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经营报社举办的2015(第十三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于12月9日在北京举办,主题为“决策时代:创造与变革”。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出席并演讲。
李扬表示,应该从四方面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挑战:第一,利率市场化,利率要在市场中通过买卖双方的竞争来形成。第二,在混业经济的框架下发展直接融资。第三,支付清算机制的市场化。第四,提供“更好的监管”,而不是“更强的监管”。即,既要有效管理风险,保护消费者利益,又不应妨碍市场主体的自由经营。
以下为演讲实录:
李扬: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再次参加中国经营报的年会。我被告知,今天下午我这个部分主要围绕互联网展开。我做金融的,所以我就谈谈互联网金融问题。我的题目是理解互联网金融,这样一个表述,其实就表明我们互联网这个事还需要有一些探讨,我今天跟大家探讨一下。这样一些研究在别的场合,我也曾经说过,今天把我过去说的,以及我最新的研究放在里面,求教于大家。
首先,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互联网金融在中国风生水起。当然,这个风生水起,但是在中国的时间其实不长。我们大概回溯一下历史,2013年中国的金融体系中,中国的互联网上,跑起了金融。2013年底,就有一些互联网金融交易产生了。我们看到,互联网和金融结合,首先是从支付开始。这个是意味深长的。我们知道金融很多功能,一般权威的把它解释为六种功能,大家熟悉的是融资、投资这样的一些功能。其实它最基础的功能,是支付清算。所以,我们互联网金融从一开始就出手不凡,从金融的支付、清算这个角度来入手。
我想这里边有一些数字,大家可以看,我们觉得预计2015年中国互联网金融用户将达到4.89亿人,渗透力达到71.91%。初步估计一季度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整体规模超过10万亿,其中支付市场的规模是9万多亿,也就是依然是支付为主。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你要想做金融的其他方面,你必须要能够有资金池。那么,自己吃到现在为止,在互联网金融这个领域还是不允许的,因为一有资金池,就是正经的银行,这个界限还不是可以逾越。那么,有关专家预计2016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将达到5.33亿人,渗透率上升到74.03%,也就是中国毫无疑问是世界上互联网最大的用户。依托这样一个最大的用户做金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当然是非常可观的。
我们一般在研究金融发展的时候,总是有一个参照物。因为金融对中国来说,我们本土的金融并没有发生成现在的金融。所以,大概说我们的金融是从西方引进来的。所以,我们在研究中国的一些新发展的时候,通常都要做一个比照,就是这样一个事情在西方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做一个比照还是觉得有一些东西值得探讨。
首先,发达经济体互联网金融似乎没有这个词,有相近的词,比如有电子金融,还有一些互联网的货币,互联网支付等等。这样一些概念指的是在互联网或者其他的公共电子媒体上提供的金融服务,包括货币、银行、支付、交易、经济、保险等等。那么,我们说在西方国家和我们互联网金融概念比较接近的有几个?但是,都没有直接叫做互联网金融。所以,我们看到在西方国家使用的所有这些概念,大致上指的就是传统的金融机构,或者传统的金融服务向互联网延伸,或者依托互联网的延伸。这种延伸降低了成本,增进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使得现有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更加有效率。但是,似乎没有产生出一个独立的业态,这是一个我们必须要注意的现象。
那么,如果我们想把这个事情当做一个更加严肃的学术问题来讨论,我们可以翻一翻文献。确实我们看到,十余年前,在西方国家有过非常热烈的讨论。2001-2002年联邦储备银行的纽约分行、巴塞尔银行、世界银行[微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以及世界上最顶尖的国际金融机构,召开过关于电子银行发展的研讨会,学者从不同的层面对此进行过探讨。但是,很有意思,后来关于电子金融的讨论几乎嘎然而止。仔细分析可能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大家在经济的最初的冲击之后,仔细看一看在这个互联网当中跑的这样一些业务,这样一些服务,大家发现并不是特别新的东西,至少从金融角度来说不是新的东西,无非传统的金融产品,传统的金融服务找到了一个新的载体。由于它不是一个新的业态,所以很多在讨论互联网金融,讨论电子金融的时候,大家喜欢围绕一个概念,就是所谓去终结化,这个概念大家发现是一个伪概念。就是互联网金融产生之后,大发展之后,会使得大量的金融服务,金融产品不经过现有的金融中介,去中介化。如果这是去中介化了,如果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现在的银行瘫痪了,使得现在的传统渠道不再有业务,它就是一个新的业态,就是值得讨论的事情。那么,在2005年大家经过反复讨论之后发现没有发生这个现象,只是使得原有的机构,原有的市场更加加强了。所以,这个事情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第二、虽然互联网技术发展使得一些非标准化的,非结构化的信息逐步变得标准化和结构化了。但是,至少目前的技术水平下,金融服务的人性化的体验是无法网络化的。这还是从它是不是对现行的业态产生冲击这个角度来说。互联网金融确实有一些新的东西,大家知道我们传统的金融业务,甚至传统的经济业务,我们能够获得的,并且能够处理的是标准化的信息,是结构化的信息。而在互联网上,甚至我们可以直接使用费结构化的信息,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金融服务是一个人的活动,因此人和人的这样一种交流,以及所谓量体裁衣等等,似乎在互联网这样一个平台上还不容易做到。所以,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我觉得主要还是第一个原因,使得大家对互联网金融的讨论的热情在西方国家一下子就冷了下来。
那么,这样看,然后再看看我们自己发生的情况。我们觉得在中国也是一个初期的冲击过去之后,大家现在发现,我们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在我看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互联网企业去做金融,而且从支付清算入手,突然一个大的冲击;第二个阶段,等到传统的金融机构回过神来,开使用互联网做金融的时候,就是另外一个局面了,就没有这么大的冲击了。所以,中国其实我们在走过和西方国家基本相似的一个思想轨迹。那么,这样看,我们觉得互联网金融概念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当然这是一个判断,大家可以不同意。它实际上反映中国经济体制的特殊的过渡性质,反映在我们现有的金融监管框架下,有很多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于是大家要借用互联网这样一个新的技术手段,新的平台,来冲破现有的监管框架。原来是想做金融,谈何容易,但是想在互联网上一跑,你管不着我,但是现在开始要管了,但是很长时间觉得,我不需要向银行报批,不要到银监会报批,我何以做金融了。虽然不能创造货币,但是可以用你创造的货币实现某些金融功能。所以,它体现了一个过渡性特征,体现了我们的金融结构的一些缺陷,体现了市场力量,努力的去纠正这些缺陷的一种状态。
所以,我们觉得中国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只是传统金融在现行的监管框架之间游离的一种生存状态,互联网只是工具而已,是这样一个判断。所以我们对互联网金融当下情况的判断,以及它的未来发展,从改革角度入手,那是一个好的角度。
那么,我们进一步来区分,因为互联网是太神奇的东西了,我们这个国家战略里“互联网+”可以和一切“+”,对于“互联网+金融”我们还要做一些更深、更细的区分,我们觉得应当做一个区分,互联网货币和互联网金融。
首先,我们要讲的货币和金融不是一回事,货币只是用来作为价格标准,用来作为支付中介,作为交易手段的一些工具,而金融是这样一些提供到市场上的工具,它的有偿,有条件转移。我们首先要把这两个界定开来。那么,这样的界定开来,我们分别就有了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货币这两个概念。那么,我们说,如果这个发展是互联网货币,它是去中央银行化的,这就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就是说,我们现在社会说,依托互联网,可以离开中央银行创造货币。很多人讲的是这样一回事,后面我们会讲到,存在这样的事。当然,另外一些,则是利用互联网,利用大数据,利用云计算,利用社交网络等等,来运筹由中央银行发到市场上的货币,注意是脱离中央银行创造货币和用中央银行创造的货币,但是从事很多金融活动,这是两回事。如果是前者,是革命性的,那是去中央银行化的。如果是后者,无非指它业务的延伸,无非是找到了一个新的平台而已。
所以,我们的基本判断就是,目前互联网货币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可冲击传统货币业和货币存在的程度,但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现行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框架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是这样一个判断。
那么,我们对互联网货币简单说一下,然后我们就忘了它,我们讲互联网金融。那么,在互联网上产生了一些货币,这样的一些虚拟货币。比如说Q币,比如说亚马逊[微博]币、游戏币、论坛币,以及各种积分,这些东西已经是有货币的功能,它不是中央银行产生的。那么,这样的一些东西,我们觉得它是有革命性的。其实人类社会自从使用货币以来,创造货币是所有的经济主体都梦寐以求的事情。只不过是后来中央银行产生之后,中央银行把所有的货币创造的功能都抓在自己手里,不允许别人从事这方面的活动。但是,并不等于大家不这样的去创造。
举例说,传统体制下,大家知道我们有很多票证,这个票证它是用来计划分配的。但是,既然它能够指向一些产品,这些票证经过一定的认可之后,它也成为货币。传统我们说粮票、布票,就在一个范围内产生了货币的作用。所以,这样一个道理,在我们现在的互联网上。互联网上有很多情况,积分可以买东西,你买这个东西,当然可以在互联网上创造须弥货币去买,同时也可以用实际的货币去买。如果这两个事情同时发生,互联网就创造了货币。当然,这种虚拟货币和我们实际的现实的货币兑换能不能可逆,就是虚拟货币能不能兑换现在的法堂货币(音译),这个是非常值得我们讨论的。我们觉得货币定义其实是很含糊的,我做金融的越做越觉得自己没有信心,因为做到最后,总是会有人问,什么是货币?我真说不清楚。你在政治经济学中也可以找到,但是那个定义肯定不行,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眼下随着互联网发展,货币的定义是越来越模糊的。
所以,存在着一个民间的、私人化的货币供应体系,正在携高科技之力逐步发育,但是还没有能够被统计在央行[微博]的货币总量概念之中,假以时日,我觉得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们讲货币的时候,可能知道一个确定无疑的事实,货币并不是从来就有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时候,为了解决交易中的矛盾。既然是历史产生的,就一定会被历史的消灭,我们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上,看到了这个消灭的现实路径,当然路途还很遥远。
我们顺便就会指出一个事情,因为在讨论互联网货币的时候,其实最初进入大家眼界的是亿特比,亿特比不是货币,这又出现一个概念,货币和财富的关系。比特币是一种财富,是一种财产,但是不是货币。因为它不能做货币标准,它不能作为交易中介,它不能作为支付手段。它只能被货币这种东西去定价,今天涨了,明天跌了。在这个意义上,比特币和黄金,和石油,和大宗产品是一个样的,所以它不构成对于我们整个现行金融体系的冲击。这个我们必须要搞清楚。
那么,互联网的货币,我们刚刚已经讲了,它其实是一种私人货币,就是非中央银行化的。现在看有三种情况,第一、与法定货币不存在兑换关系,只能在网络社区中获得和使用。第二、可以兑换,可以单向兑换。第三、可以相互兑换。那么,真正具有革命意义的是可以相互兑换的货币,当然现在还比较少。
把货币的问题大致上说清楚之后,看它的金融问题,互联网金融主要是金融,而它还没有涉及到货币的创造。互联网金融不是一种特定的金融业态,或者金融模式,它指的是各类金融机构,尤其是非传统金融机构,依托与其海量的数据积累,以及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的信贷、融资、支付等一系列的金融中介活动。
我们今年7月份,十部委发布了一个《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金融有了一个定义。这个定义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兴金融业务模式。在这个定义中,我们从理论上来说,有几个要点大家可以去把握:第一、它是传统金融业和非传统金融业共同创造的东西。这就突破了金融必须由当局批准的金融机构来做的界限;第二、它是利用互联网这样一个技术条件,这个没有问题;第三、它从事的所有的都不是货币创造货币,是资金的融通、支付、投资、信息中介服务等等这都不是货币创造的活动,所以,它还是在金融范围之内。
这样来看,我们对互联网金融就可以有一个更深的剖析,可以从技术层面和金融层面两个层面展开。技术层面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依靠大数据的新兴以后发展起来的金融活动,这种活动所以能够产生,能够被大家接受,是因为它提高了效率,现在通过互联网的转帐、支付,效率是很高的。从金融这点看,它到底是个什么呢?我们觉得它是将金融资源的配置与互联网支付两个核心功能有效结合起来的金融中介,因此从金融上来说,互联网金融可以说是两个东西的延伸发展:一、货币市场基金。二、小额贷款。我们觉得可以从货币市场基金和小额贷款这两个角度来认识互联网金融的金融特征。
既然讲到这里,而且前面已经做过一个国际比对,我们不妨再进一步的做一些比较分析,因为前面讲了,这些东西曾经在国外非常发达,发展的非常之快,但是它没有叫这个名称。我们就要看一看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它发展的很快,但是没有叫这个名称。
在美国,我们看到它货币市场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长的时期。70年代末开始发展,然后到80年代,然后到90年代,它是不断的在发展的。那么,我们看它在上个世纪整个发展非常迅速,这个迅速发展的过程,我们在理论上把它概括为叫金融脱媒的过程。就是说,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导致了大量的资金融通脱离开金融机构,特别是脱离开商业银行,变成一个市场交易的活动。这个特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
这样一个有非常重要特点的货币市场基金在美国发展非常迅速,1977年不足400亿,1982年2400亿美元,208年3.5万亿,是储蓄存款总规模的2倍。货币市场基金大发展的情况下,美国居民的储蓄存款持续减少,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破产银行数量增加,银行业在美国金融体系的地位不断的下降,出现所谓去中介化的现象。为此互联网金融发展让大家感到很着急,在有一段时间集中这么多人去研究它,因为美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用货币市场基金的方式所产生的一种冲击,这个冲击是去中介化的。所以,那个时候有个说法,商业银行是本世纪的恐龙,恐龙很大,但是它要死了,那个话有去中介化的现象发生。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美国的货币当局,它的应对逻辑也很简单。首先,它是管,你这个货币市场基金不是把钱从银行拿出来吗?于是它想方设法把它拉回来,这个逻辑全世界中央银行都一样。我们大家回想一下,中国互联网金融一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当局主要的言论就是线上把它拉到线下来,或者线上的要接受和线下同样的监管,网络上都还有。货币当局思路都是一样的,你脱离我的发展,我把你拉回来。但是,现实的发展不以为然。于是放松管制,推动利率市场化,打通银行与市场之间的联系通道,模糊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界限。这样一个经历,这样一个经验,是不是值得我们借鉴呢?我今天把这段历史回顾一下,就是想说这个道理。
那么,在1980年的《银行法》,1982年的《银行法》,到1986年的《银行法》,一个一个《银行法》的修改,使得在美国利率市场化全面深入。我们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相关联的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它关乎利率市场化,这对我们现在的利率市场化又提出一个观察的角度,原来仅仅所谓放开存款利率的上线,并不构成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条件。现在还需要有一些变化,才能真正的利率市场化了,这个变化恐怕要发生在货币市场基金的市场发展上。
那么,我们把美国的情况讲了之后,我们还可以回来做一些比较。中国和美国的情况,有些什么区别呢?仔细研究发现区别很大。在中国我们用互联网金融做的这样一个货币市场基金,它遵循从银行中来到银行中去,美国用货币市场资金做的事从银行中来,到市场中去,所以它的发展导致直接融资越来越大,由于我们从银行中来,再回到银行中去,所以尽管发展的规模很大,结果还是间接融资,依然占统治地位,这就是区别。这个区别其实反映了我们金融体系的深层次的区别,反映了我们经济体系的深层区别,反映了我们监管框架的深层次的差别。所以,我们要想通过货币市场基金发展,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来改变我们的金融结构,就要改变我们的经济结构,改变我们的监管架构,改变我们整个金融的运行结构。
所以,我们说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谓从银行中来,到银行中去,其实就是为了绕过监管。由于有了这样一个从银行中来,又回到银行中去,这样一个循环,所以这个循环就导致了我们利率不断上升的这样一个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相比较而言,在美国那种情况,从银行中来,到市场中去,它的结果是利率的下降。而我们因为本来是应当从银行中做的,但是在银行中不许做,通过市场绕了一下,动作互联网走了一下,又回到银行去之后,价值上去了。
所以,现在我们还在讨论这个问题,中国的所谓贷款难,贷款贵,是在中国货币供应非常充裕,充裕到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是很怪异的现象。比如贷款难,贷款贵是因为少吗?不对,是很多,在很多的情况下发生贷款难、贷款贵的体制问题,这就是一个问题之一。好不容易发展出一个市场化的东西,结果用市场化的手段赚的是体制内的钱,而且是通过这样一些监管套利来产生的,监管套利产生了抬高利率的结果,那么这种情况,我们当然要保持足够的警惕。
那么,在互联网,我们肯定要大力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我们姑且用这个词,因为现在还没有什么更好的词能够代替它。所以要发展它,是因为它背后是代表着,或者说它基于一个信息技术。我们知道金融业是一个信息行业,过去我们依赖那样一些信息,结构化信息,现在互联网使得我们得以使用很多非结构化信息。那么,这样我们还通过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等方面的创新,大大的拓展了我们金融业的眼界。比如说,我们现在的数据,可以取卖家、买家的性别、年龄、地址、身份证、购物喜好、行为特征、店铺交易信息等等等等。它都构成我们对客户发放贷款与否的一些条件。过去我们只能看什么单子,看看有没有什么抵押和担保,没有这些就不可能发生金融活动,现在可以看购物的习惯,看他交友的范围,这也东西都间接的为他的信用提供了很好的信息,而且实时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用来从事我们传统的金融业务。这就是它的技术性变化。
所以,现在我们看到互联网金融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信息收集、处理、评价的制度,使得信息成本大规模的下降。在成本大规模下降的情况下,我们才发现,所以依托互联网金融,我们所谓普惠金融才是可能的。因为如果说成本不降下来,信息获得不了,所谓金融为普通大众服务那是一种空话,像我们讨论小微企业贷款为什么难?因为没有信息,没有相应的报表,我给他贷款,他也没有抵押,也没有人给他担保,因为没有这些东西,所以我就不给他。但是,现在通过他在互联网上留下的印记,我可以评价他的信息,评价他的信用状况,可以评价是否给他们贷款,这成本就大规模的下降了。所以,互联网金融本质上是大众的,本质上是普惠的。
那么,我们现在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市场的深化,互联网金融已经组成了各种金融,它把货币市场基金投资与互联网支付结合起来,而且还实现了支付、存款、投资、货币四大功能一体化,这样它确实成为我们身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我觉得我们把互联网金融前因后果做了一个大致上的剖析。下一步,它叫不叫这个名称不知道,但是它肯定还是要发展。为了应对它这个发展的挑战,我们除了说这个国家下发这样一个管理办法之外,我们在现实中,在经济生活中,在金融发展中,还要创造一些条件,还要应对一些挑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率市场化。我刚刚其实已经说到了,真正的利率市场化,不是说放开存款利率就解决了问题,大家一定注意到,在没有放开之前,当局还有很多人说,就是临门一脚了,临门一脚已经踢出,现在大家都说利率市场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三件事:第一、利率要在市场中通过买方、卖方的竞争来形成。什么叫做买方、卖方的竞争,必须反反复复交易,互联网金融就是一个反反复复交易的地方。第二、市场要打通,因为利率是无所不在的。这些利率存在各个市场上,这些市场一定要打通,一定要关联,我们现在市场是分隔的,互联网金融其实产生了一个冲破金融市场界限的作用。第三、中央银行对利率的调控应当是市场化的,借助互联网这个目标也是很容易实现的。
第二、混业经营的框架下发展直接融资。前面讲到发展直接融资的问题,过去我们一直有一个框架,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此涨彼消,现在看起来,特别通过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我们发现它其实在混业的情况下,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下,实现直接融资占比上升这样一个战略目标的。五中全会再次提出直接融资的发展问题,如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路径还发展,这个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第三、应该有支付清算机制的市场化。支付清算本来是金融市场的一个独门秘籍,不允许别人参与,互联网发展之后,轻轻松松的突破了这个防线。所以,现在支付清算已经开始市场化了,开始私人化了,这个过程还会进一步的发展。
第四、互联网金融发展,或者现在所有的金融活动,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已经大大的发展了,大大的拓展我们的业务范围,这时候对金融监管当然要提出来,要提供更好的监管,而不是提供更严的监管。实际上就是在讨论更严或者更好,所谓更严,按照线下的标准来规范线上,所谓更好就是要充分的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历史的必然性,承认它的合理性,同时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有效管理风险,让它健康发展。我们看到现在十部委的文件,其实是想往这个方向发展。我们希望今后还是沿着这条路来发展,让互联网金融大规模的发展,但是保护投资者,管理好风险。
最后,我们看到2015年7月18号,经过反复的讨论,人民银行[微博]十部委颁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表达了支持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立场。我们觉得从2013年开始,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应当说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经历了这个阶段之后,大家可以理性的看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互联网金融,进而整个金融能够健康发展。所以,我们今天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对这样一个重要问题,我有这样的一些分析,希望大家从此能够找到一些有利的东西,当然如果有错误,有缺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