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政府缺乏强有力经济政策 小泉改革阵痛不断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4月29日 07:08 中华工商时报 | |||
曾庆辉 小泉内阁上台执政已满两年,其上台伊始“信誓旦旦”大力推进结构改革的“豪言壮语”曾令人耳目一新。但目前日本国民普遍认为,感受到的只是对衰退领域改革带来的破坏性及其“阵痛”,并没有看到结构改革带来的创造性及其喜色。 日本自泡沫经济崩溃以后,10年间平均实际经济增长率为1.3%。这段时期被日本国民称为“失去了的十年”。小泉纯一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实行堪称“新世纪维新”的改革。 日本政府经济财政咨询会议为了推动结构改革,发表了旨在促使日本经济得以新生的“健骨方针”。该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以彻底处理银行不良债权为核心,以忍受0—1%的低成长为代价,以对特殊法人实行民营化和压缩公共事业为先导,以创造民需主导性经济成长为目的的“没有圣域的改革”。此后,小泉政府还推出了结构改革整体计划、方针和步骤为一体的一揽子方案。 分析日本政府有关结构改革的系列政策方针,其基本思路就是,让人才和资源从夕阳产业转移到使日本新生的朝阳产业。为此,小泉政府开具的处方主要是:财政结构改革、民营化、放松管制、地方分权等。财政结构改革就是国债的限额发行和财政预算基本平衡,财政黑字化、削减公共投资等内容;民营化、放松管制,就是缩减政府守备范围,扩大民间企业的参与;地方分权就是重新评估招致财政赤字化的中央与地方的传统体制,强力推进地方自治组织的自我责任体制。 但时至今日,日本的结构改革已成为当下的流行语。应该说,没有结构改革就没有日本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日本国民对此没有异议。但是,对于结构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未来的目标,目前大都不清楚。分析结构改革徘徊不前的原因,尽管众说纷纭,但大同小异。 从日本面临的国际环境来看,以市场竞争为主导的全球化浪潮给日本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冷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发展所赖以生存的“冷战条件”大都消失。多极化格局下,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国家和地区从日、美及西欧扩展到前苏联东欧国家、中国、印度及南美等,人口从10多亿增加到40多亿。日本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前所未有,环境日渐严峻。 从日本的自身因素来看,一是日本政府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政策。10年间,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大力采取刺激经济总量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失去了调整经济结构的机遇。日本政府10年间公共投资年均增长2.4%,而民间设备投资为-0.2%。2001年国民储蓄达1400万亿日元,但无法转为投资。目前,日本的企业普遍存在“三过剩”(债务过剩、设备过剩、人员过剩)。由于刺激需求的对策并不充分,日本政府的“综合经济政策”不能收到预期的“疗效”。二是日本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削弱了市场经济功能的发挥。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日本原有的主导产业竞争力转弱,彩电、冰箱、洗衣机、汽车等主导产品和产业所占世界市场份额缩小。而在信息通信产业,尤其是在高技术与高附加值的产业领域,与美国的差距不断拉大。(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东京分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