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主办,《财经》杂志承办的“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于2014年12月12日-14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主题为:新经济 新平衡。上图为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原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在发言时表示,中国的资金出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流动性非常充裕,但是贷款的利息是出奇的高,美国的量化宽松还不如中国的M2。
他指出,根据我的了解,现在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拿到的利息也要6%到7%。民营企业拿到的利息年息15%到20%。
以下是文字实录:
黄孟复: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先生已经就国际的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下面我想就会议的主题“新经济新平衡”,就中国的情况和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些想法,和大家进行一些交流。
刚刚召开了中央经济会议,把我们新经济新平衡定名为经济的新常态。怎么样理解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一个最朴素的理解,就是中国的经济已经从9%到10%的GDP的高速发展,下降到7%左右的GDP的发展状态,这就是新常态的本质。我认为,这个认识是比较粗浅的,是不全面的。GDP的高和低非常重要,但是GDP是10%还是GDP是7%,到底是10%好还是7%好?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它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我们改革开放的前30多年保持了10%以上的GDP的发展速度,从总体上来讲是正确的,为什么?因为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融入了全球。我们进入WTO[微博]以后,经济融入全世界。在融入全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国家充分发挥了我们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获利了。所以,我们获得了达到将近10%左右的经济发展的速度。
时过境迁,现在传统的比较优势,已经逐渐减弱,甚至已经不复存在,如果我们强行的,仍然要维持10%以上的经济的增长速度,就会把我们30多年来发展中的负面因素暴露出来。因为当我们在10%的经济发展速度的时候,实际上有很多问题。但是,那些问题被高速的发展所盖过去了,问题是越积越重,如果30年后不解决这些问题,不要说保持10%的经济增长,可能会跌入陷井。所以,现在GDP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一系列的指标要平衡。
我估计,到明年的人代会期间,政府提出的GDP目标,我希望是预测性的,而不是指标性的。如果我们政府能够下定决心,把GDP作为一个预测性的指标,各个地方也可以提出预测的指标,而不是指令性的计划。因为中国政府提8%的GDP的增长指标,省政府肯定要超过8%,下到市一级又要超过上一级的指标,这样就会造成很多发展中的怪现象。如果把它作为一个预测性的指标提出来,到明年6月份再发布一个预测性的指标修正它,这样GDP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但GDP不是一个最终决定成败的指标,最终决定成败的指标是什么呢?我认为把GDP和其他几个因素综合起来考虑,那就是经济新常态。哪些指标?比如就业,新增1000万的就业,这是一个硬性的指标,必须要完成。如果7%的GDP的增长指标,就能完成就业的指标,那又何尝不可呢。所以,这个指标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一个指标,是经济结构的挑战,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一、二、三产的比例,今年三产已经超过了二产,这是个历史性的变化。三产继续引领GDP的主导方向,结构调整出现了新的态势,如果是7%GDP,我们就实现了三产超过50%。如果是10%的GDP,二产超过50%,要哪个?肯定是要7%的GDP,50%以上的三产的比例,这个结构更可持续,更协调,更平衡。所以,这个指标是多重性的。另外,7%的指标增长,能源的消耗,GDP的增加和能源的消耗,也就是单位GDP的能耗指标,这些年来一直是我们头疼的一个事情,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来取得GDP的增长,我们能够消耗少一点的能源来比较大的增加GDP,单位GDP的能耗也是一个硬性指标,因为我们的高能耗、高发展的态势已经不可持续了。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环境。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相协调这个目标,是所有人共同的愿望,尤其大家处在雾霾之下,更是感受深同,污染的问题不是一年、两年努力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全体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把过去的一些失误弥补回来。现在环境的问题,不仅是中国的环境,也是世界的环境,我们对世界也有承诺,新增二氧化碳的数量里,中国是占了新增二氧化碳数量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不仅有利于我们自己,也有利于全世界。
另外一个指标,城乡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应该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我们搞GDP是为了大家生活好,民生的第一要务是就业,新常态里已经有了就业。就业了以后就是收入,如果平均收入的水平高于GDP的水平,我认为这是正常的。
所以,像这些指标共同形成了一个经济的新常态,这是我对经济新常态的理解。所以,要完成这样一个综合性的经济新常态的指标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以前我们把GDP作为主要的奋斗目标有很多办法,有很多招数,但是,要实现这样的一个经济新常态的多目标的平衡,那就需要认真的、科学的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为什么说中国现在不释放改革的红利,中国的经济就不可能继续往前走,这个多目标对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要求。
这是第一个观点。
第二,怎么样实现经济的新常态,也就是经济新的平衡?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生产要素,生产力的发展是靠生产要素决定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它的充分发挥作用决定了生产力的水平。三中全会提出来资源要由市场起决定性的配置作用,还有一句话,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怎么理解这件事情?我认为资源由市场进行决定性的配置作用,这是最基本的,是长期的,这一条我们做的是不太好的。比如生产要素的分配出现了一些问题,举一个例子,今天是财经的国际论坛,谈谈财经的事情。比如我们的资金问题,中国的资金现在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流动性非常充裕,但是贷款的利息是出奇的高,这是一个矛盾。资金很多很多,美国的量化宽松还不如中国的M2,但是要去要钱,对不起利息非常高。
根据我的了解,现在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拿到的利息也要6%到7%。民营企业拿到的利息年息15%到20%。这么高的利息,生产什么东西能赚这么多钱,所以,很多企业抱怨,我们就是为银行打工的,利息太高。能不能降低利息呢?现在说利息浮动,我去问企业是不是利息降低了?他们说利息一点没降低。如果资金大量的进入实体经济,利息肯定会下来,现在我们充沛的流动性是在实体经济的外围转,不进入实体经济,现在搞实体经济的都没有信心,都觉得很难过。昨天我问吴晓灵主任,她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这个问题需要系统的解决,不是一两个措施,牵扯到金融的改革问题。比如银行,现在中国的银行主要靠存贷差赚钱,而西方的银行靠金融的增值服务赚钱。但是,你要改革金融的体系,那就要改革银行的体系,要直接融资的市场广泛的发展。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都牵扯到我们的常态下如何能够发挥资源由市场进行决定性配置这样一个重大的课题。如果这个课题能够释放出红利来,我相信,我们就可以用更少的资源来获取更大的发展。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举这一个例子,当然很多例子都说明了我们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如果我们能把这个红利释放出来,我们的经济会获得很好的发展。
第三,我们在新形势下发展的要素权重发生了变化,什么意思呢?现在新经济发展非常快。大家知道,互联网、物联网是扑面而来,大数据、云计算已经被广泛使用,以再生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正在撼动着化石能源,以激光打印为代表的打印技术和柔性制造和机器人所谓工业4.0正在引领着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就这些新经济的注入将决定后面经济的制高点。而我们传统的行业,现在在国内已经进入了全面过剩的状态,因此,我们要保持经济的新常态的全部目标的实现,要发挥一个作用,就是生产要素的作用。
我记得小平同志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在再看看中国的科技情况到底怎么样?这个第一生产力的要素发挥的作用怎么样?在胡锦涛当总书记的时候提出了一个目标,就是到2020年中国要进入创新性国家。创新性国家是什么?可能很多人不清楚,创新性国家是有四个重要指标的,不是说进入创新性国家就进入创新性国家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根据科技部的统计,现在在中国GDP的增长中,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就是40%。而创新性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达到70%以上。这就是差距所在。
所以,在经济发展中,我们的生产要素的权重在发生变化,利用资源,在高速发展的时候,谁有资源谁就抢占了发展的制高点,所以,很多民营资源就抢资源去了。现在情况变了,谁有创新能力,谁能融入新经济,他就占据了新的发展的制高点。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生产要素的权重发生变化,政府的趋向,企业的导向,就应该向这个方面来转移,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这是我们宏观政策和微观企业共同努力的方向。如果能够在创新上融入新经济,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中国的比较优势变了,很多人给我介绍,意思是现在找农民工难,大学生到处都是,实际上是我们的比较优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我们以前是传统的产业,那需要农民工,如果现在以科技作为引领经济的主动力,那我们需要大学生。而现在中国的大学生是世界上最多的,最廉价的,最聪明的,每年有将近700万大学生,这就是我们实现创新的本年,但是我们没有把它利用好,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如果我们新常态的转型实现了,这批大学生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所以说,我们国家以科技创新,或者是以创新的精神,引领经济发展,来实现新常态的各项目标,我相信中国的经济一定会又进入一个一马平川的新的发展时期。
我就讲这一点体会,希望三亚财经国际论坛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谢谢!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