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春明/文
日本制造业目前正上演着逃亡剧情——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1143家企业中,有一半的企业表示将在3年内把生产基地外迁。
在亏损的行列中,出现了日本光通信、NEC、东芝等一批国际知名的资讯电子公司,而
更让日本业界震惊的是,连全球最大家电生产商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在今年4月至6月也首次出现了近200亿日元(约1.6亿美元)的净亏损。松下曾被视为日本企业经营典范,素有“家电国王”之称。
而在中国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昆山、宁波,珠江三角洲深圳、东莞及西部成都、西安等地的招商官员却心怀喜悦,因为根据调查,在打算外迁的日本企业中,有70%把中国作为主要的目的地,而上述城市成为首选地。
日资移师中国
在纷纷外逃中国的日本制造业中,电子企业走在了最前面。
8月13日,NEC(中国)有限公司的李和谦小姐对本报称:“我们十分重视中国市场。”据称,NEC将在中国推进电脑和通信器材的生产。
松下电器公司有关人士说,该公司将增加在中国大陆的晶圆生产。而AV影音设备及移动电话的生产也将向海外转移。
东芝公司发言人铃木女士表示,该公司考虑在中国内地生产移动电话零部件,因为内地的需求正大幅成长。据称,东芝公司还将终止DVD-ROM驱动装置和HDD装置在本土的生产,并将其全部转移到海外。
日本事务机制造商理光公司的发言人松波称:理光将增加深圳厂的数据复印机产量。他说:“成本利益促使我们做出这种选择。在深圳可以降低新产品开发费达40%。”他表示,理光还将提高上海生产传真厂的产量。
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社的一项调查,目前正在讨论向海外转移生产的企业中,有三分之二的企业2000年度的海外生产比例尚不到30%,他们希望通过“增产和加强既有工厂的生产能力”或采取“通过在海外直接投资开设新工厂”等方法来提高海外生产比例,降低国内生产成本。
事实上,日本企业早在1985年日元大幅升值之际就已积极向海外扩大生产。当时主要是将国内生产的零件和半成品输往海外,然后在当地进行加工组装为成品。最近则已扩大到包括冷冻食品、树脂、纤维、大规模集成电路等附加价值高的各种行业。
日本制造业为什么要大规模向海外转移?日本丸红株式会社的山田先生本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日本企业不堪承受本土高昂的生产成本。”
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一项调查,日本企业购买工业产品和服务价格与外国有极大差距。日本经济产业省针对152项工业产品、33项产业服务,选择2000年9月到11月这一段时间,比较了7个国家和地区的价格。结果是:日本的价格是德国的2.08倍;是韩国、中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的2.29到3.83倍和中国大陆比较,工业产品的价格是2.49倍,产业服务是8.44倍,差距十分巨大。这一结果显示,日本企业因成本偏高,国际竞争力削弱,导致日本国内产业空洞化。
山田指出,中国成为日本转移生产基地的首选,则是因为中国的人力成本仅为日本的1/30,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在中国生产的产品质量与日本本土产品没有太大区别。
美国连累日本
很多日本企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此次日本经济衰退,导致制造业外迁以降低成本,与美国经济急剧下滑不无关系。
据称,以个人电脑为中心的美国经济衰退已经开始殃及日本电子产品制造商的业绩。
有人指出,此次日本经济的衰退,在10年以前就开始逐渐显露迹象。日本电子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大批像索尼、东芝、日立和三菱电器在内拥有先进技术的跨国集团创造了世界电子产业“日本制造”的神话,可进入90年代之后,在电脑硬件、软件和家用电器等广泛领域,日本产品的国际地位开始迅速滑落,“日本电子军团”头上的光环正在逐渐消失。近年来,衰退的事例随处可见。在复印机、照相机、录像机等许多电子制造领域,日本制造的产品相继落马,市场份额直线下滑,其中日本复印机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已从其巅峰时期的70.6%骤降至40.7%。占全球市场几乎100%的日本全彩液晶显示器进入90年代以来更是一蹶不振。随着韩国LG和三星集团的优质显示器在市场上不断涌现,日本厂商的份额已猛降了50%。就连日本人引以为荣的东芝手提电脑也再不能傲视全球,在美国康柏和IBM等对手猛烈打压下,东芝手提电脑的市场份额也已从鼎盛时期的20%降到了14%以下。
山田先生说:“在日本电子产业倒退的时刻,美国经济衰退对日本更是雪上加霜,而这对日本企业的影响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头。”他预计,2001会计年度(截止2002年3月),日本电子产品制造商、尤其是电子元器件制造商收益将下降。
中国面临机遇
对于日本制造业大举外迁这一倾向,中国各地的招商官员早已察觉。本周三,宁波市外商投资促进中心副主任徐雷在接受记者采访说:“我们正在密切关注日本企业的动向,下一步,我们将在巩固对台招商的情况下,大力拓展对日本企业的招商。”徐雷称,目前宁波正在和一批日本企业进行接触。
上海、苏州、东莞、深圳、成都、西安等地的招商官员也表示,将利用这一机会,加大对日招商力度。事实上,上海在对日招商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其他省市的前面。上海的招商官员对本报称,上海上半年的引进外资中,50%左右是日资。
订财经短信新闻 国内外经济动态了如指掌
订手机短信接收沪深股票实时行情股价预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