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国)软件系统有限公司数字营销云大中华区总经理杨波 甲骨文(中国)软件系统有限公司数字营销云大中华区总经理杨波

  “年度学院服务奖”候选人:杨波

  2005级复旦[微博]-BI(挪威)MBA校友

  甲骨文[微博](中国)软件系统有限公司 数字营销云 大中华区总经理

  提名理由:

  作为“聚贤荟”IT俱乐部的负责人,他全身心投入到复旦-BI(挪威)MBA项目和复旦管院的工作中,定期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沙龙;他积极帮助在读学生和新生融入MBA的学习,并在新生迎新会等各种场合大力推广聚贤荟和项目品牌;他参与策划校友导师沙龙并担任主持工作,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履行项目面试官的职责,为学生工作尽心尽力。

  不做学生领袖,只为心中热爱

  “聚贤荟”打开另一扇窗

  2005年,刚到上海不久的杨波来到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就职于外企的他选择了复旦-BI(挪威)MBA项目为自己职业生涯加油充电。刚入学时,杨波只有二十七八岁,是班里最年轻的学员,被同班哥哥姐姐们选做班长。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一个叫做“聚贤荟”的组织成立了。

  “聚贤荟”是复旦-BI(挪威)MBA项目的同学们自发组成的同学会组织,下设各种“五花八门”的俱乐部,比如:高尔夫、红酒、汽车等等,都是大家按照各自兴趣、所处行业等组成。在学院组织的一场校友联欢会上,聚贤荟组织者们第一眼就看中了这个个头不高、说话谦和,在活动中特别活跃的小伙子。杨波由此成为最早加入聚贤荟的同学之一。可能当时连杨波自己都没有想到,他在聚贤荟一待就是十年。

  最初在聚贤荟时,杨波跟着学长学姐们学习如何举办各种活动。如何联络各班级、各年级同学感情,将大家吸引到聚贤荟来,调动同学和校友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杨波打开了职业生涯的另一扇窗口。这扇窗户里的风景不再是职场上复杂的人际关系,你争我抢的市场竞争,更多的是敞开心扉的兄弟之情,以及互帮互助的深厚友谊。在这里,每个人都能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家共同帮助,共同进步。

  学院公认的“人缘王”

  随着复旦-BI(挪威)MBA项目的同学数量不断增加,身处IT行业的杨波琢磨着能否自己在聚贤荟创办一个IT俱乐部。但是,由于当时同学人数并不是特别多,其中具有IT行业背景的人数非常有限,同时俱乐部对专业、参与程度要求特别高,所以,创办过程对于他而言也是挑战重重。但杨波还是决定试试。虽然,此时的他已经顺利的拿到了双学位证书,即将毕业,但他对学院活动仍然充满热情。经过前期在各个年级、班级一轮又一轮的大力宣传,IT俱乐部一创立,就吸引了30多位同学加入。

  俱乐部活动需要将多才多艺的同学们聚集在一起相互配合、共同策划完成。因此,光有同学加入还不行,如何留住同学们积极参加俱乐部活动,才是最关键的问题。每次俱乐部开展活动前,作为会长的杨波都要带领“手下”开展头脑风暴,不断筛选活动主题,确保每次活动能够与当下IT行业热点、同学们最为关注的话题结合起来。

  除了在上海市内举办活动,杨波还经常将沙龙活动地点“搬到”太仓、无锡、杭州等上海周边地方。在外地举办沙龙活动,对很多工作、学习都很繁忙的同学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要抽出一天的时间。因此,对活动质量要求更高,活动内容必须精彩。当活动遇到经费问题时,杨波毫不犹豫自掏腰包,只为将活动效果做到极致。如今,聚贤荟IT俱乐部已经拥有100多位成员,并且人数每年都在增长。

  对于24个“性格迥异”的班级,杨波一直将大家视作同一个“FAMILY”;他也是以对待家人的态度来与各位校友、同学们相处交流。就像电影《速度与激情7》中的一句台词“We are not friends, we are families”,杨波擅于和不同人打交道,在学院里,他用心和每一位同学交流,用心关心每一位同学。他最自豪的事情之一就是自己是学院公认的“人缘王”,认识的学院同学人数最多。

  不仅在聚贤荟,在整个复旦管院,同学们的感情也令人动容。同事之间的“有所保留”,往往成了同学之间“掏心掏肺”的交流,给出彼此最真诚、最有效的建议。有时候,同学们也会通过微信群、QQ群相互交流,相互推荐所在公司的招贤信息。

  在聚贤荟担任面试官的杨波,见过很多优秀的同学,但他认为,作为领导者,仅自身能力强、将别人意见或建议拒之门外的人,并不是好领导。每一次活动的成功,都离不开团队合作。杨波说,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担任聚贤荟任何职务、工作了,自己希望组织者能够继续用心经营这份“事业”。在他看来,这份事业不仅需要组织者们有出色的组织能力,很强的公关能力,更需要有“奉献精神”。

  自发组织的俱乐部不像企业,对于成员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这就更需要组织者们耐心地、积极地将同学们召集起来,营造FAMILY的氛围,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特长,让大家更好地凝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宝贵资源。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杨波一直在努力。

  因为热爱,所以热心

  如今,聚贤荟IT俱乐部已经成为了杨波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其过程的艰辛,只有他自己最有感受。聚贤荟IT俱乐部创立那年,杨波刚好有了自己的女儿,职业生涯也正步入上升阶段。生活与工作已经让杨波非常忙碌,他还要在极少的空闲时间里,精心组织俱乐部活动。谈及如何平衡时间,杨波说,除了靠挤时间之外,他会尽量将工作的内容与每次俱乐部开展的主题结合起来。“这样既是工作,也是交流,一举两得”这也难怪很多同学都说,聚贤荟为他们带来了很多独特的观点和很有凝聚力的行业圈子。

  虽然辛苦,但杨波说,为同学们服务不能只看重自己眼前的利益,在聚贤荟、在复旦管院和同学们交流、学习的日子里,每一个同学都像自己的一面镜子。通过一面又一面的“镜子”,杨波对自我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也在大家的帮助下弥补了自身的不足。这笔隐形的财富同样弥足珍贵。

  没有对管院的热爱,就没有杨波至始至终对聚贤荟和学院工作的投入。回首曾经在管院学院学习的经历,杨波充满了感恩和怀念。他坦言,因为有复旦-BI(挪威)MBA项目的平台,他得以聆听国内顶尖商学院教授的授课,吸收欧洲一流管理思想的精华,在国际化氛围中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MBA课程转变了他在职场中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为他提供了结构化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相信无论对创业者还是管理者来说,在复旦学习MBA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杨波感叹道。

  今年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恢复建院三十周年,杨波敬佩于复旦管院在三十年的时间里取得的成就,也自豪于自己作为复旦管院校友的身份,感恩于学院为每一个奋力拼搏的同学所打造的优越平台。他衷心祝愿复旦管院能够在下一个三十年成为亚洲乃至全世界最顶尖的商学院!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