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习型中国促进会主办的“第十五届学习型中国-世纪成功论坛”于2014年12月11日-13日在北京举办。上图为国家科技部办公厅副主任、调研室主任、研究员胥和平演讲:《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企业创新改革之路》。
胥和平表示,我前两天看一篇文章,有人分析小米,那篇文章非常有意思,说小米的本质是提供了免费硬件,这句话猛一听不在意,仔细一想毛骨悚然。制造业是提供硬件,信息产业一边搞硬件一边搞软件,生产不管从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到大飞机、火车全都是硬件,有人开始在有些领域提供免费硬件,这对250年的工业革命是一个巨大挑战。制造业的基本经营模式是我只要把东西制造出来给了你我的盈利发生了,现在是免费的,钱不知道从哪里挣,换句话说盈利模式漂移。
胥和平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应该以更积极的心态来创新。胥和平表示,业界流传着,两句话,说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这两句话也对,但是这两句话在我看来,结果不一样。等死就是一个死,找死可能还有活。总之告诉你要换场地,要不就来不及,不能犹豫,不能逃避。很多同志在等新工业革命,其实根本等不来。
以下为胥和平演讲实录:
胥和平: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参加我们学习型中国世纪成功论坛,能够和我们那么多企业界的朋友,特别是制造业界的朋友们,围绕着创新发展的问题,做一个交流。按照大会给我出的题目,讨论一下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改革发展问题,这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界企业界最关心的问题。
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我们成功的抓住了上一轮全球化的机遇,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进入新世纪第一轮之中随着全球经济的转型,我们自己也进入一个转型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时期。现在经济发展下行的压力非常大,结构转型任务非常艰巨,很多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大家都在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对很多大的问题已经做了一些明晰的表述,一些重大的政策,越来越清晰。但是到我们企业层面来说,如何转型发展,仍然是横在我们面前非常大的一个挑战问题,我想我们今天这个题目,第一个问题,怎么看待当前正在发生的全球产业链的问题。
这个事我们说了很多年,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大家一直在讨论,最近几年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们面临的实质问题是搞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以后,特别是企业快速发展以后,我们突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天往那里走?成为一个基本问题。这就是我们大家说的世界可能要实行革命等等,一个大的背景是什么呢?
从上个世纪整整一百年以来,我们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依靠着我们传统的制造技术、人文技术、信息技术支撑了世界发展一百年。但是到08年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一个标志性的转折年头,那场工业革命走到头。
回想过去一百多年我们的化工、钢铁等等,我们的石油、煤炭、天然气支撑世界二百多年,到现在这个事要转型是全球性的,是世纪性的,这是大的问题。
我们制造业面临压力巨大,我们讲工业革命,我们讲一点常识,一般从1750前后开始,到现在六百年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产业,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性产业是钢铁、化工、汽车、铁路、轮船、飞机,我们这样一批制造业构成了世界发展的主线,形成了庞大雄厚的甚至成熟的制造业基础,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造销售服务的第三产系,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研发、投资、生产这样的投资过程。但是现在的问题,整个绿色转型、清洁能源等等,生产制造业转向制造业服务化以后,整个投资方向变了,主导技术变了,业态变了,盈利点变了,企业随之发生变化。
现在的问题不是你搞得好不好?原来那套东西要翻篇,这是问题的本质。整体把握在这里,我们今天不谈具体技术,整体把握是这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面临世界变革,我们怎么把握这个节奏?这是在座各位朋友和很多企业界朋友都很关注的问题,都说全球新科技革命来了,什么时候革命来?我们通俗的说如果革命明天来,我们今天坐不住了,如果五十天来我们可以缓一缓。
革命什么时候来?我们面临这样一个全球产业变革的过程,这次有一个特点,多方面技术变革支撑多次产业变革,不同的技术形成不同的产业平台以及相应的局部市场完全不一样,很难用统一的节奏把握,即使在同一个领域,比如说能源领域,我们有传统能源,有新型可再生能源,传统的经济利用,各个领域不一样,大家把握节奏不一样,很不相同。
所以带给大家一个很大挑战,怎么把握这个节奏?我听到很多朋友说能源革命不靠谱,还有三五十年,燃油汽车性价比最好的时候最近二三十年没有问题,等等各个问题都在产业中怎么看待的问题。
每个企业、每个企业家在所处的环境掌握的信息、所做的决策都是有根据的,但是有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需要掌握,根据我们的总结,一项核心技术和原创性技术问世,到形成产品到进入市场,到培育产业,以及到产业的快速成长,大体有一个探索积累过程,一般需要二三十年到三五十年的时间。你要认识技术开发早期,风险越大市场不确定,探索性越强,投资收益就越低,甚至长期没有收益,越到后期,就越有可能进入成熟市场,这个节奏怎么把握?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就好理解,比如计算机电脑这个东西,1945年出来的时候,不知道有什么用。进入大型机、小型机、微型机、PC机,据我回忆,PC机进入家庭95年,多少年呢?五十年,网络出来以后,大家一直寄予厚望,信息高速公路,美国现在看来高速公路也不怎么得,技术不成熟,带宽不够。仅仅几年以后,宽带、高性能存储等等一旦突破,到了05年,阿里巴巴[微博]崛起,到了今天,马云[微博]的崛起,多少年呢?四十年。
这个规律非常有意思,我建议我们在座的各位朋友,我们现在谈到现在技术突破,谈到新能源、新技术各方面的技术崛起,你考虑整体需要多少时间,考察之后很多领域需要注意。大量的技术成果,从全球看,已经进入全球的扩散时期,一批新兴产业会在未来几年时间迅速成长,形成对传统产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很多产品的强烈冲击。
现在经常说颠覆,由于互联网技术等等颠覆我们很多传统企业,可能传统的物流业被颠覆,金融业、信托业等等形态将面临改变,一直生活服务业正在发生变化。
我们有理由相信,由于这场新技术的持续不断突破,大体上上一次技术革命从五六十开始,五六十年,很多技术成熟积累是四五十年,这样一匹技术在未来二三十年集中扩散应用,会给整个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回顾百年不常遇见。所以我们要特别关注这件事情的道理所在。
很多人说技术不靠谱,我说你可以技术看下去,问你一个问题,十年以前问互联网管用不管用?今天就管用了。很多领域呈现这样的局面,我们的感觉,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在很多领域可能比我们想象要来得快,而传统产业所面临的冲击,包括主导技术、主导产品、主导投资模式的生产经营方式面临的冲击比我们想象可能要大,这些年大家可能已经感受到了,05年单产进入家庭,百年老店经营很好,这种革命性的技术发生了,网购销售最近五年的崛起,使我们传统的店铺颠覆都面临着挑战。紧接着很多制造业领域,投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以及生产方式直接受到挑战,需求方、用户方、以及产业链各个方面的生产企业整合起来,将成为我们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非常重的事情。
我前两天看一篇文章,有人分析小米,那篇文章非常有意思,说小米的本质是提供了免费硬件,这句话猛一听不在意,仔细一想毛骨悚然。制造业是提供硬件,信息产业一边搞硬件一边搞软件,生产不管从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到大飞机、火车全都是硬件,有人开始在有些领域提供免费硬件,这对250年的工业革命是一个巨大挑战。制造业的基本经营模式是我只要把东西制造出来给了你我的盈利发生了,现在是免费的,钱不知道从哪里挣,换句话说盈利模式漂移。
这些情况正在发生,当我们现在和能源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包括一些 新型其他的服务企业在谈的时候,大家喜欢谈什么呢?谈集中解决方案,我们去沈阳机器人公司,他们说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公司,我们去新奥,现在不是天然气公司,是提供能源解决方案的公司。很有道理,单项的核心制造体系受到挑战,这是250年的变化。这种制造业面临根本问题,从这个角度来把握,我们有必要对一些已经进入市场影响制造业很多技术要给予关注,比如说能源技术,先进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以及后来的新型领域发展的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东西。
美国人写了一本书,核心观点是未来二三十年面临全球持续两场革命,一场能源变革,化石能源的集中式供暖走向清洁能源的分散性,另外一场智能制造行业,由基于传统技术的集中式制造走向基于计算机网络和3D全球分散式制造,两个分散,两个集中。由此讲能源走向分散,我们将实现能源民主,制造走向分散,实现制造民主。美国人有一个特点,分散叫民主,和我们的民主不太一样。
整个制造业的分散式是未来大趋势,为什么?我们可以通俗说,我们过去搞制造是非常痛苦的,难度很大。需要有技术,需要员工,需要研发团队、制造团队、营销团队等等,因为制造业门槛非常高,不管投资门槛、技术门槛、人才门槛、市场人看都非常高。大家都在讨论九十年代海尔海信取得成功,就是他们的销售,因为小公司没法干。
但是现在发生了变化,小米就是制造业企业,短短三年时间,小米搞了三百多亿,今年据说搞七百多亿,现代制造很值得思考的一件事情。他的免费硬件是当代制造业面临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在如果说我们制造业、说制造业革命,其实智能制造两个层次,一个层次讲制造业技术装备智能化,计算机制造、网络制造、机器人制造等等讲的技术装备,另外一个纬度指的是什么?产品服务的智能化,智能手机、智能电脑、智能空调等等,智能电网、智能社区、智能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这两个层次都由制造业转型发展提供可能性。
所以要把思路搞开,刚才我们谈到了制造业的民主,能源的民主的时候,其实这两天还在谈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叫创新的民主,这就是中央领导同志和我们全社会都关注的草根创新和全民创新的问题。这有一个很大的背景,这个问题很有趣,工业革命两百多年,我们指的创新和研发,一直有一个特点,那是少数人市场,精英们干的事情,发明家干的事情。而主要的着眼点很大程度聚集与技术储备,到了当代以后,我们突然发现创新的内容被极大的扩大,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研发,更重要的是他的组织模式、商业模式等等这些方面,给我们各个企业、各个层面的创新都留下巨大空间。
其实这些年我在研究创新政策,研究发现一个问题,我突然发现我们中国人的语境里,在很大程度上的创新存在着偏颇,一说创新就是科研,一说科研就是项目,一说项目就是管理,有没有创新人才,马上有清华的是创新型人才,这些都对,但来源不够。
1934年彼德的说创新五个方面,推出新的市场组织结构等等五个方面都没有说科研。创新有四种类型,产品创新、公益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我们突然明白,创新是企业家干的事情才叫创新,在座各位干的都是创新,科学家干的创新是研发,不要把研发等同于创新,或者代替创新。
我们企业谋划创新之后,理性的创新战略纬度要拉开,没有技术不行,仅仅盯着技术肯定不行。这种思路我们要牢牢树立起来,大家要不断的深化。为此我专门查了一下牛津创新,发明和创新是两回事,科研是搞发明的,开发新的技术,甚至样品都叫研发。创新是技术成果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光开发不算,商业化应用就得挣钱进入市场,这才创新。我们把这些问题搞清才能理解06年制订纲要的时候明确提出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当时很多人不同意,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探索了八九年,不管从理论实践,这是千真万确。
我的总的感觉,面对全球性的技术创新,面对全新性的产业变革,面对不断加速很多的领域的技术突破,包括制造业、服务业融合的不断加快、商业模式的加快、业态不断的发生变化,全球产业重组在加快,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的企业需要有一个更加积极进取的心态,更加积极进取。
两句话,说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这两句话也对,但是这两句话在我看来,结果不一样。等死就是一个死,找死可能还有活。总之告诉你要换场地,要不就来不及,不能犹豫,不能逃避。很多同志在等新工业革命,其实根本等不来。
工业革命搞了好几回,我们没有等过来,只有果断的改革开放,我们才进去。要等就没有你的,如果面对这次全球性的产业转型,如果还等?场地换了,人都不踢球了你还呆着。
这一点我还是回到我的话,我们的问题很忧心。现在很多人都在谈,在过五年、十年是怎么样的,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在过五年,十至二十年,中国的新能源发展,能源革命一定会有变化,交通运输体系一定会有比较大的变化。中国的互联网经济迅速崛起,一定会有各个方面的创新,应该没有太大的悬念。
按照麦肯锡最新的报告,移动互联网经济将是中国的另外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根据我的了解,中国移动互联网经济正在全世界前列,各个行业,包括我们的技术产业才刚刚开始。
我们讲第三个问题,我们企业应该考虑怎么办?这个东西我就不敢多说,走在一线,我们只能说从科技创新提点问题和大家商榷。
我们面临第一个问题,整个中国发展的基础性的驱动力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导致了我们未来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发生变化,过去三十年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群体中最富有创新,最宝贵的一个群体。我的看法和很多媒体不一样,很多说中国企业不爱创新,我觉得不是,我们很不容易搞一个企业,发展环境不好,搞到今天这样极不容易。但是很多问题发生变化,第一是动力基础发生变化,八十年代短缺经济是要素驱动,九十年代形成过剩经济是效率驱动,到今天创新驱动,面对全球转型的创新驱动,包括技术、产业体系、主导产品、经营模式、投资模式都在发生变化。 转型不成功必须会淘汰,不是我们要淘汰,柯达淘汰了,索尼淘汰了。
这和整个过去三十多年完全不一样,我们从个人感受来谈,大体上从战后一直到08年这段时间算一个长的周期,将近六十年,六十年的全球化有一个基本的特点,西部的资金技术人向东部转移,基本上人家给技术我们干活,很多地方外向型经济搞得很好,大体上是这种模式。但是现在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金融危机以后,美国提出再工业化,重塑制造业。从产业经济学说转出来的东西一般转不回去,比如说钢铁转变基本转不回去。
很有可能将来高端制造在人家手中,低端制造在我们手中,我们在这些领域已经看出端倪,比如说苹果比我们好一点,就是值钱。这些问题,将成为我们摆在我们面前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另外我们需要考虑,要积极应对这种变革,积极创新驱动推动发展,有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需要理性的技术策略和战略,现在和很多朋友一谈技术创新,说我们特别重视研发等等,我们科技部听了很高兴,但是仅仅有研发团队,不等同于你的创新上在转型发展上就能取得成功。
我和很多朋友交流一个观点,讲中国竞争力不足,核心观念问题,配套技术也是很关键,集成技术更是重要。中国缺关键技术,缺的是集成技术。在当代创新驱动化大变革下,一般性技术,包括基础性技术,全球流动成为必然,技术体系里获得什么东西,集成组合出什么东西,这是问题的本质,不是仅仅拥有核心关键技术是什么。
我上次去上海同济大学,有一个实验室主任告诉我,说在全球化时代,核心关键技术非常重要,但是创新这件事情,就好比我们中国人说的一句俗话,肉烂在锅里,要看锅在什么地方。我们企业要想办法支锅。才能寻求和聚集各种创新资源,特别是各种技术,要把握住。 我们很多朋友茫然搞核心技术,没有锅,导致平台起不来,这个事起不来。理性要支锅,不仅仅是核心关键技术。
要善于和敢于创新,中国企业界,包括投资界面临最大的问题,我们大体上从传统工业化走过来,我们懂得对技术、人、土地的投资,但是不懂得对商业模式的投资,马云就是很好的例子。不是谁错,整体需要补这一课。过去三十年,仅仅学会了发展制造业,现在面临全球制造业要转型,新的业态要形成,新的技术要起来,整个在未来五至十年的变化,但是对这些东西,价值在那里,我们基本说不清楚。
全面的加强我们对全球产业变革动态的把握,深入研究当代,高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规律,真正把握我们所谓的新经济最实际的东西,从而中国经济的新亮点,需要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
当然我们非常有信心的是我们有学习型中国这样的平台,有这么好的一个一大群精英关注这件事情,还有我们领导大力支持,我们中国在转型发展上,在建设创新企业上,一定会走在世界前列,谢谢!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