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0日 20:27 新浪财经 微博
方正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郭磊 方正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郭磊

  新浪财经讯 作为“第十一届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期间的重要活动,2015中国资本市场峰会于2015年10月31日举行。方正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郭磊出席并演讲。

  郭磊表示,从今年8月份以来,大宗商品跌的差不多了,大宗商品已经到了一个底部,大宗商品很有可能会面临着过去五年来的一个周期的反弹。

  以下为演讲实录:

  郭  磊   方正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演讲题目:站在资本市场角度研究中国经济增长

  郭  磊:谢谢大家!很荣幸跟大家做交流,前面嘉宾演讲非常精彩,我自己听了觉得受益匪浅。我来自方正证券,我叫郭磊。

  在这里,主要跟大家分享两个问题,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怎么看中国经济。我们知道研究中国经济的有几部分人,一部分是经济学家,比如高校的老师,另外一部分是媒体,比如很多很尊敬的媒体前辈,一直对宏观经济有很独立的一个见解。另外一部分人,就是我们的投行和券商的经济分析师,我在这里主要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我们这部分人站在相对比较务实角度,怎么看待中国经济增长。

  第二个问题,关于未来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未来中国经济到底有没有机会,未来的资本市场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一个阶段,未来的投资整体处在什么样阶段,会不会有机会,在这里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看法,我们知道在过去的几年里面,整个宏观经济分析,基本上是一门显学。就是我们看报纸,或者看电视新闻,不断地有一些比较新鲜的词汇出来,包括去杠杆、去产能,债务周期、影子金融,最近大家谈的人口。基本上每年都会有一个非常流行的经济学词汇出来。

  我作为经济学博士,每年不少人问我,这个概念什么意思,什么叫做杠杆周期,什么叫做产能周期。每次解答完之后,下一个问题就出来了,有的时候我在想一个问题,中国经济难道只剩下这样一些长周期的结构性的词汇了吗?当我们谈长周期、结构性词汇,很多很悲观想法就会自然而然出来。比如我们谈人口,我们知道中国人口的一个高峰期,第一轮高峰期什么时候?80到87年,什么意思?不知道在座有没有87年出生的年轻人,基本上是中国上一拨出生率高峰的最后一批人,这拨年轻人大概会是在20岁左右的时候,整个劳动力的价值是最高的时候。所以中国劳动力供给的高峰,差不多会出现在06、07年,或者08年前后。

  而这一拨人,比如87年出生的年轻人,大概在25年到28年之后,面临首次买房子置业需求,所谓丈母娘需求。自己不想买,丈母娘要督促买。对于中国房地产最集中一拨需求,所以对于房地产最后一拨需求,放在2012年到2015年,长周期结构会看到变化,2012年的时候,当时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个变化,就是出口突然下行,就是刚才所说的,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期过去了,那一年出口突然从20%降低到7%,当年政策还是很不适应,当年中央提出很多践行出口措施,发现第二年还是7%,第三年7%不到了。这样的过程去出口化,2004年的时候,另外一个过程,刚才我们所说的地产,效果开始集中显现,地产销售和投资,开始快速下行。中国经济去地产化,地产投资变成个位数,地产销售三四线城市集中下行,经济9%降到7%,第二轮7%撑不住。如果发达经济体有效,2008年中国经济进一步去基建化过程。日本生产不行,新干线在高峰期,基建大规模建,80年代末期,农村池塘都是水泥地,开始去基建化,5到8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速5%、4%、6%。只是时间问题。长周期和结构性问题看中国经济。

  宏观分析师不断地讲一个概念,经济依旧疲弱,政策仍需宽松,或者经济仍就下行,改革仍需加码。2007年,中国供需过去,经济哪一年补差,增速14%,降到不到7%,一直在下行,未来十年都不会有什么错,如果定义经济下行。

  这样过程失去整个资本市场周期判断机会。资本市场判断,宏观分析越来越清盘化,最早来自于东汉、魏晋,当时谈哲学,竹林七贤谈玄学,我们觉得深不可测,醍醐灌顶。现在宏观经济分析越来越趋于这一点,越来越深刻,这也是方法论优点,缺点越来越偏离资产定价目标。经济为什么差,经济为什么结构性问题严重的时候,逐渐忘记一个目的,研究资本市场运行,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资产定价。强调一点,真正决定资本市场基本面并不是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速是一直下行,我们去看台湾经济,我们发现它子80年代的时候,有一个经济的明显下行。但是台湾照样出现了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真正决定资本市场,是看到经济指标变化率。关于这一点对经济学有一定背景,可以体会到要义在哪。

  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产能过剩。前两年产能过剩这个词非常流行,2012年到2013年,基本上如果做一个研究宏观经济,研究资本市场的人,如果不谈产能过剩,基本感觉都不好意思说话。当时我们做了一个研究,我们用一种方法,模拟了中国产能利用率,中国统计局没有产能利用率指标,当时模拟了一下。发现一点,真正跟资本市场走势相关,并不是产能利用率,从产能利用率角度来说,产能利用率一直往下,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一直越来越严重。但是对于全球经济来说,看美国的产能利用率也是一直往下,全世界产能问题都是越来越严重。但是真正决定资本市场的周期是什么?产能利用率的同比变化率,跟资本市场的整个走势高度相关。

  换句话说,前两年在很多经济学家,很多市场分析师谈产能过剩的时候,错过了很多板块的牛股的机会,

  比如钢铁股,2014年9月份的时候,当时很多人在谈钢铁股的时候,还是谈产能过剩,钢铁产能过剩肯定相对来说是最严重的,这样一个产能过剩的产业,可能未来十年,也不会有特别大的一个起色。但是钢铁股基本上是上一轮牛市第一拨起来的标的。为什么这样?如果事后看这个问题,整个钢铁吨钢毛利见底回升的过程。所以这里面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指标的走势,而最关键的是它的一个变化率。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和经济学家有明显不同,资本市场的宏观研究和经济学家的宏观研究,完全是两回事。经济学家,学院派经济研究要的是理论纯粹性,我们要的是务实性。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许小年[微博]教授,一直可以对整个经济很悲观,他的这种悲观是令人尊重的。但是如果我们这帮人悲观的话,就是不务正业。我们知道有一个大的文学家博尔赫斯,他有一句名言“世界先是变丑,然后熄灭。”

  二战之后,随着整个人口高峰期过去,全球经济增速逐步下行、收敛,整个工业化时代过去,全球经济增速都会逐步降低。但是资本市场依然有牛市、熊市,一样有春夏秋冬,我一直喜欢一句话,北极也会有春夏秋冬。对于资本市场宏观来说,把握这一点。所以我们和经济学家的区别,他们研究是一个终将熄灭的世界,我们这拨人研究的是末日狂欢的可能性,我们天生是一帮机会主义者。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觉得我们要站在资本市场的角度,首先看到一点三个字“不深刻”,只要足够不深刻,回到资本市场研究的宏观本质,抓住边际变化、周期变化。

  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方法,这个方法也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基于周期性的方法,如何看待未来的经济走势和资本市场走势,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宏观分析师不做知识分子,脱离整个宏观研究的公式化,把握相对比较现实的机会。过去两年整个经济处于通缩状态,李克强总理比较关注一个指标PPI,不断下行,全球通缩、中国通缩互为因果。中国通缩是全球通缩原因,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上一轮增长期过去了,全球商品集中需求已经过去了,带来全球越来越严重的通缩。但是另外一方面,全球通缩也在影响中国经济,这一点很多人都忽视的一点。李克强总理跟国外记者交流,强调一点,中国面临很严重的输入型通缩,大宗商品价格跌,企业预期比较悲观,上游价格跌,中游情况比较差。这是基本事实。

  我们在浙江,跟企业聊,目前最关键问题,并不是订单,最关键是价格,上游价格不稳,中游没有办法补库存。这是目前中国经济面临一个比较核心的状况。全球通缩周期真正影响中国经济。

  1935年,中国第一轮输入性通缩,背景是什么?当时还是国民政府时期,美国是罗斯福政府突然推出一个东西,白银收购法案,美国政府突然高价收购白银。当时中国还处于银本位,中国是白银为主要流通货币国家,中国立刻陷入了白银外流局面,非常像今年外汇账款逐步下降,整个资本外逃,中国陷入一场严重的通缩。我看一些史料,上海50%到70%出口型工业企业倒闭,相当一大部分工人失业,整个通缩最后一个阶段,农产品价格下跌,大量耕地没有人耕种。

  首先美国寻求外交斡旋,希望美国停止收购白银。罗斯福总统面临实际问题拒绝中国要求,孔祥熙辟谣,说中国不会脱离银本位,突然宣布脱离银本位,本质要点跟全球通缩进行一个脱钩。宣布进行改革第二天,孔祥熙对全国民众讲话,讲话里普及一个词,叫做通货紧缩。专业角度讲了,通缩紧缩对于整个经济害处。

  短短四五个月时间,中国经济达到20年没有达到高峰,1936年经济,中国旧时代的一个高峰。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通缩如果有一个阶段,对于经济影响非常大。这轮全球通缩到了什么样的状况?可以给大家看一组数据,2011年开始,整个大宗商品到现在,差不多跌50%以上,整个跌幅差不多到60%,看到原油、铜、铝,基本上跌到非常低的位置,有一个大宗商品的规律,跨年收益率,跨年跌幅,过去几十年,都是负15%到20%之间,整个跌幅不会超过20%。

  今年8月份,整个跌幅16%,基本上到周期低点,大宗商品跌的差不多了,这个角度而言,大宗商品很有可能会面临着过去五年来的一个周期的反弹。大宗商品已经到了一个底部。为什么讲这样一个问题,大家可以看这张图,这张图是我们很多研究者都忽视的,但是我们觉得是非常重要的。这张图上的红线就是大宗商品两条蓝线和灰线是什么,股市,选了两个指标,一个是美国,一个是英国市场,股市整个走势跟大宗商品走势高度相关,大宗商品顶就是资本市场顶,大宗商品底就是资本市场底。从这个角度而言,如果这一轮大宗商品,1991年五轮大底,迎来第六个大底,全球权益市场基本上差不多了,到一个周期性看多的位置了。有人可能说A股2014年到2015年有过一个背离。A股有过历史上非常少有的一段背离,大宗商品下去了,A股上去了。过去20年的时候,可能只有这一段是背离,整个A股脱离了大宗商品的基本面,恰恰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们看到今年五六月份,A股开始出现了一轮剧烈调整,整个A股收益率不断地下行。跟大宗商品将要见底的收益率,将要出现会师的趋势。这一点,我们觉得也是判断未来A股的基本坐标。

  我们大体算了一下,如果按照目前的趋势,A股要么振荡,要么小幅度上涨,要么下跌,都会今年四季度不断地下行,12月份,整个A股将会有实质性变化,变化到20%以下。这个时候大宗商品收益率将会8月份见底进一步回升。虽然很多东西绝对价格在跌,但是同比已经不跌了,原油绝对价格已经不跌了,未来两条曲线,大宗商品收益率曲线和A股收益率曲线,有一个会师过程,整个经济规律,将会有一个再度显现。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两条曲线,大宗商品跟资本市场一块走,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的话,我们觉得未来将会是通缩逐步收缩的一个过程,大宗商品价格见底回升的一个过程,从这个角度而言,大宗商品底就是中国的工业底。未来长周期还会下行,到4%、5%、6%,但是不重要,从边际角度来说,如果可以伴随着大宗商品的一个见底,有一个企稳,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整体还是处于一个上升期。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有几个判断,经济未来长周期继续下行和边际企稳将会共存,这一拨经济集中下行,可能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阶段,而且盈利今年四季度开始逐步回升。银行的利润,整个坏账率,今年三季度见顶,明年的情况会比今年略好。债券市场,未来赢来牛市的结束,短暂收益率见底,债券最好的时候过去了,而权益市场,我们关注的股市,整体处于振荡上升期,机会大于风险。从估值角度而言,港股好于美股、A股。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