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美伊战事震荡全球经济 > 正文
黑金战争有多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2月09日 10:57 财经界

  不熄的战争之火总在波斯湾,是因为那里有石油吗?世界力量格局中最被忽略又常成为新闻热点的总是中东,是因为两河流域的版图很像头版头条吗?最爱打仗又老打不赢的总是萨达姆,是因为他不怕受伤吗?……今天,美国数十万大军、数十艘战舰在波斯湾、在地中海、在整个中东战略要地横刀立马,使巴格达上空的黑云更加的黑,是什么缘由使得战争不可阻止,战争带来的石油价格波动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增长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本刊特邀著名军事战略专家、国防大学教授沈伟烈、国家计委能源所所长周大地、副研究员杨青撰写本期封面文章。

  沈伟烈/文

  黑金霸权有多黑

  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推翻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决心和政策从未改变,美伊双方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美国把向敢于挑战其战略利益的伊拉克称为“无赖国家”、“敌对国家“。1998年美国国会通过“解放伊拉克法”。2001年小布什执政、特别是“9·11事件”以来,小布什政府一再指斥伊拉克是恐怖主义国家的“老巢”之一。2002年初,布什的国情咨文更将伊拉克视为“邪恶轴心”,是一个“煽动支持和制造恐怖“的国家。后来又提出伊拉克是美国七个核打击对象国之一。可以说,这10余年来,美国在政治上孤立伊拉克,制造种种借口惩罚萨达姆,经济上对伊实施长期制裁,企图搞垮伊拉克;在军事上借口伊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其进行无限期的核查;又在伊拉克领空设置所谓北方“安全区”和南方“禁飞区”,美英战机时不时进行侵略性的轰炸;直至采取暗杀、支持扶植伊拉克反对派手段,为的就是要推翻萨达姆政权。

  2002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借口伊拉克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美国安全,准备大动干戈,调集数十万大军,动用战机、航母、导弹等高精尖端武器,准备实行“先发制人”军事战略,对伊进行军事打击。目前美国武装力量已经开始向伊拉克周边的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尔和阿联酋等国的陆海空军基地与海湾和地中海东面海域结集。美国原先企图排斥联合国安理会,但在中国、俄罗斯等大国明确必须在联合国框架内和平解决伊拉克核武检查问题的压力下,放缓了战争步伐。2002年11月通过了第1441号决议。然而美国在联合国派遣核武人员对伊拉克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又借口伊拉克“严重违反”1441号决议,准备立即动武,搞掉或推翻萨达姆政权。

  美国不惜代价非要一战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当年老布什为其出兵海湾打击伊拉克解释说:“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手中,那么我们的就业、生活方式,我们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国友好国家的自由都将蒙受灾难”。对美国而言,控制海湾石油是涉及国家利益的大事。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确实是一个直言不讳的“君子”,他说“美国为什么开战,我们既不是为了民主,也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石油”。因此,美国的中东地区地缘战略,是遏制两伊(伊朗、伊拉克)、控制石油、排斥包括俄罗斯等大国,独掌中东事务。

  法国传媒说,从美国的“反恐征战嗅到石油味”,认为五角大楼向萨达姆挥舞大棒,真实意图是要将伊拉克的大量石油握在美国手中,进而控制中东的石油。这一点,伊拉克萨达姆看得很清楚,他告诫阿拉伯兄弟,“美国佬要的并不是我萨达姆,而是阿拉伯石油”。

  美国反伊倒萨战争如果打响并取得“胜利”,它不仅可以占有伊拉克丰富的石油资源,又进而能控制中东海湾的石油资源。这样美国获取了操纵世界经济发展的“王牌”,既保证了美国石油能源的供应,同时可左右欧盟与日本等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虽然对俄罗斯石油市场波及不大,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所需石油供应会产生不利影响。

  海湾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被誉为“黑金”,象征着金钱、权力甚至霸权。石油也是一种武器。第3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使用“石油武器”,导致西方世界经济一度衰退。一些战略家和能源专家认为: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全球。

  黑金战争有多黑

  世界发展离不开海湾黑金。美国对海外石油的依赖为51%,其中30%来自中东;西欧60%的石油依赖进口,其中60%来自中东;日本更是严重依赖石油进口,其中80%来自中东。因而说,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对中东海湾的石油高度关注,是可以理解的。

  伊拉克是海湾地区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石油资源第二大国,又是欧佩克重要成员国。据2000年1月1日的统计资料,伊拉克的石油储量为152亿吨以上,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1%还多,占欧佩克成员国的14.1%。伊拉克的石油产量较大。1990年海湾战争前,石油产量高达1.7亿吨;在严重的经济制裁打击下,1999年还达到1.3亿吨。2001年估计年产1.5亿吨左右。有资料报道,伊拉克每天出口石油200多万桶,这在国际石油市场的作用非同小可。世界需要伊拉克的石油能源供应。其实,美国这几年虽与伊拉克剑拔弩张敌对争斗,还是通过第三方进口了不少伊拉克石油。据美国能源部经济资料显示1998~1999年美国进口伊拉克石油占其整个进口的8~9%,美国事实上成了伊拉克石油的最大买主。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一篇文章里写道:“总统本人是石油商,副总统切尼也是。国家安全顾问赖斯是谢夫隆石油公司董事会的成员——她甚至拥有一艘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油轮”。因此看看布什政府的班底,更不得不令人确信其“石油思维”:如果控制了2/3储量的中东海湾石油,将其变成山姆大叔的“盘中餐”的话,他们就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取了一把“尚方宝剑”,可以随时卡住别人的脖子。

  回顾十余年的历史,海湾地区发生的战争,实际上都是夺取石油的战争。不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还是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战争,还是1991年美国发动的海湾战争,无不是伴随着石油的争夺“黑金战争”。

  石油触动哪些国家神经

  过去30年中,石油价格曾因中东政治军事危机而3次大涨。上世纪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就导致了全球经济萧条。而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原油价格一下窜升超过40美元,也使世界经济遭到打击。而一些分析家认为,目前的价格已经将1—5美元的战争风险包含在内,也就是说,对攻打伊拉克的担心已经包括在这个价格之中。伦敦的国家经济社会研究所的佩因认为,如果油价连续保持6—9个月的高水平,世界经济就可能出现衰退。纽约的研究公司-欧亚集团总裁布莱默则把问题看得更加尖锐:鉴于日益严重的巴以冲突,如果中东局势失控,可能对石油市场具有长期影响,把世界推进经济衰退的大灾难。

  因此,一些国家对伊拉克即将到来的变局坐立难安。近日俄罗斯报纸上有多篇文章忧虑“倒萨”战争对俄经济的影响,他们的担心主要有两个:一是油价下跌将沉重打击俄罗斯在石油出口带动下的经济,俄大约40%的出口收入来自石油;二是俄罗斯石油公司在伊拉克业已取得的利益会被损害甚至丧失殆尽。

  无论国际油价如何,这一次受到最大影响的应该是伊拉克及其周边的邻国。有西方情报机构认为,伊拉克周边的国家才真正是伊拉克这次要重点打击的对象。新的联合国对伊制裁决定则要求,伊拉克的邻国约旦、叙利亚和土耳其3国密切与伊拉克的石油合作,以达到有效监督巴格达石油出口的目的。

  约旦的石油几乎百分之百来自伊拉克,伊拉克这一次宣布退出国际石油市场时则继续向约旦出口石油。很明显,为拉住约旦,伊拉克警告它不要与美国等走得太近。

  叙利亚在与伊拉克的关系僵持了20年之后,好不容易在去年重新开通了一条从伊拉克到叙利亚炼油厂的输油管道。眼下,这条管道就有可能因伊拉克的决定而被阻塞。

  海湾战争之前,每天有150万桶伊拉克石油经过土耳其的输油管送到地中海港口德尔蒂约尔,海湾战争后的制裁使得土耳其丧失了数十亿美元的石油过境收入。

  如果美英想通过联合国实施其所谓的“聪明的制裁”决定,联合国就必须向约旦、叙利亚和土耳其弥补因伊拉克停止出口石油而遭受的损失。

  会危及中国能源安全吗

  我国自1993年起从自给自足石油国家变成了一个进口石油的国家。我国目前石油产量仅能满足需求总量的70%,进口石油占能源消费量的30%。石油进口的2/3来自中东海湾地区的伊朗、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等国。国家计委的一项统计表明,近十年来,伴随着我国现代化经济的迅速发展,其能源的消费量也稳步上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7%,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5.77%,而石油供应年均增长仅为1.67%。1996年我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0年共进口原油,成品油7000万吨。据统计,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已由1996年的6.6%上升为2000年的25%,预计到2005年,进口原油占国内总需求的比例将提高到32.5%。在大量依靠进口石油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总会受制于人。从油价上说,对中国经济同样产生抑制作用。

  维护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成为突出问题,其中石油安全已成为一个日益紧迫的大事。我国最关键、最根本的靠国内资源保证,强化石油勘探和开采;另外通过进口来源多元化实现,后者不仅是保证石油能源供应的持续稳定,而还需发展海外力量维护能源通道运输的安全。如我国2001年进口6500万吨原油,大约60%是由海湾出发,经北印度洋航线,通过马六甲海峡、南海航运进入中国。还有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制度,据称从2003年开始在东南沿海地区建立陆地石油储备基地。

  美国反伊倒萨战争开战的话,将会影响我国获取中东海湾石油能源。战争打响后,中国途经海湾的石油运输可能被近中断,对我国石油供应造成不利影响,这是必须慎重对待的严重问题。为此,我国呼吁美伊双方采用在联合国框架内以和平方式解决伊拉克问题。

  战争枝枝叶叶关乎石油

  康玉良/文

  随着美国军事打击伊拉克的威胁和军事部署紧锣密鼓的展开,英美两国争取盟国支持和有关国家默许的外交斡旋也在加紧进行。军事打击伊拉克会给复苏前景本就不十分乐观的世界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也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20世纪下半叶爆发的历次中东战争都与石油息息相关。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因埃及总统纳赛尔决定从英国手里收回苏伊士运河而引发,但根源在石油。当时,英国等西欧国家对海湾石油严重依赖,而大部分石油必须经苏伊士运河运输。时任英国首相的艾登声称:“没有苏伊士运河运入的石油,英国和西欧的工业便不能保持运转。”为夺回运河,英法和以色列于当年10月29日出兵攻打埃及,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给予埃及坚决支持,叙利亚、黎巴嫩和约旦切断了输油管道,沙特停止向英、法供应石油。石油供应中断给了英、法致命打击……通过这场战争,石油生产国体会到了石油的“威力”,60年代石油生产国成立了自己的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这一组织在以后的国际石油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又一次使用了“石油武器”。战争爆发后,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国宣布对美石油禁运。可阿拉伯人这次输掉了战争,蕴藏丰富石油的西奈半岛被以色列占领。

  石油价格因中东政治军事危机而出现3次大涨。上世纪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就导致了全球经济萧条。而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原油价格一下窜升超过40美元,更使世界经济遭到严重打击。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再次动用“石油武器”支援埃、叙等国。战争爆发不久,阿拉伯产油国就一致决定立即实行减产,逐月减产5%。随后,各国纷纷对美禁运。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还大幅提高油价,各国还乘机推行石油国有化政策,将西方石油公司股份收归国有。减产、禁运和国有化等一系列行动导致油价飞涨,从而触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1980年,世界第三大产油国伊拉克和第五大产油国伊朗之间爆发战争。两伊本来就有尖锐的宗教矛盾和领土争端,但石油因素也不可小视。20世纪70年代的高油价为两伊积累了庞大的石油财富,随之而来的就是两国称霸海湾的野心急剧膨胀,并大量购买军火。此外,伊拉克还对与其接壤的伊朗胡齐斯坦省虎视眈眈,而该省的石油储量几乎占了伊朗石油储量的90%。战争期间,双方都竭力破坏对方的石油设施,轰炸产油基地。两个产油大国间的战争引起了世界石油市场的动荡和供应紧张,欧佩克油价一度涨至34美元一桶,从而酿成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

  1990年的海湾危机和其后的海湾战争更是一场石油战争。不管是伊拉克吞并科威特,还是美对伊动武,都与石油利益紧密相关。因此,老布什为其出兵海湾辩护说:“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手中,那么我们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我们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友好国家的自由都将蒙受灾难。”对美而言,海湾石油是其“国家利益”。海湾战争使伊、科石油业遭到严重破坏,科7000座油井被点燃,油价一路飞涨。1990年7月一桶只有14美元,到10月则突破了40美元,布伦特油价一度达42.10美元一桶。不过,这次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

  然而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全球化程度的加剧、新油田的发现、非OPEC国家产量的增加、技术的更新、经济合作的深化,导致控制中东油价的OPEC石油产量从全世界的80%(20世纪70年代)下降到40%,使得OPEC越来越不能轻易动用石油武器。“石油武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阿拉伯国家不会为伊拉克实行停产或禁运。”沙特阿拉伯王储这么评价伊拉克提出的石油禁运提案,“举起石油武器的人,伤害的只有自己”。

  9·11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包括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和美国改善关系,甚至OPEC都不再及时启动“油价自动平衡机制”。即便发生阿拉伯国家不愿意看到的伊拉克战争,只要大规模战争不爆发,对油价的影响也不可能有海湾战争时候的大。

  中国石油安全与市场化

  □杨青 周大地

  2002年1月份美国将伊拉克视作“邪恶轴心”之首开始,美国的“反恐”战争进一步“扩大”到了伊拉克,并不断形成“到萨”高潮,对国际油价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2002年国际油价出现的几次高涨,与战争形势发展完全一致,国际上“恐怖”与“反恐怖”矛盾每激化一次,国际油价就上涨一次,事实再次证明了国际局势的动荡对国际石油价格的严重影响,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直接给国际油价发展带来了“决定性”的不确定性。鉴于石油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石油供应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在此国际大背景下,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再次引起各方面的密切关注。中国石油供应体系正在面对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的考验。

  中国石油供应的“不安全”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对外依存的增大、企业石油库存量过低、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尚未建立、石油进口外汇支出逐年增加、进口通道安全性变差、国内石油价格过分依赖国际油价、国际石油地缘政治的重大变化等等都对中国获得稳定、可靠、安全的石油供应产生影响,国内石油供应既存在价格急剧变动的经济风险,也存在石油供应阶段性、部分性供应中断的隐患。

  解决中国石油供应“不安全”性的手段也很多,其中尽快抓紧建立和完善中国石油市场体系应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石油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严重不完善扭曲了供求关系和对未来的有效期望,中国石油用户既不能有效预见石油市场的“不安全”隐患,也不能在“危机”面前采取有效的经济和市场手段化解危机。在一定意义上说,石油市场体系和机制的严重不完善已经成为中国石油市场“不安全性”的根本性因素之一。

  如何应对国际石油市场“短期性”动荡

  从近几年国际油价的发展轨迹看,随着世界产油国和消费国对石油市场认识的不断成熟和理性化,以及国际石油市场的不断完善,国际石油市场正在趋于成熟和稳定,受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和国际政治格局动荡影响,石油市场动荡基本处于“短期”的和“可控”的状态。1986年以来,世界主要产油国和消费国吸取了几次石油危机的教训,采取了有效的合作,OPEC组织制订了油价机制,总体上控制了国际油价的运行态势,国际石油市场基本处于有规律的周期性涨跌状态,类似1973~1985年的持续高油价时期已经不会再次重演。

  以国际政局急剧动荡的2002年国际油价发展为例,在战争阴影下出现了3次高峰:4月~5月随着巴以冲突升级和伊拉克宣布“石油禁运”,油价出现动荡性上涨;8月~9月份,美国对伊拉克战争形势紧张,油价再次动荡性上升;11月~12月,受伊拉克核查带来的战争威胁和委内瑞拉事件,国际油价又一次上涨。尽管战争威胁一再刺激国际油价的上涨,2002年度全年油价仍然维持在2001年24.5美元/桶的水平左右,国际油价的大幅度上升一般仅仅维持几天到几周时间。

  从OPEC组织看,OPEC国家对国际油价的控制也相当成熟和理性,不仅没有响应伊拉克的“石油禁运”号召,反而继续坚持OPEC油价机制,积极履行稳定国家油价的职责。为缓解受委内瑞拉国内局势动荡和美伊局势紧张对国际油价的影响,欧佩克表示,将会每天至少增加50万桶的原油产量,沙特阿拉伯甚至支持将欧佩克的原油日产量提高150~200万桶,并希望挪威、俄罗斯和墨西哥等非欧佩克产油国家也采取相应的措施。

  总之,总体上看,即使在目前战争阴影越演越浓的形势下,国际石油市场仍然是可控的,国际油价暴涨暴跌和石油供应中断局面一般也是短期的和暂时性的。而国际上应对短期石油的石油危机已经有相当成熟的经验和手段,一方面主要石油消费国大都建立了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以应对短期的石油供应中断(一般在90天左右);另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成熟和完善的石油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现在的国际石油交易市场,可以对未来几个月甚至两年内的石油价格进行锁定,有效规避了石油供应商、采购商和交易商的价格风险。比如,受国际油价上涨影响,2002年10月10日,中国国内民航票价平均上调了6%,而据报道,由于国外航空公司大多通过石油期货进行了套期保值,锁定了航油成本,同样大量消耗燃油的这些航空公司此次并未提高票价。

  中国市场体系存在严重缺陷

  经过多次改革,特别是1998年以来石油工业的重大重组改制和随后的重组上市,中国的石油产业市场化、国际化步伐迅速加快,但中国石油产业的市场结构仍然存在缺陷,制约了石油产业组织效率的提高。石油消费方市场程度的迅速提高和石油供应方的过度垄断成为当前中国石油市场中的主要矛盾。

  一方面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经放开,用油企业的经营销售也已实现市场化。另一方面,中国原油、成品油供应仍然处于两大集团的“地域垄断”之中,原油、成品油定价机制仍然处于“与国际接轨阶段”,不能充分反映国内市场供求关系。

  中国石油市场的这对主要矛盾的斗争与统一,将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国内石油市场发展,并将最终被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所统一。

  尽管在部分地区的石油市场出现了“5分钱”的竞争,部分地区还出现了抢购加油站的“恶性竞争”,但真正意义上的有序、有益的竞争并未形成。相反,正是因为过度垄断和管理缺位,为“过度竞争”、无序竞争和市场混乱创造了条件。因此,要解决“过度竞争”,首先应解决地域垄断和政府宏观管理问题,才能促进市场主体在市场中达到均衡,形成国家宏观可调控的、相互平等的、有序的竞争格局。

  从市场主体和机制上看,中国石油市场的发育和形成仍然任重道远。目前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石油公司下属油田和炼油厂作为“成本中心”,是完全的生产车间,特别是石油公司改制上市后,进一步强化了对下属企业的控制力,目前国内的石油市场基本是一个“两个人”的市场,从供应方看,市场主体严重缺乏。

  从企业内部来看,目前两大石油公司的销售系统基本沿用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石油分销体系,形成了庞大的、长链条的多级批发零售系统,机构重叠、人员臃肿、效率低下、反应迟钝。既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市场运作,离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去甚远。铁路、交通、民航、农业和林业等石油专项用户也均沿袭传统销售模式,形成各自独立的销售系统,难以成为石油市场的主体。在市场主体缺位的“市场”内,建立石油市场经济体系成了无本之木。

  石油外贸公司各自按国家分配的计划指标分月度组织进出口,基本上采用现货贸易方式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经常出现“买涨不买落”现象,在增加进口成本的同时,也导致市场信息失灵扭曲。1999年是国际石油市场油价急剧上涨的典型的一年,也是中国石油市场“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体现“应变能力”的典型的一年,1999年1~2月份,在国际油价处于最低谷的时期,中国进口原油297.94万吨,比上年同期反而减少了40%;1999年3月份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回升,而中国的原油进口也开始回升,当月进口原油433.25万吨,成为1998年1月份以来进口最多的一个月,是2月份的2.6倍;在进口量不断大幅上升的同时,中国进口石油到岸价也在同步上升,在进口量大幅度下降的1~2月份,平均进口单价为89.59美元/吨,到进口量大幅上升的3月份,这一数字则上升到92.07美元/吨。

  总之,石油消费市场程度迅速提高和石油供应过度垄断是中国石油市场中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一矛盾将更为突出。尽管石油垄断供应局面的结束已仅仅是时间问题,但如何在过渡期内抓紧建立市场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仍然显得尤为重要,“外力推动”并不能代替自身建设。相反,如果中国自身的体制和机制不能适应外来冲击,中国将完全处于被动和难有作为者之中,形成更大的市场动荡和市场失控局面。中国石油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已经是中国石油发展战略中需要解决的十分紧迫的重要内容。

  石油市场的充分竞争和开放为期不远

  加入WTO后的规则改写将导致中国成品油市场出现新的竞争态势。一是成品油进口专营的局面将消失,即除了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中化3家公司,凡是符合国家有关资质要求的外商和国内企业都可以进口成品油,并且3年后不再有进口的数量限制;二是外商将进入成品油分销市场,即打破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两大石油公司专营成品油批发的局面。

  一般来说,由于价格竞争是边际价格的竞争,由于国内石油需求增长强劲,国内产量不能满足消费,石油供应的新增部分可能主要来自进口石油,这部分石油价格对国内石油市场价格的引导作用将可能十分巨大。加入WTO后,随着石油进口量和非国营成品油贸易量的大幅增长,非国营贸易对国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将是充分的,国内石油价格的市场化是大势所趋。

  而且,加入WTO后,壳牌、BP等超级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成品油市场仅仅是时间问题,国内一些大型贸易公司在利益的驱使下也会寻求在成品油销售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强度会大大增加。可以预见,中国石油市场的充分竞争和市场开放的时间表,不会离中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后远多少。

  然而,市场对内开放的程度仍然远远跟不上市场的需要。有意无意之中,人们已经把入世承诺的时间表和相关内容当成了对内开放的时间表和内容,使得国内企业在对外开放之前失去了“练兵”和“演习”的机会,失去了市场占先的机会,失去了发现问题、纠正缺陷的机会。事实上,经济全球化已是世界发展趋势,石油市场不可能游离于这个大趋势之外,单独成为一个封闭的市场。建立国际性市场不仅应成为自觉地选择,而且也是挡不住的客观要求。在中国石油市场化建设进程中,这一点应当引起中国的足够重视。

  提高市场应对危机的能力

  国际上,石油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很快,发育程度也较高,较之其它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更迅速,形成了全球化、整体化和竞争趋于均衡化的特征。各国的石油市场已形成一个互相联系、利益共享的有机整体,共同在竞争中维持着市场的平衡和稳定。国际石油市场中,不仅石油消费国需要稳定的石油供应,而且,由于大多数石油生产国经济对石油的依赖,他们也同样需要稳定的石油销路。

  国内市场纳入这个有机体,既可从市场竞争、供需矛盾的互容、互融和整体平衡中得到安全保障,也可通过国内外石油公司共同参与,实现多元化的石油进口,分散进口风险。相反,孤立的、封闭的市场不仅不能保障石油供应的安全性、稳定性,而且,由于缺乏经济和利益的联系,在国际石油供应动荡时期,更容易遭受高油价甚至供应中断的冲击。在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加大的时候,孤立的国内石油市场将更难以招架国际市场的冲击。因此,确切地说资源和市场安全不等于垄断,与市场国际化也并不矛盾。

  因此,中国应立即着手放松石油市场准入管制,放开石油终端销售市场,建立科学的现代石油市场,在对外开放之前首先对内开放。一方面,政府在放开石油价格的同时,建立起宏观调控机制,真正掌握住市场管理和调控权;另一方面,打破国内石油市场的地域垄断,积极培养市场主体,从开放市场、完善和规范市场入手,制定市场规则,形成合理的、有序的竞争格局,比如将分别隶属于铁路、交通、民航、农业、林业等系统的石油专项用户的油品供应系统剥离出来,组建独立的石油销售公司,并享有石油进出口权,使之成为真正的石油市场主体,增强石油市场活力。同时,鼓励其他社会资金进入石油流通领域,或以自愿互利为原则,通过参股、控股、联营、收购等方式,整合社会力量,营造健康有序的石油市场。

  在此基础上,放开石油价格,形成中国自己的市场竞争性价格机制。中国是世界上成长较快的石油消费大国,石油消费的品种需求和地区差别十分巨大,因此形成中国自己的石油交易市场和报价系统意义重大。有必要建立国内石油现货和期货交易市场,达到发现价格、规避风险、跟踪供求、调控市场的目的,正确快速引导石油生产、经营和消费。现阶段,可以在现有的期货交易市场中增设石油交易品种。

  中国公司怎样应对战争

  □本刊记者宏飞

  随着中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的提高,石油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记者从国家计委了解到,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进口来源相对集中、运输通道单一。随着亚洲石油供应缺口不断扩大,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主要进口国将主要依赖中东石油地区。预测未来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占进口总量的比例将继续保持在50%以上。在海上运输线路上,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原油将全部经过马六甲海峡。二是中国备用生产能力和库存水平较低。三是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还处在空白状态,很不适应石油供应格局变化的需要。

  中国石化集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炼制商之一,目前进口原油已占炼制原油总量的60%以上,国际油价波动和原油进口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经济效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发展计划部主任雷典武说:“我们也非常关注石油储备问题。我国石油安全面对的主要问题不是世界石油资源的短缺或长期供应不足,也不会是出于政治军事冲突而出现对我国实行的石油禁运,而可能存在出于中东地区的突发事件引起的国际油价波动或短期石油供应受阻,进而波及我国的可能性,我国的石油安全战略应该针对上述特点进行设定。”

  从国际上看应急石油储备应采取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的模式。目前,虽然我国石油开采、加工和流通企业已保有相当规模的周转库存,但由于国家没有相应的法规和规章,因此,这些周转库存不应视为企业储备。企业储备的作用首先是在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初期起缓冲作用,保证各企业的原油供应;其次是在国际石油市场剧烈动荡情况下起平抑作用,保证各企业的整体效益;再次是在正常情况下起“蓄水池”的调节作用,保证各企业的生产平稳。

  我国现有的石油储备主要包括石油集团、石化集团、海洋石油和中化进出口总公司等石油企业的生产经济周转库容,库存水平偏低。考虑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经济实力强大的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通过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立合理可行的管理体制,使国家石油储备和企业储备相辅相成,实现及时有效的应急和调控,以保障国家能源和经济的安全。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发展计划部主任雷典武认为:“考虑到中国石油石化企业负担较重、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等情况,在步骤上应首先启动政府储备。”

  作为中国最大的石油生产企业中石油集团也是这次应急方案的提议者。截止到2001年底,中石油集团拥有剩余原油可采储量为17亿吨,国内年产原油1.65亿吨,占国内原油总产量的68%以上,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中石油集团规划设计部的副总经理刘凯信说:“如何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确保国家能源和经济安全将是我公司责无旁贷的使命,目前我们正加大马力进行生产。”




发表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窗口

  万千新闻任你点,新闻冲浪,无限资讯尽在掌握;
  输入X(或新闻)发送到8888订阅--资费使用说明
  80万帅哥美女互动社区--爱情快递缘分天空
  新浪天堂隆重发布,百万玩家迎接公开测试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3530 滑雪 运动鞋
 
  新浪精彩短信


独家推出语音祝福!
疯狂铃声 鸟叫铃声
《流星花园2》
[F4] Ask for more
一千零一个愿望
[和弦] 哆啦A梦
更多精彩铃声>>









图片专题:流氓兔!
诺基亚   西门子
摩托罗拉 三星
阿尔卡特 松下
爱立信   三菱
更多精彩图片>>


行业信息高速路!

企 业 黄 页
在线商机
买:生活水处理设备
卖:国际顶级域名
企业推荐
 山东省淄博热电集团
 淄博万豪瓷器公司
更多商情发布>>

分 类 信 息
:国际工商管理MBA
   分类信息北京
   攻克牛皮癣白癜风
:雅思深圳考试中心
:完美学涯华申留澳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