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央行一直是世界上"零利率政策"("ZIRP" (Zero Interest Rate Policy))的垄断者,但是11月6日美联储出乎市场预料宣布降息50个基点,暗示全球宏观经济政策正日渐趋向于"零利率政策"。
摩根斯坦利分析师竹广佐都(Takehiro Sato)11月8日撰文指出,日本可以被看作是还未结束的全球通缩比赛中的领跑者。其他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也逐渐开始理解日本央行的无
奈,日本经济不振已经令日本央行彻底耗尽传统的货币政策的调整空间。
九十年代中期各发达国家央行开始为抑制通胀努力,但是目前央行的战场已然转移至与不可预料的通缩恐惧的斗争上。迄今为止,日本是唯一一个在零利率政策环境下对抗通缩的国家,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经验,这对海外国家来说是个有益的参考,目前一些发达国家也即将开始面临通缩的艰巨挑战。
10月30日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在零利率的基础上宣布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将日本央行持有的商业银行准备金余额提高5万亿日圆,达到15万亿至20万亿日圆。海外权威金融机构对此进行了慎重研究,分析这种"无目的"的定量放松政策会否导致美联储和欧央行也采取零利率政策。
日本央行不合时宜的行为可能会促进国外央行在放宽货币政策上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甚至有可能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在这一点上,日本央行则可能会因为政策执行不力受到指责。
迄今为止日本所取得的经验对日本经济未来发展的价值不大。利率水平一旦低于1%,货币政策的意义就已经不复存在了。尽管货币政策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抑制整体需求,但是它缺乏创造需求的必要资金。
因为实际货币需求的弹性来自于名义利率从零状态上升至一个极端的高度,所以短期货币市场会无休止的吸收央行提供的流动资本,就像沙漠里急需要水一样。这样流动资本根本就不可能进入到实际的经济循环中去。
对日本央行来说,增加央行持有的商业银行准备金余额属于零机会成本,即使这个金额扩大至无限,对日本央行来说也是无关痛痒的。此外,日本央行正逐渐提高它的Rinban运营流动供应机制(相当于公债息票审查)。
然而,日本央行实施的这些举措刺激债券平直的收益曲线走高,并有助于降低金融市场对日本经济的通缩预期。但是零利率政策可能导致国家经济陷入政策陷阱中而不易逃脱,因此其他国家的央行应慎重考虑是否真的要采取零利率政策。
11月6日美联储超出市场预期,宣布降息5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调低至1.25%。对于熟知日本央行历史的经济学家来说,美联储本次降息行动会使其联想起1995年3-4月间日本央行宣布放宽货币政策的历史。1994年底,日本经济复苏动力增加,日本央行将非安全活期贷款利率提高。
然而,1995年1月份日本大阪和神户地区(Hanshin)发生严重地震,3月份日本地铁遭毒气袭击,同时3月份和4月份日圆急速贬值,一系列负面因素导致日本央行被迫将货币政策的趋向由紧缩转为宽松。
随着1995年3-4月间日圆的巨幅下挫,日本央行将非安全活期贷款利率下调75个基点,大幅放宽货币政策,幅度远远超出市场预期。但是,日本央行此举措并未产生任何成效,相反仅仅加速了日本进入零利率状态的进程。
此外,1995年7月份和9月份日本央行又两度下调活期贷款利率,每次下调的幅度为50个基点,一次是为了干预外汇市场,另一次的原因是配合日本政府的经济评估。回顾1995年,日本央行为了刺激市场发展做了一系列努力,不断公布超出预期的额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以致1995年成为日本进入零利率状态的重要的里程碑。
事实上,日本经济本身,不仅仅是金融市场,也是从1995年开始从通货膨胀变为通货紧缩。各种各样的关键的宏观数据,诸如短期利率与长期/短期利率扩展之间的关系、经常帐目盈余和长期利率水平,均显示1995年日本经济发生了重大的混乱。
美国信息技术产业泡沫崩溃距今大约已经有两年半的时间了,美国日益受到日本通缩的影响,美国股市下跌已然开始恰当的反映美国实际的经济状况。
尽管这对于其他与日本一样遭遇到类似状况的国家来说是一个不幸的消息,但是零利率政策的共识可能有助于这些国家摆脱当前货币政策毫无建树的僵局。然而,当前国内和海外债券市场表现良好暗示投资旺盛,摩根斯坦利表示,在通缩环境中最好的策略就是尽可能的增加债券持有期。这种方式可以多少缓解零利率状态带给货币政策的无奈。
(刘宁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