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IHS GlobalInsight资深分析师Brian Jackson

  中国经济是否健康及发展前景依然是全球政策制定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从而也成为大众和经济学家最常提及的话题。可惜大众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究其原因是他们未能理解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长期趋势,以及这些趋势正在如何影响今天的环境、如何影响未来政策和增长的空间。

  在深入分析中国近期的政策及其对未来环境的影响之前,我们必须要理解中国近几年发生的变化。中国服务业的兴起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不过大家的总体认识忽视了整个工业和服务业的一些重要变化。

  近几年工业的发展轨迹

  中国的工业从2012年开始不再是经济的领头羊,减速主要来自于上游采掘和重型制造部门,后者生产的产品被其工业行业所使用,比如原材料和设备。这些行业尤其受到建筑材料需求恶化的冲击,比如钢铁、水泥和玻璃。尽管建筑材料占GDP比重较小(大约7%),它们占能源需求的比重高达30%。这意味着它们增速的变化对上游采掘和公用事业板块的实际产出增速影响巨大。

  与此同时,下游轻型制造部门仍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这些部门生产最终消费品,被消费者或服务行业所使用。这四种行业的盈利能力出现更为极端的背离,采掘业利润经过3年的收缩之后出现崩溃,首当其冲的是煤炭和铁矿石,最近则是油气行业。重型制造业的利润在此期间保持低速增长,主要得益于采掘部门极低的投入成本。轻型制造部门的利润则稳步上升,因为原材料成本大幅下降,而最终产出的价格温和增长。

  最后,公用事业板块的利润在此期间强劲增长,极低的投入成本和受管制的输出价格是主要原因。意料之中但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此期间工业投资趋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本世纪初中国工业投资增长主要来自于重工和采掘,而过去几年轻型制造成为新增工业投资的主要来源。今天,轻型制造规模依然略微小于重型制造,因此后者的放缓对整个工业增速的影响更大。但过去几年投资趋势的变化如此剧烈,导致中国工业资本的构成发生变化,最终将会改变产出趋势。我们估算工业产出将会继续放缓2年,然后企稳回升。这一改善并非来自于重型制造业的突然转好,而是源于重型制造规模的下降,从而对总体数据的影响越来越小。

  服务业的演变

  服务业的兴起也是一个经常被简单看待的话题,实际上里面有很多细节可以揭示服务业未来的发展潜力。最重要的一点是,过去十年发展最为迅速的服务板块就是金融,而“其他服务业”依然是GDP中服务业增长最大的贡献力量。就金融而言,增长在2014-15年进一步加速,但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我们预计2016年金融业将对GDP的同比增长构成拖累。而且,中国金融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美国,意味着这一行业未来的发展可能来自于结构的变化(比如传统银行业务和国有金融机构比重下降),而非其占GDP比重继续快速上升。其次,“其他服务业”的兴起可能会招来一些批评,因为这个类似黑匣子的领域很容易提升整体增速,但却难以受到监管。

  不过我们的研究显示,在“其他服务业”中,近几年增长较快的领域确实是那些规模最大的行业。在私企当中,这些行业包括信息技术和商业服务。反过来,医疗、教育和其他政府服务的快速增长与我们对政府近几年发展公共服务项目的理解是相符的,未来还可能继续快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我们的估算,其“他服务业”中这些政府部门占大头,这意味着财政政策的宽松将确保产业转型不会影响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稳定。

  劳动力市场

  说到劳动力市场,上述转变过程对中国的就业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影响很大。我们估算服务业人均产出实际上略微低于工业和建筑业(即劳动更为密集),不过差别并不大,只有17%。这意味着在一个给定的产出水平上,工业和建筑业需要5个工人,服务业将需要大约6个工人。尽管大家都知道服务业更为劳动密集,但难以带来一些人所推断的劳动力需求繁荣。

  同样,关键还在于观察三大经济部门之间的差异。建筑业的劳动密集程度大大高于工业,差不多是工业密集程度的20倍。这与制造业中的大量资本和自动化成分、以及建筑业依然是劳动力的重要需求来源的认识是相吻合的。就后者而言,政府经常会利用建筑业来刺激就业,尤其是近几年通过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服务业内部也存在类似的差异。金融业是劳动密集度极低的(不过仍略高于工业),而其他服务行业劳动密集度是整个服务业的2-7倍。

  此外,中国的劳动力也已停止增长甚至萎缩,这些数据也支持中国可以通过服务业增长来创造新就业机会的说法,虽然服务业增速要比以往工业或服务业的增速要低。全国就业数据显示总就业人数已停止增长,工业与建筑业就业人数甚至小幅下降,但服务业就业人数在快速上升。我们估计服务业的就业机会目前主要来自医疗、教育与公共管理(政府),房地产、金融与商业服务也吸收了一些就业人员。

  这些数据引出了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的,中国当然能够在某些服务领域通过刺激措施与改革创造出就业机会。在一些案例中,比如教育与医疗,这也符合国家未来发展与社会经济的需求。遗憾的是,国家直接刺激措施也会增加政府与准政府的就业人数,这不太符合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不利于相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高层看来,对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进行投资是危机的解决之道,但长期实施这一战略会导致人均产出平均增速下降。

  未来五年

  中国将2016至2000年经济增速目标调低至最低6.5%。由于工业增长放缓,完成经济增长目标需要面临多重挑战。此外,中国政府还对公共建筑项目进行了调整。2016至2020年期间,保障房建设将较前一个五年计划减少2000万套。这是因为当前商品房库存水平较高,政府将这些商品房转化为保障房,所以新建保障房的需求便下降了。同样道理,政府预测2016年铁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几乎不会增长,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将下降1万亿元。

  未来五年中国将发生什么?

  首先,几乎可以肯定,未来两至三年总体经济增长率将要放缓。虽然没有人喜欢一年不如一年的感觉,但中国制造业与建筑业的失衡问题太严重了,需要多年、甚至十年时间来解决。加速去产能,而不是减缓去产能的速度,将会缩小调整时间,让中国快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失业问题仍然极为敏感,但一次性(但很慷慨)的补偿或推出负的所得税将会降低去产能产生的社会矛盾,鼓励再就业与稳定消费,防止无限期地支付微薄失业就业金所导致的内需不足。

  其次,经济增速不会永久放缓。过去一致预测是中国经济将永远以10%速度增长,而当前的一致预测则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永远一年比一年低。我们认为这是不理智的。最重要的是,对中国经济形成最大拖累的因素正在快速萎缩。虽然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速在近期将会放缓,但也说明拖累因素正在快速丧失影响力。鼓励去产能的政策将加速中国经济的转型,在某些由国企垄断的不开放领域鼓励私营与海外投资进入也将加速这一转型。

  第三,在中国经济转好前,公众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将会恶化。每个人都知道工业对中国有多重要,部分原因是几乎所有人在过去都通过某种方式对这种增长模式进行了投资。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增长模式会让大多数人不适应,因为我们对旧经济的一些理念已经不再适应新经济。为方便了解这些改变,中国政府应该像工业领域的信息披露频率那样公布新经济领域(尤其是服务业)更为详实的数据。改变服务业领域的数据披露将极大促进人们对中国经济的了解,当我们看到“其他服务业”的栏目时,我们不知道里面有什么。我们需要更详细的数据。

  第四,我们应该认识到,政府并不是引导转型的主要力量。我们应该明白,虽然政府在改革与施政方面经常取得成功,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是由于政府发现并加强了现有的趋势,而不是对抗基本的经济规律。实际上,最成功的政策通常是政府对某些特定领域放手不管。(翻译 诚伟 明宇)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