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bate-1迎接大资管时代:挑战与机遇

2014年11月22日 18:35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于2014年11月22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变革与决策。上图为“迎接大资管时代:挑战与机遇”。(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刘海伟 摄)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于2014年11月22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变革与决策。上图为“迎接大资管时代:挑战与机遇”。(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刘海伟 摄)

  新浪财经讯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于2014年11月22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变革与决策。以下为“迎接大资管时代:挑战与机遇”分论坛演讲实录。

  以下为论坛实录:

  主持人: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欢迎来到首席评论金麒麟论坛电视辩论的现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每个人手中闲置资金了不断增多,如何进行资产配置,如何时得闲钱得到合理配置,这是每一个人都认真思考的问题。近来随着新基金法的实施,在金融业对于创新和混业经营都已经成为了大趋势趋势。目前,今天台上的几位嘉宾都是公募基金的大佬,可能在过去几年中公募基金在每个人投资标的当中都是特别大的比重,但是,随着近些年混业经营的快速发展,公募基金有哪些机遇和挑战?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业和基金业又有哪些挑战?

  先介绍今天在场的几位嘉宾:易方达基金[微博]总经理刘晓艳女士,基金业老将,已经在易方达14年了,是易方达基金创始人之一;南方基金总经理杨小松先生;中欧基金[微博]董事长窦玉明先生;中银基金总经理李道滨先生,基金界的一位老将,大佬;中金基金总经理阚睿先生,欢迎台上五位!今天包括在座的每一位朋友都是从商学院定向招募来的观众,不管EMBA还是MBA,大家可以充分讨论业内问题,可以充分讨论你们关注的每一个问题。

  先通过一段短片了解目前基金业发展的现状。 

  主持人:说到大资管时代,可能最直接的一个方法就是牌照的放松,以前公募机构干的事,现在其他机构都可以干了,当大家往一个方式融合的时候,混业结合时候,对于公募基金业面临是挑战是什么?刘女士。

  刘晓艳:今天这个形式对我们几个都是个意外,我们以为是挺随意的站台,我们几个人高高兴兴就来了,越是意外,可能表达的观点越是真实一些,我想你刚才问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机制的挑战,创新能力的挑战,监管标准统一性的挑战,各行各业都是大资管,混业经营,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行业的机制和每一家公司的机制很重要,机制背后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没有好的机制的话,可能就没有足够多的人才,可能的确在整个竞争当中不一定能够胜出,这是第一块。第二块,创新能力的竞争,我们以前在垄断性行业的时候,第一,觉得自己挺勤奋的,第二,觉得自己挺爱创新的,这个行业各种各样创新并不少,每年整个行业都出一两个创新,到混业经营时代和市场化时代之后,对创新的要求更高了,每天躺在床上睡觉之前都要梳理一遍,你都不知道第二天醒来时候这个行业突然出现什么东西,对创新的需求和挑战更大一些,以前都是按步就班的,相对属于友军作战的,我们几个人都是好朋友,做什么事,互相通个气,互相开个会,现在没有了,这些都是你自己在茫茫的市场化竞争中自己探索,所以,这种创新能力、这种创新的主导性就更加重要了。第三,因为混业经营,现在不是同一个监管机构,在这种混业经营背景之下,监管标准的统一性是很重要的方面,如果各个行业有一点不同,比如同一类型的产品,你可以这么做,他不能够那么做,在整个竞争当中就很难做,第三方面就是监管标准统一性是比较重要的。

  主持人:一方面是机制要灵活,要吸引新的人才,另外就是要创新,在金融业基本都是聪明人的游戏,总恐怖的事情就是比你聪明的人比你还努力,然后是监管,大家都干同一件事时候,由于水平参差不齐,究竟啊监管边界在哪儿?杨总,您咱们看这个挑战?

  杨小松:我简单谈点看法,第一个挑战,产品方面的挑战,大家可以看到,公募基金今天规模大概3.9万亿左右,历史新高,但是跟2007年的产品结构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2007年3.2万亿,主动管理型大概2.9万亿左右,占90%,今天3.9万亿的公募规模,48%是货币基金,有人甚至在说在大资管时代来临的时候,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尤其排名靠前的大型的基金管理公司变成一个货币基金管理公司,我想这是一个产品对我们公募行业的挑战,产品结构要跟得上时代的变化,但是,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一个资本市场本身的投资价值也是在不断的完善过程当中,这几年我们看得到监管部门在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和推动创新方面也有所作为,但是,资本市场的价值不会这么快的体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这是第一个挑战,在产品方面的挑战。第二,我比较赞同刚才刘总讲的,就是人才方面的挑战,我们知道,公募基金刚诞生初期,公募基金是金饭碗,处于黄金时代,现在私募、PE、信托、银行、券商都可以做泛资产管理,那么,在这样一个来势汹汹的局面下,公募基金如果人才没有储备好的话,或者是你因为过去有垄断牌照的优势,吸引到一部分优秀的人才在这个平台上,那么,今天我们要怎么样去改变他?怎么样才能把优秀人才留住?这是第二个比较大的挑战。第三,渠道方面的,我们知道,公募基金发展到今天,银行在渠道方面为资产管理行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作为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我也能感受得到,在渠道方面的成本费用逐年在上升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当然,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丝希望,但是其实在互联网企业的渠道成本依然是高昂的,这是公募基金行业这么多年来面临的一个瓶颈,到现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我们以为互联网开了能给我们一条很平坦的大道,但是没想到我们的成本好象一点都不比银行渠道高,互联网和银行为公募行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同时,这个成本越来越高,公募行业有没有这个承受能力,这是面临的第三个比较大的挑战。

  主持人: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投资人非常现实,不管手里多少钱,都需要稳健或者收益率或者安全性这样的考虑,所以,当你的投资组合或者卖出来的投资产品一旦收益率或者竞争性比同类弱的话,那可能就是赤裸裸的选择,市场是非常直接的。另外,您提到人才方面,其实也是机制层面,听上去有那么一点大而沉重的痛,这可能是传统公募基金遇到的一个挑战。窦总,怎么看?

  窦玉明:对于大资管,资管是金融整个产业的一部分,我们再往大一点看这个问题,就是中国的整个金融行业未来会是什么样的格局,然后再来看资管行业。从金融行业来讲,我认为面临着两个变化:第一个变化,整个金融行业的利润要有所缩减,因为目前来讲,中国金融行业在整个中国GDP或利润占比中过高了,从世界各国来看都高了,为什么说要降低实体企业的成本?金融业拿的太多了,从整个金融业加在一起,银行、券商、基金,加一起的利润收入是缩水的趋势,这是第一个看得见的变化。第二个变化,新的技术和新模式和新机制的冲突,对原有格局的冲突,尤其是第一点重要的就是新的技术,互联网技术对整个金融行业的解构,会把金融业很多东西用另一中面目出现,看起来不是银行,实际是银行,互联网新技术对整个金融行业的冲击,还有一个冲击,过去中国的金融业几乎都是国有控制,那么现在鼓励民营、鼓励混合所有制也进入这个行业,打开这个门,带有新机制、新模式公司对原有模式的改变,两种势力,一个是互联网,一个是混合所有制。在这种大的背景下,金融业要瘦身,格局要充分划分,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业再切一块,金融业大的功能是三个:第一,产品制造,提供金融产品,给人挣钱的,不管基金、信托、理财产品、保险等等都可以看成产品制造,我制造一个东西卖给你,你能挣钱,其它产业也是这样,都有制造环节。第二,销售环节,就是渠道、客户端,银行直接卖给客户的,金融还有一个环节,支付环节,三个职能,这三个职能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冲击最小的是制造端,冲击最大的是渠道端,其次是支付端,所以,最难受的不是基金公司,是银行,银行三块业务,支付和渠道都在不断的被互联网企业切分,然后又没有还手之力,这个大趋势挡不住。对于资管行业来讲,刚才杨总说以为互联网是解放军来救我们了,不是,它是和银行竞争,我们不能指望互联网对我们有恩赐,那是不可能的,它要挣钱,作为制造端和渠道端之间还有一个竞争关系,我们只能说和渠道端打交道,不管银行还是互联网帮我们卖基金,我们想自己挣的多一点、他们挣的少一点,只能把产品做的更好一些,品牌更过硬,比如品牌很响,老百姓因为我的名字才买我的基金,银行要价就上不去,如果没有品牌,全靠银行卖,当然银行要钱就多,对我们来讲,对于制造端的基金公司来讲,就是要回归自己本原,把产品业绩做好,我们要做的能给老百姓挣钱,也比私募基金好,要做的比信托还要挣钱这就是产品业绩的竞争、风险控制的竞争,谁做的好,一直持续的好,品牌做出来了,最后老百姓就认你,中欧基金就是好,渠道要价自然下去了,我如果不去银行卖,他的基金卖不掉,只要有这种气魄,企业就立起来了,现在我们当然还没到那个阶段,对我们来讲,进入了硬功夫竞争阶段,看谁能做好。

  主持人:说到底拼的还是实力,我做的配置、我管理你的资产,就是能够帮你换取高额的回报,这是特别实在的真功夫,前面两位都提到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渠道模式等等,道滨总,您被基金业人士称为最会卖基金的大基金经理,从渠道的变化,您怎么看互联网对于传统基金业的冲击?

  李道滨:你刚才的问题我等一下回答。

  顺着我刚才想的思路说。

  主持人:突然起来的一个问题打乱了你的思绪。

  李道滨:我特别想表达一下我自己的观点,单纯从数据看,这几年公募基金的确有不理想的地方,我昨天晚上也翻了一下数据,2009年的时候,现在定义的大资管,大概不到10万亿,9.88万亿,基金2.67万亿,相当于基金大概占30%,我们仅次于保险。到现在,如果把所谓的大资管说50万亿,当然,这个数据我觉得里面重复太多,如果扣除一下,我认为大概30几万亿,50万亿里面,7.9亿,什么意思呢?3.9亿公募基金,2亿装富,2亿子公司,无论怎么样,前面大概将近30%,现在6%,比例的确下的很厉害,地位下的很厉害。再看现在公募基金在股市里,股票这块,刚才杨总也讲到了,主体是货币基金,股票大概1万多亿,占流动资金5%左右,跟窦总当年管投资时候20%左右相比,地位的确不可同日而语。

  我在想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数据方面的确不理想,现在媒体对公募基金这块都说有多少多少挑战,为什么我特别想回答这个问题呢?我感觉可能有点误区,不能用挑战那么简单来说,我倒觉得公募基金在这几年有点生不逢时,大家看看公募基金主导投入的东西,股票、债券、货币,就这三类,股票是7年熊市,再看看我们周边的这些,银行理财大概5-6%的无风险收益,信托8-9%的无风险收益,公募基金再怎么厉害,如果在这么一个所谓的资管大竞争环境里面,我怎么个竞争?没法竞争,生不逢时。要说挑战,最大的挑战就是你的基础投资产品能不能有变化,前几年的发展,归根到底是没有办法给客户带来收益的问题,银行理财,到今年三季度末12.65万亿,前几年的收益都是5-  6万亿,信托大概将近13万亿,12.95万亿,这是最大的挑战,我们所在的行业给客户带来的收益太少。但是,我觉得以后的状况会改变,现在看来,基础的无风险收益可能应该下降,今天刚降息,实际上现在银行理财产品里一年以内已经很难看到5%以上的收益,我估计明年肯定会到3点几的收益,信托也一样,收益也在不断的降,所以,无风险收益下来了。再看看我们的基础投资者,统计一下基础投资者,可投资的资产到今年将近100万亿,老说挑战、挑战,我觉得公募基金迎来的更大的是机会,因为给人家讲挑战讲的我有点迷糊了,所以,我就认真思考,我觉得对于基金行业来讲可能面临更多的是机遇。

  那么,如果把握这个机遇,那就要解决一些问题,的确是,刚才各位大佬讲的这些问题,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解决基金公司、员工、投资者之间的利益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公司跟投资者的利益,公司跟投资者的利益如果能够和谐,那么,也能给投资者带来收益,这个行业就能得到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产品问题,我们的基础投资产品,能不能从传统的股票、债券、货币做一些拓展,前段时间协会的胡会长说我们春夏秋冬都有产品,要让基础投资产品里加入衍生工具,债券,我们要发更多交易所的债券,基础产品增多了,如果行业给客户带来的平均收益如果超过刚才说的银行理财产品、超过了信托产品,这个行业就上去了。第二,要解决公司和员工的关系,就是员工流失问题,有个数据的确很吓人,2010年,基金经理的流失率大概是18%,胡会长讲到今年11月份,基金经理的流失率大概已经19%,今年会超过20%,了不得。所以,怎么样让基金公司跟他的高管、跟基金经理利益一致。第三,回应刚才窦总讲的,在我们行业竞争里,我是银行的,我不敢说银行怎么样,但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我们基金公司真的有核心竞争力,股跟债的核心竞争力在我们这边,所以,如果真的把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建起来,这个行业是没问题的,从美国看,全世界到2013年底,总共资产管理规模65万亿美元,其中,基金这块占30万亿,占行业的46%,前一段时间说2010年达到30万亿,我觉得还是有希望的,刚才说网络渠道,我这个人比较顽固,跟刘总也参加过几次的论坛,我比较顽固,如果把互联网金融放在一个比较大的纬度,对将来产业的影响非常大的,比如P2P、众筹,如果把互联网金融看作余额宝[微博]这些,那我觉得就没有前途,如果仅仅把互联网当成货币基金,是没有前途的。但是,互联网金融为什么改变世界?最重要的是因为它给众多投资者带来客户体验,带来便利,这才是它的价值。至于说它如果作为一个渠道来讲的话,它的功能也不过如此,很难说互联网渠道将来就能够把银行渠道收拾掉、把券商渠道收拾掉,非常难以做到这点,而且从目前的数据来看,也不只是这点,有这么多第三方渠道,互联网渠道在销售规模中究竟占多少,我们觉得还是要拭目以待。

  主持人:好的,道滨总思考着思考着就思考出机遇了,机遇和挑战永远是并存的,阚总,前面几位嘉宾谈到的,不管机制问题,还是人才激励问题,过去持续十年之久的模式必须要转型,各行各业都在面临转型的问题,刚才李总也提到基金界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存在的,比如券商要做大资管,他们的优势所在和传统公募基金的优势一定不一样,您怎么看到这样一个节点下的机遇和挑战?

  阚睿:从一个行业角度来看,这个行业在某种意义上跟别的行业没有什么区别,一个行业发展到了一个阶段,比如基金行业,国外有名的咨询机构做过研究,这个行业不仅在中国,在美国也是竞争非常强的行业,它不是一个新生的行业。中国基金行业虽然相对来讲年轻,因为有国外的参照物,其实并不是那么年轻,这个行业并不是一个刚刚出现的大家都在像互联网刚出来那样找新方法的行业,其实已经相对成熟了,相对成熟的结果是它是竞争非常强的行业,尤其在中国,竞争强,但是又不是特别特别年轻行业的时候,这时候一般会怎么去做?另外四位大佬都是非常大的基金,我们是新的、小的基金,在基金行业里怎么做呢?基金行业可能大家不是那么熟悉,我们举一个IT行业的例子,IT行业两类,一类苹果,苹果是什么?我不降价,也不做大的,至少一开始时候并不想卖出去多少,我想做什么?创新,做出一个别人没有的,做出一个吸引客户眼球、客户喜欢的东西,这是一种做法。还有一种老的IBM[微博]、戴尔[微博]这些,他们做的是什么呢?其实他们想创新,他们可能没有这个能力,实际上做的是什么?降价,降低成本,把东西推出去,作为基金行业,尤其是新的行业来讲,我们要考虑自己的定位,我们的能力在哪里,我们是做这种创新型的,还是做大众型的?也有人讲为什么不两个一起做?当然是可以的,但是,至少从国外经验来看,不能在中间,在中间,两个都做,往往结果是两个都做不好,从各个行业的经验来看都是这样。对于我们来讲,我们要决定的第一件事是往哪个方向发展?怎么个发展方向?这两个东西要做,都取决于市场和监管条件要成熟,比如要做创新,刚才几位老总也讲了,要创新,就要有市场支撑,能够作出创新产品出来,如果没有市场支撑,只能炒炒股,买点银行间债券,很难讲创新,市场支撑要出来,如果想降低成本,一定要能降下来,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像国外的onegard基金,成本比我们低很多,尤其对于我们这种年轻公司要非常仔细考虑这个问题。

  主持人:谢谢阚总!前面提到创新过程当中不能在中间,不能两个都做,在中间就会进退两难。说到新基金,道总也在相对比较新的基金当中,传统基金的模式可能转型是比较困难的,相比之下,新基金可能船小好掉头,不明白怎么回事儿,但是确实是很不错的新形式,怎么看在这个过程中人才的激励?在基金业发生变化时候,人才流动肯定是很快的,这个时候怎么吸引到你想要的人才?

  李道滨:关于人才,再往前引申,阚总说的看法我非常同意,就是不能站在中间,基金业的话,从大块来分就是两种商业模式:一个是追求规模的,资产收集者;另外一类是追求业绩的精品店,两个都选,你就惨了,为什么和人才相关呢?如果你想做苹果,你需要的人才和你想做IBM需要的人才不一样,你想做LV和想做GAP人才需求是不一样的,要先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然后再选择人才,如果你做GAP,雇80岁老师傅手工缝衣服,最后卖80块钱,那崩溃了。机会在于国内基金公司几乎都选择做追求规模的,绝大部分都觉得要做大,媒体也是按规模排座次,都往那边追,对我们来讲,给了我们机会,另外一条路,追求业绩的精品店这块,竞争者并不是那么多,大家不愿意做追求业绩的精品店,追求业绩这个事也不好做。所以,追求规模和追求业绩的需要的人不同,涉及人才激励,对于我们来讲,如果追求业绩,需要找最好的人、最贵的人、经验最丰富的人,因为你要做的是LV,相应的你要找最好、最贵的人,相应东西都要配套好,如果给基金经理的钱比较多,自然其他人拿的钱就少了,加一起100元,给基金经理50元,其他人是50元,如果给基金经理80元,其他人就是20元,一系列都需要配套,先想好做精品店,就找最好的基金经理,比他比较好的激励,其他人的费用就得削减,找最好的人,那帮最聪明的人最讨厌的事就是层级化,最讨厌一帮领导指挥他,他想我干20念了,天天对我指手划脚,那我不能干,他就跑了。但是,如果追求规模,不应该找最聪明、最能干的基金经理,不能用50年老师傅做GAP一样,既然找的是年轻的刚毕业的MBA,只干过两年,让他一年挣一千万合理吗,跟追求精品店的激励机制不一样,既然只干过两年的年轻人,没有领导管着他,能行吗?给你捅大篓子,两个方向选好之后,所有东西都不一样,如果在中间,四不像,你会很难受。不是激励机制一个问题。

  主持人:这是一个系统问题,在基金业其实现在已经出现了分化,究竟追求规模,大而强的平台,还是就是小而美,就是收益高,就是有几个非常强的人才。但是,当转型已经出现的时候,比如大量的毕业生或者海归等等,他们在源源不断涌入到基金业,现在基金业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比如有新型基金,和老牌的像易方达这样的策略和机制一定是不一样的,当你吸引到这些人才时候,人才说当下我就是很强,就是不服管,就是非常聪明,就是能创造出很好的价值,但是,这种事情是有利有弊的,怎么看这个行业里的分层?究竟在发生一种什么样的变化?老牌基金怎么看这个问题?

  刘晓艳:你说的这个问题正是市场化优势,为什么国家大力推市场化,在市场化情况下可以有特色,以前没有那么完全市场化的时候,整个行业本质上就是一家公司,大家做着同样的事情,整个内部管理架构、机制基本也都是一样的,我们那个时候也是想怎么做特色?怎么做分化?怎么做分层次?但是做不起来,就是同样一个标准、同样一个模式做同样事情,市场化好处就是这样的,每一家公司会基于他诞生的历史阶段不同、环境不同甚至基于当时找到的人不同(找人有时候都是一种缘分)缘分背后就是价值观和理念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有特色的各种各样的公司,对新型公司来讲是很好的事情。对于大公司来讲,说实在话,第一,他有他自己的历史传统,有自己的历经依赖,任何一样东西,一旦诞生时候,都有发展的逻辑和必然性,而且走的时间越长路径依赖越强,我们本来就是大平台、大公司,有相当的沉淀和相当的历史优势,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优势。同时,我们又要不断的适应新的变化、适应新的挑战,我可能会把整个机制划块,有些做规模的,规模肯定就是按照做规模的文化、机制方式去做,有些是做精品的,我们可能就按照精品模式去做,会断裂,不是建成非常有序的、看上去流程、规则非常完美或者管理上非常完美的企业,在公司内部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宁可在无序中发展,也不能够在完美的有序中死去。”这是大公司面临新挑战时候的一种方式。

  主持人:所以,确实在分层时候这种想法就会特别多元、特别丰富,前面杨总已经提到目前在变化当中已经从数据背后看到了其实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其实,在2012年9月时发布了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这里面说到基金管理的客户他们所投资的领域其实是放宽了的,你可以投资央行[微博]票据,可以支持资产证券化等等,包括进入私募股权基金,从公募基金管理的资产、你们投资的标的方向来说,目前发生了一种什么变化呢?

  杨小松:我认为是中国监管部门敢于作为一个很明显的象征,从2012年开始,基金公司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但是有些人看到的是挑战,对我们来言,我们看到的是机会,为什么呢?像南方这样的老牌基金公司有一定的人才储备,应对环境变化,反映也算是还比较的迅速。尽管其他金融机构都可以做公募业务,但是对我们这样的公募老牌基金公司而言,我想更多的是一种机会,什么机会?比如我们的子公司业务,虽然其他公司、其他行业可以进入公募业务,但是我们也可以进入其他公司的领域,比如说我们的子公司可以做一些IBS、可以做并购、可以做一些混改项目,可以做一些类投行项目,这和大资管背景是完全契合的。第二,我们可以看到,做一些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之后,这个业务对基金公司开放之后,相对封闭的其他金融领域我们也可以进入,比如保险公司,我们知道,人寿也好,人保也好,平安也好,都有自己的资产管理机构,以前,保险公司不愿意把资金委托给其他专业管理机构来管理,现在,我相信在座的几位都有保险公司委派的资金,所以,这是双向交流、双向竞争。在挑战很严峻的情况下,我们的机遇也是有很多的。

  刚才窦总讲到基金公司分层,我提一点我的看法,基金公司在中国发展的年代不是很长,也就十几年,现在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差异的、风格不一样的基金管理公司,对一些大的基金管理公司来说,追求全能型的、能够为客户所有财富管理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在机制、人才、产品各方面都做了足够的准备。另外,对于其他的中小型基金管理公司,可能就会定位一些个性化的产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我想这是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的选择,对一个公司而言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实际上都是同等重要的。

  主持人:我顺着您的话题问一下,究竟基金公司在新的时期如果出现了一定的分层,比如老牌基金有你们的优势,当监管壁垒降低的时候,你们的突破性是非常强的,一定程度上讲你们的禀赋比新基金公司的优势要雄厚,在竞争的过程中,怎么看新来的冲击?你们这种突破力,肯定要和实体经济的情况相结合,在这个时候发生的变化,怎么看?

  杨小松:我觉得不一定是冲击,可能是双方更好的融合,金融也好,资产管理也好,最终核心就是客户。

  主持人:会不会形成一定机制,无论老牌基金,还是新型基金,最终拼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你发觉项目,你的投资,你的策略。

  杨小松:核心竞争力还是没有发生变化,不管怎么变,对于公募基金行业而言,核心竞争力就是资产管理能力,就是客户把钱给你,公募基金是代客理财,本质上是这么一个行业,客户把钱交给你,你能不能为客户创造更高的价值。牛市当中能够超越基准,在熊市中能够获得基准回报。

  主持人:说到底,你把钱给我你放心,就是这么一件事,对吗?

  杨小松:对。

  主持人:不管哪家机构,道滨总刚才小摇了一下头,为什么?

  李道滨:我在想,我不是不同意杨总的意见,因为资产管理行业,资产管理能力是第一位的。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说有顶尖的资产管理能力,每个人都诉求这个,还是回归到原来的模式。未来的资产管理公司可能有各种类型,我不是完全同意窦总刚才的两种分法,我觉得资产管理行业可能有几种,对于基金管理公司而言,是三个核心竞争力,一个是资产管理能力,一个是产品创新能力,一个是渠道销售能力,这三点是基金公司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沿着这三个核心竞争力可能就是三种类型,一种完全以资产管理能力取胜的,我不做销售,能力非常强;还有一种,我去英国一个公司考察,就是销售,拿到钱以后配置,这不是资产管理公司吗?肯定是资产管理,核心竞争力是销售。我还没有搜寻到以产品创新能力特别见长的公司,为什么?投资管理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是两个概念,如果针对客户诉求把这些工具整理在一起,比产品管理能力还要强,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我最近做了一件事,也是国内现在做不到的一件事情,最近中韩优先股上市,我用QD做了一款产品,加了杠杆,中韩优先股是6.75的收益,我加了1.5倍的杠杆,借美元资产,是2.45的成本,通过1.5倍的杠杆,借2.45的利率的美元来投6.75的优先股,一年收益可以做到10左右,那就很有能力,你说这是资产管理能力,还是产品创新能力?国内为什么做不到呢,香港可以做到,第一,因为可以杠杆,而且能够借到特别便宜的美元的利率;另外,有OTC市场,优先股在上面可以做很好的交易,国内不具备。你说是资产管理能力?还是产品创新能力?所以,我认为可能未来有三种类型,依靠你真正的资产管理能力,股票、债券、先进,这是一类;第二类,完全以销售见长的,然后配置资产;第三类,会不会出现产品创新见长的?我不知道。如果拼顶尖的资产管理能力,可能这个行业就太惨烈了一点,也太不精彩了。

  主持人:整个基金业放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发展十几年,是相对比较但的时间,可能很多事情上机制还没有完全配套成熟,国内,不管改革改革层面,包括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都是很迅猛的,对大资管长远发展来讲,空间是有的,但是这个时候怎么做?金融本质终究要服务实体,宏观经济下行风险依旧压力很大,怎么看?包括新近开通的沪港通?目前几位大佬在资金标的配置上,国内和海外目前您觉得机遇在哪儿?阚总。

  阚睿:跨境业务肯定是未来几年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机遇肯定是非常之大。当然,这中间牵扯到一系列的能力我们要提高,第一,我们要有海外资产配置、海外资产管理的能力,或者至少能找到有这种能力的人、有这种能力的渠道去做;第二,在监管上,需要进一步的机制,使得我们往海外投资也好,或者把海外资金引进来也好,当然,现在政府的各项制度在逐渐的往这个方向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往海外投资,不管从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都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比如日本往美国投资,或者美国往欧洲投资,跟本土投资肯定有不完全一样的东西,我们是不是准备好了?我相信,可能大多数基金在目前状况下可能还是缺乏一些准备工作的,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我们还是需要有很多工作去做,并不是这是一个好的趋势我们就去做,若干年前QD做的太仓促了,有很多惨烈的经验教训。总结一下,第一,我觉得机遇是非常大的;第二,我们要培养这方面的能力,要做就做好。

  主持人:所以,可不可以理解为其实更多机会在您看来还是国内,因为国外市场我们不了解,不熟悉,所以,不会轻举妄动。

  阚睿:也不应该这么说,对于有海外资产配置需求的投资者来讲,肯定不会放弃国内这块。但是,对于来讲,这块资产配置目前还趋近于零,即便有有是非常浅显的方式,不是以资产方式,而是以某种投资方式投进去的,基数很小的,总这个意义上讲,那边的机会是非常非常之大的。

  主持人:请教杨总,比如结构性转型,比如房地产遇到的问题,比如超日债、违约信用风险这样的事情其实在今年已经频繁爆发出来,昨天央行出了大招,开始降准、降息了等等,怎么看待这样一个机会?外围,除了美国经济复苏相对势头较好之外,其余的是不是基本选择余地都不大了?

  杨小松:我觉得你这个问题问的很专业,问的实际上是客户资产配置方面的一个问题。我觉得沪港通只是一个开始,我比较同意阚睿总统刚才讲的,日本也好,美国也好,任何一个境内的居民要向境外进行投资,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拿中国来讲,拿公募基金行业来讲,最早是QDRQFI额度管制,接下来还是,然后香港设立子公司,现在是沪港通,将来可能是深港通,像习总书记在APEC上讲的互联互通,这是一个大的趋势,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中国作为全球经济中最重要的火车头,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高速增长,现在要到中期平稳的增长速度,另外还有结构调整,由投资贸易驱动转型为创新驱动,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的钱怎么样进行境内的也好、境外的也好、固定收益的也好、权益的也好、主动的也好、被动的也好,做这么一个配置,对中国经济发展来说,尽管说经济增长速度、GDP可能会在7%左右,但是,经济规模增加的总量还是很大的数字,所以,居民财富的增长,在进行配置的时候,是不是出现可以选择跟随我们国家开放的步伐做一些跟对外开放节奏一致的配置?什么意思?比如沪港通。

  主持人:跟着国家开放步伐做节奏一致资产配置的时候,对于很多在座朋友来说会不会有点慢?

  杨小松:如果嫌慢,可以找在座的资产管理机构,我们管的很快。

  主持人:窦总怎么看这个问题?

  窦玉明:我觉得海外资产配置不是重点,中国投资者犯的最大错误在资产配置上,而且一直犯这个错误,现在还在犯,在自己资产配置中权益类投资太少,权益类包括股票、PE、VC等等,看看你们自己资产配置中、你的财产中和股票相关的有多少。

  主持人:昨天万科副总裁毛大庆刚在一个公开场合说了一句话,说中国是全世界特别有特色的一个国家,150万亿的总财富,100万亿在不动产上。

  窦玉明:居民储蓄存款48万亿,股票基金1万多亿,只有3%点几投到权益类了,老百姓没有机会投PE、VC,算算这个比例有多低。全球做投资的有三个最牛的人,耶鲁基金会负责人和巴菲特都说过类似的话,在致富过程中,一定要在股权上投足够的分量,因为能让你致富的是全权益相关的,买债券、货币基金都不能致富和发财,比尔盖茨靠买一支股票发财的,巴菲特靠买十支股票发财,有些对冲基金靠买30支股票发财,但是,如果你不买股票,这辈子发财是没戏了。

  主持人:一定要买中国的股票吗?中国股市也是很有特色的股市。

  窦玉明:对于在座各位,我觉得亿万以上富翁不太多,如果多到一定程度,需要配置,那要安全考虑,比如有一百亿,都放中国嘛,拿20亿、30亿放在美国,比如咱们就几百万、上千万,我认为都不太用考虑这个事,操心这个干吗,和中国联在一起,干吗跑美国瞎捣乱去,我认为没多大意义,关键是股权比例要足够,就投在中国,你在中国生活,和中国联在一起。我认为就是投到中国股票,投的足够,这是最最重要的事,这是犯的第一个错误。第二个错误,不太长期,来回跑来跑去,最后也没挣到钱,这是基本都会犯的错误,要买股票,至少三年以上,要么别买。第三,太集中,只买一支股票,买错了,跌70%,回家挺着急,多买几支或者买基金,避免三个错误,基本犯不了大的错误。

  主持人:我相信在座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持有一定的股票,说到中国股市,太多话可说。我们有一个词叫喜大裸奔,您提到进行股权配置,要买中国股票,很多机构预测2015年债股双牛,你同意吗?

  窦玉明:看的太短了,明显你犯错误了,如果就看明年一年,别投了,我们从97年、98年开始做基金,股票基金平均回报率在10%以上,我觉得这就是很好的回报,如果做股票投资,基本目标也就是一年10%,要想一年30%,也不可能,抢银行算了,在这儿基本没机会,就是老老实实买一些股票,期望10%的回报,我觉得在这个时点上有可能,至少看三年以上,看明年,也许50%,也许亏50%,真说不准的事。

  主持人:如果每年涨10%,至少第一排同事肯定都会觉得少了、慢了、低了,杨总怎么看?2015是不是牛了?

  杨小松:从整个宏观经济背景来看,顺着窦总的话讲,我们稍微看短一点,我们看一下我们的宏观环境,无风险利率处于一个下降的通道当中,无风险利率下降的话,很明显,资金都是逐利的,会往哪个方向跑?我们认为会往股市、债市跑,刚才说到房市问题,做资产配置,我补充一下窦总刚才讲的观点,我们看到一个数据,美国人在股和房之间的配置大概7:3,我们好象倒金字塔,3:7。在做投资的时候,我有一句话跟大家分享一下,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产品,也没有只跌不涨的产品。

  主持人:插一句,这话基本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否极泰来这个词好虚,问题是什么时候来?您怎么看2015牛没牛?

  刘晓艳:这个话题越来越具有现实主义风格了,如果问哪个板块或者哪个股票会涨,大家就更加激情满怀一些。我这么看,过去几年,股市一直都很熊,我觉得有几个:一方面是股票市场在制度建设上不是那么健全,比如还不能实行IPO注册制,是核准制,是审批制,上头有限,股票的定价就不能够正确反映整个经济增长的状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整个金融领域里面有一定的扭曲形,刚才,道滨给大家一个数据,2009年以前公募基金是什么占比,最近几年看起来我们是大大落后的,跟无风险收益刚性兑付有关,看股市好不好、有没有机会时候,主要看两点:第一,无风险收益率高不高,如果货币基金都能做到6%,信托产品刚性兑付可以到11%、12%,甚至到17%、18%,我想问一下谁买股票?我不想回答2015年有没有行情,我只说看的指标是什么,无风险收益率下降,这是一块。第二块,刚性兑付打破了,你发现你不太愿意买10%几的产品了,因为你觉得风险特别特别大,你觉得风险和收益已经不对称了,只要有刚性兑付的10%几的收益率存在的话,从股票市场讲,行情就很难出现很好的趋势。一个长期慢牛的走势是可以期待的,我说的是指标,而不是短期怎么看这个问题,短期之内,变数很多。

  主持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过程当中,所以股市慢牛可期,这么理解可以吗?

  刘晓艳:是。

  主持人:道滨总,怎么看?牛市来了吗?

  李道滨:他们讲的都特别好,尤其刚才晓松讲的,我特别赞同。牛市到没到?我觉得参考两个:一个美国的例子,大家如果认真看看美国的一张图,从60年代到90年代那张图,我觉得我们似乎在75-76,就是美国70年代中后期利率市场化初期向中期转变这段时间,在美国这张图里,可以看到什么呢?利率市场化早期,货币基金最高占到基金份额的80%,这时候股债都不行,在利率市场化的中后期,股债都行,股就很厉害了,大家都是MBA的,看看美国的历史,很多历史有相似之处,经济发展概率性的东西还是在里面的,这是第一,我们处于利率市场化的初期向中期转变阶段,或者在中期,中期阶段,股票和债券应该慢慢都会有机会。第二,在我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候已经讲过,无风险收益是在不断下降,下降到什么地步呢?可能会有一半,前面几年,银行理财是5-6%,普遍6%左右,信托大概8-9%,一降息,我估计明年一个月以内理财一定破4%,就是3%点几,利率从6%左右可能会到3%点几,这么大的下降,对于股市和债市肯定都是利好。如果要说第三个,我们老百姓之所以这几年不投股票,最重要的是没给大家赚钱,赚钱了,如狼似虎,都来了。

  主持人:你的意思是轮也轮到股市了,阚总,中金基金为了最后逼出货物点干货,我看过一份中金内部策略报告,标题非常清晰,2015债股双牛,您怎么看?

  阚睿:我稍微打点岔,作为投资者或者潜在投资者,在你纠结股市到底是牛市还是不是牛市之前,你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财富积累在什么阶段?生活状况在什么阶段?愿意把多少资产赌到可能是牛市也可能不是牛市的单一资产上?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然后回答第二个问题,我愿意赌,愿意赌多久?放在股市里,刚才窦总说至少要放三年,有没有这个可能性,如果放不起这么长时间,比如资产流动性对你有很大要求,你就不要想股市到底是牛市还是熊市,对你没有意义的一件事情。问完这个还要问第三个问题,我刚才讲的是资产配置问题,除了资产配置问题,还要问我在策略上有没有配置需求,是不是光赌一个单边市场策略?是不是再加一点比如绝对收益策略、量化策略、期货的策略甚至于更复杂的策略,考虑所有问题以后再问牛市来没来。

  主持人:一般投资者不会那么专业,基本根据不同风险偏好有不同的配置选择,专业人士怎么看,牛了吗?

  阚睿:我比较倾向于可能是慢牛,而且牛的过程中会有短期的回复。

  主持人:谢谢!很清晰。台下有不少从事地产包括私募基金和其他行业的,哪位有问题想跟台上嘉宾互动。

  嘉宾:我是北大中华院医疗司的韩波,大家好!第一财经很有影响力,今天把这么多公募界这么资深的人士都聚合在一起。今天讨论的主题是迎接大资管的时代,可能大资管时代各类投资主体的竞合是一个新常态,刚才,各位也都针对这样的一个因的环境给出了大家一个比较清晰的回应。公募基金应该说是开启了中国财富管理的一个启蒙者,无论财富管理的思维,甚至是财富管理整个思维习惯,都是公募基金塑造的,甚至包括我的父亲,他是基迷,一直坚守着。我想从需求端提一个问题,作为大众的理财者,如何甄别市场上的机构投资主体以及所设计的产品?谢谢!刚才窦总讲了产品设计方面的问题,所以,我问一下窦总。

  窦玉明:您的问题是不是可以理解成这样,就是怎么挑投资机构和投资产品,是这个意思吧?如果放窄一点,如果在基金公司中挑,还是全面考虑,把银行理财产品都放一起考虑,你是什么问题?

  嘉宾:如果从普通理财需求者来讲,他怎么甄别这么多不同投资主体?像信托、保险、公募基金、私募。

  窦玉明:首先,得把产品分类,像信托,就是债券产品,保险,去掉保险职能,大部分保险也是一类债券产品,产品形态大概分三种:权益类、债券类和现金管理类,货币基金、银行理财都是现金类的,收益率最低,流动率最好,中间是债券类,债券基金,包括信托产;股权类,PE、VC、公募股票基金,包括阳光私募,大部分基本也在权益类这块。定好投资方向以后,然后再选相应的供应商。基金的话,假如选基金的话,选哪一个基金?大部分投资者关注的都是基金过去半年的业绩,这个指标实际是很不重要的,真要想关注的话,至少关注过去三年到五年的业绩,而且看看基金经理是不是还在做,如果换了基金经理,过去的业绩没有参照意义了。同时,最好再关心一下企业的管理层的稳定性、治理结构,如果总经理、董事长都在变化,可能要稍微小心一点,至少等稍微稳定一点再考虑,如果做长线考虑,这块考虑仔细一点会好一点,现在一般投资者只考虑一个方面,就是过去半年的业绩,据国内外的统计,过去半年的业绩和未来半年的业绩是不相关的,所以,不是参照指标,任何意义都没有,可以不用看。

  主持人:所以靠谱公司、靠谱团队、靠谱人,看过去历史,近半年的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由于时间关系,这一场暂告一段落,三点钟第二场主题资产并购将由我的同事、《第一财经》张言主持,谢谢五位嘉宾!谢谢大家!

文章关键词: 金麒麟变革与决策大资管时代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香港占中女子用防狼器追骂内地女游客
  • 体育科比17分湖人惨负小牛34分 骑士3连败
  • 娱乐爱相随!周杰伦暗示昆凌:该我结婚生子
  • 财经央行降息:20年期100万房贷月供少234元
  • 科技ICANN总裁:同一世界同一互联网
  • 博客郭德纲:观众分三种有一种威猛无穷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濮存昕将现身教育盛典 教育APP哪家强
  • 胡立峰:降息对股市几乎没有影响
  • 冉学东:央行降息终结商业银行暴利
  • 水皮:沪港通后是深港通 好戏在后面
  • 易宪容:央行降息对谁最有利或最没利
  • 马光远:降息是完全正确的选择
  • 马跃成:不管谁唱多都难改楼市颓势
  • 齐俊杰:降息哪来那么多利好?
  • 如松:央行降息为的是汇率和债务
  • 肖磊:降息利好股市 刺激不了房市
  • 沈建光:央行降息的逻辑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