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12月14日,第二届中国产业改革发展年会在京召开,会议主题为“新常态下的产业改革发展之路”。下午举行以“改革促调整 创新驱动助发展”为主题的圆桌会议,以上为会议现场全景。
以下为圆桌对话完整实录:
迟长胜:今天下午有一个交流对话的环节,交流对话的主题是“改革促调整、创新助发展”。下午对话由中产委的廖明会长主持,对话嘉宾有:吴天林,原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王辉耀[微博],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徐向阳,中国技术交易所副总裁;崔海明,中新房华中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大伟,青岛奥德莱三维打印有限公司CEO;刘志军,山东康佰力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大家掌声欢迎。
廖明:大家下午好。上午听了一上午专家领导的发言,从产业发展的问题上、从经济形势以及各个方面得到很多的信息。下午请吴会长、王会长和徐总和其他几位企业的老总,我们互相做一个对话和交流。大家讨论一下怎么样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的发展中心的议题。
首先,请吴会长先讲讲,下面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的和领导专家对话,让我们的气氛更活跃一些。吴会长在山西的时候就在体改工作,后来到了体改委以后就在生产体制司,长期从事体制改革和领导工作,后来又到了国资委[微博],是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当了很多年。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怎么样更好的发展方面有长期的工作经验,有很深的理论基础。吴会长,还著作了两本书,专门讲他在改革过程中的经历,首先有热烈的掌声欢迎吴会长在这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吴天林:我先讲一个问题。接一下上午王昌林所长讲到寻找和发现将来新的增长点。这个问题非常重要,首先,我们把要发展的目标和发展的主攻方向找准,然后才提出改革的措施就好办了。我个人认为,现在要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要把思维调整过来。像过去计算大批量的产业产品,全国让老百姓跟着跟风消费的那种时期过去了。所以,目前很难找到一个制造业方面哪一种产品或者消费品里面哪一个产品能够取代目前大家消费的带有比较大批量的产业,带动产业生产的一些方面。这方面有一个过程,1999年,当时遇到了经济下行,很厉害。所有的企业不知道怎么干,亏损面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到底什么东西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当时我们所有同行在一起研究的时候,提出了两个产品,一个是住房,大家都缺,都需要。第二个,就是汽车,有可能有一部分买得起汽车。当时这两个产品提出以后,根本没有想到手机,因为大哥大需要不需要,无所谓,有固定电话,作为一种通讯功能也没有往那儿想。这两个产品,基于当时的消费等级已经是老三件,就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80年代一改革开放全满足了,用不了5、6年全解决了。一到了一千元以上,这种消费水平和产品,后来就是电脑、电冰箱,还有电视机,也用不上十年,就普及了。这就可以看到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很快满足了大家的需求。以后还有什么需求?当时的消费能力再往上提一提,一万元以上的东西都没有,找不到。中间隔了一个档次,就是万元以上的产品的消费品想不到是什么东西,生产也没有,如果汽车的话,最便宜的奥拓当是也是五六万元,如果住房的话至少是20来万元才可以买得起,没有这么一个消费的能力,根本不用买这两样产品。
但是我们后来研究以后,感到汽车和住房的产业关联度很深,链条很长,能拉动的生产和调动产业能力的面非常广,所以真正推动GDP生产带来非常重要的增长点,没有问题,关键就是没有人买得起,怎么办?因为,这两个东西找准了以后,当时改革就是两条:第一条,取消住房分配制度,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第二条,把银行信贷里面实行按揭贷款,住房可以按揭,汽车也可以按揭,真正讲就这两条,就把整个基础,把未来潜在的需求变成了现实需求,就有了上万元以上的产品,大家都买得起了。如果按照汽车,一辆奥拓3万元,住房就是50平米就可以了,4000元,一般价钱负担不了。但是,如果按揭按照20%,有的是8万-10万就够了。这种消费水分马上可以实现购买力,相对来说,转变一下观念,现在如果还有没有比这10万元以上更高的消费者,为大众所需求的,没有。有一部分人,像马云[微博]说的,有一些别墅是一千多万,当时有一些富裕起来一批人,都可以消费了,但毕竟是少数。大众消费是什么?不可能再往上十万、二十万、几十万的档次去想。我就想起,这个思想观念转变,就必须从最终的需求和长远的需求,从我们现有的小康水平的现阶段出发,来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时候,一定是能够渗透最广大群众的。另外,一定是个性化需求的。想来想去,其中有三个产业将来一定要成长壮大,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支柱性的产业。
第一个产业,王昌林所长说到过,就是健康产业。这个健康产业的的确确,那么多人调动起来就是一个巨大的资产,老年人现在已经有2亿人的水平了,青少年、幼儿也几个亿,这些产业做好了以后,那个量是很客观的。
第二个产业,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这块也是我们现在的短板,也是在产业分工里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政府加大投资的一个主要方向。这是全民享受的,能够惠及亿万人群,十几亿人都可以享受。
第三个产业,信息消费。这个概念里面,我觉得不仅仅是用手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把手机的通讯功能扩大,增加了一个金融服务和其他的服务。我觉得,在现阶段更需要的是文化产业,我们国家文化产业还是比较落后的。现在文化产品需要有比较高端的精品,大众是喜闻乐见的,有益的,健康的产品。可是这些产品现在没有人做,如果你在IT产业、互联网,如果不和文化产业结合,可能就死路一条。但是,这个产业怎么动员起来,和IT结合起来一起做。所以,现在我觉得还没有破题,如果这个破题以后,消费是不得了的,是很难估计有多大体量,我的看法,不下于20万亿,但是没有一个人破题做成了。国外现在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破题,现在用手机的很多,地铁里看一看,年轻人看手机的都是玩游戏,从起点站可以玩到终点站。中老年一般看手机就是看短信,就是看新闻。实质性的内容比较好的精品,弄不到那个上面去,也不知道往哪儿去寻找。所以,我从个人先谈一点,到底什么产业是未来新兴产业。
廖明:吴会长,开了一个头,可能一会儿还要继续发挥。他提出了一些想法,就是说未来我们要有新的增长点,这些增长点在哪儿?大家也可以参与讨论。
现场互动: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亚洲财富论坛的梁海峰(音),有两个问题和领导探讨一下。
第一,大会发起的单位,也是发委促成的。作为一个老百姓,我比较关心顶层结构的设计,因为传统的结构都是倒三角型,现在促成倒三角型转变成正三角形,这种结构非常重要。刚才老师说文化产业改革,文化产业和信仰和哲学分析相关,如果从哲学包括宗教信仰促进的话,如果没有的话,文化产业就比较虚,不知道领导是不是同意我这个观点。谢谢。
吴天林:你刚才提到的文化产业哲学和人民的信仰有很大的关系。的确是这样,我们首先要为什么满足个性化,一定是个性化,各种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想法都能够欣赏到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都有文化的享受,无论他是什么信仰。
廖明:下面有请王辉耀,他是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全球化研究中心的主任。我想请您谈谈,中国企业对于现在来之凶猛的全球化浪潮,应该怎么应对?当然,这个问题已经研究了几年了,现在在新的发展过程中,现在是特别现在的国际形势有了新的变化情况下,企业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怎么应对?另外,现在确实有很多企业已经比较强大了,这些有能力、有资金、有技术、有产品的这些企业怎么能够走出去?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我们怎么注意。
王辉耀:各位朋友,下午好。我刚才觉得吴会长讲的非常好。实际上,我们这个分论坛的对话议题是“改革促调整,创新驱动促发展”。刚才谈到产业还有哪些机会,我分为两块,一是从产业角度谈一下我的观点,二是根据廖会长的意见,谈谈中国企业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或者说机会在哪里。
首先,产业的发展中国的机会。大家都知道,现在在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迅猛发展,已经开始减缓,人口红利开始消失。刚才,谈到老龄人口已经超过2个亿,中国未富先老,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GDP增速也在放缓,上个季度在7.3%,可能明年GDP增速会降到7%,对于这么大一个国家来说,这个放缓说明我们过去30多年的一些改革的红利或者产业的红利,我们人口的红利已经利用的到了拐点了。所以,下一轮的机会在什么地方?确实非常重要。
刚才,我们回顾了,我个人认为在过去35年的发展有几个特别大的改变。从早期的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恢复高考、派遣留学生,到后来的联产承包、农业改革,再到后来的住房改革,90年代的住房改革,把它产权化,那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带动了中国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同时,这个带动了整个国家90年代到2000年一直的发展。
2001年,中国进入WTO[微博],这又是一个里程碑巨大的跨越。中国进入WTO以后,我们的汽车行业、手机行业、互联网都有了迅猛的发展。在过去的进入WTO这十三年翻了5、6倍,我们国际贸易也翻了5、6倍。但是,这些很多原来的红利开始在消失,下一轮的机会在什么地方?我个人认为,还有几个方面,就是改革要促调整。下一轮的红利还是在改革和开放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我想,提几个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个,今天上午谈到城镇化,这个城镇化是一个真正的未来的中国下一轮的增长高峰所在。我们的城镇化率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有53%左右。但是,真正的具有城镇户口的只有35%,也就是说,真正的城镇化只占全国人口的1/3。所以,我们要达到国际上的城镇化,达到80%、90%,我们还走了30%的路,差得很远。我们现在的城镇化不是一个真正的城镇化,我们虽然有城镇化行业听起来有5、6亿人,但是有2、3亿人都是边缘化,都是在城中村里,都是农民工,比如最近到广州还要登记,受到相当大的歧视,收不到本地居民的待遇。其实,我觉得真正的机会,就像我们当年的房地产改革一样。比如,现在城里盖了很多的房子,最后空置率非常高,北京可能有20%-30%。有的二线、三线、四线城市可能更高,甚至还有很多的“鬼城”。我们修了那么多房子,晚上看这些房子漆黑一片,跟到纽约、巴黎去看看,晚上楼里面没有一个楼是空的,各个楼都是灯火通明,说明居住率非常高,真正的城镇化。而我们这边是浪费巨大,2亿多农民工在城里没有高楼大厦住,但是另外一方面,他们在农村的宅基地的房子,由于他们打工,寄了很多钱回去,那些房子也盖的很大。所以,两头空置,空置率非常高。中国有5000万的留守儿童,非常不人道,这么多人在城里打工,也不能让他们在城里留下,他们的老人、孩子留在农村,守着又空又大的房子,也是个浪费。这部分怎么调动起来,实现下一步的红利非常重要。比如谈土地,宅基地土地流转起来,这个谈了很多年了,但是一直没有做起来,如果这块做起来,让农民的宅基地流转起来,就能把农村的土地抵押或者转让或者能够买卖的话,就能够在城里买得起房,就能够让这些空置的房子住起来,二手房资产交易就更活跃了,二三四线城市的人就能住进去,真正享受当地城镇居民的待遇,就可以带动教育、医疗和产业发展。这是一个未来的巨大增长点,我们实际城镇化是一个表面的城镇化,53%城镇化都是17%、18%都是城中村。这不是真正的城镇化。
而且中国现在已经有这个条件了,已经很富裕了。前些年教育在GDP中提高到了4%,如果在全世界还可以找到这样体系的就只有中国才有,农村人到城里来享受不到城里的待遇,而且不能参与城里的社保,虽然很多地方也在改革,但需要加快。但是这个加快的话,会给中国带来一个巨大的增长空间和红利。
第二个,现在进入老龄社会,但是我们现在独生子女也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现象,没有哪一个国家几十年了,整个国家的下一代只是一个独生子女的断代。就是说,后遗症会不断的出现。所以,养老在中国未来会成为一个大问题,一个子女负责4个老人或者更多。所以,养老行业实际上现在还没有发展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另外,就是医疗改革。医疗在中国也是这样的,我们现在看病难、看病贵,都涌到三甲医院还看不上,一个医生一天看一两百号病人也是很匆忙的看,质量也非常不高。所以,这些情况都是可以通过改革带来新的方向,比如我们的医院为什么不能民营更多的开放。我注意到最近通过了外资可以来办医院,这个非常好。当年我们国企开放就是这样的,1978年的时候,邓小平看到中国国营企业到了崩溃的边缘,没有效率,邓小平说我们要开放,我们搞中外合作,我们搞了三资企业。中国经济一下子活起来了,所以到了今天中国进入世界经济第二大国的地位。我们的医院,甚至包括教育都可以走这个道路,所以医疗行业未来是很大的发展,如果可以开放这一块市场。
现在我们的教育全部都是国有的,使我们的教育不能很好地发展,我们大量的学生出国留学,这两天国家在开全国留学工作会议,现在每年出国留学达到50万人,累计出去好几百万人,中学生出国去年涨了几十倍,现在中国中产阶级选择学校在全世界范围选择学校,如果教育不改革,就到其他的国家学校上学。我们的大学也可以像当年企业一样,搞中外合作,更多的办中外合作的大学,接受各种国际教育,这也是一个重要的会议。这些都是我们未来增长点,但是还要进一步的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包括城镇化,这些都是都是未来统领真正的所在,如果体制机制上,包括所有制度上没有真正的突破的话,这个改革可能会是一个比较缓慢、漫长的过程。
还有一个红利,刚才主持人也谈到,我们目前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我原来也是在商务部国际合作司参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工作。中国企业“走出去”今年会有一个拐点,三亚今年举办了一个首届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会议,我们30多年来主要是招商引资,今年首次要突破中国对外的投资。这是未来的市场手段,以前我们的企业都是在国内市场觉得自己发展很好,但是我们没有真正到国际市场锻炼,国内市场迟早也会丢失掉,现在市场都是全球市场,已经没有国内市场了。现在电子商务业绩走向全世界了,所以未来的机会在中国企业“走出去”,就是到外面找新的增长点,新的产业的机会。在这个领域里面,中国的企业国际化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可以采取中小企业“走出去”,也可以采取当年外资“走进来”的模式,以合资合营的模式走出去,外国公司当年到中国来都是采取合资合营的模式走进来的,最后独立。我们现在很多企业走出去,投资巨大,交很多的学费,因为没有合作伙伴,没有外面的积累,很容易出现问题。
二是没有国际化的人才。像跨国公司到中国来,都知道用中国人,为什么我们走出去,没有用海外当地的人才呢?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我们一个很大的问题。
三是我们政策上已经有红利了。比如今年国家宣布10亿以下的对外投资不需要再审批了,10亿以上才需要审批,20亿以上到国务院审批,现在审批权已经下放了。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这个方面未来有很多的机会所在。
最后,现在中国到了一个拐点,以前粗放式的经营已经没有了,现在需要更精细化了,比如环保、可持续发展、社会服务企业,这些都是非常大的发展方向。打一个比方,现在生产一个GDP的能源的消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我们产生一份财富需要多花4份的成本,比如北京冬天来说,整个北京所有的楼烧的很烫,屋子空着,想关都关不掉,非常浪费,但是一方面,雾霾又是最严重的。这些方面需要向精细化要效率,要改革的机会。粗放式的经济不可持续。从产业方面来说,这些产业不管是城镇化,养老、医疗、教育,还是我们的企业国际化,还是环保、可持续发展,都是未来经营的非常好的机会。首先,我们要解放思想,必须在政策上还有更多的突破,在观念上还要更大限度的对外开放,才能带动更多的机会。
廖明:谢谢。刚才谈到医疗,中午吃饭的时候,吴会长说,现在服务到社区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增长点。社区是我们消费的终端,也是在老百姓的周围。比如我们的医疗,医疗如果能够到社区,现在看病、治病老要到三甲,现在北京的大医院、三甲医院,里面都是全国各地的人,北京人只占1/4都不到。所以,大家都在集中到中央医院、集中到三甲医院看病,反而社区医院里空空荡荡的。但这和我们的引导、和我们以前的资源配置有关,也和我们以前的体制有关。像美国有私人医生,要到社区找私人医生,英国也是三级转院制,先到社区再到地区医院,最后不行再到中级医院去看。他们都是把最基本的医疗放到最基本的社区里面。医疗是这样的,其实我们的保健、疾病预防这些东西都是在社区里做,如果把身体保健好了,把疾病预防工作做好了,可能疾病少得多,把钱要放在前面,不要放在后面,其他消费也是这样的,比如文化消费、教育消费,都应该看到社区,社区消费也是一大亮点。所以,我们企业家们都可以想想,做做文章。我记得有大学生毕业以后,就跑到农村去种菜,到社区卖,建立这个点。这也是一个新的想法,他们创业不按照原来的常规去做,他们要抓住新的创新点。比如快递业务,也是几个大学生突发奇想,产生的这么一种观念,当时代替邮政的缓慢的输送。现在,加上网络以后,快递业务迅速增长,买东西都是在商店里看货,在线上买货。所以,这些东西我们一定要抓住增长点,找到增长点,这就是我们为社会服务的一个途径,也是我们自己企业发财致富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下面,我们请中国技术交易所复议总裁徐向阳先生讲讲。因为是技术交易,一定是把我们现在新发明的新技术、新的发明,能够通过交易跑到我们的企业中去,市场化、产业化中去,作为一种技术的转移,变成我们生产力,最终变成我们的消费。因为我上午讲了,在今年我参加日本的创新,就是大学生创新展,这里面30所大学,今年第一次邀请中国大学生参加,包括清华、北大、哈工大、大连理工学院、交大,他们都参加了,大家同样的汇报,包括日本的同行都是这样说。说,一个发明到最后产品中间很复杂的一个过程,不是我和徐总一谈就成了,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买卖。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想做这个平台也是很感兴趣,希望您创新平台的建立也可以提供这样智力的支援,给我们多出出主意。
徐向阳:今天非常荣幸,有机会和大家分享,我们对刚才廖会长提的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今天回到主题上,看一下叫改革促调整,创新驱动助发展。改革更多指的是关注,我们对改革政策的影响力,我们是没有办法去左右的,可以看到理解、找到机会和作出预判。我想,更多的是分享一下后半部分,就是创新驱动助力发展,就是我们怎么干的事。
第一,创新的主体一定是在我们企业,这个上下产生共识。刚才讲到高校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在是做发明,发明和创新的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创新是要把我们发明的成果或者想法变成一种商业模式,产生市场效应。这是很多人在经济学领域,或者说在创新研究领域对创新的理解。产生这样的经济效益,一定是企业主体。
首先,我们先从产业的角度理解哪些产业有哪些机会。在这边,我可能要讲一句,在我的眼里可能没有朝阳的产业或者夕阳的产业,只有在产业里面干一件朝阳的事或者夕阳的事。比如物流是很传统的产业,做了这么多年了,有这么多快递公司,当他有新的商业模式或者技术出来以后,就会给它新的生命力。大健康产业,医疗已经做了这么久,有了新的技术,有物联网出来也会焕发出新的活力和商业模式。这里面就在于每一个企业,在你自己的产业链上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我们讲是上游、中游、下游,最关键的是,是不是有国际竞争力。回到这里讲自己的企业怎么完成自己的转型升级。刚才,讲到要进行技术创新这件事,这是第一点,不是要不要创新的问题,是必须要创新。原来有一句话,叫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我们怎么能够不去等死,而且不去找死,我们要找出活路来,找出出路。为什么讲不创新就意味着等死,刚才讲到30年快速发展的三个红利,基本上已经花的差不多了。人口红利,刚才讲到是一个成本的问题,我们还有一个独生子女意味着未来的20年,在那个时候,我刚才算了一下,一对夫妇要养7个人,20年,我们夫妇的双方父母都在4个人,加他们两个人6个人,还有一个孩子,是7个人。如果是父母的父母还在,最多的要15个人,一对夫妇要供养15个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是说,不是我们在养老的时候,到时候有钱就可以请人给我做事,那个时候没有人,请不到人了。那意味着你两个人要创造的社会价值,要供7个人到15个人来花费、消费和使用,怎么办?唯有一个办法,就是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这样才能创造价值。
第二,资源红利也基本消耗殆尽。就意味着我们直接挖了矿去卖钱,现在该挖的也挖的也差不多了,我们卖什么什么便宜,买什么什么贵,我们环境资源被消耗的差不多了。这个红利来源于什么?是来源于国外生产很多企业在环保上要花很大、很大的钱的,我们在生产的时候把这部分成本根本没有花掉,造成环境成本和资源低效率的消耗,这部分目前来看造成了很大的恶果。因为环境的污染,造成污染的一块钱未来可能要十年、二十年需要十元甚至更多的钱才能补回来,我们的资源红利没有了。要做的事情,唯有靠技术创新,让你还剩下这一点点资源,让它产生更高的附加值。环境污染的问题也需要靠新的环保技术去把它在尽快的时间内不增加新的污染,把原有的污染解决了。
第三,技术红利也没有了,为什么?因为在过去很多发展过程中,我们是照抄别人的技术,别人用三五十年研发的东西,我们学学,抄抄,马上赶过来了。现在很多产业已经跟别人走的很近了,你想再抄,抄不出什么价值了,只有靠创新,自己来研发,才能跟别人有这样的竞争力。所以,当我们没有人口红利,没有资源红利,没有技术红利的时候,我们要生存下去,必须要技术创新,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那么我们怎么干?要干这件事情,第一,要有要素资源,要有人,要有技术,要有资金,没有这些要素资源,就没有办法干成,就是大家讲的要创新就是找死。我们怎么找活呢?首先跟大家讲,做技术交易,实际告诉你们,那里有一个巨大的宝藏,有机会让你挖掘。这些宝藏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包括世界知识产权局有巨大的专利数据库,这个专利数据库里面把全世界、全人类发明的东西90%以上在里面可以找到,甚至还要多。我们现在有一些大数据或者技术分析的手段,可以制作出一个产业发展的专利地图,会告诉你整个产业上游、下游、中游有哪些技术,后面有哪些专利,这些专利的权利人是谁,他们发明人是谁,大家都在做哪些新技术的研发,这就有一点像在我们做一个地图一样,我给了你一个北京地图,你会知道你现在在哪儿,未来你要去哪儿,现在的路线图怎么走。这些东西是我们的宝藏,可以挖掘出来。这件事情,我们已经有很强的支撑手段和解决手段了。
第二,我们要通过专利地图,跟产业研究的思路,找到你的地图点和你未来发展的方向,建立你的核心竞争力。这个建立核心竞争力三句话,第一句话,叫做技术解决问题。你找到这些技术,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刚才我们几位嘉宾讲到了,在这些产业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有一些问题是要政策解决,但是有些问题是需要技术产品解决。特别是能够提高它工作效率,解决市场需求的这些问题。它的背后一定是有技术的支撑,叫技术或者叫技术产品解决问题。第二句话,叫做权利要求控制市场。因为只有知识产权才会给你一些要求,在你没有实施之前,法律给你一个保护,把这个市场控制住。所以,你可以在这个市场里面去挖掘自己的机会,建立一块天地。第三句话,叫做企业实现价值。就是说,企业当你有了这些技术,开发出技术产品,又用知识产权和权利控制市场以后,你还要通过自己的经营活动把控制的市场里面的金矿挖出来,实现企业价值。这是一连串、严谨的国际关系和手段,当学会这些的时候,你会有机会找出活路。
第三,找到活路需要资金的支持。因为只有资金支持,你才会有钱,有人,才会得到更多的资源。这里面就需要金融创新去来支持,金融创新就在于我们企业的资金现在一部分是来源于股本金,一部分是来源于债权融资,比如银行小贷等等,第三部分来源于股权融资,还有政策红利,因为政策改革会给我们税收上或政策重点支持这些企业。所以我们作为企业家,应该学会三个市场同时作战,第一个市场是在产品原有开发市场上,通过产品建立核心产品。第二部分,就像今天参加这个会议一样,要懂得国家政策,分析所有政策能够给你带来的机会在哪里,这个机会来源于我们省多少税,我们获得哪些政策资金的支持,这是最现实的。第三部分,要学会和资本市场对话和跟银行金融机构,懂他们语言的,获得低成本高效率的融资。这里面一部分是我们企业的要求,金融创新里我们也做了很多尝试,包括为我们科技创新企业进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当你有这样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时候、核心专利的时候,可以提供这样的质押贷款。需要股权融资的时候,我们建立产业引导基金和产业创投基金,我们可以和很多基金一起研究,对你进行股权融资。还有如果要进行国际化,我们有国际的并购基金,还有一些国内的并购基金,一部分对你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还有一部分是让企业迅速通过整合,把优质资源组成具有强有力的产业链,在产业当中迅速成长起来,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总结一句话,第一,在创新的时候,这条路是必走之路,技术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方法论和资金的支持、人员的支持、技术的支持,要学会在大数据里找到我们的金矿。企业一定是创新的主体,现在成为大家从上到下的共识,我们希望插上希望的翅膀,能够助你们发展。谢谢。
廖明:下面有提问的吗?比如你的企业有什么问题,怎么去解决的。一个小的企业可能没有研发功能,刚才说创新主体是企业,但是怎么找呢?
徐向阳:我们原有的技术和创新的投资政策,高校的老师逻辑是拿到这些资金研发课题,出一篇报告,发表一篇论文,或者申请一个专利就结束了。所以,所有的主体需要成果转化,这两张皮的问题,现在科技部也进行重大的改革,国家财政资金对技术的投资也在进行重大的改革,在改革中我们叫产学研联动,未来会把资金投到企业,这样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说不认识这个高校的人,不知道这些专家在哪里?我告诉你,在那个大数据库里,就是知识产权数据库里,那里通过专利的检索会找到相关研发人员。你要做的事情,一部分就是订制化,就是我们提供这样的支持,帮你们找到这些人,跟他们谈需求,我们有一个技术成熟度的分析,细的分成10级,小的分成了5级,从实验室、中试、产业化,一直到可以进行标准、产业化,分成很多的细节。你们要做的事情,提出要求,他们那些研发成果真正到市场上还要进行产业化,这些需要资金,这些资金支持,一部分是自己企业投入的,银行贷款可以投入一部分,还有风险投资可以进行一部分。如果出来产品,可能原有企业生产一定有自己的优势,要么有市场优势,要么有社会服务的优势,要么有一些合作伙伴的优势,把它们做一些融合,这样成功度就会高一些。我们原来叫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主体是站在高校里面,怎么把这些东西转移转化出去,现在倒过来了,是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包括刚才讲到的,对产业的判断,对市场的判断,对产品的判断,跟它们采取一种合作的方式,按照你的要求去做,这样才有可能解决,人的问题、资金的问题、市场的问题。
吴天林:徐总讲的这件事情很重要,因为徐总本身就带有服务性质的平台,就带有中介性质的平台。我们现在科技创新里面,徐总讲的这个思路非常好。但是要成气候,绝不是一家技术交易所做的事情。我想讲,产学研结合,结合以后主要是产业化,产业化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30年主要放在四个高新区进行试验,从1998年的时候,我在国家体改委专门在武汉开了一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议新体制的座谈会,后来形成了一个材料,报给了宋健(音),宋健(音)还批给了国家科委去了。经过十几年以后,我自己认为单纯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一个新的体制,这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这是一个社会的工程。要技术创新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主要的不是营造科技的新体制,而是营造技术创新的环境。刚才徐总特地讲到环境,这个环境主要是两个问题:第一,产权不清楚。中国所特有的这种高新技术创新中,现在很多电商或者风投公司一接手,就发现这个产权不清晰。学校也好、研究所也好,从来没有说这个产权是谁的,一旦要拿出来以后,马上纠纷就来了,所以一开始首先把产权的问题解决了,非常重要。现在明确了为了推动整个创新的发展,更多的应该放给地区从事创新,应该有利于创新的,谁具体负责创新,就跟著作权一样,先把这个著作权解决了。这在以后整个处理产权交换转让过程中,第一个遇到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非常需要一种宽松的环境和市场的体系,就是市场决定。因为我觉得主要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就是价格,是不是能够商品化,这个研究成果想卖到高价不太可能,首先卖高价没有人买,有行无市,也不行。所以,市场的价格决定,很多的风投公司、很多的咨询公司,还有技术交易所,他们共同去咨询产权公认的一种价格。第二个问题,要解决谁来干。现在我看到潜力了,看到发展了,有希望了,是我自己干,我自己投资,还是把成果卖给别人?我就不做,退出来了,我就占股权,经营权是人家干去。这个问题也是很需要考虑的。第三个问题,效率问题,能不能最后干成,最后的成功,第三步非常重要,效率是第一的。投资的环节主要考虑效率问题,我投资有多少回报,这个问题很重要。在我看过的企业里有出现过这个问题,比如说现在的钢铁企业里,工艺改革应该比产品改革更高层次。我们过去是连铸连轧,已经节省一道工序了,现在不是,连铸都没有,钢铁出来以后,用非常动力的高速的风力去吹,但是我们有些花了好几个亿去搞产业工业实验,最后一步比别人晚了半年到一年,效益就没有了,原来一吨钢可以卖到4万元,最后差一年就两万块钱都卖不了了。所以第三个问题更重要。第二个环节是自己想干还是叫别人干,一定要注意第三个环节,谁干最能够产生效益。现在新三板,中小企业股权交易系统新三板,这个平台就是中国中小企业股权交易有限责任公司,证监会[微博]底下组建的一个公司,这个平台在建立这样一个股权交易所,这个交易所很多创新科研的企业,有前景的,只要有两年的经营期,只要合规经营没有劣迹,条件就可以了,然后经过辅导,辅导收费就是150万,现在地方政府都愿意补贴了,通过推荐以后,就可以挂牌。现在成立一年多,已经发展到1400多家了。我们现在A股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加起来一共2500户上市公司,这个一年才多一点就1500了,每个月批出去就是100家挂牌,这个挂牌跟交易所不一样,不是说一挂牌股票一发行散户就可以买了,散户买不到,必须机构投资者,你开账户至少500万,然后入场,入场以后,很多相当于风投公司、电商公司、投资公司去寻找评估,看看它合适不合适,值不值得当股东,值不值得跟它成交,如果评估好了,看准了,一成交,价格一定,就付款了,马上企业资金也有了,大的股东帮你把企业整好了。像瑞士,这种解决企业资金的科技转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资本资金如何到位。将来这个不仅叫新三板,还有四板、五板,柜台交易,登记一下就可以了,因为不可能每个都上市,这个肯定还要发展。我就想起来,我们现在越做越细,越做越具体,这样才能破题。我研究过日本的驻波,包括台湾的新竹,现在所谓的开发区,包括中关村开发区,都类似于驻波,那个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但是我个人看法,日本的驻波是不成功的,就是很多研究所到那个去,有很多论文找一些企业做实证性的论证,交给科技厅,申请一笔资金下来,到此为止了。后来我们对比了一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硅谷的确是很厉害,我们说硅谷有什么模式,那纯粹是后面的一些经济学家和后面的人写材料总结出来的,一开始没有任何模式,就是自由发展。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教师、研究人员,包括我们的风投、金融家,只要有条件,感到有可能都到那个地方碰撞,世界的精英就在那里碰撞,然后碰撞出一个好的模式来,碰撞出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出来。这个从改革角度讲,我们国家内部,包括中关村,我就感到一个最大的奇怪是,中关村是靠近中国金融资产最丰富的地方,中国90%的金融资产都在金融一条街那儿放着,就几站路,半个小时的距离,就结合不了。
徐向阳:这里面有几个问题。第一,我们的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第二,银行金融机构也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是评估难,中小企业轻资产,高风险、高增长、高收益,他评估不出来你知识产权的价值,也评估不出你企业的价值。最重要的是还面临着组织难,如果企业不能还账,怎么处置质押物和知识产权。中关村现在面临一个难题,投资难、投资贵,中关村这些企业往往要价都很高,一个好的企业,作为创业投资和基金,投资进去很难的,或者溢价很高。现在这六个难题集合在一起,一定有解决之道。过去用了三年时间,和国家知识产权局一起研究了专利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先解决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评估评价难的问题,这个国家知识产权已经发了很多文件,在全国推广,培训了两年,下一步要做成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我们用了三年的时间建立一套知识产权评估评价标准的问题。
第二部分,我们要解决银行的处置难的问题。下周二,我们建立两支基金,一支是债券基金,两个亿,还有股权投资基金5个亿。主要解决,如果质押企业的知识产权,如果银行发现有坏账的风险,我们基金就进来,变成投资,这样银行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第三个问题,投资难、投资贵的问题,之前基金对企业进行了征信,我们会拿到很多企业的投资机会,特别是好企业的投资机会,因为在你最难的时候帮助你了,所以只要求企业同等情况下给优先投资权,这样来解决投资难和投资贵的问题。表面上看来融资难、融资贵、评估难、处置难、投资难、投资贵,通过系统的解决方案,我们基本上找到了化解之道。我们有一部分是国有的引导基金来投资,也有一些市场机构投资,中关村这几年有250多家上市公司,他们也希望自己在产业当中处于更重要的领导地位,也希望找到一些好的项目,作为一个投资和并购的对象,这样的话,通过我们这样一些择优筛选的机制,也给他们优先推荐一些投资对象和并购对象,这样他们也会成为我们的投资人。中国投资技术交易所背景是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科院联合发起的国家级机构,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些尝试,给大家建立一个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从要素资源的角度,怎么去找到技术、怎么去找到人才,怎么给你提供真正的金融支持,符合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对于轻资产这样的特点,需要一些新型的金融业态给予支持,在这方面做一些创新。所以我们是用创新的模式去帮助创新。
廖明:这些渠道都很好,我们在日本的一次论坛都谈到过,新的发明到底值多少钱呢?有个评估的问题。另外是金融,有了东西没有钱也不行,这些都要不断探索。从发明到创造,到产品到消费,这一链怎么打通的,我们的产业就发展起来了。谢谢徐总。下面我们请中新房华中建设公司的崔海明总经理讲一讲,他现在正在和我们建设新型城镇化产业联盟,有一些想法,怎么样通过产业的聚集,能够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这个案例也可以促进其他的,把相同类型的企业都聚集起来,共同完成一项大的事情,这样就能在我们新的增长点里有新的突破。下面欢迎崔总演讲。
崔海明:非常感谢,大家下午好。刚才廖会长给我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作为我们中新房华中建设有限公司,我们是中国建材的下属单位,我们上面中国建材托管了一个中国农房集团,中国农房2011年变成了中国新型房屋集团,它是我的集团公司。今天的主题是产业,从产业的角度来讲,我是这样感觉,这段时间我跟中国经济改革研究会共同组建了一个中国新型城镇化产业联盟,由一个做了三十年的房地产企业,做新型城镇化的产业,这样的思考,以前好像跟我没有什么关系,现在感觉好像关系也不是太紧。事实不是这样,在座的不论你在做什么,你都跟产业有关系。比如说我不做企业,那你干什么?比如说我休息,你睡着了,你休息的质量好与坏,直接就牵扯到健康产业。你说我吃饭,吃饭的好与坏,直接又牵扯到健康产业,或者食品这个大产业。每个人,都跟产业无法区分。
今天讲到这里,从企业的角度很难讲,前面这些专家也好、领导也好,包括徐总,我感觉徐总这块和我们还有合作的机会。为什么说很难讲呢?我们一路走过来,第一阶段是产品,到一个产业链,从一个产业链,现在又延伸到生态链,从一个生态链,今天我又听到一个环境的打造也很重要,等于越来越考虑整体的系统,而不是单独地考虑一个产品。从我们刚才讲的三十年房地产的历史来讲,谈谈我这一块对新型城镇化的感悟。落点落到房地产这块,单独做房地产这个产品,绝对以后没得做。没得做怎么办?在整个房地产这一块,我刚才也在谈,现在的房地产,不是一个单独的产品或者单独一个企业,你要考虑整体生态链。新型城镇化这块也是,未来要考虑到产业链。你说哪个产业能跟城镇化没关系?把过去的房地产看做一个载体,所有的这些产业链,通过这个载体去经营,这时候又牵扯到一个互联网思维,或者金融思维。三十年以前说金融就是银行,现在再说银行就不行了,一个金融的思维看房地产,就不单独是建房卖房,还要延伸出城市综合题,养老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等等,都是以房地产为载体,以软件的经营为竞争力。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做了这么多年的房地产,特别是做农村,跟集团公司一汇报,行了,未来定位,做企业肯定是掌握两点,一个是未来趋势,另一个是发展空间。这个定下来以后,我们就在想,以房地产为载体,以产业经营为支撑的话,我们就聚合产业。这里的聚合产业,就是我刚才讲的,我不管你在做什么,做哪一块,最后都跟新型城镇化有关系。
说到新型城镇化,我们跟新型城镇化有关系,我们入口在哪里?我们如何竞争?我连续有几个,比如说新型城镇化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叫城镇化,第二阶段叫新型城镇化,远远新型城镇化是不够的,第三阶段一定是智能城镇化。那么怎么体现智能城镇化?智能家居现在炒得最热,第二是智能建筑、智能小区、智能城市,这三个智能要带动多少产业参与?这就让传统产业必须考虑如何创新、如何转型,如何符合未来的趋势。比如刚才一些专家在谈到,养老、医疗、农业,甚至我们比起美国成本高出一百多倍。当掌握了这个趋势的时候,就可以自己定位,自己梳理,到底做哪个更适合于自己,这又带动了很多的产业。
新型城镇化,除去智能化以外,也不是那么简单。新型城镇化和城镇化相比,起码有个绿色建材、绿色建筑,比如说我们中国建材集团现在就在做新型房屋,新型房屋的标准就是一定要是生态环保型,甚至于新能源型,这就是一个新型城镇化又延伸到绿色建材、绿色建筑、绿色城市,这“三绿”又带动了多少产业。所以城镇化,除去那些古镇以外,我相信不会有太长的时间都会消失,它一定要做到新型城镇化甚至智能城镇化。
对这些城镇化的理解和分析,到目前为止,虽然习李这一届政府提倡了两年新型城镇化,但是目前为止,新型城镇化的标准邮码?没有。新型城镇化国家给予支持的标准,有吗?不清晰。甚至于国家发改委,2014年发改委有60个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后来又说60+2,网上也经常会看到,说这个有几个,那个有几个,但是大家还没有真正在国家发改委的网站上看到60个新型城镇化到底在哪里。这个新型城镇化两年了,真正的新型城镇化的项目还没有落地,那么我们做一些什么呢?所以新型城镇化、产业联盟,在这个时期出现是恰到好处。我的想法是,尽可能把新型城镇化产业先动起来,所以我们下面会围绕新型城镇化所有产业企业,当然会有一整套的,政府、银行、企业、保险、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等,这些都是国家指定的或者我们集团公司指定的,要组建一个整个的生态链,做一个为中国新型城镇化产业企业服务,比如你缺资金,我们就想办法,银行就是给你融资的,我们正在努力策划。
谈到这里,新型城镇化,今天有个专门说混合所有制的,国资委[微博]在今年7月份拿出六家央企做试点,两家混合所有制,其中一家就是我们中国建材就是其中之一。他讲得确实很好,但是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角度来讲,再细分的时候,还要更清晰一些,就是在他的基础上。比如说,混合这一块在城镇化里头,本身城镇化就是个混合的城镇化,任何一个新型城镇化的项目,一定是最基础的三个混合少不了,第一个就是产业混合。你说这个项目里,养老离了医疗行吗?医疗离了教育行吗?教育离了物流、商业等等能行吗?所以,本身几千亩、几万亩,现在有的城市拿出几十平方公里、十几万亩做新型城镇化规划,你说有多少产业?所以第一一定是产业混合,也可以讲产业聚合,才有新型城镇化。第二,每个项目的企业,都是老板去投资的,不管他从哪里融来的钱,一定谁做养老谁投钱,谁做教育谁投钱,这就成了一个资本的混合。这个新型城镇化项目,在任何地方落地的时候,肯定有个新型城镇化有限公司,这个公司一定从股本的混合,这里有央企的资本、政府的资本、企业的资本、个人的资本,股权上的混合。当然他今天说了,股权混合不等于混合所有制,或者说不等于混合经济,这个说实在的,我有保留意见,我感觉可能有些地方还有新的突破,这个东西绝对不是固化的。
讲到这里,只是我对未来的产业,通过新型城镇化,怎么去提升,怎么去转型,怎么找入口,怎么找出口,我们在2015年,在全国不会低于十五次中国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的高端论坛,在每次论坛当中,都会接触到实际的项目以及实际的运营,希望以后通过这种形式,有这么多的专家,这么多的领导,或者地方政府,我们跟更多的产业找到一个参与新型城镇化的入口。讲得不对的,因为我们是探讨,相信以后还会有机会,我们继续交流。谢谢大家。
廖明: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位比较年轻的同志,他就是从清华建筑系毕业的研究生,毕业以后,他放弃了稳定的高薪工作,在开发3D打印机方面做了很多事情。3D打印机最早是1980年开始的,30年后才开始推广,到了他手里,2011年以后,他敢于涉足这个新的东西,通过技术产品的创新,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和国外的企业叫板,下面有请袁大伟,他建立的这个企业叫奥德莱三维打印机有限公司,他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首先请他讲讲在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当中有什么体会。大家欢迎。
袁大伟:谢谢各位领导和来宾。今天听了各位领导的发言,我又有了新的收获,尤其是宏观层面的。刚才吴老也说了,年轻人都喜欢打游戏,老年人喜欢看新闻,但我可能属于老年人层面了,每天我最喜欢看的就是新闻,任何一个不经意间的消息,都可能带来几千万或者上亿的财富机会,打游戏是非常少的。
之前我们是年轻人创业,有激情,有对未来的期盼和感觉,在那个阶段是个很重要的优势。后来我们从几个学生创业到现在有一百多个全职的员工,全国有了几个公司,而且在专利技术上和技术创新上跟国外的公司相比,至少有些领域我们还是有一些优势,这样的发展速度,其中一个很大的方面是在创新,就是持续的不计成本的创新。最开始我是借了六千块钱创业的,然后借几万,借高利贷,涉及到刚才领导讲的融资难的问题,自筹资金是很难启动的,不惜成本去做。我们作为一个小公司,已经投入了一千五百多万人民币,这意味着我们原来这些人去上班的话,要挣十年,我们把十年挣的钱一年的时间砸进去了,实际上起到了很好的回报效果,现在我们签的合同额已经可以完全弥补回来这些投资了,还有一些市场化的融资在操作,新的一笔投资是一千万美金,我们也谈得比较顺利,这是之前不计成本的一千多万的研发,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还有牺牲未来的职业方向的投入,现在开始回报是很大的。我父母也是经商的,我们团队成员中,虽然本身都是清华、北大和北航的同学背景,家里也有做企业的,但是无一例外的,我们想创业的时候,所有家长都持反对意见,没有一个是同意的,后来是背着父母去创业的,因为他们理解的商业环境可能没有那么利于创新。2012年,国家对3D打印行业扶持,然后对创业环境开始扶持,包括金融方面,都改善得非常快,我们迎来了非常好的时代,这个时代让我们年轻人知道了我们的优势和我们的弱势,我们希望跟传统企业做很多的结合。现在互联网公司的定位来讲,肯定是传统行业的颠覆者,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我们的心态,以及我们从事的行业来讲,3D打印,起码在未来十年内,是一个辅助型的技术,是帮传统企业和企业家把原来的行业变得更好,而且能够帮助的行业非常多。理论上来讲,刚才我听了深受启发,将来有大的前景的产业,一定是人群消费很大,而且是个性化的产品,这两个需求在中国根本就不是问题,中国的人太多了,虽然经济水平提高,个性化的需求肯定是上升的,未来越来越上升,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几个行业,举例来讲,比如说医疗,医疗跟3D打印结合,现在我们跟协和医院和北医三院等等,都是国内骨科顶级医院,在做一些课题研究。原来如果有脊柱侧弯,要做矫正支架,都要个性化订制,资源并不均衡,都要到协和看,很多人都放弃了,到了协和的人,有多少人得到个性化的服务,还没有达到百分之百,中国这个人群量并不小,如果有一千万的需求,一千万人都到协和来看,就可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正是因为原来很多人没有就医的机会,规模就上不去,技术没法创新,他只能找到我们,他自己搞是搞不出来的,因为他是专门做矫正支架的公司。我们对医疗的改革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将来也许会颠覆。因为现在的医疗资源不平均,这是客观的情况,我们大量的医院在做没有必要的只有顶级医院做的事情,就是信息的收集工作,很多医院很多医生只需要看病和诊断,这是他的价值。但是,我们到协和到拍片子,到了地方也在拍片子,都是收集信息,如果通过地方医院全部可以解决,就可以带来很大的颠覆。比如说我们人体的数据,一个人到成年以后,不会改变太多的,现在医疗扫描设备成本通过创新做得非常低了,如果每个医院都有医疗的扫描仪,加上CT模型数据,地方的一个患者,在地方直接通过扫描,信息传到北京,北京的专家给出一个诊断方案,然后通过我们软件算法,算出最适合的人体矫正支架,而且一直在动态变化,到当地随便找一个公司,把支架在当地做出来,根本不需要去北京,只需要北京医院的经验而已。
对于文化创意,这个改革更大。3D打印技术,我们的设备放在这里,这是很普通的机器,但是很多人肯定很有兴趣,因为你可以看到一个东西从头到尾诞生出来。我原来是做设计的,我认为它对设计行业非常大,比如现在的众包模式,不管怎么设计,怎么分享,如果不通过3D技术,就没有办法变现,没有人付费,很多人很有才华,很多年的设计理念,必须要中标,必须要创造出真正的产品,他们才能生活,如果都要上万去生产,养活不起这么多设计师,没有这么大的能力。现在微信能爆发在于它的理念,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设计行业将来也是一样的,我也在特别大的设计院里工作过,再大的设计院里的设计还是个人形成的,个人的设计形成集体的智慧。现在有了互联网,我们需不需要实体的设计院呢?未必的,现在只要把这个创意变现,把产品卖出去,这样3D打印机的优势体现出来了,一个好东西,做一个也可以,做十个也可以,不需要一千、一万件去生产。而且是提前变现,在产品设计师刚刚有创意,还没有生产之前,已经有人愿意付费了。所以,对整个文创领域的辅助和改革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好多人学设计背景的,我们刚刚收了一个工业设计的公司,实力很强,它的问题在于,原来的项目没法接了,量很小,付费也很低,都是小东西,我们收过来,本来是大学生创业过来的,我们收过来以后,我跟你谈股权的合作,手环设计之初,设计师已经得到他的收益,用户对产品有了感觉,我们确定好,一百件没有关系,我们用3D打印去生产,成本没有问题的,如果通过这个体验特别好,能够拿到下一步投资,创意项目就发展起来了,这个没有问题,这跟以前的大规模运转完全不一样的。
对教育来讲,教育的改革是我们特别看好的。我们之前总是期望在未来的五年到七年内,中国的教育是完善改革的方向,后来今年教育已经开始改革了,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我们每天看新闻就在盼着这个东西,教育改革了,我们的机会就更好了。人和人不一样的,我们知道中国人非常聪明,我们跟人大附中最开始合作的时候,是因为人大附中去美国,看到美国的高中生自己用3D打印机去做机械手,他认为人大附中的同学一定是可以的,但是我们教育这方面是缺失的,我们的教育很长时间内是为了公平,把很多人变成一种人去平衡,但是现在,我们物质水平提高了,方向更多了,教育已经不需要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人,这时候需要每个方向有特色的人,这个特色需要长期培养、从小培养。
我们在人大附中上过3D打印课,同学自己可以用三维软件做建筑的设计,然后历史古迹的设计,可以做各种想象的东西,这时候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们清华附小都在上这个课,从小朋友开始,他在上《赵州桥》课的开始,他自己打了一个“赵州桥”,而且我们还给他们一个有趣的测试,能不能承重。就是说,我们可以把3D打印技术个性化的培养用到很小很小的小朋友身上,让中国未来零零后的一代,完全变成一个有创意的一代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我们的人都是非常聪明的,只是缺乏个性化教育的方向。我们已经铺了十几个学校,跟一些培训机构都在合作开发。遇到的这些家长和小朋友很幸福,我们经常开玩笑,如果我们小时候也有3D打印机的话,我们的将来可能就不一样了,将来这个方面的产业会变成,教育的产业会变化,肯定是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然后文创设计师的领域。一定会对很多行业有更多的改变,做假发的跟我们在合作,因为每个人的头不一样的,做鞋子的也跟我们合作,因为每个人的脚是不一样的。
我们自己从企业来讲,特别愿意跟传统的企业结合,因为实际上对我们刚开始创业来讲,当时有融资、贷款的问题,其实传统企业有这样的优势非常多,因为做的轻车熟路,而且新人辈出,而对传统企业来讲,发展改革可以结合我们大学生的力量,结合我们创业的年轻人的力量,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我们的好处在于我们是个年轻的以创新为乐趣的群体,而且这个群体是有聚集效应的。我们到了很多地方去,一个地方单纯要把一些人叫到一起是比较难的,因为创新需要大的环境,而我们在清华也好、在中关村也好,这个环境是与生俱来的,这方面没有成本,大家愿意进来。我们公司开始很艰难、很穷的时候,为什么华为的人愿意辞职过来,中国移动[微博]的人也辞职过来,有的开公司把公司关掉了过来,我们那时候什么都没有,因为一个创新的环境。一个传统的企业,成本是很高的,科研院所也是一样的,如果一个创新找清华的科研院所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对我们来说太容易了,几步路就过去了,而且很多都是我们的导师。而且现在是一个新的群体,在辅助科研院所的成果产业化,把导师一些项目更多地实现产业价值,另外我们也在辅助传统行业和学术界,因为我们的背景,我们是站在这几个圈子中心的小小的交汇点,这是没有问题的。
宏观来讲,今天确实很有收获,几位领导讲的对我们的思路都有调整,我们也会做继续的创新。将来的互联网,它的颠覆力量一定是很强的,工业的4.0现在已经在提了,现在只是在提智能化生产去链接,将来会有互联网和工业4.0更深度的结合,结合到3D打印,我们也会起一个概念,工业的5.0,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微型的工厂,有了这个概念,工业的结构和物流的结构都会调整。比如现在的互联网行业,淘宝上买的东西,这边下订单,他要生产,要寄过来,很长时间。将来如果只买一个信息,自己家里生产的话,理论上并不需要淘宝了。如果自己创造信息,自动实现的话,自己把它打印出来,并不需要淘宝,淘宝并没有省时间,它只是信息更丰富了。如果我们的信息够丰富,而且针对个性化,就不需要淘宝,不需要物流了。同样一个东西,可以一批一批的运到北京,现在一个一个运到北京,交通非常拥堵。意味着大量的工厂生产模式要转变,因为订单不再是一千万级别的,或者一百万的级别的,也许接到很多小的订单,但是附加值非常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空间是非常大的,我很担心的是,就像大家看十年的阿里巴巴[微博]一样,是非常不起眼的行业,3D打印行业应该不比互联网弱,它只是刚刚开始,在中国。
廖明:下面还要介绍一位山东康佰力机器人公司的总经理刘志军先生。我去过他的企业,他这个企业原来是做水处理设备的,后来和三个国家级的实验室,还有两个省级的研究机构合作,开始做技术创新,开展新的产品和工业机器人,我想请刘总讲一讲,怎么样通过产学研的合作,能够开发新的产品,推广新的技术,使我们的创新驱动我们的经济发展。
刘志军:谢谢廖会长,感谢中产委今天提供这样一个活动组织,和各位领导分享今天的成果。
山东康佰力机器人公司,我们原来是搞化工的一个企业,化工易燃易爆,再发展下去是不行的,环境污染都有。当时我们下决心转型升级,从2006年就开始做这个事,现在提调结构、转方式,我们从2006年就开始了。怎么做民营企业,选择什么行业,怎么做,当时来说也是比较难。最后论证分析,请教一些专家和领导,我们定位选择了水处理技术和装备生产,因为中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污染也比较严重,就选了这样一个方向。
那么怎么做呢?原来搞化工,和这个是两个行业,不是一个事,最后就要走捷径,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搞合作。我们选择了国家发改委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立一个水资源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他们搞合作,我们出资金,他们出技术、出人才。经过几年的合作,应该说成果很好,这么多年了,我们开发了很多专利技术、成果,现在这个项目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在北京、在重庆这些大城市,新建了楼群以及生产小区改造、民生工程改造,在全国排名第一。
在这个同时,我们又遇上一个问题,做产业化就要做到量大,做一台设备、产品和一百台一千台是不一样的,那么怎么做?靠手工作业,都是传统的方法。我们在生产装备上进行了改革,直接定位,在一些主要的生产环节上、生产系统上,用机器人来生产。原来一个焊接工段,上百个工人去做,我们现在六台机器人,替代了原来的焊工,质量和效率都非常高,成本也降下来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又和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进行深入合作,重新成立了一个公司,专门生产工业机器人研制,这几年我们投了接近一个亿了,已经全部搞完了,下面面临大的产业化发展。同时,我们又和材料学院、国家焊接重点实验室,包括北京这边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都结成了产学研联盟,我们企业在技术人才没有更多了,只有走这个捷径。产学研走了五六年,大家合作共赢,一些利益分配、股权分配,我们都做得很好,结合得也很好,转型是比较成功的。现在尤其是机器人这个产业,上午一些领导专家,发改委、工信部谈了大的方向,现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我们过去用手工作业,半自动化设备干过来的,现在是制造业大国,不是强国。我们在一些技术装备上、生产装备上,和国外相比还差距很大。在国外的机器人技术与自动化发达国家,现在的应用率都达到90%,最少40%、50%,我们国内对机器人自动化的应用只有5%-10%,而且这个市场一直被国外的机器人企业垄断。现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这两三年大力提倡企业装备升级,面临着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大量的一老代技术工人现在都退休了,八零后、九零后没干活的。另外,靠我们手工业作业,和国外的企业产品比较,我们的质量、效率和成本都不行,要转变智能装备、推进智能化制作,是国家大力提倡的,这个产业很大,方方面面。一些柔性的单元式的,包括系统化的车间,智能化的工厂是大的方向,人机结合,在信息化、智能化制造、刚才说的3D打印,个性化、系统化,都可以做。工业企业的路子很宽,我们可以在一些新工艺上创新,新材料、新方法、新行业,企业再难还是有路走的,这是我们想到的,照着我们想到的去努力,机会还很大。刚才专家们都谈得很好,原来的行业,可以在技术升级上、产品升级上、装备升级上做,都是有基础的。
廖明:原来搞化工厂,环境承受不了,需要转型,转型什么呢?就是水处理设备。制造水处理设备的时候,发现焊接是关键问题,又要准确,又要质量好,和焊接实验室联系,最后慢慢的感觉焊接问题能不能用机械手做呢?又成立机器人公司。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发展,把企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了。这个思路也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提示。
下面我们参加会议的代表们,还有没有要参与我们的讨论呢?
互动讨论:各位嘉宾,各位朋友,下午好,我是来自中国网养老频道的,我想把这个话题稍微扯开一点。刚才的几位嘉宾都稍稍点到了养老问题。现在中国的养老情况,有两三个数据,首先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绝对的人口,已经实实在在超过了两个亿,而且每年是以一千两百万的速度在增长。大家算一下,如果按三百除的话,一睁眼就有四万五老人增加到我们当中了。同时,两亿多人已经接近美国人口了,这两亿多人中有失能的,或者失智的老人,现在的人口是八千万,然后每年以八千八百万的速度在增长,整个失智老人的人口数将要超过日本全国的人口,这让我一个业界的新兵感到非常震惊的数字。刚才也有嘉宾提到,中国是未富先老,我们不停地参观美国、欧洲的养老界,但是到底有多大的参考价值,也要打个问号,因为人家的收入非常非常高,他们在养老院的生活也是非常优越、非常舒适,同时在家里养老也可以得到良好的医疗保障。但是,我们中国是完全做不到这一点的,包括北京、上海这些收入高一点的地区,想要达到一个比较舒适的养老生活,还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想提两个问题,一个是提给我们老前辈的吴会长,希望您从国家顶层设计的角度,现在中央有好多条件和政策,但是到了地方,有很多养老企业拿不到这些好处政策,中央、地方和企业还有个人这之间的关系,希望吴老先生帮我们说说您个人的想法和思路。第二个,向廖总提一个简单的建议,明年的年会上能不能加入养老这个话题。也想听廖会长中产会这边对养老这一块目前为止有什么想法。
吴天林:我一直是干企业的,养老,自己本身退休了,也知道了周围养老的趋势是怎么样的。但是,我就觉得,现在的趋势是送到养老院老得越快,这也是养老申办单位都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多少人进了养老院以后变得更健康一些,这是让我思考的一个中国的特色。如果以小区为单位,都差不多有几千人到上万人,甚至几万人,如果这些功能配套齐全以后,再加上现在互联网的功能,居家养老加上配套服务,宁可交同样的钱,都比去到养老院合适。我估计家里也愿意这样做。
至于现在从上到下形成一个什么分工,我估计这方面没有办法统一。刚才这位袁总说得非常好,讲到支架生产和3D打印,我觉得,干脆把芯片装到每个人的手上,就跟戴手表一样,从你出生开始,或者你在岗位上工作开始,你戴上手表以后,全程跟踪,有什么毛病事先通知你一下,然后请一个大夫帮你看看,这是最好的,这是从需求角度讲,我倒希望将来科学能够到这一步最好,终身的追踪养老。我把我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你,哪怕拿出我工资的十分之一都愿意,年年给都可以。
廖明:你刚才说中央和地方,反正就是政府和民间养老怎么分工。我想,政府做的是基本养老,是普通的、低端的养老服务,社会上应该多开发一些商业或者半商业化的终端和高端的养老服务,这样配合起来,会有很好的分工。另外,国家现在对养老事业有很多的鼓励政策,国家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引导工作,多花一些资金来发展基本养老。
至于说我们中产委,我们一直把养老作为重点研究的方向。本来我们已经在昌平选好了一块地,想做一个养老的示范基地,结果现在大家也知道,土地问题是很复杂的问题,筹划了一年,发现那块地虽然有三千亩,所属不同的人,所属不同的村,有不同的土地使用性质,所以筹办起来是很困难的。我们现在也在和良乡镇商量,我们想在北京做一个中心总部,全国做示范效应,以后做一个连锁,做候鸟式的养老示范基地。我们当然设计得很好,第一要有一定的人群,就是说养老的人是有互相的兴趣爱好思想基础,这样的人在一起,而不是说谁都不认识谁,就一个干巴老头老太太,谁也不说话,都是服务员在那儿端水端尿,这种养老就像刚才吴老说的越养越老。美国有一个四重奏,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弄个小型乐队,大家交流、娱乐,他们有共同的志向。我们的养老基地还想吸收军队的养老干部来,过去打仗都有经历,大家话很多,也互相认识,这样养老可能更好。另外,养老区要有各种服务,文化服务、体育服务、理疗服务,让大家的兴趣爱好能够在那儿互相交流,而且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比如说书法、绘画,甚至简单的乒乓球、羽毛球活动。因为老人,60岁就退休了,他还不是太老,过去是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人生一百都不稀了,报纸上很多老干部去世的消息,一看终年103岁等等,从60到100,人生都差不多快一半了,这一半怎么过好,这确实是大问题。60、70岁这一段,他还能动弹,还有愿望往外走呢,所以我们将来要做连锁式的,能够候鸟式的发展,就是说冬天可能跑到海南岛,夏天跑到牡丹江,中国呆腻了,我跑到黑海边上去过,在那些地方设点,形成国际化的一个网络,这样人的生活有质量、有兴趣、有健康,使大家生活质量能够更加提高。当然,刚才说芯片,这里头也有这样的设计,每个进入这个系统的人,都要给一个芯片,全程监控你,如果心跳、血压发生问题的时候,中心就报警,医生马上到你家里替你服务。
当然这个养老院是一个形式,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养老院养老,这些形式要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需求,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情况。我觉得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也是很好的,居家养老怎么样做好社区服务。我一个亲戚在美国,美国的老人社会服务是很好的,社会服务局每隔一定时间来鉴定这个老人老的程度,他需要社工帮助他,每天三小时还是半天,还是24小时陪护,他鉴定了以后,该派社工来为他服务,起码这一点上应该向人家很好地学习。特别是刚才吴会长提的社区养老,提的第二个问题是社区消费问题,社区养老也是社区消费的一个内容,如果把我们的社区办成有医疗点、有文化点,有活动点,有互相的类似居民的小俱乐部,乐意唱歌的在一起,乐意画画的在一起等等,这些东西如果组织好了,政府把这些事情安排好了,确实可以把社区养老做得更好。
刚才你的提议很好,我们明年肯定要做这方面的研究。另外我们体改研究会也有一个健康养老发展基金,基金也在支持养老事业的发展。我们中产会也在这方面做一些研究和探索,我们共同努力,把养老事业做好。
交流互动:我主要是想分享,今天从早上坐到现在,听了各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的交流,自己内心有很大的感触。我跟台上的那位企业家相似,我们三个合伙人清华大学毕业以后,就到了世界各个国家,学习之后回国创业,我们企业已经做了十年了,目前也是市场上最好的农业产品的网站。六年前我们成立网站的时候,也并没有想迎合这个时代,这段时间,国家倡导大数据,老听别人分享思想的时候,就发现自己的企业也不知不觉走到了大数据巅峰的状态中。不管做什么行业,新常态下的产业改革发展,可能真的是在前期扎扎实实地工作,前一段他们说,你们怎么就走到大数据中了?这真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我们当时做的时候,一点一点采集数据,一直到了有450万的用户量的数据。当走到今天的时候,别人说你们怎么成了大数据了呢?我有时候在想,真的不是刻意顺着那个波浪,无意识地就翻到了这个浪头了,乘着国家这个浪潮,怎么样飞跃过去,我就是想分享一下我的心得。转型的时候,谁都很痛苦,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个路对还是错。
交流互动:各位专家,各位教授好,我是做房地产的,来自青岛。原先我们做的产业链是传统产业链,现在我们也在做转型,刚才大家提到的健康地产。刚才我听教授们分析城镇化这个产业,城镇化建设和城镇化智能城市的方向,我有几点向专家们请教。现在城镇化建设,我们国家定的方向,大家都是在摸索当中可能是在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甚至四线城市,其中有一部分城市,比如说一些三、四线城市,下面有一些县级市,其中一些县级市发展比较好,但是城镇化过程当中,如果定位的方向广一点,可不可以出顶层设计政策方向提一些指导意见。三线城市城镇化当中有很多的体育局,下面有体育馆,这些方向能带动一些全民健康运动。健康地产肯定是有健康的方向,老百姓在全民运动就是为了健康,从健康引导到养生养老地产。我刚才也总结了一下,第一我们现在做养生养老地产的情况,有一些是原先的二线城市里做,这个方向可不可以往城市化扩散。城市化的范围可不可以增加一些和健康养生方向的结合。比如说我们健康的方向,把原来一些体育馆或者老的工业园区也划进来,然后重新规划、充分利用。第二可以把健康全民运动在体育馆利用起来,然后把体育馆作为养生堂、健康堂,然后从健康和养生做课堂,带动这些市民们在这个方向掌握自己的健康养生的方向,然后再把我们的社区建成养生养老地产。我是这样认为的,养老地产不单纯是年纪大了,到小区养老,而是养老之前应该怎么考虑健康、怎么养生,也就是小区在建的时候,不单纯做房地产,单纯做成房地产还是以经济来为主导,应该考虑小区建设、考虑城镇化建设,里面怎么带动人居住环境的健康和养生,然后再带动人后期去养老,因为人必须是先健康了,养生了,才能养老。
第二方面,这些政府的政策支持,我是山东人,在山东也探讨过相关的政策。现在政府有一些方面,我们是自己做房地产的,我们完成一个城镇化建设,你不管是做一百亩、一千亩还是一万亩的土地,这个要政府共同去扶持,把基础设施达到一个新的城镇化、新的智能化的标准,和企业、和投资商一起去完成,这种情况下,政府需要出台一些政策来主导他们,这样才能监督地方政府完成达标到这个城市的智能化城市的要求。山东我们这边三年前就接触过这个政策,但是一直没有抓起来,是标准化的新城镇化城市还是传统的城镇化城市,还是顶层设计的智能化城市,如果我们现在推新智能化城市,达到顶层设计的要求,我认为可否在出台这些政策方面引导一些地方政府加大力度,去抓这些方面,达到各个口去支持,这样和健康、医疗都结合在一起,大的片区就会减少一部分六零后老人要退休了到城里去,城镇区域的标准达到了,比如我家有亲戚年纪大了、退休了,不愿意到城里住,到周边住,周边已经达到了居住条件,不管是吃喝玩乐型,还是娱乐,还是养生,或者听听健康课,锻炼身体,这些方面都能达到了,就没有必要拥挤到市中心去了,或者拥挤到二线城市去,这样会分流一些人群。
互动交流:我来自农村最基层的一个村庄,我有个很大的梦想,就是卫生的问题。我是村的村主任,想把我们村特别健康的产品销售给大家,让各位领导关注一下,我们有过去古老的工艺,现在的技术,米、面、油都是没有污染的。还有,咱们社会上需要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净化、文化的净化,与人为善,现在我们那边来了生人都有个戒备的心理,大家今天说的都是宏观上方向特别大的改革,我就想,农村也应该有个改革,我原来也是做企业的,后来我任职了村里的村主任,我们想通过各位领导给我们带来希望。我是天津宝坻区方家庄镇中郝村,我叫杨红。
廖明:今天下午的对话和互动到这儿就结束了。非常感谢各位专家、企业家和与会的代表,今天对话结束,整个年会也就结束了,我们欢迎大家和我们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和我们共同进步。谢谢大家。
(结束)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