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信托“旗舰”坍塌 引发投资者抗议

2001年07月24日 11:42  环球时报 

  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钱峰/文

  就在本月初新德里政界为印巴峰会忙碌之时,印度的金融和经济中心孟买却传来令全国震惊的消息。7月2日,印度最大的共同基金管理公司———“印度信托公司”(以下简称“印信托”)对外界宣布,由于该公司的“US—64计划”实际资产价值低于市面价值,因此在未来6个月内将停止买卖US—64股票。消息传来,犹如引发了一场“经济地震”。由于“印信托”具有政府背景,长期以来深得广大投资者的信任。US—64股票是该公司的“旗舰”项目,被认为风险低、回报高,目前在全印度共拥有2000万投资者。在众多投资者中,工薪阶层占绝大多数,眼看着毕生的辛苦钱就要随手中一张张股票化成泡影,大家都很激愤。一位参与投资的退休公务员痛苦地表示:“数十年来,我们将印信托视为上帝,没想到上帝也有完蛋的时候。”

  消息公布后的十来天内,每天都有许多小股民前往“印信托”设在孟买的总部大楼前聚众抗议。不满矛头直指印度政府,认为政府缺乏监管力度,应对该公司内部问题成堆、管理不善负全责。印度金融界的代言人———财政部长辛哈随即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尽管辛哈财长在消息公布后第二天,将“印信托”的主席苏布马尼亚姆解职,但反对党不依不饶,坚持要求政府对此事进行调查。国大党主席索尼娅·甘地为此还专门上书总理瓦杰帕伊,强烈要求先将辛哈解职,然后才开始调查。同时,印度总理府和执政党内不少成员在私下里也对辛哈进行强烈批评,认为他在印巴峰会关键时刻捅娄子。一时间,经济问题有朝政治危机演变的趋势。

  大投资者纷纷抛售US—64股票

  “印信托”是由印度尼赫鲁政府在1963年成立的,US—64因成立于1964年而得名,长时间内US—64主要经营借贷业务。从1993年起,该公司开始向股票市场进军。目前的US—64占“印信托”总投资额6000亿卢比(100卢比约合2.12美元)的1/4,占全国共同基金的1/6,可谓印度信托界的“庞然大物”。

  据报道,引发这次灾难事件的直接起因是今年5月不少嗅觉灵敏的大投资者预感到“印信托”经营和资产状况堪忧,抛出了约350亿卢比的US—64股票,这一釜底抽薪之举导致“印信托”在财政上全面陷入困境。公司董事局认为,除了冻结对US—64的股票买卖防止公司彻底崩溃外,别无选择。

  罪魁祸首是谁

  究竟是谁之过?面对反对党和党内同仁的指责,辛哈表示,此事从头到尾,他和众人一样都被“印信托”的管理层蒙在鼓里。虽然“印信托”是政府监管,但自从1997年以来,财政部就丧失了向“印信托”派出代表的权利。财政部也多次要求“印信托”汇报公司的运转情况,但都没有回音。当地不少分析认为,辛哈此言自有苦衷。其实真正负有全责的是刚刚被解职的“印信托”主席苏布马尼亚姆。他自从1998年担任主席以来,在许多重大投资项目上过于独断专行,缺乏透明度。他今年初还单独开出一笔单项为5亿卢比的投资项目,完全违背了印度的相关法律,是公司陷于困境的罪魁祸首。而在金融界,专制独裁的背后往往就意味着贪污腐败。还有舆论披露,苏布马尼亚姆能担任主席3年之久,其实是政治交易的产物。

  此外,近年来公司投资方向出现较大失误,也是导致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1999年政府派出专门委员会向“印信托”提出了不少关于今后发展的有益建议,但“印信托”对此置若罔闻。在股票市场上,公司反而将“宝”几乎全部押在了“新经济股”上。去年底以来,随着“新经济”泡沫的破灭,该公司的资金储备缩水了近60%。

  为避免此次危机升级,平息广大股民的怨气,经过财政部和“印信托”的多次协商,“印信托”董事局7月15日决定取消此前宣布的禁令。经印度央行同意,“印信托”将从国有银行、金融机构和人寿保险公司借贷300亿卢比,宣布从8月1日到2003年5月1日,所有在6月30日前持有US—64的股东可以以每股10卢比(目前市值为8卢比)的价格兑换3000股的现金。

  这次危机目前虽有所缓解,但不少评论认为,政府要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避免重蹈覆辙,必须借这个机会彻底改变该公司的运作方式,按照金融市场规律办事,脱开政治与金融的裙带关系,否则还会有更严重的灾难发生。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月薪5千延迟退休5年每月或多拿900养老金
  • 体育总决赛-李娜遭小威逆转无缘冠军 视频
  • 娱乐陆川秦岚秘密分手近三月 陆川:我们很好
  • 财经养老金并轨试点被疑不改公务员利益
  • 科技快递单信息网上仍热卖:单日最多卖5万单
  • 博客吐槽大学社团:节操掉光了活动没下限
  • 读书揭秘:为何红军长征从来没中过埋伏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水皮:三中全会能让股市大涨吗
  • 光远:公司注册资本制度变革是大红利
  • 姚树洁:王岐山反腐重在震慑力
  • 小兵:一招把首都房价降到6千
  • 花木兰:银行将开始算计有房族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