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沛
伴随着欧元从高处跌落尘埃,人们总是在不停地探求它的积贫积弱。从1999年元旦面市至今,欧元兑美元足足下跌了25%,将最“前卫”的空头预言家都抛在了后面,也使众多关于欧元疲软的谬论一败涂地。
关于欧元疲软的第一谬论是美国GDP增长快过欧洲,所以欧元一落千丈实在是罪有应得。但是从今年三月开始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最新的预测显示欧元区经济增长在今明两年均将快过美国,而欧元还是不振。
第二种谬论有关生产率增长,由于由生产率导致的投资效率美国高于欧洲,所以欧元自然不敌美元。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最近在华盛顿召开的欧元区50大集团会议上指出,欧元的疲弱,反映了投资者对未来美国投资的收益将超过欧元区的预期。他进一步指出,由于欧洲劳动力市场的刚性特征,使得企业裁员很难,从而令公司运转变得无效。格老还认为,美国对信息技术的投资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回报,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令公司增减人员都十分容易,从而提高了资金效率。但是,欧洲委员会的一份关于竞争力对比的报告显示,虽然美国近十年来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欧洲,但问题却出在计算劳动生产率的统计口径上,因为它是按照人均GDP计算而来,但是由于欧元区的劳动工作时比较短,所以这种方法无形中低估了欧元区的实际劳动生产率增长,如果按照每小时GDP产出来计算,美国过去十年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长为1.6%,同此标准,欧元区则达到了1.9%。如果再按照总要素生产率标准,即将资本和劳力效率同时考虑在内计算,欧元区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样也要略高于美国。人们之所以近乎顽固地认为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大大快于欧元区,主要是因为取材于最近五年的生产率水平,但恰恰在这五年,是不可持续投资泡沫在美国大肆膨胀的时期,虽然欧元区的经济结构也需要调整,但用这五年的生产率对比来说明欧元非要弱于美元的理由,显然不科学。关于欧元之所以不振的第三种谬论是投资者对美联储比对欧央行更有信心。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每当欧元跳水,不少投资人就开始指责欧央行调控不利,认为正是由于它的失职造成了欧元兑美元汇率一败再败,以至今天无法收场。批评者认为,欧央行的职能过于专注于价格稳定(欧央行将中期通胀系数限定为2%)而非经济增长,是一种本末倒置。但这种责难同样经不起推敲,因为西方货币政策的核心是所谓的“泰勒条例”,根据“泰勒条例”的精髓,“正确”的利率水平应当根据通胀预期和现今产出缺口的大小来制定,若根据这一标准,欧央行的货币政策并不比美联储从紧,美联储之所以屡动干戈,一年之内11次降息,是因为美国在今年遇到了经济大衰退,而这一特征在欧元区并不明显,所以欧央行完全没有必要跟在美联储后面亦步亦趋。对欧央行动手太慢太迟的各种指责,实际上是不近实情而又过于苛刻。
最后一种谬论是美国是货币逃生的“天堂”,当投资者逐渐成为风险规避型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持有美元。他们的逻辑是:当美国经济快速增长时,美元必然坚挺,持有美元当然不会有错;当美国经济陷入萧条时,世界上其它国家的经济更加不济,持有美元也同样不会吃亏。所以无论美国经济兴衰,都应该毫不犹豫地持有美元。美元强硬,跟投资者的这种投机心理有关,而任何一种投机,都蕴藏着风险。
现在看来,欧元疲弱的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是:欧元面市时的定价太高,在价值回归的作用下步步走低。支持这一判断的前提是大多数经济学家所认同的外汇交易市场是完全理性的市场,只有在理性市场的前提下,价值回归的趋动方才合理。但问题是金融市场未必总是理性的,历史上爆发的金融危机已说明了这一点。所以这一判断还是一个谬论。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