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行业研究新 > 正文
 
地产业:上市公司独具优势 曲折发展前景光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5日 17:13 信息时报

  【提示】

  房地产在国内火热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发展速度之快为其他产业所难以比拟。近来国家出台了涉及到房地产等9大行业重点调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是抑制部分行业的过度投资,防止引起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发生并导致金融系统出现风险。对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我们不必过于悲观,地产行业仍将会曲折发展,前景光明。

蔡依琳演唱会票价1元? 法拉利版奥林巴斯现身
海纳百川 候车亭媒体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今年一季度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措施以制约部分行业的过度投资,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发生,目前已经涉及到了9大行业,其中房地产也是重点调控行业之一。但是,综合分析起来,对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我们不必过于悲观,地产行业仍将会曲折发展,前景光明。

  过去:

  高速发展忧患不少

  房地产在国内火热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发展速度之快为其他产业所难以比拟。从统计数据看,2003年全国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29.7%。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6657.35亿元,同比增长49.1%。从数据上看,无论是总投资还是贷款,均已经创下了1995年以来的最大增幅。值得注意的是,这还是在1998年以来连续5年高增长基础上所统计的数据(1999~2002年用于房地产开发的贷款增长幅度分别为15.84%、11.81%、32.96%、27.78%)。

  实际上,增长最快的还并不是上述的投资总额。1998年以来,增长最快的是个人的住房贷款。其中,2003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到11779.74亿元,同比增长42.46%,高于房地产业全年的总投资额。如果拿2003年数据与1998年相比,增长则已经达到了26.64倍(1999~2002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长分别是218.60%、148.72%、65.77%、47.71%)。

  应该说,房地产业近年来超高速发展,为国家经济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也直接带来了一系列的隐患,特别是金融系统内的风险。

  从上面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地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了贷款的高增长。换句话说,就是近年来地产业的发展直接根植于银行信贷。无论是地产商的开发贷款、储备款,还是个人买房消费贷款,都直接和间接的来源于银行。而银行融资大幅增加的结果,就是直接削弱了地产商其他方式的融资额。从央行数据上看,1998年以来,地产商债券和上市融资额呈现逐年递减趋势,而银行直接和间接融资量却呈几何级上升,如2003年房地产开发贷款额占整个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比重,就已经从2002年的16.9%上升到了21.10%。

  其实,这个问题央行早已有所警觉,并出台了121号文件,希望能对此有所调整,但实际是收效甚微。由此,地产业进入了一个由来已久的怪圈:一边是地产商大量融资、圈地、开发房产、哄抬房价,一边是消费者大量从银行贷款按揭供房,而房价的上涨又直接提高了后期地产商的经营成本,如此反复循环。

  而最后,无论是地产商还是消费者,都已经间接的把风险转移到了银行,乃至整个金融系统。

  现状:

  政策调整行业洗牌

  早在央行出台调整房贷政策之前,就已经有业内人士先知先觉的预测到,国内房地产市场将面临一轮新的洗牌。起催化剂作用的就是,今年4月底所出台的央行调控政策,即把房地产开发的自有资本金比例,由以前的20%以上提高到35%以上。很明显,这是为了防止地产开发商的高负债经营。

  按地产行业经营规律,65%以下的负债比较正常,高于这个上限就会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由于前期地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商业银行贷款,目前地产业中负债率达到80%~90%地产商占很大比例,基本上靠贷款负债经营。这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的承担了地产泡沫所带来的风险,直接威胁了国家经济的整体健康和良性发展。提高资本金措施的出台,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减少了盲目性地产开发,降低了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系数。当然,央行也对房产消费类贷款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规范,主要是针对投资类消费贷款,提高二次以上购房首付比例。这将使得一些以投机为目的的炒房者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一定程度上减少地产泡沫的积蓄。

  市场性重新洗牌,应该说是一个行业获得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地产业也不例外。自房地产火热以来,整个行业所呈现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良莠不齐。由于地产业进入门槛不高,地方性小企业遍地开花,“小、散、差”成了行业发展的一大通病,严重制约了行业内企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也直接形成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拿广州地区来说,目前有大小地产开发企业1300多家,但至少有九成企业是在生存夹缝中挣扎。自有资金比例有不足10%的,也有高达70%以上的企业,能形成规模化产业效应的非常少。应该说整个行业走产业化道路优胜劣汰,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出路。通过重新洗牌,去劣存优,产业配置合理、实力雄厚的集团性企业才会脱颖而出。

  未来:

  短期调整长期看好

  应该说,受国家经济政策调控的影响,地产业的发展势头将受到一定程度的节制。

  由于国家在2004年以来,明确提出了经济政策侧重点,将从投资拉动型转为消费推动型。也就是说,一些靠投资推动发展的行业在一定时期内,将不再得到国家政策优先支持。地产业由于具有很强的负债经营特征,因此所受到的影响也不可小视。这项政策的实施对于一些靠高负债经营的地产商来讲,已经成了一道发展生存的瓶颈。而一些实力性地产商则由于融资渠道较多,发展将更具有连续性,项目开发也更具有选择性,会走出一条曲折发展、日益壮大的过程。原因主要在于,目前很多投资项目是由地方政府所发起,像科技园、开发区等等,这使得一些地方型地产商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不过随着国家审批制度进一步的加强,这些地方型企业再次进行资源整合优胜劣汰将是必然。

  然而,综合起来看,地产业的发展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首先,正常的购房需求,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逐步推进,不断的被强化;消费层次的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都直接推动房地产业的发展。从国际化规律来看,一国人均GDP达到300美元时,住宅产业开始起步;达到600美元时,住宅产业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达到1300美元时,将进入稳定快速增长期。从我国人均GDP来看,地产业的发展正是由高速发展向快速稳定发展期转型。而鉴于我国农村人口多的特性,这一高速发展阶段将会在我国存在相当长的时间。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其实国家还是相当支持地产业发展的,前期国务院就反复提出,后期经济政策控制的目标主要是低水平的反复投资建设项目,一些具有长远发展意义的项目还将是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重点。那么,如果从这些动向综合起来看,就反映了一个信息,就是后期地产业的发展将在优势资源整合的同时,转入一个高速平稳发展期,即不会出现2003年那样的畸形火爆,也不会转入行业发展的冬天,短期有调整,中长期则看好。

  资源整合:

  上市公司独具优势

  随着今年一季度以来,土地资源开发规范化和银行信贷政策逐步紧缩,不少地产公司日子越过越紧,一些专门靠储备土地资源的公司已经到了生存末路,而一些具有规模优势、信誉良好、融资能力强的地产公司则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从行业发展空间和融资方式上来看,两市的上市公司应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以往统计数据看,近年来通过债券和发行股票方式进行融资的公司已经越来越少,融资金额所占总资金比例也越来越小,这是银行信贷资金泛滥的典型表现。而这次调整自有资金比例,将直接刺激地产商改善经营管理,拓宽融资渠道。一些上市公司也将不得不提高业绩改善经营,以获得二级市场融资资格,在后期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以下是少数几家具有代表性地产类上市公司:

  万科(资讯 行情 论坛)A(000002)地产类著名上市公司,其控股股东华润集团实力非常雄厚,在地产业是典型的强强联合。公司主要特点是,土地资源储备丰富,管理规范实力雄厚,一直以来业绩优良,是两市中少有的连年高送配企业。

  北京城建(资讯 行情 论坛)(600266)典型的地区性龙头地产企业,也是商品房高消费中主要受益者之一,在北京奥运基础建设中也获利不浅,后期发展潜力也不小。

  南京高科(资讯 行情 论坛)(600064)典型的开发区式地产公司,在今年以来开发区清理中受到了一定影响,但由于其行业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且开始实行多元化产业发展,后期也还有一定发展空间。

  中远发展(资讯 行情 论坛)(600641)公司主业为经济适用房,这是目前地产业基本上不受国家调控影响的产业,虽然后期发展障碍较少,但业务空间也相对狭小,是典型的平稳增长性上市企业。

  应该说,虽然目前抑制地产业过热已经成了近期国家经济调控重点之一,但并没有影响到地产业的中长期健康发展,相反行业资源经过重新整合洗牌后,将更加有利于行业长远发展。这一点其实也可以从二级市场投资者反映上看出。当调控政策刚出台时,地产公司股价应声而跌,但很快就表现出理性来,地产股近期以来更是成了市场反弹的主力军。如果把地产业目前状况综合起来说,就是8个字:“曲折发展,前景光明。”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地产业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