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09日 16:48 新浪财经 微博
DE学校架构师、未来训练营创办人付永 DE学校架构师、未来训练营创办人付永

  新浪财经讯 “CC讲坛”(第十期)于2015年12月5日在北京举行。DE学校架构师、未来训练营创办人付永出席并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2015年6月初的一天,在中国山东省青岛市第39中学,有一个14岁的少年找到了他的班主任。他说他要用一块钱去闯荡美国,生存11天,他想让班主任给他写一封推荐信交给活动组织方。班主任觉得这事不靠谱,干净利索地把他给拒绝了。但是鞠元勋同学没有就此放弃,他还要找校长,也要写一封同样的推荐信。他多次跑到校长的办公室,不是不敢进去,就是校长不在,他记不清一共多少次。直到当天下午快放学时,他见到校长从一个会议室出来,他一个箭步冲上去,一股脑把已经准备好的详细的介绍资料递给校长,并用最快的语速把这个项目介绍给校长。校长很疑惑的问他:“一块钱去美国生存十一天?可能吗?你先把资料放我这,我考虑考虑。”他把鞠元勋同学给支走了。但是校长他就是校长,他觉得这事是好事,于是他就找了教导主任和班主任商量一下,同意帮助鞠元勋同学完成他的梦想。

  于是鞠元勋有惊无险的拿到了他的推荐信,第二天他去到校长办公室拿推荐信的时候又跟校长说:“我听说过两天我们学校有一个三千人的全体大会,我想在上面讲几分钟。”校长说这小子怎么得寸进尺啊!想讲?那你得好好准备。我得看你准备的情况来房室能不能让你讲。鞠元勋非常兴奋,回去反复斟酌,进行了认真准备。那天仅给他5分钟的演讲,他一口气讲了20多分钟。他把这个项目的来龙去脉给同学们讲清楚了。

  在美国的十多天里,他与警察、移民局、社工、大学教授、超级实验室……不同的沟通方式完成了不同的任务。他说最难的还是在哈佛大学经历的那些困难,他说在哈佛大学,面对着世界上最优秀的精英人才,要用他们的免费场地,要邀请这些最优秀的人才来听我的演讲,要把我的梦想在这块场地上传递出去。他说这个心路历程不经历就无法去体会。

  鞠元勋回来给他的小伙伴总结到说:这次活动我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是正是这些失败成就了我生命当中一个一个的不可能,就是这样的经历成为了我人生当中最重要的成长,也成了我最有效的学习。

  这个经历其实就是DE(Different Experience),就是我们在做的教育。

  我在做DE之前一直做着传媒公关的业务,那个时候我们与世界最大的教育集团培生和国内的一些主要的教育培训机构都建立了一些合作关系,生意应该说还算是可以。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我上初三的女儿的一个同学的家长找到我说:我要请你帮忙,我的孩子在这个时候遇到了非常麻烦的事情,学习也学不好了,身体也不行了,精神恍惚,甚至出现了抑郁的这种情况。他说我看着你没事就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处去玩,去旅游,而且学习成绩还那么好,能不能想想办法帮我能够解决这燃眉之急。

  我后来也了解到,这个孩子的确是问题不小。因为她除了在学校内繁重的学习压力之外,几乎每周大概只有两三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其余的时间奔波在各个辅导班的路上,甚至连吃饭都是在车上去完成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就给她策划了一个活动,我们从北京的百望山到八大处进行三十多公里的野外穿越,中间要经过植物园,要经过香山。这个孩子在不太情愿的情况下被我们拉上了这条路,一开始走得很难,让我就是感觉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中间要经过一堵墙,要翻这个墙才能过去,这个孩子到墙跟前她就站在那不动,不太愿意走了。但是她的同学一个一个地都翻过去了,都是女同学,虽然把身上弄得很脏,像个泥猴似的,但是都还在一起打闹玩乐,非常快乐。她呢,很不情愿的在大家帮助下被拉上了墙,然后翻过去了。但就是恰恰是翻过这座墙之后,她似乎产生了一些变化!

  这次活动回来之后她的爸爸跟我说:“我发现我的孩子会笑了。”我当时听到这句话非常沉重,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笑,她的父母竟如此欣慰,如此高兴!我在想,如果我们的教育让孩子连笑都不会笑了,那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走错了?如果我做的事业让更多的孩子没有了这种笑,是不是我也走错了?于是我就调整了我的事业方向,开始正式推行我的DE。

  既然做教育,我们就要遵循这样的两个规律:一个是生命的生长规律;另外一个是教育的基本发展规律。

  什么是生命的生长规律呢?我们认为我们对任何一个生命就像对待一棵树,对待一棵庄稼一样,我们不能压制,不能拔苗助长,更不能代替他成长。教育的基本发展规律是什么?我们不是简单地教知识,更多的是滋润和影响,我们更多的是让我们每一个学习者能够自主地学习、快乐地学习。我觉得最根本的是我们应该给每一个生命以生存能力、健全人格和学会学习。

  在我们的营地里有这么一位孩子,他4岁就开始跟着我,到现在还不到9岁。4岁开始第一次跟着我走10公里,6岁的时候在史迪威公路100公里,在柴达木戈壁荒原3000米的高海拔上走100公里,今年在祁连草原荒漠,在秦岭原始森林跟着我们完成了半个多月的极限野外生存。这个孩子最感动我的还是在今年秦岭的一次训练,我们在秦岭的野外生存有晚上的紧急集合演练。那天晚上大概凌晨1点多,我们紧急集合,说在离营地两三公里的地方发生山难,我们的队友在那里被伤害,被困在里边,我们需要展开紧急救援,我们这个小队员林陆洋迅速地从帐篷里冲出来,集合好他的队伍,奔赴到灾难现场。秦岭原始丛林的路非常难走,晚上全部要打上头灯,而且中间还有两段要涉水才能过去。各位想一想,一个8岁多的孩子,他带领着比他大的队友在完成这样的事情,我们是不是有很多孩子会在这个时候吓得发呆,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应对?林陆洋迅速用他的包扎技术对伤员进行了包扎,然后又迅速用学的绳结猪蹄扣等做了个担架,将伤员转到安全的地带。

  这次活动之后呢他的妈妈在微信当中写道:DE教会了我们学会生存,DE让我们在经历当中获得不一样的竞争力。

  有人说DE其实不就是玩吗?是的,DE就是带着孩子玩,和他们一起玩。大家想一想,如果能有一种玩,把教育的真实目的隐藏在孩子喜闻乐见的玩的背后,能让我们的孩子在玩的过程当中完成他的学习,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

  我们营地当中有这么一位队员,江湖人称大圣,他在参加我们史迪威100公里徒步远征的时候还不到10岁,在他和他妈妈决定参加这个活动时候,他就在家提前做了很多的功课,查了很多关于中国远征军的影视资料,看了很多滇缅公路的材料。他说他特别喜欢史迪威将军和孙立人将军,他说如果他要能生活在那个时代,一定会跟着两位将军去打仗。这次活动呢他其实非常艰难,把大腿全磨烂了,但是他还比较高兴。回来他在一次活动当中和他的同学为中国远征军这段历史发生了那么一点小的冲突,他的同学说在远征军这段历史上国民党政府怎么怎么着,和老百姓的关系怎么怎么着,大圣同学他就不同意了,拍案而起:“你们不对!你们都是从电影上看的,你们都是从书本上看的,你们可能都是从课堂上听的。我到了实地,我用我的双脚去丈量了那片土地,我亲自见到了还健在的远征军老兵,他们非常英勇,打死了很多日本人,他和老百姓的关系也非常好。”各位试想一下,这样一个活动除了对大圣同学有了身体上的历练之外,还给他留下了什么?是不是他学会了学习?是不是他学会了独立思考?

  我们营地里还有这么一位同学——13岁的云识君。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他第一次参加我们的训练营活动。他给我的印象非常好,到营地里,特别安静、特别懂事、懂规矩。但是有一天晚上有人告诉我云识君打架了,我当时特别不能理解,他怎么可能会打架呢?这么一位懂规矩懂事的孩子怎么可能在营地里打架呢?我就去问他,我说你为什么打架呀?他跟我说他们老是说我太娘,不够男人。我顺口就说出还有比打架更男人的事吗?他就很疑惑的看着我:“难道我可以打架?” 这个话说得声音非常小,甚至不仔细都听不到。我没有正面回答他问题,我说你为什么非要在意别人的眼光?为什么非要在意别人的评价?云识君同学后来他又参加了我们柴达木戈壁荒原的100公里徒步和荒野生存一系列的训练,最后也通过层层选拔参加了美国一块钱的城市生存挑战。这一系列的活动回来之后呢,他总结到他这一阶段的成长,他说:我们不要在意别人的眼光,我只做我最好的自己。

  是的,我们、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在培养我们的孩子要学会自我评价?我们是不是还在在意别人的眼光?在意别人的评价?

  我和我的女儿有两次对话,一次是她8岁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我们游完泳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灯光映下的斑驳的树叶,我的女儿问我说:“爸爸,我们都会死,我们为什么还要那么辛苦地活着?还那么努力地去工作学习?”“我们活着为了能吃好吃的啊!”我就这么把她糊弄过去了。

  在她15岁那年,她上高一了,同样的问题又问到我,这一次她非常痛苦,和我面对面坐了将近一夜,她就一直在流泪,但是没有哭出声。我知道她内心的滋味,也就是这一次,她把我也深深地拉到了人生的思考当中。对,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我们活着就是为了追求最终的结果?最终的成功吗?

  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两个通过不同的方式去找别人交谈,去思考,从当初的痛苦慢慢地走出来,几乎在同样的时间里,我们俩似乎都认识到这样一个结论:活着,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活着,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生命里去经历、去感知,而不在于追求最终的结果。于是她开始了她的全新的生命探索,我也开始了我全新的事业,全新的追求。

  将近五年的时间,DE从最初的几个人,一年就几场活动,到现在一年一万多人,一年数百场活动。到现在,仅北京就有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农大附小等多所学校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引进我们的课程。

  有人问我,DE到底能给孩子带来什么?DE,只有经历,没有其他。DE只有在不一样的经历当中带给他们生存能力、健全人格、学会学习。

  我不知道我和DE的未来,但我知道,我已经坚定的走在路上。

  “改变世界的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寻求梦想中的乐园,当找不到它时,便亲手创造了它。”诺贝尔文学奖萧伯纳的这句话激励了我二十多年,今天我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