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22日11:07 新浪财经其他

  新浪财经讯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6”于3月19日在北京举行。国际事务政策研究所所长樊胜根出席并发言,他表示,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进城务工的农民没有社会保障没有把进城务工农民很好的保障起来,所以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建立良好的土地市场制度,使用权可以进入市场,让市场确定规模,给农民提供保护,促使农业规模不断扩大。

  以下为演讲实录

  樊胜根:

  大家下午好!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情况下,农业经济供给侧如何改革呢?讲三方面的要点:第一是中国在消除饥饿和英两不良方面取得巨大的进步;第二但面临挑战,中国的食物安全和营养状况愈发脆弱;第三需要在新常态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提高食物安全和改善营养状况。

  中国的农业和食品体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个是粮食的价格国内外差别很大,中国的水稻和小麦的价格是世界粮食价格的40—50%以上,这是一个挑战。另外一个挑战是中国的粮食库存在8000万,甚至于更高的水平,最重要的是政府支农的财政支出不断地扩大,现在财政支农的支出占整个国家GDP的3%以上,也就是2万亿。我国每年的农业科研花的钱只有1/30,也就是说在农业方面的支出要比农业科研的支出大20—30倍。我们知道,我们国家对农业科研的支出是相对薄弱的。另外环境的弱化,19%的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重金属通过植物的吸收会传导到食物里面去,这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大。

  最终我要讲一下挑战,也就是营养的不均衡问题。一方面我们有5500的贫困人口,这些人的膳食能量仍然不足,农村的儿童生长迟缓、发育迟缓在10%以上,如果说这些儿童生长发育不良、发育迟缓的话,对他的智力、体力会有重大的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是过分营养。中国现在有35%以上的人群超重,或者说肥胖。有三个营养不良,膳食能量不足、过分营养、隐形饥饿,隐形饥饿就是缺少微量元素,因为这三个原因,我们国家每年的经济损失在5—10%以上。怎么改?在供给侧改革方面有要针对这方面的问题,我提出6点。

  第一,改补贴为收入,把现在的补贴转换成收入给农民。我们可以做一些研究,把这些补贴算成钱给农民,让农民优化投入,让他用市场的价格购买这些投入。这个可以进行试点,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对食品安全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可以进行实验。我觉得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可以做实验,政策研究也可以做实验。

  第二,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我们国家的农民规模很小,怎么办?是不是就消极的补贴给他们,让他们待在那里呢?我觉得答案不一定,我们都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们走出去了,所以对小农来讲,我提出来个解决方案,要么让他们移出去,要么提升他们。农民为什么不愿意放弃土地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进城务工的农民没有社会保障没有把进城务工农民很好的保障起来,所以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一方面农民没有出路,另外尽管有出路他们也不愿意出去,因为土地最终是他们的社会保障。建立良好的土地市场制度,使用权可以进入市场,让市场确定规模,给农民提供保护,这样的话规模就可以不断地扩大。

  第三,扩大社会保障的问题,社会保障不仅仅要在农村扩大深度广度,进城的农民的社会保障也必须扩大深度广度。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医疗,包括他们个人的失业保险等等,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第四,要鼓励互惠贸易,2008年、2009年当年的粮食危机很多程度阻碍了贸易,当时粮价上升,开始是由于澳大利亚的旱灾,阿根廷小麦的欠收,然后乌克兰方向转变,这些国家开始限制小麦出口。美国的生物质能源又用了30—40%的玉米,这些因素导致世界粮价的上升,这个时候水稻在国际市场上有足够的库存,但是水稻在6个月内价格上升了1倍以上,很大程度是由于非理性的贸易行为,比如说印度、越南、柬埔寨、中国开始限制大米的出口,限制以后,国际市场恐慌了,导致粮价继续上升,而且导致有些国家非理性的购买,像菲律宾、中东等等。保持贸易的畅通是防止粮食价值飙升,防止粮食急剧波动的很有效的办法。

  第五,增加气候型、资源集约型农业资源的投资。如果减少了对农业价格的补贴,省下来的钱能不能用来投资到技术上,让农民能够应对气候的变化。另外,能不能把省下来的钱用来做科研呢?不仅仅是提高产量,科研还可以提高植物的营养,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抵抗,技术要多赢、产量赢、英两赢,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也要能赢。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贾韵航 SF174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