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暨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论坛将于10月25—26日在武汉举行,陕西省政府金融办主任李忠民出席了会议。
以下为文字实录:
李忠民: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
感谢徐院长的邀请,我连续五届都参加了颁奖典礼和论坛,在论坛上也把我们团队所做的研究向大家汇报一下,原来做理论性发展模型的研究,近两年主要是进行丝绸之路的研究,在讲台上,我们讲了前两年欧亚非合作的问题,今天结合我们的研究,向大家继续报告丝绸之路发展的几个问题。
应该说近两年来,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尤其是在西部地区掀起了高潮,对丝绸之路认识进一步加剧,如何更好地把丝绸之路印向深入,在实际工作中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习总书记提出的一路一带的建设,在这个过程里实际上还有一区(自贸区)的建设,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在这个过程里,尤其对丝绸之路来将,我认为丝绸之路整体的发展更是政府推动下的资源工业化,和原来发展经济学,农业工业化和一般产业的工业化不太一样的是,我们要推动资源的工业化,需要大的市场、大的技术、大的制度、大的资本,由大的东西促进资源的工业化,才能减轻环境的压力,才能减轻对资源的依赖。
第二,这一次提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就对“带”的经济理论就有一个说法,也就是说如何更好地思考“带”经济或者扩展以后经济增长极的研究,在经济学里也要加强。关于“带”的经济理论,不可能是一条带上均匀发展,必然产生一些不均匀的支点,点的选择应该怎么思考。讲一下带经济理论下的点的选择与演化。我们35年以来,我们画了一个圈,形成了多圈的发展格局,所以东部崛起,后来在东部发展过程里,又花了很多区,包括浦东新区等等,这种多区域的发展在过去十年里达到了极值,比如说产生了跨省域的多功能经济区建设,但它们没有像浦东经济区发展这么有实效,一个是时间短,涉及到跨省情行政资源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大家看这些区,多区域发展所受到的约束更多是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匹配的双重约束问题。
现在又提出经济带的建设,不管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最近颁布了长江经济带,“带”怎么去建设?我认为是在增长极上下功夫,在支点上下功夫,也就是说在产业的聚集、成熟群的形成,交通物流网构建上下功夫,这样带才有意义。带在发展理论上,我们说它是自我演化的过程,还是在外力推动下进行,我们说把政府和市场力量可以结合起来研究。具体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里讲,涉及到支点怎么选择,既然不可能走均匀的发展路径,丝绸之路经济带就认为可能更多要走类似于珠帘的发展,像项炼一样,更多的珠子,更多的城市群、产业聚集来发展。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建立哪些珠子,国家选择和规划里就要更多地思考。我们看这些支点上,有些是可以发光的,有些就是支点性的,所以我们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珠帘式发展过程里分类成哪些是可以构成辐射点的点的发展,有些是支撑点的发展,只有这样做科学分析之后,才可能使这个经济带的建设有了实质的含义。所以也有在政策层面上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的争论,包括每一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很多城市去争起点,争所谓中心的建设,我们根据资源禀赋、根据历史定位、市场化的水平和相关国家政策的支持安排来讲,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国段来讲,我们认为不会有更多的辐射点,更需要集中建设几个辐射点。一个是看西安,再往远处的俄罗斯莫斯科,以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以及德国一些城市点的选择,它可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辐射的功能。有一些更多是支撑点的建设,包括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多是支撑点,如果把这两个点反过来去研,对这条路的建设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第三,在丝绸之路发展过程里,路径依赖和顺序怎么优化?中国建设丝绸之路时经常谈到向西开放,这样就要回答向东开放和向西开放有什么区别?向东开放的时候,可以吸取技术、资本、管理等等,在中国进行生产、加工、提升,再进行国际化的销售,进而提升东部的发展,向西开放不可能吸引资本、技术,更多是吸收原材料、资源的开放,所以我们就有技术、资本走出去的问题。所以我们说向东开放更多是吸纳全球的技术、资本进一步推动中国发展,向西开放更多地是希望中国经济的加速器,把我们已经形成的技术、资本向西开放和延伸,进而获取他们更多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以及非自然的一些资源,甚至劳动力的资源等等。这样来讲,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就不能像过去一样强调技术、资本的输入,而要强调技术、资本的输出,要把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向西开放的加速器,把中国成熟的技术和资本扩展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去。这样就要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的贸易,包括一些服务的贸易也要跟上出去。实际上在这个角度上,中国35年的改革开放具备了向外输出一定技术和资本的能力,也具备了一定工程走出去的模式。它和一般发展也有差异,我们是把技术拿进来把产品卖出去,而在这里一开始就是技术贸易、工程贸易,在这一点上讲,路径依赖过去向东开放到向西开放也有一个转型的问题。
再就是在建设顺序方面,构成三层顺序,第一是物质类,产业、城市、交通路网的建设,更多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要把基础设施、产业打出去。我们可以看到好的消息是中国和俄罗斯在上上周时,签署了两个国家的主权基金投资建设产业园区,一个在莫斯科,一个是在西安。同时还会聚集中亚乃至沿线国家在不同的区域设立产业园区。这样把中国35年产业园区发展经验、成熟技术成体系地输出出去,这样就能够使物质内容更加扎实。同时,特别强调城市集群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路网、物流体系的建设,这也是整个网里构成的物质内容。
既然和东部开发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地方,所以在制度创新方面,针对丝绸之路的投资、贸易、金融的制度创新方面就有一些新的要求。这是它的第二个层次,这是制度创新的层次。
第三个才是社会融合。社会融合包括文理融合、生态、科教一体化的融合等等,这样就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分成三个层次。现在所有的宣传都是倒过来的,更多把丝绸之路宣传为文化的合作、旅游的合作,这样在推进丝绸之路真正建设时,前期是可以的,但如果在真实的建设里,更需要构建物质体系、制度创新。
我汇报的第四个问题,金融先行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新支点。正因为和东部开发不太一样,更多需要工程出去,成体系的生产能力的转移和生产能力的扩展,所以金融就成为丝绸之路建设一个先行者,而不是助推者。同时丝绸之路建设会构成中国人民币国际化建设的新支点。在新格局下,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是全方位的,非美元的人民币国际化也是要关注的内容。由于技术、资本的输出,资源大工业化体系的构建需要金融,同时丝绸之路不同国家之间币种互换、结算,以及城市和产业建设都需要大量金融服务与支持,同时投资和贸易也需要金融功能的扩展,这就要求更多地在丝绸之路建设里一开始就要注重金融的要素。我们最近一直在各个地方呼吁,在自贸区里,对欧美日经济的人民币国际化新措施,也完全可以适合于丝绸之路新起点建设。我们也希望在这样一个适当的范围里,设置自由贸易帐户,进行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建设等等,这样才能使人民币国际化走得更稳当一些。
最后一个问题关于依法建带的问题。丝绸之路建设过程里,有两种市场:市场力量、跨行政区域协调力量(政府力量),这条带上,文化差异、民族宗教各种多元因素,导致政治非常复杂。这样跨行政区域的协调就构成很大的问题,如何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里,既能发挥市场的力量,又能发挥政府的力量,在这儿特别提出来要依法建带。以法制的方式,以法的力量保护丝绸之路建设的各方力量均衡。实现要强调立法,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为贸易区进行立法的不多,但是这一次自贸区的时候,实际上是停了三部法,有些法律也提到了修改了议事日程上,我们认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里,立法是一个着重考虑的关键点。在立法的基础上,更好地做好丝绸之路的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是第二位的。另外要在跨区域行政治理方面加强合作,如果在跨行政区域之间没有非常强的治理结构,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带的建设仍然面临着力量分散和不集中的问题,到头来可能会出现丝绸之路的建设仅仅留于口号以及文化、旅游、交通甚至简单物流的开通而已,这样就降低了丝绸之路在整个中国梦实现中的分量。我们希望通过立法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丝绸之路的建设。
谢谢大家!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