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大的泡沫,自然会有破裂的一天。(从左至右依次为华尔街曾经的明星分析师:玛莉·米克、亨利·布拉杰特和杰克·格鲁伯曼。)
本报驻联合国特派记者丁刚
证券分析师,俗称股评家。前两年网络泡沫盛行的时候,华尔街的某些股评家被投资者奉若神明,他们推荐的股票被热烈追捧。而今,当年那些大红大紫的分析师们正面临接连不断的起诉。从已经揭露出的问题看,有不少大腕分析师都涉嫌欺骗投资者,有的甚至是一面建议投资者“强烈买进”,一面又给哥们儿朋友发信,示意他们抛出。在利益与公正面前
,证券分析师将何去何从?证券咨询业又需要进行哪些调整和改革?
华尔街证券分析业的改革即将迈出第一步。10月24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纽约州检察长斯皮策已就改革方案达成一致,并开始征求各家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的意见。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此次改革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由各家投资银行、证券公司“集资”来“养活”独立的证券咨询机构,他们仍可以向个体投资者提供自己公司的分析,但也必须同时提供这些独立咨询机构的报告,以确保个体投资者能够获得全面的信息;二是各投资银行必须在投资业务与咨询业务之间打造一堵防火墙。咨询业务的经费将由投资银行从总收入中拨出,咨询部门要有独立的会计师。分析师的报酬应以准确为标准,而不再与能给投资银行带来多少收入相挂钩。
虚假的分析成了美国股市的“泡沫添加剂”
10月28日,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对3位华尔街分析师施以罚款和停职处罚,原因是他们不恰当地使用了某些保密信息。目前全美涉及华尔街投资银行、证券公司欺骗的起诉案已达到300多件,涉及50多亿美元的赔偿要求,而排在最前面的25个案子全是状告分析师的。估计赔偿金额会超过10亿美元,将成为有史以来华尔街投资银行为说假话付出的最大代价。
从已经揭露出的问题看,有不少大腕分析师都涉嫌欺骗投资者,有的甚至是一面建议投资者“强烈买进”,一面又给哥们儿朋友发信,示意他们抛出。许多分析师不是用更多的时间去研究企业的业绩,而是去陪着那些公司的总裁们打球、聊天。只要他们能为那些公司来几句好评,有时甚至可以得到上百万美元的酬劳。华裔基金经理吴谦立整理的数据表明,在1996年到2000年期间,华尔街分析师对9621家公司做出的168281次推荐中,67.9%的推荐为“买进”或者“强烈买进”,29.1%为“持有”,只有3%的推荐为“卖出”或“强烈卖出”。这种虚假的分析成了美国股市的“泡沫添加剂”,绝大多数受推荐的股票最后都是一跌再跌,使众多投资者血本无归,也使分析师信誉扫地。现有的分析师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靠三寸不烂之舌骗取头脑发热的投资者的信任
在华尔街做分析师,并不一定要有注册金融分析师(CFA)的资格,也不必有个MBA的头衔,甚至不一定非要金融专业毕业。不过,德意志银行证券公司股票分析师李春旺说,做分析师是一件十分费力的事情,需要有扎实的功底和长期的经验。分析师的主要工作通常是选择某个行业里的六七个公司,持续跟踪。他们要比较同行业不同公司在管理、产品、研究和开发等方面的差别,同时还要把握整个行业的动态行情和未来发展前景。一个优秀的分析师是一个能够准确把握企业走向的人。但是,近年来随着股市暴涨,投资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这些基本的职业要求被忽视了。各家投资银行、证券公司招分析师,就是看投资者认不认他的分析报告。只要某个分析师的话能引起市场波动,他就是大腕。
道—琼斯公司全球指数研究开发部资深主管高潮生说,那个时候,不少分析师靠的就是一个“吹”字,只要你善于抓住投资者的心理,就能够赢得更多的客户。有些分析师选股就像中彩一样,没有真正的研究、深入的分析,可文笔好,能吸引人。一旦撞上一两只股票,立即就会成为明星。而那些扎扎实实搞分析,靠着真凭实据多次对股市泡沫发出警告的人却不断受到冷落。因为投资银行的老板们担心,这些分析师总是唱“熊”,会使其生意受到影响。
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分析师这个行业里也混进了不少想疯狂捞一把的人。有的人大学没毕业就赶紧下海,生怕“过了这个村就没有了这个店”;有的是学政治学、学新闻,或是学文学的,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和优美的文笔,骗取了头脑发热的投资者的信任,成为各家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争夺的风云人物。
一夜之间成了大腕,并立即被美林公司用高薪挖走
美林公司的亨利.布拉杰特(Henry Blodget)和摩根斯坦利的玛莉.米克(Mary Meeker)可谓当时证券咨询业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两个人物。他们曾被称为华尔街的“金童玉女”。此外,还有已被所罗门美邦解聘的原公司首席电信分析师杰克.格鲁伯曼(Jack Grubman)。
“金童”布拉杰特虽是耶鲁大学毕业,可学的并不是金融。他先是做了几年记者,后又转到一家投资公司做分析师。恰好碰上网络股火爆,时来运转。他以文字功底之长补股票知识之短,敢于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写出的股票分析报告对投资者颇具诱惑力。1998年12月,网上书店亚马孙的股价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从每股50多美元涨到了100多美元。华尔街各路分析师纷纷出来预测,有的说它至少还要涨到200美元,有的说看不出亚马孙的商业模式能否成功,估计股价会下跌到20多美元。可布拉杰特的预测最大胆,他说亚马孙会在两个月后涨到400美元。结果不到三个星期,布拉杰特的预言就提前实现。整个华尔街为之震撼,布拉杰特一夜之间成了分析网络股的大腕,并立即被美林公司用高薪挖走。1999年,布拉杰特为全美各家电视台做股评共77次。
股市崩溃,网络泡沫破裂,布拉杰特这一类的明星也就失去了光泽。2001年年底,他带着200多万美元的离职费离开了美林,开始闭门著书。可投资者却不会轻易放他过关,随着华尔街丑闻败露,布拉杰特也成了投资者起诉的对象。
“玉女”米克也是靠网络股发迹,她一度被称为摩根斯坦利的“秘密武器”。米克专为网络股公开上市做“吹鼓手”,像价格线(Priceline.com)的股票,经她一吹,上市后竟高涨了738倍。有了这样的大腕,摩根斯坦利自然也就夺得了承销公司上市的不少好生意。可如今“玉女”的处境比“金童”好不了多少,投资者指控她,为了给投资银行拉生意而不惜发布虚假的分析报告。
华尔街证券咨询业的问题表明,在现有的“混业”体制中,证券咨询业是靠投资银行吃饭的。1975年,固定的交易费用限制被取消后,证券经纪业的竞争使手续费逐步降低。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电子交易的出现,中间费用大幅降低。比如现在的网上交易,每笔交易的手续费只有五六美元。这种变化更加速了分析师们向投资银行的业务靠拢。分析师不再是首先对投资者负责,而是首先对投资银行负责。只要能拉来生意,他们什么都敢吹;只要吹得好,他们就会受到投资银行的器重。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极为严重的利益冲突。
如果投资业与咨询业分家,分析师靠什么吃饭
华尔街的专家普遍认为,目前的改革难度很大。如果改革不力,为了维持与上市公司和客户的关系,保证一定的收入,分析师仍会倾向于替上市公司说好话,最终还会走上老路。而如果改革矫枉过正,比如说让分析师个人对分析报告的准确性负责,就可能会使分析师们纷纷逃离这个行业,进而影响到股市的稳定发展。
改革的关键是,如果投资业与咨询业分家,分析师靠什么吃饭?股票分析师李春旺说,以前分析师拿的是“软钱”,也就是说,这钱是从投资银行那里间接拿到的。比如说,投资者要通过投资银行投资,投资银行便会主动提供免费的分析报告,而后再把赚的钱分给分析师。现在要把投资银行的投资业务与咨询业务分开,分析师靠什么赚钱?如果把“软钱”变“硬钱”,问投资者要,又等于是让投资者增加了一笔开支,投资者也很难接受。
许多专家都与李春旺持相同观点。他们认为,新出台的改革方案没有采取激进的改革措施,强行剥离投资银行的咨询业务,这就避免了给华尔街带来一场大地震。美国证券法专家李波博士估计,如果这样的改革能够实现,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一些证券咨询公司就会以准确和公正赢得市场的信任。但要达到这个目标,华尔街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环球时报》(2002年10月31日第十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