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3日 12:45 新浪财经 微博
“2015中国改革论坛”于12月13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2015中国改革论坛”于12月13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2015中国改革论坛”于12月13日在北京举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出席并演讲。

  王志乐认为,近年来,外资企业在中国面临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双重问题,行政干预、选择性执法、舆论环境、知识产权保护都是关注焦点。其以葛兰素史克为例称,“葛兰素史克由于行贿罚了30亿人民币,但中国有很多其他企业也行贿,但没有处罚”。

  王志乐强调,要推进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就要把以往的投资输入国的思维转向投资输出国思维。

  以下为演讲实录:

  王志乐:非常高兴参加体改研究会的会议,我想换一个角度,从开放的角度来谈改革。我的题目是“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从我的调查发现,要搞新一轮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实际上面临着新挑战。对外开放面很宽,我今天重点从国际投资的角度看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主要是引进来,大体上经过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到1992年是转折点,2001年入世又是转折点,这样三个阶段,引进来的外资可以看出三个发展波段,80年代、90年代,一直到入世以后,现在中国引进外资稳定在一千多亿美元。从入世以后,中国的对外投资也出现快速增长,按照商务部的统计,一年对外投资也能达到一千亿美元,就是现在的水平。

  现在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的国际投资,都面临挑战,首先是引进外资问题上,大家争论还是很激烈的,从舆论上和一些发表的言论来看,这些年大家对开放的质疑还是很多的,其中比较有名的观点是中国对外国公司开放了市场,但是技术没有换回来。这两年大家强调国家安全,对国际上的一些信息技术公司是否会影响国家信息安全争论也比较大。外商投资企业现在也面临很多新问题,从政策环境来看,他们认为行政干预太多,从市场环境来看,他们认为中国存在选择性执法,比如葛兰素史克由于行贿罚了30亿人民币,但中国有很多其他企业也行贿,但没有处罚,包括舆论环境、知识产权的环境都面临问题。

  从我的调查来看,现在中国经济下滑,领导也特别希望经济能够提升,但是作为市场主体,外资企业实际上劲头不足,美国前驻华大使洪博培有一段话说,在我关注和参与建设美中关系的35年中,从未见过商界的态度如此消沉。

  外商是这样,国内的企业在理论上、观念上其实也在非常尖锐的博弈,现在已经是第四次了。第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争论的焦点是“引进外资是爱国还是卖国”。第二次是邓小平讲的“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到了入世时,争论的焦点是“中国该不该入世,会不会导致狼来了,中国的产业都会被冲垮”。最近的争议是入世以后,大家认为这些外资企业是外国企业,不是中国企业,当然这些观点显然和中央的提法是不一样的,是错的。

  对外投资现在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中国企业为什么要对外投资,如果我们认为外资企业,跨国公司是新殖民主义,或者是穿着西装的敌人,甚至他们是来中国掠夺资源,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那中国企业凭什么走出去呢?理论上如何作答?,另外,对外投资是按市场规律还是按行政规律去投?

  无论是对引进来的还是走出去的企业,确实存在着从意识形态来看企业的问题。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和历史上的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有什么不同?现在理论上、观念上,一直到具体政策上都面临挑战,开放这一块如果下滑,实际上从这些年的经验看来,有可能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

  第二个问题是推进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这个提法实际是总书记提的,他说中国正在实施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十三五”的建议中也提出要进行高层次的对外开放。

  这就面临刚才讲的这些挑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面临三方面的创新:

  首先是观念创新。中央的五个创新观念中有一个是开放发展,但是开放发展中有一些具体的观念需要创新,比如我认为现在应该从投资输入国的思维转向投资输出国思维。

  中国的对外开放正处在历史性转变阶段。2014年中国引进外资接近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1.7%。而我们对外投资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对外投资的增长率远远高于引进来的投资增长率。按照商务部的说法,现在中国即将成为净对外投资国,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但我们现有的观念跟不上大的转变,所谓投资输入国的思维,它关注的是如何保护本国产业,怎么样从引进外资当中获取更大的利益,往往对外资准入、股权比例、投资期限、利润转移等问题加以管制或者限制,而且更多的关注GDP。投资输出国的思维关注的是对外投资的安全和收益,往往要求投资输入国开放市场,给外资以国民待遇,加强对外国投资者的保护,更关注创造GNP。

  比如我到地方搞调研时就感觉,地方上对引进外资的积极性高于对外投资,原因是引进外资直接创造GDP,创造GNP对地方经济其实看不出来,实际影响不大。所以,我们如果要坚持开放发展,有一个具体的观念转变就是从投资输入国思维转向投资输出国思维,我们要适应国际投资合作的历史转变,尽快确立投资输出国思维,更加积极地推进双向国际投资合作。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创新引进外资的理论,调整引进外资的政策,进一步扩大开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好的环境。站在这个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我们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实际上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我们也需要创新跨国公司理论,以现代跨国公司、全球公司的理论指导中国企业走出去,分享全球公司的最佳实践,促进源于中国的全球公司加速发展。我们需要推动源于中国的全球公司发展,从企业形态看,原来是国内企业,通过对外贸易变成国际公司,通过对外投资变成跨国公司,现在很多国际公司正在走向全球型的公司,我们一步一个台阶要往前走。

  第二是理论创新。在对外投资问题上,或者是引进外资问题上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就是原有的跨国公司理论不适应现在中国的对外投资和引进来,需要用全球公司理论来改变。原有的外资理论、跨国公司理论、开放理论已经不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对外开放。跨国公司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实我们在探讨国内改革或者国内经济发展的时候,一定要放眼看世界。在我跟踪的跨国公司发现,最近20多年全球的公司发生了三大变化,他们从跨国经营走向了全球经营,从过去以母国为中心的中心辐射式管理走向全球网络,而且他们承担的责任从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现在在承担全球全面的责任。而且有一个变量,这些公司海外部分甚至于超过了国内。他们在战略上出现了大量的产业,变成了全球产业、全球价值链,所以现在的竞争已经不是过去产品的竞争,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价值链的竞争,企业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价值链中的影响力,这样一些重大的变化,我觉得我们必须用新的理论来解答过去的跨国公司理论。我认为这种全球公司的形态是跨国公司全球化发展的新形态、新阶段。

  现在国际上的大公司海外部分都已经达到2/3,而我们现在国内的一些企业转型升级,产业的升级发展,考虑问题更多的是在往国内考虑,不太注意这些产业、企业真正要做大做强、增加影响力,必须在全球价值链中发展。从这个角度,新的角度提出来以后发现,引进来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发挥了发动机的作用,催化剂的作用,推动中国市场经济转型,制度转型。特别是当中国在和平崛起的发展过程中,全球公司有助于中国通过市场交换的和平途径获取所需要的各项资源,所以我们总结引进来的公司有三大作用。

  走出去的中国全球公司也有三大作用:一、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从过去GDP的增长转向GNP的增长,这是未来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这些大公司,有助于中国各个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主动整合全球资源,增加中国的产业和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影响力。三是这些大型的公司走出去,作为承担各种责任的新的全球型的公司,有助于中国和投资所在国形成利益交汇和构建利益共同体。这样的一些公司我们应该积极推动中国的全球公司发展。从这样的理论出发可以解答为什么中国企业走出去,而且怎么样走出去。这样的研究我们在07年出版一本书,叫《静悄悄的革命—从跨国公司走向全球公司》,今年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出版了第二本,叫《全球公司》。

  有了理论创新,大家才能坚定开放目标,我们才能够坚定不动摇,不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观点动摇。在这个观念创新、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还需要政策创新,确立新的目标。2001年我们入世时,中央政府一共清理修改了各种法律法规、部门规章2300多件,地方政府清理了19万件,这个重大的案例告诉我们,用开放来倒逼国内改革非常有效。

  从入世以后,大家都感觉开放得差不多了,但实际上我们要寻找新的开放目标,我的观点是:美国主导的TPP值得研究,开始不一定要加入,但是起码要学习借鉴,把它作为新的开放目标。我们国内现在主导的各项国际合作方案,标准比较低,基本停留在WTO[微博]的水平上,今后要想真正开展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必须寻找新目标。

  战略上要提升,发挥全球公司在中国下一段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中国实际上现在有很多方面应该继续开放,引进全球型的公司来推动发展、转型和帮助我们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但是这些跨国公司、全球公司进入有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刚才无提到影响国家信息安全,贿赂、破坏商业环境,涉嫌垄断等问题,我建议把这些问题当做战术层面的问题,不要让战术层面的问题动摇对外开放的大战略,政策的创新落实关键是给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给外资企业真正的国民待遇,有助于中国企业在海外享受当地的国民待遇。所以中央也提到要改善营商环境,这是下一段我们必须要做的事。

  在中央提出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中,我觉得首先有一个观念创新的问题,第二是理论创新,才能使我们坚定的不动摇,第三是具体的政策措施上创新,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把刚才讲的新一轮高水平的开放做到底。

  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