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何德功发自东京
名人就有名人效应,田中耕一本来名不见经传,获诺贝尔化学奖后,不仅自己成了日本家喻户晓的名人,他就职的岛津制作所也因此而名声大噪,近半个月来见报率极高。一家调查公司粗算一笔账,按报纸的版面来算,岛津制作所通过做广告要达到现在的宣传效果,至少得花8.2亿日元(1美元约合123.54日元),因此岛津制作所决定奖励田中1000万日元也不
算多。
但更多的还是无法计算的社会效应。首先,田中获奖正在催生一个以生物产业立国的国家战略,日本政府计划到2006年政府生物技术研究经费增加为现在的5倍,总额达2万亿日元,力争在汽车、信息产业之后,把生物产业培养成国家骨干产业。
其次,田中获奖给日本科研体制带来了冲击。日本大学和国家自然科学研究机构论资排辈现象十分严重,到不了学科带头人的位置,很难以个人名义发表论文。“多年媳妇熬成婆”以后,发明创造的最好时光已经成为过去。而民间企业就不同了,田中大学毕业就开始独立研究,28岁确立了蛋白质分析法,43岁摘取诺贝尔化学奖,这就为日本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何让年轻人脱颖而出?从另一方面来说,田中获奖对企业研究人员又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从学校毕业,到企业分工搞科研,只不过是平常的工作而已,而田中耕一居然获得了诺贝尔奖,这说明企业研究人员也能取得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
再次,田中为母校东北大学的“后辈们”树立了榜样。田中获奖以后,母校立即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同时在校内设立田中耕一奖学金,希望培养出更多像田中耕一这样的人才。
由此可见,田中成为名人之后,社会效应更为巨大,社会效应转化为经济效应要到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而且涉及到方方面面,很难以金钱来衡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不只体现在眼前的利益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长远的经济利益上。一项重大的发明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