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0日 10:59 新浪财经 微博
上图为国务院参事、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主席夏斌(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上图为国务院参事、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主席夏斌(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传承·创新·发展——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恢复建院三十周年庆祝活动”于2015年10月10日-11日举行。国务院参事、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主席夏斌出席并演讲。

  夏斌在演讲时表示,能否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做出准确通俗的判断,是稳定市场预期的重要前提。

  其认为,中国经济仍然处于美国经济危机后持久深刻的结构调整时期。政府在调整中一定要把握好各种改革和调整政策、稳定增长之间的协调,要学会如何引导加强市场的预期管理。

  关于转型,夏斌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赶紧剥离重组地方政府平台的不良资产,让地方政府轻装上阵,不要再拖累新的投资。打破隐性担保和刚性兑付,让矛盾暴露出来,不要再增加金融市场的扭曲行为,按照市价或者溢价打折,剥离不良资产,让银行先承担一块损失,然后继续在市场上经营,最终损失可以先定下来,由中央、地方、银行共同背,中央可以先承诺担一块,剥离的事赶紧办起来。

  第二,用时间换空间的压力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紧迫。要重视大量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收购兼并,打破常规,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财政和银行应该尽快安排一批专项资金用于收购兼并,特别要支持民营企业对竞争类国企的收购兼并,加快传统行业、竞争性行业、企业的国退民进,“明确制度,防止秋后算账说国有资产流失,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国企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整个中国经济改革的命脉”。

  第三,这几年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第一步可以扩大到3%,加大有效精准化的投资力度,除目前的城市地下网管投资之外,应大力弥补增加有利于居民消费的公共服务的投资,幼儿园、学校、医院、养老、健康保健、旅游等等,应该进一步深挖减税的潜力。

  第四,认真反思今年股灾和汇市波动中的教训,以全球视角充分认识全球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对中国资本账户的开放一定要慎而又慎,要做到不赶时间,不赶任务,实事求是,水到渠成。利用好资本账户仍然部分管制的时机,在解决好大量僵尸企业和一些旁氏骗局的基础上,加快降息步伐,降的速度应该一步降到位,迅速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和全社会的负债率。

  第五,当前中国产能问题严重,但应该对不同地区实行区别对待的经济政策,不要自己捆住手脚。要控制好重复建设的前提下,允许曾经在改革开放初期给沿海地区的土地政策、招商引资政策等优惠在中西部继续实行,防止更多的低端制造业继续外流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这有助于稳定当前的经济增长和就业。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夏斌:各位大家好,今天讲几个观点

  第一,能否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做出准确通俗的判断,是稳定市场预期的重要前提。现在市场上对形势的判断比较混乱,如果用我们这个年龄所知道的毛泽东主席在上世纪20年代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开头讲的,对农民运动形势的分析,是好得很、糟得很,现在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也一样。

  现在经济领域里的新名词、新概念很多,很多专家在论证、解释概念,但是市场一点不领情,加上近几个月来资产价格信号混乱,改革措施的出台市场又等不及,总感觉有的改革怎么还不出,引起市场上判断的混乱,导致投资风险偏好进一步下降,特别是一些有钱想投资的人又在犹豫,正在犹豫的投资者,对他们来说更影响了预期,不稳定的预期增加了,对稳定增长增加了负面影响。

  我认为在形势的判断上,我们的用语用词一定要讲究,所谓讲究不是要推新,不是要花哨,而是要朴实、准确。

  第二,中国经济仍然处于美国经济危机后持久深刻的结构调整时期。这是我在2011年向有关领导同志汇报时的判断,2011到2015年已经过了几年,因为改革滞后耽误了一些时间,我认为2011年的判断没有变,不需要变,我们也不应该回避既简单又准确的调整两个字的判断。

  什么叫调整?调整的核心是讲什么?原来那套发展方式所维持的制度、政策不行了,要调整了,我们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里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讲了很多。所以我们应该很准确的判断当前的形势就是调整时期,那么进一步就要判断,既然是调整,就要向国民讲清楚,坦然承认调整意味着什么,调整意味着经济增速要下来,意味着一些企业、地方政府平台要破产,实业压力可能会加大,当然服务业、互联网新业态可能会弥补一点,但是从一般的经济学原理讲调整,速度要下来,企业破产要增加,实业压力会增加,这是一般的市场逻辑。

  当然一些风险会出来,130多万亿的M2,我们的GDP就60多万亿,速度下来了,这么多货币在外面,风险自然会暴露。同时我也认为在讲问题的时候,同时应该很坦然的向国民讲清楚,即使如此,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还是很大的,当然所谓的大不是两位数增长,但即使是6.5或者是6,在大国经济中也是绝对的高增长了。在大国经济体中间,我们要跟美国、德国、日本、欧元区比,我们6.5%、6%也是绝对的高增长。

  第一是中国的增长潜力很大,第二是改革开放几十年财富积累了不少,政府应该有信心帮助大家在调整中间克服困难。政府应该承担责任,即使砸锅卖铁,能不能在调整时期保证国民的生活水平不下降——有基本的就业,系统性风险不爆发。只要守住就业和金融这两条底线,我们把问题和困难彻底向市场和国民讲清楚,速度下来一些,我认为大家能够接受。

  我们把调整方向、任务和目标也向市场讲清楚,怎么调,调到哪里去,结构怎么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怎么样,把这些都讲清楚,就是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如果把这些问题讲清楚,同时大刀阔斧搞改革,配上及时的改革措施,我相信市场是聪明的,聪明的市场明白短期的困难和长期的前景,因此预期肯定会比现在好。

  现在因为有的讲好,有的讲坏,一般的投资者就慌了,我认为这些都应该讲得清清楚楚,讲清楚以后,市场预期肯定会比现在好,讲清楚以后,投资也会多一些,除了政府投资,民间投资还会增加。

  现在的问题是,市场出清太少,动作太小,对困难问题遮遮掩掩,不敢面对。对金融系统的风险和地方政府的债务困境恰恰又认识不够,判断到底准不准,其实市场人士非常清楚。我在上海搞了调研,一些资产管理公司告诉我,他们把债务进行重组,反映了一些情况,市场人士非常清楚,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媒体、专家还在引导大家讨论下行是在7%、6.5%还是6%,这对微观企业并不重要,敏感的是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或者投机者,他们需要炒作概念,他们非常敏感关心宏观数据,比如说GDP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变化,CPI、PPI零点几个点的变化,市场的专家马上就长篇大论,但是我们细想一下在座的校友企业家,跟你有关系吗?有多大的关系?有多大的短期或中期的关系?当然各行各业不一样。

  所以媒体、专家不停在讨论这些东西,恰恰使得企业和市场更加紧张,更不容易形成准确的市场预期。再加上有些改革措施不及时,部门间的信号不协调,耽误了不少时间,所以有些工作很被动,我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很有力,很看好,如果我们自己的决策不争气,用时间换空间的策略最终会被耽误,工作会越来越被动,这是我讲的第二个观点,我们当前处于深刻的结构调整时期。

  第三,调整有两种方式,两种可能性。所谓两种方式,一种是单纯的被市场规则强行约束,被强制性调整,那就是经济周期的明显变化,换一个词就是出现经济危机,缩减全社会的资产负债表,典型的是81年前1929、1933的美国大危机。一种是适应市场的逻辑,加上适当的政府有限干预的主动调整。我认为人类经济史实际上是一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史,关键是你怎么认识、怎么处理。当然我这里讲的是政府有限的干预,有节制的干预,并不认同政府随意的大规模的干预。

  然而因为调整中经济社会会出现政府和市场双方都预料不到的事件,投资者往往在抽象理解调整必然性的同时,当某天看到周围大量的各种宏观微观数据下行或者恶化的时候,投资者的信心会下降,社会投资调整就会过度,出现超调,进一步恶化增长预期,所以政府在调整中一定要把握好各种改革和调整政策、稳定增长之间的协调,要学会如何引导加强市场的预期管理。

  第四,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调整内容是什么,方向是什么,工作重点是什么。我们可以回顾,中国经济的不协调、不可持续产生于美国危机前,暴露在美国危机后,我们要看到最大的是外部环境的变化,至于怎么调整,早已写到党和政府的文件,就是改出口投资为主转为发展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的模式。因此短期内扩大投资和鼓励创新是绝对正确的,但是一定要看到,讲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是讲总量、结构、创新、企业家精神,是讲长期增长的动力,而调整我们首先直接讲的是总量经济,是讲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占比的提高一定是中国结构调整最终完成的标志性成果,一定也是中国经济今后稳定增长有根本性的调整。

  最近消费贡献率的提高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出口投资贡献率的下降而得到的相对提高,我们近期的舆论每天都在寻找增长的新动能,但对消费增长动能的寻找,对扩大消费所紧迫的制度改革动能的寻找强调的不够,花的精力不够,措施不有力,舆论也很弱,形不成一股力量。

  每天报纸上讲的是什么,是重点讲消费吗?我们战略方向调整最后肯定消费的贡献率最高,结构是消费,慢慢往这方面过渡,但是现在形不成力量,尽管提高消费是个慢功夫,如果在复旦校园里讲,尽管对居民消费的高与低学术界有不同的争论,但是客观来讲,最后中国调整的结果肯定是三驾马车的中间消费的比率要大幅度提高,否则发展方式不可能转过来。所以尽管是慢功夫,但是我们必须给予正名,给予首要地位的强调,多少年来这么多的规划文件,恰恰缺少加快居民消费的规划,内容很多。

  第五,尽快建立内部决策评估制度,把科学决策落到实处。当前中国经济的运行情况比成熟的市场化国家复杂得多,我们比他们要多考虑渐进改革中间的协调问题,我们要考虑的是政治与经济改革的平衡问题,所以我又用毛主席的话来说,事情很复杂。毛主席讲过领导方法,一是出点子,二是用干部,现在经济系统的执行力很差,多凭文件主义,我听说一个地市的金融办一年下发和转发省里、中央各部门的文件多达1千份,金融办最多就几个人,一年下发文件1千多份,一年的日子365天,可以想见在干什么,还能干什么事,靠文件、靠口号、靠书本知识根本指导不了复杂的改革开放实践。

  但现在又是讲领袖、讲英雄的时代,怎么办?靠制度建设,建议在内部建立决策的事前、事中、事后评估制度,现在正在这么做,目前最重要的评估是对近几个月以来股市和汇市波动的反思,如果不允许反思和议论是非常危险的,短期如何防止经济由减速迅速滑向失速,相对于社会稳定而言,关键看政策制度的配套。

  对于失速问题,我们一方面要有充分的顾及与准备,另一方面要充分顾及到叫了几年的调整已经耽误了不少时间,短期内能否马上找到特别有效的圆满的政策措施,不要估计过高,当然工作应该想尽办法,现在的财政政策是积极的,新的增长点在方向上、文件中应该说找到了,任务也布置了,但是微观情况仍然相当不好。市场预期非常不稳定,怎么办?现象表现为金融,是资源配置有问题,我认为本质上不是金融问题,本质上是实体经济中间的结构和改革问题,我们当前的资金量是松的,但是松不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地方大量的债务压力和地方平台的旁氏骗局以及一些大国企的产能过剩吸走了大量资金,现在的问题是八个瓶子七个盖,盖来盖去缺少一个盖,要打破一个瓶子,僵尸企业、资不抵债的企业该破的要破。新增长的动力靠的是企业家精神,但是现在的问题是,有资源的没有动力,地方平台和国企,有动力的没有资源,中小企业和民企,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中国经济的命脉关键是什么,就是加快国企改革。

  因此整个社会形不成好的预期,没有好的预期就不可能形成大量的投资增长,对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转型调整和市场出清在经济学上几乎是同一词,怎么办?改革的内容很多,国务院也做了大量的布置,我在此就其中几点讲点意见。

  第一,对地方平台的不良资产赶紧剥离重组,让地方政府轻装上阵,不要再拖累他们新的投资。那么就要打破隐形担保和刚性兑付,让矛盾暴露出来。不要再增加金融市场的扭曲行为,按照市价或者溢价打折,剥离不良资产,让银行先承担一块损失,然后继续在市场上经营,最终损失可以先定下来,由中央、地方、银行共同背,中央可以先承诺担一块,剥离的事赶紧办起来。

  第二,用时间换空间的压力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紧迫,我们要重视大量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收购兼并,这是大头,这是从总量上讲远远比抓创新、新业态重要,这是经济增长的大头,我们要打破常规,大刀阔斧。财政和银行应该尽快安排一批专项资金搞收购兼并,特别要支持民营企业对竞争类国企的收购兼并,加快传统行业、竞争性行业、企业的国退民进,明确制度,防止秋后算账,说曾经的国有资产流失,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国企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整个中国经济改革的命脉。

  第三,基于中国潜在增长的情况,这几年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财政赤字,第一步可以扩大到3%,加大有效精准化的投资力度,除目前的城市地下网管投资之外,应大力弥补增加有利于居民消费的公共服务的投资,幼儿园、学校、医院、养老、健康保健、旅游等等,国庆长假一年中国流动旅行人口7亿4千万,你想想多少在坐火车、飞机、吃、玩,中国的老百姓消费没减弱,我们应该进一步在深挖减税的潜力。

  第四,认真反思今年股灾和汇市波动中的教训,以全球视角充分认识全球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对中国资本账户的开放一定要慎而又慎,要做到不赶时间,不赶任务,实事求是,水到渠成,我们要利用好资本账户仍然部分管制的时机,在解决好大量僵尸企业和一些旁氏骗局的基础上,加快降息步伐,降的速度应该一步降到位,迅速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和全社会的负债率,这个前提就是资本项下的管制问题,这个前提是僵尸企业要出清。

  第五,当前中国产能问题严重,但中国这么大,又是一个内部差异很大的大国,我们应该对不同地区实行区别对待的经济政策,我们不要自己捆住手脚。我们要控制好重复建设的前提下,把曾经在改革开放初期给沿海地区的土地政策、招商引资政策等优惠,允许在中西部继续实行,防止更多的低端制造业继续外流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这有助于稳定当前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当然前提是在尽可能控制重复建设的情况下。

  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