出的稿件就销声匿迹。纽曼回忆说:“我们不停地呼他,但直到第二天才露面。他解释说,他的同屋把煤气开关打开了,他差一点死于煤气中毒。他离开后,有人俯下身说:‘你相信他吗?’我说不信。她说‘我也不信’。” 因为在那个晚上,纽曼和其他人都知道,马里兰大学校园里根本就没有炉子。 布莱尔在接受《新闻周刊》采访时拒绝回答其中的绝大多数问题。 布莱尔在报社犹如脱缰的野马 布莱尔还没从马里兰大学毕业,就来到《波士顿环球》报和《华盛顿邮报》实习。在这两个地方,他一直是个不受欢迎的家伙。他在这里有长舌妇的名声,他有剽窃别人新闻选题和不劳而获的名声。 布莱尔是1998年夏天才来到《纽约时报》的,可是《波士顿环球》报的人打电话给该报的朋友警告说,要小心布莱尔这个人。布莱尔一来到《纽约时报》就开始吹嘘自己与杰拉德·博尔德的关系非常密切。此时的杰拉德是该报的执行副主编。这种吹嘘似乎合情合理,因为博尔德负责管理年轻记者,更何况,杰拉德也是非洲裔美国人。 曾有一名《纽约时报》员工对《新闻周刊》说:“杰森一直在吹嘘‘杰拉德告诉我这个’或‘杰拉德真的喜欢我’。”对此,杰拉德自己则说,他与布莱尔从来就没有什么特别亲密的关系,他与布莱尔所打的交道比与其他大多数记者所打的交道都要少。 在布莱尔实习期间,他似乎有获取别人与编辑间交流的个人档案、个人评估、私人记录等的内部渠道。很多人现在都开始怀疑,布莱尔是否在下班后偷看别人电脑。在纽约市警察局的新闻中心,有别家媒体的记者曾亲眼看到布莱尔用黑客手段“黑”过其他记者的电脑,调阅尚未发表的文章。 布莱尔已经在危险轨道上越行越远。当他本应去一个犯罪现场做采访报道时,他实际上则在参加一个聚会。他已经醉得不省人事时,他告诉朋友说,他刚从总部那边过来,可直到第二天早上,他才苏醒。他还吸食可卡因,至少有人看到他在周末吸食可卡因。离《纽约时报》不远的一家酒吧的招待说,他在酒吧里喝苏格兰威士忌,还大把地花钱。 奇怪的是,尽管报社很多人对布莱尔有保留看法,但2001年1月,他还是被提升为该报正式的全职记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纽约时报》要考虑人员的“多样性”———除了白人,还应有其他有色人种。 布莱尔丑闻曝光后,报社开始非正式地查询其他记者的操守。布莱尔虽已知道自己的记者生涯彻底完结,但他并不认为自己的生活已变得一塌糊涂。他已与出版代理人签订协议,准备在电视、电影和书籍里讲述他在《纽约时报》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