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正文
亚太国家经济增长差异巨大 中国一枝独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31日 09:23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月30日电 新华社30日发表署名“佘柯”、题为《亚太国家经济增长差异辨析》的文章,全文如下: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总体增长缓慢,平均增长率只有2%左右。然而不同国家经济增长却出现了相当大的差别。在亚太地区,2000-2002年美国年均增长在2.5%左右,日本年均增长几近为零,只有0.5%,东南亚地区的年均增长率约为4.7%,而中国经济增长率年均高
达7.5%以上。这一现象,引起人们的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出现了如此之大的反差?

  起伏不定的美国经济

  20世纪90年代期间,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曾经让很多人大胆预言:新经济改变了原有的经济周期规律,经济衰退将不复存在。但始于2000年的泡沫经济崩溃最终把美国经济拖进了衰退。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和复苏乏力都证明,经济发展的内在周期规律仍然在发挥作用。即使像911事件这样巨大的外部冲击也没有能够改变经济周期规律。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经济不降反升,从2001年第四季度开始进入复苏状态。

  以IT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在带动企业劳动生产率上升,利润增加的同时,也导致了生产的过渡投资和股市泡沫。然而,泡沫本身是不可能永远扩张下去的。当股价脱离企业的经营业绩越来越远时,进一步的上升就不得不依赖于类似于购并、股票回购等资本运作机制。一旦购并降温,股票回购的资金出现匮乏,股价下跌就成为必然的结果。当企业的股价与经营者的收益挂钩(如90年代盛行的股票期权)时,经营者的会计造假便是最后的求助手段。因此,泡沫经济的崩溃与会计造假丑闻的泛滥成为打击投资者信心的主要来源。

  和以往衰退有所不同的是,在这次经济衰退过程中,投资与消费呈现出不同的走势。一方面投资的疲软阻碍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消费的持续旺盛又缓解了经济衰退。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经济在过去两年间出现衰退温和、复苏乏力的根本原因,受房地产市场繁荣和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动,即使在2001年的经济衰退时期,美国的消费仍然维持了旺盛的增长。由此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在美国经济低速增长时期保持对美出口的快速增加。这些国家对美国的出口集中于消费品,而这恰是美国需求最旺盛的领域。相反,以出口投资品为主体的发达国家则受到了投资疲软的限制。

  投资与消费的不同走势以及较为温和的经济衰退使目前的经济复苏进程处在一个矛盾的境地:保持复苏进程的连续性需要消费的持续旺盛,而消费的持续旺盛又难于缓解高速增长时期遗留下来的结构性矛盾,甚至某些结构性矛盾还有加剧之势,如居民的债务负担、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成分等。可以说,目前的美国经济还处在消化高速增长时期遗留下来的结构性矛盾时期。加之其它政治、社会及国际事物方面存在的问题,美国经济处于波动较大、缓慢增长的状态也是十分必然的了。

  苦苦挣扎力图摆脱低迷的日本经济

  日本东京海运公司的一个集装箱码头正在装货。据日本财务省1月27日发表的2002年贸易统计数据显示,日本2002年对外贸易顺差比上一年增加51.3%,达到99302亿日元(约合840亿美元);其中日本对亚洲贸易出口总额达到创纪录的224415亿日元(约合1898亿美元),贸易顺差增幅达134.7 %。

  日本经济的低迷既受美国经济走势的影响,更受制于自身经济结构问题的制约。过去十年间,日本经济患上了典型的泡沫经济崩溃后遗症。即使在全球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日本经济也没有像样的增长。1998年因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一度陷入衰退。2001年受美国及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日本经济再次陷入衰退。2002年尽管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日本经济却仍然停留在衰退边缘。根本原因是日本经济尚未解决泡沫经济崩溃所遗留下来的结构性问题。

  泡沫经济崩溃留给日本经济的最大问题是银行体系的不良贷款。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下跌不仅削弱了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动力,而且造成了巨额银行不良贷款。原因是,日本的商业银行既是企业的贷款人,又是企业的股东。在股价下跌使企业偿债能力下降的同时,银行的资产质量也在恶化。不良贷款增加、资产质量恶化进一步限制了银行贷款的意愿,惜贷现象加重。再加上消费需求疲软,通货收缩又制约了经济增长。在实物经济领域,产业结构调整迟缓也使日本经济错过了IT产业技术创新的高速增长期。

  泡沫经济崩溃后的历届日本政府都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摆脱经济衰退的根本出路。不幸的是,迄今为止的改革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其中,一个根本障碍是日本国内政治体制的约束。因而,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经济改革的进程。2002年小泉政府制定了宏大的金融改革方案,提出了“没有改革就没有增长”的口号,其最终效果还有待于观察。至少日本政治家能够从分析本国内部的问题入手,来寻求解决本国经济增长低迷问题的认识,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

  艰难恢复的东南亚经济

  作为一种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东南亚国家经济与美日经济存在密切的联系。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这一地区的绝大多数国家实现了快速经济复苏,2000年东盟国家经济增长率曾高达6%,但随之而来的全球经济衰退把它们再次拖入到衰退边缘,2001年增长率平均仅为2%,一些国家还出现了负增长。2002年伴随全球经济复苏,出口拉动的贡献度加大,该地区经济增长率有所回升。因此,东南亚经济受全球经济周期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另一方面,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五年间,虽然东南亚国家在经济结构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困扰经济发展的银行体系呆帐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多数国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银行呆帐的减少是通过向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转移而完成的。这些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银行呆帐多数并没有被真正处理。2002年4月亚洲开发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呆帐率下降幅度很大,但如果将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收购但尚未处理的呆帐计算在内,两国的呆帐率仍高达50%和25%。造成呆帐率难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组织和产品结构调整缓慢,银行不愿降价出售不良债权。此外,近年来这些国家因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导致公共债务迅速上升,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增添了新的障碍。

  由于东南亚各国经济规模普遍较小,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有效解决,历史形成的东南亚经济非常依赖美、日等大国经济景气的状况,看来还会不可避免地继续下去。

  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

  同样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中国经济不象东南亚经济那样受美日经济增长缓慢的影响呢?有学者使用国际通用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对中国经济周期与国际经济周期的相关关系进行过研究。他们发现,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周期的相关性非常低,与日本的经济周期甚至是负相关。这表明中国经济周期性运动的根本动力来自中国经济自身。这也是为什么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亚太其它国家经济增长存在反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78年到2002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9.4%。中国的人均GDP在2002年已达到1000美元,按不变价格计算,自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8%左右。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2002年与1978年相比,进出口贸易额增长了30多倍,年均增长15%。其中1998-2002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世界贸易增长缓慢的情况下,中国的进出口年均增长率仍达到了14%左右。中国对外贸易量占世界贸易量的比重不断攀升,世界排名由1978年的第25位已升至2001年的第6位。中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2002年吸引外资达52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同时国家外汇储备也不断增加,已由1978年底的1.7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底的2864亿美元,成为人民币币值稳定的重要保证。中国目前处于实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之中。虽然中国离最终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改革开放的政策加快了这一进程的步伐,使中国也出现了类似于当年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巴西等国家和地区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黄金发展时期。虽然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但是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如此显著的发展主要驱动力来自中国内部。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出现,为了克服不利国际经济环境造成的影响,中国政府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扩大内需的政策,使内需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出稳步提高的态势。那么什么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呢?

  一、坚持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方针是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最根本的原因。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消除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经济发展的障碍,极大地解放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从根本上保证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现代市场体系正在向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方向发展,非国有经济所占份额在逐步扩大,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国民经济已经摆脱了短缺状态转入供求基本平衡。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所采取的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有效地处理好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二、制定发展战略,努力调整经济结构与改变增长方式

  根据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是中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滚动式的中长期战略规划的不断制定,有效地保持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保证了一些超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的顺利实现。同时国家针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战略调整,不断将社会经济发展推向新阶段,中国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努力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在争取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随着调整经济结构的努力,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升级。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技术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呈逐步上升的势态。据测算,80年代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仅为22%,而到90年代末这一贡献份额已接近40%。国家对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高新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全社会用于研究与发展的投入和用于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例分别由1997年的0.64%和3.4%上升到2001年的1.09%和4.3%,有力地保证了中国经济长期的持续快速增长。

  三、加强宏观调控,实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针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国内外问题,通过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中国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经验日益丰富,这是中国能够取得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又一重要原因。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点则是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国际经验证明,大国经济必然是以内需拉动的。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然也摆脱不了这一规律。据测算,1978-2001年,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96%,其中投资和消费的贡献分别约为33%和63%。亚洲金融危机以来(1997-2001年),由于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内需对经济的拉动贡献达到了102%,其中投资和消费的贡献分别约为35%和67%。1998-2002年中央政府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项目投资总规模32800亿元。国债投资有效地带动了地方、部门、企业配套投资和银行贷款的增加,并逐步带动了社会投资的明显增长。五年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2个百分点。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配合,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宏观调控作用。扩大内需的政策使中国不仅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有效减轻了通货紧缩的压力,保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重视配套改革,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全面进步与发展

  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必须有各方面社会经济配套政策措施的配合,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十分重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配套改革,促进了全国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在环境保护方面,近5年来,中国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高达4900亿元,是1997年以前中国用于环境保护投资总和的1.7倍。在增加就业方面,1998-2001年年均增加就业人员801万,仅2001年就增加就业940万人。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截至2001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已达到1.4亿人,比上年增加了4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7630万人,比上年增加76%;全国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约为1亿人,基金收入增加了16.8%。在减少贫困人口方面,中国农村的绝对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降到了目前的3000万人以下,成为世界上减少贫困人口最快的国家。在提高城市化水平方面,2001年全国的城市化率达到37.7%,比1998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在开发西部方面,2001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比1998年增长了41.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了1.4个百分点。所有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不仅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且促进了社会的公平与进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利用国际经济环境中有利因素

  中国坚持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也是取得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9.8%上升到2001年的44%,1979-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累计已超过4480亿美元。中国对外贸易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首先得益于有效地利用了国内优势。较丰富的资源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促进了出口,较优惠的政策和较多的发展机会吸引了相当数量的外国资金。其次,得益于注意保持出口与进口的平衡和对进出口结构的调整。1978-2001年中国进出口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5%和15.2%。中国的进出口结构也基本保持着相同的变动趋势,初级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例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01年的9.9%,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由49.7%上升到90.1%;同期在进口中,初级产品所占比例也由34.8%下降到18.8%,而工业制成品由65.2%上升到81.2%。这一格局不仅有利于中国国内经济发展,而且为其贸易伙伴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再次,得益于中国较好地利用了有利的国际条件,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中国不仅努力实现着自己的各项承诺,同时也获得了更加公平的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2002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居世界第31位,比上年上升了两位,但应该说仍然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

  虽然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明显的快速增长,但是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还是相当低的。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中国的人口总量还在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中国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仍然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中国的经济体制和其它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还有待深入;总之,中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才能不断克服前进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

  亚太地区各国经济增长之间目前存在的差异,首先是各国内部经济社会政治问题存在差异的结果,其次亦受各国对世界经济大国经济景气依赖程度的影响。亚太地区各国之间确实存在着竞争,但是公平的竞争有利于促进各国在互利、互惠和互补的基础上广泛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应该积极吸收其他国家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也应该认真汲取其他国家遭受挫折的深刻教训,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解决好自己国内的问题,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与世界各国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完)




发表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窗口

  新浪天堂隆重发布,百万玩家迎接公开测试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3530 滑雪 运动鞋
 
  新浪精彩短信


发拜年短信赢港澳游
独家推出语音祝福!
疯狂铃声 鸟叫铃声
图片铃声包月5元!
《流星花园2》
[梁朝伟] 无间道
《美丽的日子》
[和弦] 蓝色生死恋
更多精彩铃声>>









图片专题:流氓兔!
诺基亚   西门子
摩托罗拉 三星
阿尔卡特 松下
爱立信   三菱
更多精彩图片>>


行业信息高速路!

企 业 黄 页
在线商机
买:生活水处理设备
卖:国际顶级域名
企业推荐
 山东省淄博热电集团
 淄博万豪瓷器公司
更多商情发布>>

分 类 信 息
:国际工商管理MBA
   分类信息北京
   攻克牛皮癣白癜风
:雅思深圳考试中心
:完美学涯华申留澳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