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美国9.11恐怖袭击一周年之际
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研发部 李九九
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一周年将要来临。步入经济阶段性衰退的美国究竟在遭受这次人祸之后境况如何,让我们先看看一年来反映美国经济好坏的晴雨表--纽约道琼斯工业平均
指数的变化吧。
纽约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事发前日(2001.9.10)的9605.51点暴跌到9月21日低点8235.81,两周内跌去了14.26%。交易所在事发后的一周连续停盘4天以稳定广大投资者的信心;然而17-21日交易一周连续狂跌(图上)。反映铁路、公路和民航运输的纽约道琼斯运输指数同时也暴跌,从事发前日的2676.49,狂跌到至今一年内最低点2033.86点,两周内跌去24%(图下)。
美国民航业首当其冲直接成为恐怖袭击最大的受害者
恐怖袭击事件时逢美国去年3月份起进入的济衰退,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又遇顶头浪"。遭受9.11事件和美国经济衰退双重打击下,美国航空运输业普遍陷入财政困境。据报道,美国航空运输业去年亏损达7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亏损已达40亿美元,全年亏损会突破去年。
近日,美国的第七大航空公司--"美国航空公司"成为第一家向州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民航企业,是9.11事件后首家受连累而无法继续经营的航空公司之一。其后。另一家全美最大之一、饱受亏损折磨的航空公司,美利坚航空也宣布,为提高生产力和降低成本,公司将被迫从11万雇员中裁掉7千人,为此可为公司每年节省开支约11亿美元。
然而,余波未平风浪又起。美国的第二大航空公司--联合航空公司在上月29日表示,该公司计划在未来的6年内每年削减25亿美元的开支,其中包括15亿美元的薪金开支。公司削减成本的计划可使公司获得政府担保贷款的可能性。据《华尔街日报》日前报道,自9.11事件以来,联合航空公司就因巨额亏损而岌岌可危。公司于6月份向政府递交了联邦贷款担保申请。但是,要获得政府担保并非易事,首先,企业必须整治经营管理策略,大幅削减成本。没有这些措施,政府不会轻易为贷款作担保。如若不能获得担保贷款公司有可能被迫申请破产保护。
美国政府在恐怖事件后马上对民航业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减免一些企业税收、为民航业提供贷款担保等,力图拯救遭受双重打击的民航业。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无济于事。
航空制造业也深受其害
由于人们对利用航空器进行恐怖活动的恐惧心理远未推去,使整个运输市场大幅萎缩。各个航空公司纷纷采取措施削减运输能力,并竭力推迟原订购的飞机飞机交货时间,从而对对飞机制造业造成了直接影响。美国飞机制造业巨擘波音公司的商用飞机生产计划削减了一半,公司已裁掉约3万名员工。然而公司目前景况仍然无大改善。其他生产商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有人遭灾就有人会发财
市场就是这样无情。保险业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中是先当输家后作赢家。承保航空运输的美国保险公司将支付航空公司高达40-50亿美元赔偿,整个世界保险业最终将为9.11事件的受害各方赔偿高达400多亿美元,全部赔偿过程可能要延续数年。保险公司为保证及时兑现赔付,不得不将持有的大量的不动产、股票、债券和各种基金抛售变现,进而引发证券市场下跌和低迷,由此也使许多保险公司的资产大幅缩水。可见,此次恐怖袭击事件对美国保险业来说无论在财产损失防面,还是心理承受方面都是一次巨大创伤。但是,这场人祸凸现了保险业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使得世人的保险意识提高,愿主动参与各种保险,这对今后保险业的发展也是一次难得机遇。此次恐怖事件也使保险业认识到,恐怖事件不能再作为保险公司的传统保险项目由保险公司承保。
投资者信心不足 经济复苏有待观望
经济衰退和人祸的双重打击已使人们痛苦难耐。然而令人雪上加霜的是美国内自己人欺诈自己人的丑闻让美国民更加寒心。今年上半年频频暴光的安然、世通电讯、施乐等美国内著名大公司做财务花帐,虚报企业利润欺诈社会公众,令国民对经济前景的信心是一跌再跌。
美国投资者9在.11以后当月从市场中撤资约达300亿美元。近日公布的基金追踪机构确认,今年6月份从股市中撤资达180亿美元,而投资者7月份从美国市场共撤走了500亿美元,高居当地市场单月撤资之冠。这反映了当地投资者经公司丑闻和倒闭洗礼之后,逐渐从市场神化中清醒过来。
据美国近日一家研究机构发布的月度消费者信心指数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民消费信心连续已连续3个月下降。目前的低点较去年的11月份的最低点还要低。连续下滑的表明经济情况还没有根本性的好转,消费支出近期也不可能大幅增长。由于社会居民消费支出在美国经济活动的比重占到了三分之二,美联储和华尔街对这一指数的下滑都密切关注。
尽管美国一些统计机构、甚至格林斯潘7月中在国会作半年一度的美国经济报告时言称美国经济已经在全面复苏,但是就目前情况看就下结论为时过早。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作者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作者本人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为新浪网。欲转载者请来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 5361,5151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