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中:我国创造12.3%全球GDP 能耗是国外2倍

2014年11月14日 09:45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由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与国际能源署共同主办的“2014第二届中国未来能源论坛”于11月14日在北京召开。主题为:能源产业的“再升级”。上图为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刘海伟 摄)   由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与国际能源署共同主办的“2014第二届中国未来能源论坛”于11月14日在北京召开。主题为:能源产业的“再升级”。上图为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刘海伟 摄)

  新浪财经讯 由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与国际能源署共同主办的“2014第二届中国未来能源论坛”于11月14日在北京召开。主题为:能源产业的“再升级”。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在发言时表示,我们的能源消费占全球总量的21.5%,创造了全球GDP的12.3%,这个数据是扭曲的,因为GDP的能耗是人家的2倍。

  李毅中指出,按照2020年总能耗48亿吨标准煤的目标,今后七年必须把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增幅控制在3.5%以下,每年能耗的总量和上年比增加,但是不能超过3.5%。

  谈到京津冀地区的“雾霾”,他说,燃煤发电的贡献率是20%,工业烟尘贡献率25%,汽车是22%,灰尘是17%,生活用气,生活用烟是10%。

  以下是文字实录:

  李毅中:

  第一、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要降到0.45以下。今年4月份,克强总理召开了能源委员会,《审议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也印发了这个行动计划,强调要节约、清洁、安全的能源战略方针,提出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去年是37.5亿吨,到2020年不能超过48亿吨标准煤,这是既务实,又必须实现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能源消费的革命也发表了重要讲话。现在能源消费总量37.5亿吨标煤,这个标煤是每公斤7000大卡,和我们所说的秦皇岛储存的标煤5500大卡不是一个概念。我们的能源消费占全球总量的21.5%,创造了全球GDP的12.3%,这个数据是扭曲的,一看GDP的能耗是人家的2倍。实现上述目标,尤其要把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降下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什么意思?它是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幅作为分子,GDP的增幅作为分母,这两个一比,叫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这里绘了一张图,这张图显示了从1985年以来我们国家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情况。从这个曲线看,起伏变化振荡很大,最高达到1.6,最低0.03,变化太大了。从曲线看,有两个低峰段,一个是1997-1998年,一个是2008-2009年,两个低峰段,正好是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两个金融危机造成了GDP增幅回落,经济严重下行。当然,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就低了。还有两个高峰段,一个是2003-2005年,这个高峰段是国民经济总量迅速扩张,迅速产生了过热的状况。还有一个小高峰是2010-2011年,金融危机后期这段时间,高耗能的产业重新复苏了,原来停着的又开起来了,这两年的总能耗的增幅是6%和7.1%。

  最近两三年,宏观调控,把GDP的增幅放下来了,加上节能减排给力。所以,2012年,2013年总能耗的增幅降到3.9%,3.7%,今年我估计也不会高于3.7%。相应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也降下来,降到0.51,0.48。所以,这个曲线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能源消费系数高峰处在经济过热的时候,低峰处在金融危机的时候,这个很说明问题。

  按照2020年总能耗48亿吨标准煤的目标,今后七年必须把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增幅控制在3.5%以下,每年能耗的总量和上年比增加,但是不能超过3.5%,否则这个目标达不到。到2020年,增幅要降到3.1%才行,相应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要降到0.45以下,去年前年有好转,0.5左右,到2020年得降到0.45以下。

  从以上分析来看,控制能耗首先是放缓GDP的增速,也就是我们要从高速增长,转到中高速增长,因为资源环境过窄,它承受不了。定“十二五”的时候是控制在GDP渠道7.5%,现在看来还略高一点,“十三五”是多少,我们不知道,许多专家提出意见,必须在第一年,恐怕是这个数字。同时,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控制“双高”项目,加大节能减排的措施,才有希望能达到2020年总能耗不超过,或者在48亿吨标煤左右,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要重视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纳入规划布局。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说句不客气的话,不够重视。风能、太阳能肯定要大力发展,核能也要在安全的条件下发展。生物质能重视不够,我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可利用资源,比如除了种植物,和分布在海上、陆地的野生植物以外,还有大量的农作物的秸秆,餐厨垃圾,工业废水等,据统计,我国的秸秆每年有7亿吨,畜禽养殖业的有机排放物33亿吨,但是大多数都没有利用。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仅田间焚烧秸秆就1.5亿吨,那几年媒体曝光很多,农民也没有办法。如何合理利用,变废为宝,目前比如用秸秆发电,或者像蜂窝煤一样,更多是做饲料,肥料,但是综合利用效率比较好的还是两种方式,一种是生物发酵制沼气,一种是非农作物做液体燃料。

  中国石油大学新能源研究所,他们长期从事生物发酵制工业沼气的研发。据调研农村的小沼气多年发展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是运行效率低,还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德国缺少天然气资源,大力发展生物天然气沼气,形成资源的供给,德国现在有8000多家工业沼气生产厂,一年生产106亿立方米沼气,把它提纯成纯的甲烷60亿立方米,这个数字是很大的数字。

  对照德国先进经验,石油大学的专家们提出五条建议。要建立工业沼气生产技术服务平台,这里边也有很多新技术、高技术,不能光靠农村的土办法。改变国家的资金导向,现在国家也拿钱了,据说一年拿20亿支持沼气工程设备,结果工程设备上去不开工,或者不常年开工,能不能改成支持沼气的实物量,或者搞点示范工程,制定并实施生物天然气的规划,现在没有规划,实现沼气生产的产业化,不能光靠农村的小沼气,你得建立大规模的工业化的沼气厂,这五条建议,我认为是可行的,专门给张高丽副总理写了报告。

  专家估算,我国生产沼气的资源潜力,折成甲烷天然气两千亿立方米的潜力,希望经过努力,到2030年再过16年,我们能不能拿到一半(一千亿立方米),是届时全国对天然气需求量的1/5,这个数字不算少。关于生物质液体燃料,我国用玉米等农作物制乙醇,已经有示范工程,我在中石化[微博]的时候,那时候在河南、安徽,中石油在吉林用玉米做乙醇,现在正在用非粮植物做原料改进,地沟油是个热点,地沟油的回收后制成品油,据说已经产业化。我问了中石化的同事们,他们说已经产业化,可以从地沟油提取成品油。湖北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已经在武汉科技城建成用非粮生物制液体燃料的万吨级的示范项目,他们给政协写报告,我去看了一下,这个项目以农林业植物废弃物做燃料,不是用粮食,用秸秆、木屑等做原料,转化为高清洁的成品油,能源转化率,绿色碳转化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这个原料是绿色的,所以它产品里面没有硫和氮,没有重金属,所以成品油是清洁的。我看了以后,是万吨级的装置,已经打通了流程,生产出中间混合油。当然,还要进一步的做好提纯,提高质量,实验等工作。企业希望我们向中央反映一下,要给予技术标准,财税、原料收集、运输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我觉得一个民营企业搞到这种程度,很不容易,需要国家给予支持和扶持。

  巴西,许多同志都去过,它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巴西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同时有丰富的甘蔗,用甘蔗制乙醇,然后调汽油,汽油资源得到了保护,保存,他们也形成雄厚的生物质液体燃料的产业,大量的代替汽油、柴油,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中也提到,比如发展生物质能,发展新一代非粮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因地制宜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但是我觉得笔墨不够。建议有关方面,进一步做出规划,因为风电和太阳能确实潜力很大,但是生物质能除了提供能源以外,它又环境保护,同时伴生了肥料、饲料和化工一些产品,它的综合效益,社会效益要好,所以不能轻视生物质能这一块,建议有关方面做出规划,合理布局生物发电,代煤,造气,生油等各种方式,使我国丰富的石油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第三、注重风能光伏发电的综合利用,提升使用效益。风电装机达到700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达到近2000万千瓦,规划到2020年有成几倍,比如光伏发电有四五倍的增长。但是,困扰之一是电网的储存能力,调控消纳能力不高。德国汉堡由德国交通部与瑞典大曝光能源公司合作开发的汽车加氢站取得成功,它的流程是风电、光伏发电发的电,用这个但去电解水,出来氢气,然后用这个氢气加到燃料电器汽车里,氢气到了燃料电池里头,它不是燃烧,而是氧化和反应产生电能驱动汽车,这样一体化的能源开发和利用相结合的装置。我们看了以后,觉得非常值得学习。

  我怀疑他的经济性,我问可行不可行?他说每百公里耗氢一公斤,享受政府免税的政策,每公斤氢的成本是9欧元,售价是9.8欧元。让我到加氢汽车站看了一下,和我们加油站一样,表上显示的量和价格,证明他说的不是假话。我算了一下,如果内然机汽车每百公里耗6升油,德国油的价格一升油1.5欧元,6升9欧元,用氢9.8欧元,所以上是可行的。这个工艺流程的动力是风能、太阳能,它的原料是水,它产生的是电能。它一方面把风能和太阳能转化成电,电转化成氢,把它储存起来,氢是可以储存的,电没法储存。另一方面作为燃料电池汽车。所以,它是低成本、高效益、零排放,最佳的组合。

  他们给我介绍,在柏林和其他地方还有。德国汉堡的经验对我们有深刻的启示,就是要打破行业和部门的分隔,把新能源的开发和合理使用结合起来。通过技术的创新和集成,构筑产用结合,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要发电的管发电,汽车管汽车,两个脱节不行,这正是我们的弱项。

  最后,第四个问题,积极开展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治理污染,减少“雾霾”,这也是这次论坛的重点。目前我国能源一次结构中,煤炭占67.1%,石油占18.4%,天然气占5.3%,可再生能源只有9.2%。为了改善结构,减少污染,所以规划到2020年煤炭的消费比例要从现在的67.1%降到62%,这个决定是完全正确的。京津冀地区的“雾霾”,燃煤发电的贡献率是20%,工业烟尘,其中主要也是燃煤的烟气,贡献率25%,煤的贡献大概占一半,汽车是22%,灰尘是17%,生活用气,生活用烟是10%。所以,把煤炭的比例降下来,对于改善大气,减少“雾霾”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要控制煤炭的产量,更要着力于煤炭的清洁高效的利用。

  去年我国煤炭产量是36.8亿吨,不是标准煤,净进口3.2亿吨,加起来,煤炭的消费量已经40亿吨,按照上面的要求,到2020年要比例从67%降到62%,也就是到2020年煤炭的使用量不能超过42亿吨,现在是40亿吨,去年以后只能增加2亿吨,这个难度很大,规划还要建设14个亿吨级的大型煤炭基地,这虽然是必要的。但是,必须有两条措施,一个是大力关闭整合小煤矿,我在安监总局三年,对小煤矿深有体会,它腾出了市场空间,大概有2亿吨的市场空间。第二、控制煤炭的进口,把净进口量由去年的3.2亿吨,降到2亿吨,这个看法谁双刃剑,一种看法是大量进口煤炭,自己少开,有道理,但是500万煤炭工人吃什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所以,进口要进口好煤,特种煤,褐煤、低质煤,含硫高的煤不要进口,这两个措施落实了,2020年煤炭消费控制在一次能源总量62%这个目标才有可能实现,但是这两个措施都不得力。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会长期存在,这是我国的国情。

  所以,必须同时把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是更积极的办法。减少煤炭产量,这是一种办法,更积极的办法是我们离不开煤炭,离开煤炭中国将是一片黑暗。因为我国的能源结构就是这样,改变不了,所以就是煤炭能不能清洁利用,能不能高效利用,我觉得今天这个论坛的主题选的非常准,要研究这个问题。技术措施是成熟的,比如煤炭洗选分级,合理利用,煤炭洗选率我们是40%,应该有60%,积极开发煤层气,我们煤层气的储量是32万亿立方米,这个数字很大,但是它不但没有被开采,而且成为事故,瓦斯爆炸的根源,现在每年有50亿立方米的产量。适度开发煤质气,改进煤制油示范项目,这是一个方式,但是高耗能,也是高排放二氧化碳,高耗水,要改进。建设坑口电站,发展超高压输电地燃煤的脱硫脱硝等等,此外,水煤浆,提升热效率有显著效果。我在中石化的时候,我们搞了一个项目,最近为了这个论坛,我专门去了一下,14年经过不断的改进,已经相当成熟,水煤浆65%是煤粉,35%是水,加上稳定剂混合,热值是每公斤4400大卡。

  数据表明,由于它燃烧完全,煤锅炉的热效率89.5%。一般的煤锅炉的热效率70%到75%,它比一般的美锅炉的热效率提高30个百分点。烟气净化以后,实测值,颗粒物含量小于每立方米10毫克,二氧化硫小于每立方米20毫克,氮氧化物小于每立方米90毫克,符合国家标准和北京市标准。

  所以,建议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总结推广水煤浆利用的成熟经验,尤其是严格烟气除尘脱硫脱硝。但是,由于脱硫脱硝投入巨大,现在国家有个政策,对发电的煤锅炉,每度电补8分钱,许多企业反映,我们是工业用的煤锅炉,能不能也给同样的政策,我觉得应该考虑,扩大范围,这样所有的锅炉都上大气脱硫除尘,这样不就好了吗?请大家批评指正!

文章关键词: 2014中国未来能源论坛未来能源论坛能源论坛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河北亿元贪官1家7人被拘 40箱钱部分长毛
  • 体育总决赛-锦织圭进四强 费德勒横扫穆雷
  • 娱乐编剧于正“贱人就是矫情”疑再讽林心如
  • 财经油价迎八连降 发改委或出手压低降幅
  • 科技高通案尾声:国产手机厂商或掀专利内战
  • 博客记者:广州“楼凤”色情产业链调查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教育部澄清传言 “211”“985”未废除
  • 易宪容:人民币升值可能成为一种趋势
  • 林采宜:上交所恢复T+0将带来什么?
  • 马跃成:解除限购救楼市是个美丽幻想
  • 叶檀:再无新生代农民
  • 冉学东:中国式贪腐导致通缩?
  • 陈思进:美国房市值得“抄底”吗?
  • 梁建章:林毅夫可能高估中国经济增长
  • 陶冬:中国版马歇尔先作好中国梦
  • 吴国平:天量后A股迈入精彩新纪元
  • 杨红旭:楼市“暖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