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31日 09:11 新浪财经 微博
“人与环境“摄影大赛策划执行人董长军 “人与环境“摄影大赛策划执行人董长军

  新浪财经讯 “CC讲坛”(第十一期)于2016年1月15日在北京举行。“人与环境“摄影大赛策划执行人董长军出席并演讲。

  2011年,他创办了“人与环境摄影大赛”,连续五届,吸引了近20个国家或地区的摄影爱好者积极参与。他建立了国内首个关注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像传播平台,以“影像传递影响,生态改变生活”为理念,唤起公众和社会对环保的持续关注和投入。

  以下为演讲实录: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让我们感动的经历,

  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实际上每一次感动,都会带给我们一些新的发现,亦或深深的触动。我不知道各位是否还记得,最近一次让你感动的事情,亦或什么事情能够让你感动。

  实际上在我做人与环境影像传播公益平台这五年来,有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和事。比如说像这样的一幅作品我不知道各位看到这幅作品的时候,内心是一种

  什么样的感受?2013年国庆,这幅作品在上海淮海路进行巡展,有一位小女孩静静地站在这幅作品面前,后来她做了一个至今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动作,各位能猜到是一个什么样的动作吗?她情不自禁地亲了一下(画面上)这个猴子的脸颊。刚好我在现场把这个场景拍了下来,然后我问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这样做?小女孩告诉我说:“我觉得这个猴子很可怜。”她想用这样一种方式能够安慰到猴子,我们一直说孩子的内心、包括她的语言、甚至行动总是很纯粹,纯粹得直抵我们内心。那么相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讲,我们是否也有这样的同理心呢?

  因为喜欢摄影,我在2010年帮一家房地产企业做平面广告的拍摄。各位都知道,我们国家的房地产开发商一度曾以什么样的广告语来吸引购买者呢?那就是水景房、海景房或者河景房。邀请我去拍摄的这个房地产商,(开发的)也是一处水景房,是以“生态环保、品质生活”为主打的广告语。我们在拍摄完它的外立面以及豪华内装之后,去拍它的水环境。这时我们却发现,在社区边上有一条河道,浑浊的水面上居然漂着一些白色的小点,各位可以看一下——实际上是一些只有一寸大的小鲫鱼。我们开发很大的房子,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加美好,可是像这样的开发,真的能带给我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吗?

  因为喜欢摄影的缘故,我也是希望能用影像的方式,吸引到更多人关注环境,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所以在2011年,我发起了“人与环境”摄影大赛,每年一届,每届历时半年以上,期间我们有启动仪式、生态摄影采风、获奖作品巡展、公益摄影讲座、生态摄影论坛等等。在2013年,就已经有18个以上国家的人、不同程度地在参与。五年来,我们影响了非常多的摄影人,改变了他们的一些摄影观念。

  比如说,很多人在跟我们接触以前,他是会拍一些花花草草、拍一些纪录式的摄影,当他看到我们的摄影作品之后才发现,原来摄影还有这样一个延伸的意义、延伸作用,能够激发别人主动的去关注环境。比如说,像这样的艺术作品,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有去动物园的经历,面对笼子里的猴子或者说其他生物的时候,我们总有一种想近距离跟它去接触的冲动,总想去买点食物去喂它一下。可是,我们这样一个无心的举动对动物来讲,往往带来的伤害却是致命的。上海动物园至今还在展示一个鹿的标本,就是因为误食了游客投给它的一个带塑料袋的食品,使它在不到半年时间就去死去了。后来,工作人员把它做成一个标本,以警示游客。像这样的作品也是向人类发出一种无声的呼唤。

  人类对生物的影响不只这些。比如说,这是多年前我们在西北的一个地区去采风。因为当时全国各地都在主张招商引资,在这个地方也刚好有4家化工企业招商进来正在生产,还有一家正在建设。一天早晨,我们请当地人帮我们找一条有河流的地方,我们去拍日出。当我们来到这个地方下车的时候,空气中弥漫着异样的气味。同时,我们发现河面上飞着一些很幸运的麻雀,之所以说它“幸运”,是因为有一些不幸运的麻雀仅仅是因为喝了河里的水就倒地毙命。我们看到岸边有一些这样的麻雀,后来我们把这些拍下来上传到网上,被一些媒体转发引起国家环保机构的重视,到当地去调查。在来讲坛的前两周,我还特意就此事打电话给当地的朋友。我说:“哥们,那边环境现在怎么样?”他告诉我:“当地一些化工企业已经引进了一些污水净化处理的设备,环境改善了,还好吧……”他连续说了三个“还好吧”,从语气里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对环境还是有很多无奈。

  实际上,很多动物完全可以像我们人类一样,自由的嬉戏、享受阳光,甚至可以像人一样去相亲相爱,享受天伦之乐,以及捕获这种胜利的感觉。可是由于人为的一些因素,包括一些不适当的开发使一些环境,对它们的影响变得危害越来越大,有一些动物变成是这样。所以,我经常跟别人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话题。我们经常说人可以征服自然,我一直说所谓的征服,实际上是自然对人类的宽容而已!但是大家一定要记住,这种宽容一定是有边界的。

  我们国家在2015年5月份公布了这样一个红色的清单,已经有27种高级植物、4种脊椎生物绝迹。有一天,我的孩子问我说:“恐龙为什么会灭绝?”我说:“恐龙是因为不应适气侯的变化才灭绝的。”可是我们想一想,今天很多生物的灭绝却是因为人类,人为的很多因素导致了它们的灭绝。有一天如果我们身边的生物都灭绝了,只剩下我们人类的时候,人类能否独善其身,那么值得可怜的是生物还是说我们人类自己。

  实际上,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不仅仅是表现在生物上,还有气候。在我来之前,跟一个朋友谈到人的行为对自然的危害,这个朋友也跟我讲,自然一定会以另外一种方式来报复人类。实际上就像这组画面一样,当我们面对百年一遇的干旱的时候,我们的脊梁能挺起来吗?还有沙尘暴,包括我们在北京的小伙伴应该对雾霾有深深的感受,甚至有这种被联合国[微博]环境规划署指定为“不适宜人居的地区”之一,这是西北地区的宁夏固原。2015年8月底,我来到这个地方。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朋友就知道,8月底正是庄稼即将收成的时候,可是我们去这个地方,由于干旱,它的玉米矮的只长到一尺高,高的也只有一米。原本应该是颗粒饱满的状态,但是每一个玉米穗都非常的“含蓄”。而这种“含蓄”对农民来讲,就意味着减产、甚至绝收。我们到访时,刚好赶上中国绿化基金会也在这边做一个品牌捐的项目。所谓的“品牌捐”就是通过让大家捐出10块钱,在当地为当地农民种一棵枸杞树。于是,我们把这些影像拍下来之后,在网上进行了大力的传播,来配合中国绿化基金会“品牌捐”项目。因为枸杞有耐干旱的一个特性,同时通过覆盖地表,还会起到很好的防风固沙的作用。这是我们在2015年4月份在这个地方种植下来的第一期枸杞树。这个是我们在2015年9月初,去回访时拍摄的照片。到2017年这些枸杞的冠茎可以长到一米,实现完整的地表覆盖,而且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收成。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人和自然之间一定要善待,所谓和谐才有共融和共生。你的付出,自然也会给你相应的回报。但是,人与自然之间由于人为的因素,以及我们不当的开发,实际上会给我们带来很大危害,不仅仅是干旱,还有淡水资源的枯竭。当我们看到这样的一个景象的时候,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也许会和我多年前一样的感受,体会不到他们的对水那种渴望。觉得这样的现象离我们很远很远,因为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大都市的人来说,淡水资源的获取来得太容易了。我们伸手就可以让自来水龙头哗哗地流出水来,我们甚至只要有钱就可以到便利店,去买足够的饮用水。可是各位知道吗?在我们西北地区的一些老百姓正面临水资源的枯竭。这也是我在西北地区一户农户家拍摄的,各位可以看到他们脚下的这个地方不是井而是一个水窖。当地的水井曾经打到60米就可以有水上来,现在他们要打到200米深才会有水上来。各位可以想一想,现在我们打到200米,他们的下下一代该打到多少米深才会有水。现在我们说这个水窖,是因为当地很干旱没有淡水资源,每家都备着这样一个水窖,深的水窖有80米。

  他们没有水资源怎么样来获取淡水呢?基本上是通过山泉水,从山上找到山泉水挑到这里,还有一个就是等到冬天下雪的时候,把雪水运到这里面来,备于生活饮用。由于当地条件的因素,他们仅仅就是用漂白粉放到水里,然后用来饮用,喝了之后肚子会胀。这位老伯也跟我说,如果不喝我们怎么办?虽然在我们去采风的时候,在一年前他们已经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水管在春季和冬季的时候容易爆裂,实际上他们还在依赖于水窖。所以,在我们传播这些照片的时候,经常会打动我的一些朋友。我的一个朋友是上市公司的一位老总,他给我发短信说:“兄弟你知道吗,看了你们的拍的这些作品,让我触动非常深。我现在在公司里要求所有的员工,拒绝使用一次性水杯,大家统一使用可持续使用的水杯。同时,如果开会的时候我们给客人提供瓶装水,如果客人没有喝完,我们都会提醒客人把这个瓶装水带走备用。如果没有带走,我们会把它收集起来,让阿姨统一用来浇绿植。”

  对我个人来讲也是这样的,我一度洗澡或洗头发时,从开始到结束,一直让自来水龙头开着。现在,我会在使用洗浴用品时,把水龙头关掉。我曾经做过一个测试,当我们做“关掉”(水龙头)这个动作的时候,至少能节约一斤以上的水。我们可以放大了去想,一个人一次节约一斤以上的水,我们一个社区、一所学校、我们一座城市有几千万人,我们一天会节省多少水。这么大的一个体量对西北缺少水资源的农民来讲,是多么宝贵的一个资源。所以在这里,我也恳请大家,从今天起,我们能够在洗浴的时候,把水龙头适当的关一下。节约就是公益、节约就是功德。举手之力,小善大德。

  2016年,在我们发起常规的“人与环境”摄影大赛的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一个“影像保护乡村水缸”的项目,希望节约用水能够从儿童开始。我们在号召全国各地缺水地区的一些摄影师,能够拍摄到当地孩子的一些生活状况。我们会把这些照片收集起来,在大城市的校园进行传播,让从孩子小的时候就给他们一个影响。告诉他们资源是有限的,今天我们可以很容易的获得一些资源,但这个资源有一天是会枯竭的。我们是希望在孩子小小的内心种下这样一颗种子。

  随着“人与环境”摄影大赛逐渐丰富,到现在,我们是以一个平台的形式在呈现。我也希望在座的各位都能够以举手之力,用我们的相机或者手机,记录下我们身边、让我们感动的生态或者环保影像,来跟我们一起来分享。同时,通过我们大家共同的力量,让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的更好。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不仅仅是为了现在,也是为了我们更远的一个未来。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