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森建议逐步取消GDP考核指标

2014年11月08日 09:37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由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办的“2014’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高层论坛”于11月8日-9日在广州举行。上图为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彭森。(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由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办的“2014’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高层论坛”于11月8日-9日在广州举行。上图为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彭森。(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梁斌 摄)

  新浪财经讯 由国家发改委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办的“2014’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高层论坛”于11月8日-9日在广州举行。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彭森出席并演讲。

  彭森称,长期以来,地方政府考核都是以GDP论英雄,这成为过去长期投资驱动,资源驱动增长模式的动力,也是中国独有的竞争性政府增长模式的动力,此种考核模式,造成了地方之间的恶性竞争,保护政策屡禁不止,地方政府过多的介入到招商引资等微观经济活动中,甚至造成了环境污染——从根本上扭曲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破坏了市场统一和竞争活力。

  对此,彭森建议,在“十三五”时期,国家只制定中期的发展指标,逐步的取消地方GDP增长指标统计,年度增长指标也改由研究机构来预测和发布。

  彭森还强调,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不是在实行强刺激还是微刺激上面,关键还是继续关心改革,继续关心市场,进一步深化改革,此乃适应新常态,培育新动力的根本途径。

  以下为演讲实录:

  彭森: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接受邀请到羊城参加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国际论坛。

  首先我想说的是最近中国会议比较多,可以说是大戏连台,刚刚在上一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刚刚闭幕,明天又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一周年的纪念日,上一周我们刚刚在北京开了一个论坛纪念中国改革元年。在过两天,在北京还要召开APEC会议,多个国家元首齐聚北京。下面我谈两点看法。

  第一,关于当前的经济形势;第二,对于生态城市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在刚刚结束的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上,有两句总的判断:1、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2、中国的改革发展任务极为繁重。

  从中国目前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在深度的调整中保持了整体复苏的态势,但是复苏之路仍然是曲折漫长的。从今年来看,主要经济体的走势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美国经济进入了稳步增长的轨道,房地产市场开始回暖,就业市场持续改善,失业率从2009年一度高达两位数,已经回落到6.4。10月底,美联储宣布结束QE政策之后,加息也是指日可待的。

  与此同时,欧盟和日本,欧元区在开放政策的同时,仅仅实现了一个零增长,特别我们注意到像德国,2008年以来表现在欧盟上最好的,今年也出现了负增长。整个欧元区的失业率目前高达11%,日本的安倍经济政策曾经一度出现了经济比较好的上升势头,但是如今已经风光不再。我们也注意到日本政府为了缓解财政的紧张,把消费税做了调整,从5%调到8%,结果带来的是国内的内需低迷。

  会前,我也见到我的老朋友中日经济协会会长,我们谈到了中日经济贸易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最高的时候,中日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量的17.5%,目前下降了10个点,只有7.5%,我也希望随着政治关系能够改善,中日经济关系能有所改善,这对中日双方都是非常重要的。

  回到新型经济体,新型经济体这两年面临着很多压力,目前世界经济的一些重大的风险,主要是三个方面:1、主要经济体的宏观政策分化比较严重;2、地缘政策的冲突不断;3、埃博拉病毒扩散也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新的打击。

  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在短期内难有明显的改善。从中国国内来看,我们刚刚对三季度经济形势做了一些分析,一方面总体来看经济的经济运行总体是平稳的,主要经济指标能处在合理的区间;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实体经济经营困难,财政经济风险不断增长,经济增长稳中趋缓,稳中有险,稳中有忧,这种情况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特别是进入了换挡期,国内经济运行持续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这个已经成为中国当前经济新常态的一个主要标志。从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的经济回落到了8%以下,我印象中当时对于中国经济能不能保持改革开放以来的高增长还是有争论的,当时有很知名的经济学家专门讲,中国可能还有希望在未来20年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但是实际情况,从2012年一季度开始到目前为止,11个季度,中国的经济是在7.3%-7.9%之间徘徊。今年的三季度7.3%增速也是年度来最低的,今年的年度计划本来是7.5%,但是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外贸,都不同程度的下降。这个应该讲都很难完成年初的计划。

  从投资看,去年中国的投资增长是19.6%,今年的计划做了一定的下调,是17.5%,但是从前三个季度来看,只有16.1%。从消费来看,社会商品流动总额去年的数字是13.1%,今年为了弥补投资的下降,上调到14.5%,实际运行的情况只有12%。外贸,去年的增长是7.5%,今年的计划也是7.5%,但是1-3季度,中国外贸的增长只有3.1%,其中外贸的出口是5.1%,进口只有1.3%。三架马车同时完不成计划,这个也是多年来没有的。

  因此,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中速的增长,就是围绕着7左右的增长,现在已经逐渐形成了社会的共识。

  但是新型经济的常态是什么?这个也有不同的意见。官方的意见,一直到今年年初讲的还是由于外需持续下降,内需不振,另外还有结构主动的调整。这个对不对?我想总体来讲也是对的,但是讲的是一个表面的原因,关键是中国已经进入了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内需不足的根本原因还是经济的内增动力不足。长期以来,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投资驱动、资源驱动的这样一种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同时,这种旧的增长模式的内增动力已经逐渐在消退,而我们所期待的市场驱动、创新驱动的新的增长模式,还在一个转轨的过程中。所以经济的内增动力还没有很好的发育和成长起来。

  应该说长期以来中国的投资增长一直保持在25%左右。但是今年1-3季度只有16%,其中占总投资约30%的制造业的投资,第一次下降到低于社会的总投资规模以下,只有13.8%,占总投资的20%的房地产投资,现在只有12.5%。针对这种情况,二季度国家也出台了一些微刺激的措施,包括一些设施的投资,但是目前这种微刺激的周期,它的效应期也明显的缩短了。所以二季度经济增长了3.5%,但是三季度回落到7.3%。所以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我想焦点不是在实行强刺激还是微刺激上面,关键还是继续关心改革,继续关心市场,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我想这是适应新常态,培育新动力的一个根本途径。

  中央和国务院也深刻的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的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的基本特征。要求我们牢牢的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处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系,保持战略定义。在不采取大规模设计措施的同时,坚持区间调控,措施定向调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中央的领导特别强调,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跨越三期叠加的根本之路还是改革创新,要深化改革推向各项工作。从对我国经济运行的总体分析看,今年的基本走势已经明朗,一些国际组织最近对中国经济的预测是全年增长7.3%,这个跟实际的偏差也不大。对于明显的GDP增长预期,一般定在7%左右比较适宜,这个既考虑到保就业和市场稳定需要,也有利于生产要素的能力和市场环境承受能力相适应,对改结构、促改革也有空间。

  明年是“十二五”计划最后一年,在筹划“十三五”的时候,我想对于增长的指标还可以有一些突破,有一些调整。即通过改革发展的指标来从根本上缓解目前稳增长和促改革、惠民生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以GDP论英雄,这个是过去长期投资驱动,资源驱动增长模式的一个动力,也是中国独有的竞争性政府增长模式的动力。

  尽管我们“十二五”规划中,经济增长的指标是预测性的,但是从中央到地方,实际上还是把GDP的指标实现视为政府工作最重要的指标。地方之间的一些恶性竞争,保护政策屡禁不止,过多的干预介入到招商引资等微观经济活动中,甚至造成了一些环境污染,都与盲目追求GDP等政绩有关,这从根本上扭曲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破坏了市场统一和竞争活力。所以我们也建议从“十三五”开始,国家只制定中期的发展指标,逐步的取消地方GDP增长指标统计,年度增长指标也改由研究机构来预测和发布。这样我想对于目前的这个情况,还是会有一个很大的改善和提升。

  二、关于推动生态城市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规划

  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各地近年来积极探索生态城镇建设,很多城市提出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绿色城市的建设目标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我们也看到整个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有必要从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角度,从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来出发,对目前城市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和误区,重新进行一些研判。

  1、城市发展的方式粗放,能源利用率不高。在中国城市发展部门中,为了彰显城市建设的成就,一些城市往往不顾及经济发展的现实,没有考虑老百姓的实际需要,花一些大手笔,大投资建设了一批景观工程、形象工程。我们也看到一些大拆大建,曾经是城市的骄傲和象征的建筑消失掉了,重新花高成本建设了一批新的城市。

  有关的数据表明,中国的城市建筑生命平均只能维持25年-30年,而在美国,城市建筑平均的寿命是74年,英国、法国等国超过100年。所以大拆大建,看起来是城市的面面貌是日新月异,但是这是我们的财政浪费,缺乏前瞻性的规划,说明我们的城市管理水平还是不高;

  2、城市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不符合生态城市的要求,现在社会上对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存在一些误区,不仅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城市的管理者都喜欢多建一些在视觉上、形象上的绿水青山,讲看得见的绿色作为一个城市生态最好的基本标志。但是,恰恰是这样的一些生态景观的、人为景观的制造导致了城市的无限扩张,资源浪费和压力的增加,破坏了原来的生态模式,造成了垃圾微存,空气雾霾,造成了很多城市市民。

  同时,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形态,追求标新立异,现在国际上被淘汰的建筑理念和方式,像大型的玻璃、木墙在国内大行其道。这加强了政府对建筑材料的应用,给生态带来更多的压力。

  3、城市的扩展过快,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能源消耗。现在中国的增长一般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做大城市,政府考虑无论是开发旧区的建设,新区的建设,带来的结果是各类新城、新区层出不穷,2013年,国家发改委做了一个统计调查,每一个新城新区规划建设用地的面积平均为63平方公里,比现有的城市建设区一半还要大,这都是为了做大城市,拉大城市的规模,结果也造成了城市的密度下降。城市是不是越大越好?紧凑城市才是生态城市在空间上的形象,这不仅让市民的生活没有更方便,势必会增加资源能源的消耗。城市面积过大,会带来资源的浪费。城市面临过度扩张,还带来了政府投入的增长,主要表现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城市运营维护成本增加。这可能是我们一些地方政府所忽视的,只是想到眼下怎么把城市规模做大,没有想到维护城市需要付出多少成本的代价。

  4、城市化的模式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能源资源的消耗,比如工业、服务业,它创造同等的产值,但是它消耗的能源资源远低于加工工业。在2013年,服务业、工业才首次超过了加工业,而同时期,全球的服务业占比一直高达70%左右,中国的服务业占比太低,一方面是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工业发展导向,GDP崇拜,政绩考核等问题造成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城市发展模式对这种服务业所造成影响,人口在城市集聚,带来了服务业发展的必要需求,但是中国的城市发展模式,一个是大规模的城市土地开发利用模式,限制了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很多房地产商只是注重居住的功能,开发的封闭式的社区,使服务业失去了适宜的发展空间,对服务业发展造成一定障碍;另外一个是视觉化的城市建设模式,对城市的资源的增加,也最后转嫁到服务业发展上来,增加了服务业发展,使服务业发展失去了低成本的发展空间,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

  明年是“十二五”的最后一年,也是落实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关键一年,当前,“十三五”规划的工作已经启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仍然是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建设生态城市,新型城镇化方面,我们还要坚持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的原则,调整城市发展模式,推动生态城市的健康发展。

  有几个简单的建议:1、深刻认识生态城市的含义,树立正确的生态城市观。生态城市是一个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体的生态系统,三者应该是互惠共生,相互协调。生态城市建设就是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的融入到城市发展,构建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我们需要从多维度来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处理正确的生态城市观。从地理角度认识生态城市建设的技术路径,从经济的角度,认识生态城市的成本与收益,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从空间资源的密集度,产业布局,出行的方便,消费的便捷还是推广绿色能源,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都要统一进行规划,反复的进行考核。

  2、要尊重城市的发展规律,改善城市的管理水平,城市的发展就是为居民提供宜居宜业的条件,城市要充分认识到吸纳人口和保持产业的低成本,是提高城市竞争力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城市发展建设要以向居民提供方便为基本原则,避免以城市管理者的主观意愿进行商业开发和大规模的改造,切忌修建不切实际的大马路、大工厂等形象工程,切忌把提高城镇的实际效果,要为就业提供充足的空间视为城市管理者的目标。满足居民对服务业方便、快捷的需求,改变粗放型城市发展方式,建设紧凑型城市,努力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大中小城市必须改变大范围土地开发的模式,推进小范围土地开发发展。建设生态城市一定要充分考虑生态结构、功能区的配置,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合理布局城市人口和产业,提倡商业、居住、生态等功能在空间上混合搭配,实现人民工作、生活的便捷性,减少出行的消耗。

  3、要改善能源供给结构,加快建筑的节能改造,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实现小规模,小能量,模块化和分散式的共融,推动分布式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规模化应用,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补充。要大力的发展绿色建材,加快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完善绿色建筑的标准和应用体系,扩大强大执行的范围,推进既有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的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材,逐步提高新建筑的能效水平,严格执行节能标准。

  4、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在城镇化高速增长的过程中,产业的发展和选择既要明确未来的现代化走向,同时要兼顾过渡时期传统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满足广大的中低收入人口消费趋势中的作用。生态城市建设必须走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之路,城镇政府应增强对传统服务业的包容性,利用传统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多样化的生活服务,满足民生的需求。同时,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生产型服务业,推动自主创新,降低能源消耗,助推信息工业化,要创造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环境,从户籍、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系统,进一步的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力度,规范服务市场的秩序,完善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以上讲了两个问题,也对生态城市的发展提了一些不成熟的个人建议,供大家参考。

  最后,再一次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的成功,谢谢大家!

    以上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校对

文章关键词: 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可持续发展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江西政协副主席女婿造假骗官 巡视组点名
  • 体育狼堡确认有意张稀哲 意劲旅或租借钻石
  • 娱乐香港某天王女儿遭下药迷奸 法官:还吸毒
  • 财经保时捷频被投诉 回应:中国环境恶劣
  • 科技阿里双十一全天交易额571亿元
  • 博客中日首脑会见没被报道的几个细节(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一男大学生向女同学表白被学校开除(图)
  • 水皮:2500点不过是场风花雪月
  • 叶荣添:不要惊慌 2600点即将来临
  • 牛刀:黄金的四年大底和30年大顶
  • 黄凡:在股市涨跌中保持淡定
  • 魏凤春:A股的中长期支撑仍然牢固
  • 冉学东:黄金储备与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 慕容小散:别怕 牛市还没有收工
  • 钮文新:中国经济首先应是主动性增长
  • 吴其伦:董藩救楼市药方严重不靠谱
  • 巴曙松:美国金融危机后的监管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