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几年,中德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企业既乐于向德国企业取经,也开始四处寻找优质的收购机会。德国企业也开始卸下戒心,愿意与中国企业有更多的交流和相互理解。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两国企业家的合作关系也在深化。

  文/ 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郝倩

  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今年对德国投资兴趣很大,这次随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参加对德国的商务访问,已经是他今年第四次到德国。他私下里对我说,等到11月份审批结束,复星就基本百分百拥有两家德国的私人银行。第一家H&A(Hauck & AufhäuserPrivatbankiers KGaA),一家有219年历史的老牌子私人银行;另一家则是总部在法兰克福的BHF。

  7月份,刚传出他收购H&A时,一家德国媒体把郭广昌比作“中国巴菲特”。现在,他和马云[微博]都是上过德国媒体的中国商界脸孔。

  时隔数月,终于要完成对两家德国的私人银行的股份增持,郭广昌和在德国的中国朋友分享这个好消息时,对方有点担忧,反问他:你这么大胃口,德国人能接受么?

  “当然能接受,可以借机开始开拓中国市场,他们也很开心。”郭广昌对我说。这让我想起三年多前三一重工收购外号叫“大象”的德国老牌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普茨麦斯特,那是德国中型企业第一次“出嫁”中国。当时的收购在德国产业界引起轩然大波,有的很愤怒,有的很忧伤,也有理性的,预言随着市场的转移,德国的生产设施和机械制造都可能会慢慢流向中国,也就是所谓的“大陆架漂移”。

  郭广昌随着三一重工[微博]脚步来到德国找商机,这两年他在欧洲忙得不亦乐乎,买下了法国“地中海俱乐部”,意大利男装品牌,德国零售商,甚至还有西班牙的火腿。这还不够,他还在寻找收购更多优质企业的机会,尤其是那些管理稳健,技术含量高的家族企业。在与一些“隐形冠军”的接触中,他个人感觉德国产业界对中国的认识在加深,与中国企业家接触时也不再像三四年前那么充满顾虑。

中国驻德国大使接见企业家中国驻德国大使接见企业家

  就像中国驻德大使史明德在柏林对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成员说的,几年前德国企业担心中国人收购了德国公司,就会裁员,换高层,甚至拿走技术关掉工厂。但这几年过去,收购后的企业都发展得很好,德国公众对中国企业家也多了几分理解。毕竟,德国对中国的投资已经持续了三四十年,但中国对德国的大笔投资只发生在最近四五年。

  郭广昌发现很多德国企业对进入中国市场有兴趣,所以才需要一些私人银行来帮助这些德国企业快速进入中国市场。BHF就是专门为有国际视野的中小企业(Mittelstand)以及他们的家族提供家族财富管理和咨询服务的。

  中国企业开始进入欧洲金融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民间资本也需要进行全球配置,海外投资是中国资本全球配置的一种方式。

  过去的几年,中德企业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企业既乐于向德国企业取经,也开始四处寻找优质的收购机会。德国企业也开始卸下戒心,愿意与中国企业有更多的交流和相互理解。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两国企业家的合作关系也在深化。

  德国企业家很关心中国经济转型可能带来哪些变化——他们有些担忧,考虑该如何调整对中国的投资战略;中国企业家关心的问题更实际,了解工业4.0,以及找准机遇在德国和欧洲进行资本配置。

  ——为什么要向德国学习

马蔚华先生与宝马高层热情交谈马蔚华先生与宝马高层热情交谈

  在中国经济放缓的背景下,这次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20余位中国企业家与德方企业家领袖的交流碰撞具有前所未有的戏剧性。带队的是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长马蔚华,原招商银行行长。他坦言这一趟是来向德国学习的。因为中国工业化进程比较晚,中国企业对国际市场的认知和开拓能力也和成熟的跨国企业存在差距,理应谦虚学习。在德国,最值得学习的就是德企的工匠精神,对质量和技术的执着。

  被称为“硅谷最成功的华人企业家之一”的邓峰观点也大抵如此。他认为德国企业对质量精益求精,以产品驱动企业运营,这是最值得中国企业学习的。当然,这可能也与德国企业家族企业众多有关,因为家族企业比较看长期,不会过分追求短期利润。相比而言,越是追求短期高利润的企业品牌越难沉淀。现在很多中国企业遇到的就是这个问题。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成员、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文京在十几年前访问了德国SAP,当时这家公司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今,用友已发展成国内管理软件市场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牌。他坦言,现在的中国企业数字化本身就是和客户完成更好沟通的优良工具,与提高生产效率完全并行不悖。

  “德国工业4.0的背后有SAP系统在后面做支撑,中国企业正在互联网化、数字化,还有“中国制造2025”,通过此行希望了解到德国工业4.0的成功实践,双方探讨可能的合作。”王文京说。

  中德企业关系已经越来越紧密,几乎每位企业家旁边都有在德国投资的例子。建业地产董事局主席胡葆森在河南做了一个商会,他们即将入会的一位新会员企业资产大概一亿多美元,只能算个中型企业,但这家河南专业“制门”的企业刚收购了一家德国专门生产“门”的公司,又兼并了河南两家工厂。这家企业的目标是做全国最大的生产门的公司,德企的技术是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

  当然,在这么多中德合作的背后,中国企业依然觉得并没有拿到德国企业一些核心技术。在技术转让上,如何实现进一步的合作?柏林自由大学副校长,德国国家卓越研究计划项目负责人Klaus Muhlhahn博士坦言,他和德国企业家也讨论过这个问题,大家都认为最重要的是相互信任的基础,只要把存在的问题摆在桌面上,以诚挚的态度展开对话,就完全可以进一步发展合作关系。当然,任何一种合作都需要认真考虑对方的忧虑和意见。

  ——转角中的中德经济

  在此次中国企业家对德访问的第一站,中德企业家有一场圆桌会谈。大家刚刚落座,德方就抛出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经济转型到底意味着什么。其实在过去半年,德媒讨论最多的中国话题,除了中国经济放缓接下来的发展方向;还有中国股市,以及人民币前景。

许小年教授在参访SAP波茨坦创新中心时发言许小年教授在参访SAP波茨坦创新中心时发言

  中欧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微博]认为很多德国人并没有正确理解“中国模式”,所以他们会有困惑。事实上,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晚期是第一个中国模式。这段时间政府解除了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的束缚,发挥了民间的创造力,实现了中国经济的“亚当-斯密增长阶段”。这段时间是从下至上的驱动型经济增长,焕发出中国经济的巨大能量。

  但是,在许小年看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晚期至今,是第二个中国模式。中国经济进入从上至下的增长阶段,越来越多依靠政府发行货币,以及财政支出来刺激增长。也就是所谓的“凯恩斯增长模式”。这个模式建立在通过更多资源投入,而非效率提高来刺激增长,因此不可持续,必然会出现增长速度放缓。

  “好消息是我们已经开始重新思考增长模式问题,进一步推动经济改革。中国企业一定会遇到一段困难时期。”许小年说。

  中国企业家俱乐部47位理事,这些企业家都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代表着中国民营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中国企业家认为,中国的确面临一系列的困境,但未来依然乐观。

  在马蔚华看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总体上基本不会受到国内经济放缓的影响。去年,中国成为在德投资项目数量最多的国家,体现了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目标和决心。与以往不同,现在中国企业在海外商务考察时也越来越注重对当地文化的学习。因为企业家们意识到一次跨国收购是否能成功,建立在是否对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法律制度和风土人情有所了解。

  马蔚华认为,在过去30年,中国经济都一直保持每年10%的经济增长率,但从来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连续以如此的速度进入第40个年头。人口红利,WTO[微博]红利,以及资源环境储备都不能支持中国如此高速度增长,所以中国必须要转型,发展服务业并以创新驱动增长。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不应该成为中德合作之间的障碍。就像开车,转弯时要刹车,否则就会翻车。”马蔚华说。

  活跃在国际并购舞台的郭广昌则预计,在未来5到10年,中国维持5%到7%的年增长率依然有希望。这其中有三个重要利好。首先就是国内消费量的提升;其次就是产业融资成本降低;第三就是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对大经济体是好事。复星本身也已经打造了一个管理1000亿美元资产的私人银行全球平台。这是因为郭广昌发现今天中国的高净值人群需要配置更多的欧洲资产,与此同时欧洲的高净值人群也希望配置中国的资产。

  德国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欧洲贸易伙伴,中国也是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14年,中德双边贸易额总量为1802.7亿美元,德国对中国产品的出口额多于进口。从出口品类来看,德国出口至中国的主要产品主要就是机电产品和运输设备,其次是光学钟表医疗设备。

  中国对德国的投资热情也很高,虽然现在投资总额远低于德国在华投资,但作为后来者,对德国很多投资领域都兴趣盎然,从运输、机械制造、汽车零配件、新能源,甚至电信。

  如今,与中国的情况类似,德国的国内消费也在拉动德国的GDP增长。国内消费与欧元贬值,以及原油价格走低是眼下促进德国出口的三个重要因素。这其中,汽车,化工和机械占德国出口的45%。其中,根据德意志银行的数据,德国去年汽车板块的出口总量为1.1万亿欧元,占德国出口总额17.9%。德国企业认同的一个观点是:德国制造的强势,不在于某一个单一产业,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完善。这在德国汽车产业体现尤为明显,让汽车产业很难被拷贝。

  与中国企业界的乐观精神一致,德国企业界也很看好本国经济。一位德国企业领袖坦言,今年总体来说全球经济可能出现3.5%的增长,比过去稍微低一些,区域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例如,欧元区的整体经济增长率大概会在1%到1.5%,而德国则会在1.5%到2%之间。对于这样的增长率,德国企业界总体比较满意。当然,他们也面临着很多企业的重要决策点。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