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峣:新晋诺奖得主梯若尔惊诧中国各省互相征税

2014年10月25日 14:41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图为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欧阳峣。(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骆霄 摄) 图为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欧阳峣。(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骆霄 摄)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暨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论坛将于10月25—26日在武汉举行,湖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欧阳峣出席了会议。

  以下为文字实录:

  欧阳峣: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同学们: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到这里跟大家交流,也非常感谢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给了我这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张培刚教授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经济学大师,也是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人,去年张培刚教授诞辰一百周年,我很认真拜读了张培刚的著作,而且写了一篇文章讲张培刚教授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我认为张培刚教授在发展经济学史上的贡献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提出了农业国工业化,成为了发展经济学的主题理论,提出了发展中大国应该成为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学术界一般对第一个贡献比较重视,对第二个贡献重视不够,张培刚教授这两个贡献都引领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向。第二大贡献主要是在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当时张培刚教授写了三篇论文,首先是认识到发展经济学以前研究对象缺乏代表性,中国、印度、巴基斯坦这些国家更有代表性,值得研究,后面明确提出加强对发展中大国的研究。92年张培刚教授主编的《新发展经济学》,贯彻了他这个思想,张培刚教授组织对发展中大国的特点进行了概括,而且对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道路进行了总结,比如讲到发展中大国初期外贸比重比较低,讲到发展中大国经济起飞的时候,就开始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以及发展中大国在工业化初期有一些优势。所以张培刚先生在这里初步探索了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也开创了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张培刚教授提出这个命题之后,国内很多学者对大国经济进行了研究,最近几年,我们组织了小的团队:大国经济研究中心,对大国经济发展理论也进行了初步研究。我们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主要是根据张培刚先生提出的命题,对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今天我主要向大家报告一下,我们研究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国家规模影响经济发展形势。第二个问题:中国为什么选择了小国经济发展形势。第三个问题:怎么样推进基于内需的全球化战略。

  国际上对国家规模经济影响力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最早是1957年,当时召开了一个会议,主题就是国家规模的基本影响,他认为大国比较稳定,有稳定发展的优势,但小国比较灵活,也可以利用开放经济获得一些优势,这是最早的研究。后面一些经济学者进行了研究,提出一些观点,国家规模对生产有影响,80年代伯金斯《大国:人口和幅员的影响》,也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论和前面基本相同。总体来说,大国倾向于内向政策。钱纳里说,大国的发展型式反映了它们对国内市场的关注,导致了一套具有广泛后果的内向政策。

  美国近代工业化从南北战争以后开始突飞猛进发展,国外学者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专门了美国近代化工业化道路,他指出:美国制造商不能期望那些较老的国家供给一个大市场,而必须在国内创造市场,同外国的产品进行竞争。美国是一个内生化的模式。国内也有学者研究这个问题,有人提出美国学派,美国是内向型发展的意识,包括比较高的关税政策、以内需发展的模式、重视科技进步等等。

  总之,传统的观点都是大国倾向于大国政策,这是第一个大问题。

  为什么中国选择了小国经济发展模式?美国发展和发达大国的发展是近代,后面到了现代,采用进口替代战略像墨西哥这些国家发展不是很好,但采取外向型发展战略的小国经济发展很好,特别是中国,开放前经济发展很落后,通过对外开放迅速拉动经济发展,这个时候大家就提出一个疑问,按照传统的观念,中国是大国应该选择内向型发展模式,但中国为什么选择了小国经济发展的发展模式?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当时改革开放初期国内条件限制中国内向型发展,大国采取内向型战略和政策也需要具备一定条件,才能使潜在优势变成现实优势,有这样几个条件,首先是必须要有巨大的国内需求,使各种生产要素能够结合形成规模经济;第二必须要有完善的市场机制,使各种生产要素能够流动,形成统一的市场;第三必须要有潜在的比较优势,使国内工业化能形成国际产业竞争力。我们回顾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只有第一个条件比较成熟,存在比较优势,特别是劳动力优势,在国内需求、市场机制方面都不是很成熟。从国内需求来看,长期低收入造成内需不足。1977年中国人均GDP190美元,1997年是771美元,按照国际标准,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分界线是760美元左右,所以我们97年才过了分界线,以前长期的低收入造成消费水平不足,虽然人口比较多,存在的需求比较大,但有购买能力的需求比较小,实际上我国开放以后,通过外需使劳动力优势在制造业上形成了比较优势,制造业也是主要出口,所以才拉动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当时不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中国的体制机制由于行政化的管理,对国内市场的一体化有很大不利的影响,最近梯若尔也讲到中国各个省互相征税感到很惊诧,涉及到地方税的时候,各个省要保护各个地方的利益,阻碍外面的产品进来,80年代、90年代这个问题相对严重,现在这个问题有改善但没完成解决,我记得90年代中期,我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时候,卷烟生产的原料是一种产品,不准随便卖,农民种的烤烟只能卖给本地不能卖给外地,因为你卖给外地,税收就被外地收了。当时在特殊产品上市场分割还是很严重的。除此之外还有法制缺项,使交易成本比较高。这些条件使得当时一些企业愿意到国外发展,通过开放经济获得比较好的国际市场。我们觉得像欧盟这样的统一市场,实际上是把一些小的国家变成了大的经济体,形成了大国优势,像中国这样的市场分割在某种程度上把大国变成了小经济体,所以当时我们的条件不适合选择大国模式,而是选择了小国经济模式。

  第二,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中国对外开放。发达国家在近代实行工业化,我国是在现代实现工业化,条件不同,现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对外开放能够获得开放红利,小型国家可以利用全球化赢得优势,假如不开放就会丧失红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选择了小国经济发展模式。

  怎样推进基于内需的全球战略?中国经济通过对外开放获得了高速增长,成就巨大,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个是发展的产业一直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所以对国民福利的提高、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是很不利的。同时出口规模巨大,形成了外贸顺差,特别是巨额的外汇储备,巨额外汇储备主要用于购买美国国债,风险很大。

  总而言之,怎么样实现转型成为了重要问题。我们认为第一从战略上,解决内向型和全球化的矛盾。目前在全球化条件下,对外开放可以获得开放红利,不可能搞封闭,封闭是没有出路的,我们认为把这两个关系协调好非常重要。像美国把内需作为自己的优势,吸引社会上各种优质资源,包括人财物在美国发展经济,使大企业、大产业在美国成长起来。我们也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把内需作为优势,实现全球创新资源的集聚,使中国也成为培育大企业、大产业的基地。

  第二,从体制上要解决好行政化和大市场的矛盾。因为要实施大国发展战略,并且培育统一的国内市场。我们知道,中国行政化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每一个企业都有行政隶属关系,一个大单位管一个小单位,就像军事化的管理,但发达国家不一样,管理体制是不同的,我国必须通过改革使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要减少企业交易成本,使本土企业能够有效地利用规模巨大的国内巨大市场获得良好市场环境,从而形成吸引全球优质资源的优势。

  中央正在推进体制改革,一个是提出使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再一个是要实现配套的系统性改革,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改革,能够真的使制度发生系统性的变化,目前四种全会也讲到了法制环境,怎么样通过治理法制环境,消除腐败、减少交易成本,通过创造这些条件,我们才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才能实施大国经济发展战略。我们还在方面准备做实证研究,以后有机会再向大家汇报。

  谢谢!

文章关键词: 中国经济发展论坛欧阳峣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湖南郴州一名民警在禁闭期间跳楼
  • 体育哈登25分火箭胜马刺 书豪19+7湖人遭绝杀
  • 娱乐央视女主播服装悄变 黑色深V西装吸睛
  • 财经超20城推购房补贴 2008年地方救市重现
  • 科技谷歌管理层重组:佩奇交出核心产品领导权
  • 博客李银河:女孩身体换旅行算卖淫吗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2015国考竞争烈度创新低 国考热职
  • 易宪容:房贷新政可能恶化财富分配
  • 李光斗:马云是最成功的洗脑大师
  • 龚蕾:索罗斯如何看俄罗斯与欧洲经济
  • 余丰慧:不必对GDP增速回落大惊小怪
  • 许一力:沪港通问题关键在资本利得税
  • 洪榕:四中全会公报解读
  • 叶檀:退市制度的敌人
  • 傅蔚冈:阿狗阿猫正在离开房地产
  • 钮文新:互联网金融不要冲动
  • 肖磊:人民币国际化进入最关键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