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央行在降息问题上开了一个“不允许”的先例,即偏袒一个国家。而这同时等于惩罚了其他经济发展健康、国家预算赤字控制较好的国家
欧央行这次降息首先是为了照顾德国的经济困境。施罗德在其第二个任期开始后,仍不肯推行早就该进行的结构改革,削减过高的福利开支,反而以增发国债、提高税费继续维持原先的体制,为此,老百姓怨声载道,经济界齐声反对,对经济前景毫无信心,更没有投
资兴趣
特约记者江建国发自德国
欧洲中央银行(以下简称“欧央行”)12月5日在法兰克福宣布降息。它把各商业银行向欧央行贷款交易的“主要再筹资交易”(也就是“证券回购交易”)的利率从3.25%降到2.75%,也就是0.50个百分点(或称50个基本点)。这是欧央行13个月以来的首次降息行动,降的幅度也不算小。
欧央行行长杜伊森贝赫在解释这次降息的理由时说,欧央行要通过降息发送欧元区的经济前景,以此阻止经济下滑的趋势,从而增强各界的信心。对这项决定表示欢迎的是政府,尤其是德国政府。施罗德总理说,这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政策信号。但金融界和舆论界却对这次行动多持批评态度,认为它不但无效,而且有害。因为欧洲经济发展迟缓,甚至下滑的症结不在利率,而是在结构改革不力方面。
欧央行屈服大国压力
按照金融常识,中央银行的主导利率是调控市场现金流通量、控制通货膨胀的手段,从而间接地影响企业投资规模。一般说,在经济发展上升,甚至出现过热苗头时,中央银行要提高利率,反之则要降低利率,放松银根。
保卫欧元币值的稳定本来是欧央行的第一任务。但从目前欧元区内的货币流通量来说已经超标,而不是货币量太少阻碍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1998年欧央行首次确定年货币增发比例时定的是4.5%,但一年半以来的货币增发量已超过这一指标达到年率7.1%。换言之,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足够多了。而通货膨胀率本来的控制指标是每年2%,但在目前经济不振的形势下,却已经达到了2.2%(11月),相对说已经很高了。按理说为保卫欧元币值的稳定,欧央行不应该再放松银根,原先的利率已经够低的了。
那么,为什么欧央行要在现在采取这一步骤呢?这是欧央行迁就或说向有关的几个国家政府压力屈服的结果。央行和政府从来就是一对矛盾,经济发展乏力时政府往往归咎于利率太高,压央行降息。曾任联邦德国总理的施密特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宁要5%的通胀率,不要5%的失业率。”换言之,要牺牲币值去促进就业。1999年,当时的德国财政部长拉方丹对欧央行施加强大压力,要后者降息。欧央行没有顶住压力,于1999年4月把主导利率从3%降到2.5%。但事实很快证明此举造成物价上涨加速,经济却没增长多少,欧央行遂于当年11月又把利率提了上去。
欧央行现在虽没承受当年那么大的压力,但恰恰是几个主要的大国一直不肯认真地完成自己削减财政赤字的任务,却把眼睛盯在利率上。前个时期,法国、意大利、德国连同欧监委员会主席普罗迪接二连三地向《稳定公约》发起挑战,纷纷要求放宽预算赤字限制,就是一项明证。一个政府首脑公开说,降息的一大好处就是国债的付息负担减轻。
降息副作用在所难免
值得指出的是,欧央行这次降息首先是为了照顾德国的经济困境。施罗德在其第二个任期开始后,仍不肯推行早就该进行的结构改革,削减过高的福利开支,反而以增发国债、提高税费继续维持原先的体制,为此,老百姓怨声载道,经济界齐声反对,对经济前景毫无信心,更没有投资兴趣。目前,这个欧洲第一经济大国被称为“欧洲病人”,欧央行的降息实际是为德国“救驾”的行动。瑞士的《新苏黎世报》指出,欧央行在这里开了一个“不允许”的先例,即偏袒一个国家。而这同时等于惩罚了其他经济发展健康、国家预算赤字控制较好的国家。西班牙、爱尔兰、荷兰等国本不需要降息,降息则有可能促使他们国内的通货膨胀加剧。
德国的《法兰克福汇报》一针见血地指出,降息的另一个副作用是变相鼓励像德国这样经济结构严重不合理的国家维持走老路。拿了降息的“令箭”,它们将更不会努力去改变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最后的结果还是沉疴难起。
作为欧央行行长的杜伊森贝赫当然明白这里的道理。他的降息决定如同1999年的那一次一样,实际是告诉各有关国家的首脑:“我能做的都做了,现在该看你们的了。”杜伊森贝赫明确说,欧央行的利率已经低到前所未有的低点,没有再降的余地了。杜伊森贝赫把球踢给了施罗德们。施罗德们恐怕也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怕的是不愿意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