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令欢:中国能在金融危机中做出适当反应

2015年03月28日 17:15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

  新浪财经讯 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于3月27日举行。在题为“下一次金融危机”的分论坛上,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出席并发表演讲。他表示与其他金融市场 不同,中国有中央集中的力量,过去两次经济危机一次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国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做出了适当恰当的反应。

  以下为相关对话:

  Deborah KAN:赵令欢先生,我记得有一只你们的私募基金的同事说过的话,要在中国获得成功要听听政府告诉你什么就行了,现在是不是还是这样的情况呢?从投资者角度来说您最担心的是什么?

  赵令欢:中国正在过度,正在变化,从中央计划经济体系转到越来越开放的市场,是市场驱动的经济。我们还是处在这种转变过度的很早期的阶段。政策表明,我们很鉴定的要走这条路,但是走的路程征程是漫长的。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应该走的方向。作为私募基金,我们一般期限是五年到十年,政策周期是十年、二十年,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很好的导航把握方向。

  我也同意我的同行说法,但是这并不是唯一。我们从中国经济增长中收益巨大,过去五年中,我们公司从这种经济过渡中收益很大。十年前我们主要投资于中国的制造业,今天再看看我们目前的组合都是消费。中国正在不断的从世界工厂转为世界市场。我们今天不仅投资于中国的服务行业,同时还收购很多产品服务的公司,世界各地的公司都买,把它们带到中国来,以满足世界市场,这也是我们非常清楚的一点。有哪些风险因素应该关注呢?在中国保持稳定的社会秩序仍然是关键的。

  谈到金融危机,过去两次经济危机一次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国是起到了一个稳定器的作用,并没有真正的垮下去,实际上还稳定了世界的金融体系,做出了适当恰当的反应。我的确非常同意史蒂芬。施瓦茨曼讲的,中国金融市场和世界其他金融市场还是很不同的。中国有中央集中的力量,我们国家可以快速的反应,中国更加坚定的走向开放。

  在中国有时候抱怨说还不够开放,但是危机的时候我们还是很从容的面对。金融危机在任何地方都有很多风险,区域也好、地缘政治也好,俄罗斯也好,也担心美国是否会提升利率。但是可以看到中国是一种半开放的市场,有一些并不是非常自由的监管体系,有很多资源我们可以继续起着非常重要的稳定器的作用。

  再看看我们国家的资产负债表,我们整个负债率比美国、日本低很多。中国的问题在哪儿呢?中国的市政地方债务、住房,甚至包括股票市场等等,包括移动互联网,我们的问题是定价过高,泡沫。而不是过渡的借债,这两点是不同的,一个国家可以利用很好资源化解区域风险。

  近五年来,对区域借款的机构,地方政府面对的债务风险,或者有一些债务是定价过高的。地方政府没有这种能力很好的在近期解决问题,中央政府说了,我们用中央贷款,1万亿一夜之间拿出来。这样不见得最好的解决定价过高的方法,但是的确马上化解了面对列车性的压力。所以中国有很多资源和办法,会做出很好的反应,用不同的办法对危机做出方法。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财经会议》报道你看不见的会场实况,传播会议精华内容,会议直播提前预告,不定期送出免费超值会议门票。官方微博:财经会议,微信号:caijinghy。扫码更方便。

财经会议

文章关键词: 华尔街日报制片人博鳌亚洲论坛分论坛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中央本级支出预算首晒工资福利总额
  • 体育哈登33分火箭锁定季后赛 杜兰特赛季报销
  • 娱乐孙楠专访:芒果要感谢我 韩红歌手3夺冠
  • 财经房产阶梯化救市箭在弦上:还有政策将出台
  • 科技周鸿祎董明珠微博之夜惺惺相惜
  • 博客王石川:我国能实行“四天工作制”吗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七高校换帅:平均年龄55全为理工科出身
  • 专栏李银河:官员通奸与任职资格的三种关系
  • 黄有光:李光耀温思敏与新加坡
  • 叶檀:美国企业的“获利性衰退”
  • 郎咸平:你敢买地方专项债券吗?
  • 江濡山:为多数公务员说句公道话
  • 明天的天:高房价高物价都缘于间接税
  • 徐斌:资本自由流动大势不可挡
  • 江濡山:奥巴马可能正在后悔
  • 杨玲:牛市方是上半场 看好消费
  • 叶檀:关于油价中石化到底冤不冤?
  • 钮文新:创业板的流动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