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伟(比利时)
欧洲华人在小商品和餐馆业方面的成就赢得了欧洲各国政府和各界人士的肯定。华人的经济地位在各国也是属于较佳的。
然而,华人进入欧洲各国主流政教文化艺术界的还是寥寥无几。根据欧洲政府有关资
料,主要原因是许多同胞缺乏当地语言能力,从而与政教文化无缘。事实上,缺乏有效的渠道与政府沟通,从而不能为华人争取应有的机会是真正的症结。大多数华人还是有滞后的“唐人街意识”,一生的“志向”只生活、工作在唐人街,找工作时信心不足,只能找用中文,跟华人、中国有关的职位。这就大大限制了华人在欧洲政教文化界的参与和影响。
根据法国警方的估计,九十年代以来,从中国来到法国的中国移民,人数大约15万。意大利的人数可能稍为少些。
八十年代初到欧洲的主要是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业培训和经验的留学生,以及从越南来的华裔。在九十年代,从中国东南农村来的,特别是浙江的温州和青田地区的农民、小生意人开始涌入,首先到法国,并且慢慢散发到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等。许多人通过合法渠道,也有一些人走非法途径,历尽千辛万苦。与19世纪的华工输出潮一样,现在无论他们以何种方式进入欧洲,其想法都很简单,都只是想赚些钱,养养家,改变一下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并没有其他太多的奢求。
中国人在欧洲一向以勤劳著称。他们一旦留在欧洲,便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等国开始夜以继日的打工生涯,他们一天打15—16小时的工,把节衣缩食省下的钱寄回老家。
由于语言不通,不少中国人不得不在华人企业做工,例如华人开的餐馆、成衣和皮包工场等,其劳动强度非常大。一位浙江人对《欧华侨报》记者说,他就曾见过一名女工在制皮革的工台前睡着后就再也没有起来———因为过度疲劳而猝死了。
肉体上的痛苦只是他们所承受痛苦的一部分,更大的痛苦却是来自精神方面。许多没有身份的人因为怕被警察捉住而整天提心吊胆,同时又要为如何尽快取得合法居留而绞尽脑汁。在异国他乡,强烈的思乡症和孤独感,更令他们度日如年。接受《欧华侨报》采访的徐先生对记者说,他家中有父母、老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1988年一个人出来时,儿子只有两个月大,女儿也只有6岁。头几年在法国时,他觉得心里难受极了,总有很多东西要想,久而久之便患上了失眠症,加上每天10几小时的劳动,还吃不下饭,结果1.75米的个头只剩下54公斤的体重。
华工们很珍惜在欧洲的机会,争分夺秒,赚取每一分钱。几位在法国为一家服装店做皮鞋的温州人说过:“在中国是有当千万富翁的机会,但与我们无缘。我们在这里拼老命干活,这样我们的子女将来就不用这么苦。”
然而,许多移民无法掌握必要的所在国语言,从而与“正统”的欧洲当地人完全没有交往。他们人在欧洲,天天还是讲方言,接触的除了华人,还是华人。不少人连普通话都不会讲,根本谈不上外语能力,就业门路就是在华人餐馆或工场打工。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