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越乾
银行的规范管理,对银行的生存与发展是生死悠关的,特别是对一些历史悠久、资产雄厚的银行来说,重视内部严格的管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尤为重要。前一段时间,曾在部分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的“老太太在花旗银行有12亿美元存款”事件,终于不攻自破,就是一例。
花旗银行于1812年创立于美国,目前在全世界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3400多家分行或办事处,为超过1亿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如此庞大的网络,如果没有统一、规范、高效、科学、优质的内部管理,是根本不可想象的。1993年,花旗银行重新回到中国大陆市场,并于1996年成为第一家获准在上海浦东新区经营人民币业务的美资银行。对国内有些人来说,可能只知花旗银行的知名度,但对该行的全球网络以及诸如业务范围、管理等知之甚少,以至近年来不断出现要求兑现所谓解放前“存折”“存单”的情况。据花旗银行在华机构反映,这类事情近年来已出现不下100起。今年7月份出现的所谓“12.2亿美元存单”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事情的大致情况是,一位自称是过去某军阀的机要秘书、现已93岁高龄的女士,持有4张纯金及数张纯银金属铸成的存单,存单的签发日期是1941年4月7日,金额为2.5亿美元,上面刻有花旗银行总裁和存款人的头像,存款地点是新加坡城道分行转存纽约总行。该女士现委托别人全权代理向花旗银行领取这笔本息约为12.2亿美元的存款。该委托人曾在1997、1998年三次向美国花旗总部交涉,花旗总部经调查后,明确向当事人说明此存单系伪造。但当事人仍于今年7月下旬向花旗上海分行提出取款要求。花旗银行上海分行在获悉此事后,马上作出了反应,并与当事人直接进行了接触。在仔细查看当事人提供的所谓存单后,即表示所谓的存单“并非花旗所发行抑或其为伪造花旗银行存单”,并作出了拒绝兑付的决定。事后,经过国内司法机构及媒体的调查,证实所谓的存单确系伪造。这个所谓的“机要秘书”也不存在。
在这一事件中,花旗银行能够在相当短的时间里作出正确的判断,并提出一套切合实际的处理程序,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一些国际大银行在管理上的特色。本报记者在向花旗银行了解此事时得知,7月中旬,花旗上海分行在获悉有人要提出巨额存款兑付要求后,已经作好了充分准备,并于7月31日向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外资银行管理处提交了有关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明确指出,“此次求偿事件与历年来诸多假冒事件相似。”他们认为,在遇到突发事件如冒领存款时,在华的外资银行向作为金融监管机构的中国人民银行提交报告是一种惯例,一是表明外资银行立场,二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提醒同业注意有人冒领存款活动,这在国际上也是一种惯例。
花旗银行上海分行的负责人还指出,实际上,存单的伪造者并不了解花旗银行的许多做法。比如,“花旗银行”的中文名字仅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通用,在新加坡和香港特区一直以来都用“万国宝通银行”的译名;在所谓的凭证中印有的“CITYBANK”和“NATIONAL CITYBANK OF NEWYORK,USA”都不是花旗当时所用的名称。同时,在存单中出现的花旗银行图案标志也是该行在1976年才开始启用的。另外,在花旗银行近200年的历史中,从未出具印有总裁和存款人头像的存款证明。显然该伪造存单人根本不清楚这些基本知识。因此,从事件一开始花旗就判断为这是一起子虚乌有的“存款”冒领事件。
记者问及为何近年来此类冒领存款事件屡屡不断,花旗银行又是如何处理这些事件时,银行方面认为,正像世界上其它地方出现的冒领事件一样,制造假凭证冒领诈骗的人,一般不会自己直接到银行要求兑付,而往往采取电话、传真等方式先提出要求,或者由别人出面。花旗银行在遇到类似事件时,会详细说明拒绝兑付的理由,因为花旗银行的内部管理是相当规范的,提供的拒付理由也是相当充分的。所以,那些冒领者是无机可趁的。
手机铃声下载 快乐多多 快来搜索好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