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Grubb:亚洲在能源及环境方面面临很大挑战

2014年05月24日 11:22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由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2014”于5月23日-26日在上海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选择 —— 亚洲转型:寻找新动力”。图为剑桥大学减缓气候变化研究中心能源和气候政策主席Michael Grubb主旨演讲。(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康亮 摄)   由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2014”于5月23日-26日在上海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选择 —— 亚洲转型:寻找新动力”。图为剑桥大学减缓气候变化研究中心能源和气候政策主席Michael Grubb主旨演讲。(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康亮 摄)

  新浪财经讯 由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2014”于5月23日-26日在上海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选择 —— 亚洲转型:寻找新动力”。图为剑桥大学减缓气候变化研究中心能源和气候政策主席Michael Grubb主旨演讲。

  以下为发言实录:

  Michael Grubb:非常感谢朴教授的介绍,女士们、先生们:

  主办方要求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最近我的这本书,大家可以看到题目好像是一点都不谦虚,我们主要是看一看这其中一些概念,在亚洲的转型和亚洲的新动力方面会有什么样的贡献。

  我想给这次会议主要提供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第一可能大家也不会惊讶,就是能源以及相关的环境方面的影响,对亚洲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挑战。第二点跟大家分享一下在这些问题背后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我也希望能够在发展过程本身方面有一些看法跟大家分享。

  每个危机,危后面一定有机,所以我们就要看一看有些什么样的机会,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是有点儿悲观,但是到我结论的时候基本上就又回到乐观的轨道上了。

  一些基本的内容,就不一个一个的数据跟大家分享,能源这个问题上,就是国际燃料市场,尤其是国际燃油市场,其实一直而且可能会继续保持这种波动很大的特点,所以这样一来大家看在过去的40年的数据当中可以看得出来,全球的石油需求,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石油大战之后,基本上影响到了全世界,除了亚洲在全球的石油需求方面。当中这一块,大家可以看到,其实波动性非常大,我刚才提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而且很难预测,2000年经济学家在预测说要有五美元一桶的石油,没有多久这个预测就被证明是错的。最下面这一块大家看GDP每年的增长,大家可能不太会有争议,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后,对于经济增长有比较大的增长。但是大家争议比较多的是,那个阶段有关石油的价格、他们有些怎样的互动、关联,当然还有其他的机制,包括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对于利率有什么影响,对汇率有什么影响。我想强调一点,倒不一定是价格本身,而是波动性到底意味着什么。因为我们前面也看到了影响,或者说大家好像有一些熟视无睹的感觉。

  我们再来看能源问题,这不仅仅是油气市场,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我们可以再看一看能源体系,昨天在亚洲的雾霾问题,我不能说我自己是专家,所以我接下来主要关注气候变化的影响。大家也知道对经济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人们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社会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里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这要取决于范围到底有多大,包括你考虑要有多大的变化,对未来有什么样的规划以及对全球性的风险如何去防卫。所以大家可以看这里一张表,就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感觉,就是左手我们可以看一些平缓的变化,比如说世界平均变暖一度或者两度,你可以看到其中的变动性,比如说降雨量的变化等等。科学家又会有很多不安,因为你到底有些怎样的结构变化。亚洲也好,或者是亚马逊河流域,或者是其他地方都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对市场的影响,对GDP有怎样的影响,如何去衡量GDP,比如说对农业方面的影响,对城市方面的影响,还有海平面的保护,还有一些非市场的。

  第三部分就是社会的稳定性以及这个方面潜在的影响。我把这些因素全包括在其中了,因为在文献当中是有一个趋势去量化不少的因素,大家看直接的市场影响还有一些预估的非市场的影响,这样一来就越来越难以量化,这样的话结论可能就比较悲观,代价也会非常巨大。美国经济的回顾当中是说接下来可能说是说对了,但是理由是错了。还有些其他的经济学家,可能更加的悲观,说我们不太了解,或者我们没有能够了解到这个成本效益到底如何。因为潜在的代价或者说成本会增加得非常快,所以你这样一来的话,在不确定性和成本效益之间,就没有办法去进行很精确的量化计算。所有这一切的背后,其实这是一个比较,刚才Robert Shiller教授也跟大家分享过,就是说君子和而不同,什么意思?我们是不是要把一些不同的对于金融危机的这种理解应用到这里,看看短期、长期或者说是系统性的风险。好多人大家都不太理解,这到底是什么,就先姑且忽略不谈。

  我再回到这个问题,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在风险管理这方面,一些主要的问题,倒不是最初的信号,到底气候变化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如何去评估,我们如何去进行协调?这个问题已经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说法在气候变化方面表达出来了,包括历史,还有其他人写的一些书,比如说是历史上最大的市场失灵,还有完美的道德风暴,还有未来的比如说他们会有一些非常深刻的哲学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些未来学家,还有一些哲学,他们有一些非常难解决的问题,很难找出答案。你也可以说我们到目前为止做得还不是很好,因为你可以看排放量来衡量,在过去的十年当中要比前几十年加起来都要快,超出了人们的想像,这是二氧化碳的问题,还有油价的问题,每桶多少价格,对于环境的影响,技术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级。不一定非得是安全,所有这些背后考虑的问题。还有本来是很小地方排放,然后影响了地区性,进而影响到全球。所以我们看在能源方面有话语出来了,各种各样的说法,包括能源,是不是买得起,还有安全。

  我第二个提出的主题就是我们要去真正的理解看看到底是什么,我把数据部分跳过,由于时间关系。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总结性的分析,一些有趣的数据给我们提供了什么。Bashmakov是俄国的一位能源科学家,在剑桥发表了这么一个文章,在能源方面其实跟GDP的比基本上都是不变的,固定,这还是在能源价格变化非常大的情况下,这个大家可能很惊讶、也很迷惑,因为你只要看一看象样一点能源的教科书,可以看它的波动性,变化性,基本上应该是1,什么意思?50%的能源价格上涨可能都是跟能源的价格之间的波动相关的,就是一半对一半。在中其的CPI来看可以看看这些超国际的数据来进行比较,也可以看到一些国家因为能源价格不断上涨,所以在能源的效率方面做了很多的监管,包括创新以及能源的供应等等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

  对这样一个问题的经济学的解释,就我们的理解以及所作这样一个事情,必须要有一个所谓的最佳实践的前沿,这张图上提供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结合了前沿以及我们现在的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形成了一个结果关系图,这是一个基于假设,我们的确在市场当中有一些所谓的参与者,而且那些参与者互相之间有互相连接的良性动力和积极的探索力。这种所谓的探索力我称之为优化的行为体制,在最佳实践前沿的左方是资源以及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排放当中的行为者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个也会起到一定的包括能源节能减排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消耗大量的能源,是否能够有可能在能源的节能减排方面作出新的成果?经济学对此有一个解释,过去几十年当中我们做了一个现实世界的个体及组织的决策过程的描绘,尤其是涉及到一些所谓的或有成本或者偶然成本,我们如何进行现有的能源结构的优化,这些优化的因素和现在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有一本书是专门谈这个问题的,第一象限所谓的满足行为。第二象限是所谓的优化行为模式,第二阶段以上就变得更为有趣了,就是以什么样的方向来进行技术的研发和发展。许多经济学学说都他们了这方面不同的假设和学说,其中大量的论据或者说是一些根据都被汇集到了所谓的第三象限的理论集合,那就是所谓的转变行为理论。在这个象限当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就是创新以及复杂体系的演化和进步。大家可以看见如果要把这样一个减排的限度从比较高的象限向比较低的象限进行移动,能够做的就是不断加快这些减排技术的研发,与此同时它的研发成本也会进一步上升。所以从一个比较广的角度来讲,那就是如何对于把这样的革命以及所谓的演进进程结合起来。这两者之间并不是在争夺对于同一个问题的解释权,而最简单的一种解释的方法就是它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流程在不同的理论层面对于现实进行解释和说明而已,因此之前所介绍的三种象限的不同学说的假设,都是基于理论的不同层面,并且在不同的规模和不同的层面上进行运用了以后的结果展示而已。包括时间轴和社会轴都可以在社会组织行为学以及新兴古典所谓的社会福利学包括演化机构组织学方面得到很好的解释。过去几年所作的研究也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机制和机构演化的理论说明可以通过这两个学说的整合来加以解释。在历史上75年前,就有过相应的学说出现,我们就做了一些结合,同时把这些所谓的解决方案和我们现在所遇到的社会问题进行了一个等量直观的排比。在这里对于政策的指出,最重要的就是价格和市场互动。对于市场来说,如果它要起相应的作用,必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价格进行指导或者约束。包括高相关性以及低消耗度,包括转变能力和优化能力等等,都可以在不同的市场条件机制下面和不同的标准准入的条件下面来进行互动。如果我们希望能够对这个系统进行转化,必须要开展大量的战略性的重点投资,这些重点投资必须着眼于长远的回报,而不能够着眼于一蹴而就的市场回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希望能够把创新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结合起来。把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体系。

  我将用这些图片结束我今天的演讲,因为我们所作的分析都是发生在宏观经济学的层面上,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的增长模式基本上建立在所谓的存量,也就是与我们目前所预测到的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模式的资本和资源的累积的效应的研究结果所得出的结论。许多经济学家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回答和这个理论相关的许多问题,他们主要的研究是在两大领域,其中一大领域就是如何把经济发展驱动力和我们技术层面的一些抓手能够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在政策、法律以及在机制和文化等层面有一个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认为在经济学不管是在宏观还是微观经济学领域,都有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来进行解释。

  最后的几分钟当中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未来的风险以及未来的发展机遇又是在什么地方。非常值得大家讨论的一点就是在以上三个领域当中,我们所提到三个不同的观点,都是基于不同的介绍和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案的侧面所提出的。其中有一个就是涉及到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理论是否能够随着这样的一种市场边界的不断拓展,以及我们的经济和发展模式不断的呈现出新的态势和创新的理念,而出现相应的调整。有些时候我们这些调整的理念和这种调整的步骤是没有办法进行同步的。如果我们来看一下能源体系,能源体系当中包括对于发展的驱动力、环境等等以及包括能效等在内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都极其复杂,所有的这些复杂的因素都是基于技术和基础设施的网络,所以我们把这样一种体系和这样一个平台进行结合之后,必须要找到一个路径依赖式的发展方法,而不能够出现在意识和解决方法之间的脱节。在这方面许多人也发生了很多争论和意见冲突,对我来说其实所有的理论和说法都是有道理的。如果来看一下第三点也就是亚洲发展快速增长的驱动力和轨道的话,不难发现快速的增长、全球化和我们之前所提到的三大领域的因素都是互为作用的,因此我们是不是需要在这方面能够有一个更为一体化、更为整合式的一个理念,或者说是一个思考方法呢?我相信通过我的演讲,大家一定会发现,我们可以把亚洲的发展通过更为综合性的方法来进行考虑,而不是从一个维度来加以思考。

  在世界经济论坛当中,大家也都记得吧,在全球竞争力的指数方面,提出了一些所谓包括以上三大主要谈论领域的架构的建设性的建议。那么上面的字体比较小,大家不一定看得清楚,至少列出了我们全球可持续性发展和竞争力提升指数当中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我们来说发展的机遇就来自于我们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激进的创新的方法,同时能够更好的去理解经济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在现在不断发展中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制度下面一个具体的印证。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对于国家的竞争力是非常有作用的,非常有价值的,如果能够投入10%~15%的百分点已经是非常之高了。只要有一个百分点的上下够会极大的影响这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任何一个创新都能够在经济学方面对于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去接受这样的创新和研究开发能力,以及相关投入的增加这样一个决定。从这张图上大家可以看见这是一个微观建模的结果,全球GDP到了本世纪中叶的时候,它和全球迁移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弱的,或者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根据这些模型来判断,跟所谓大范围的方向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全球迁徙化的大问题相关的就是我们的创新和GDP增长的内生驱动力的问题,如果未来世界要变得更为企稳,把这些极不稳定的要素加以去除的话,唯一走的路就是创新,或者能够把各种有效的因素加以整合的方法,而不能够只对其中的一个维度参数进行过多的关注。所以我们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现在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而是接下来所遇到的结构性的调整和系统性调整的步速以及方向把握的问题。如果我们对于这两个问题不加以有效的认识,那么它最后将会带来非常恶劣的后果。许多的研究学者和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开展了旷日持久的辩论,之间提到的包括时间轴、弹性轴、空间轴以及全球能源轴方面的所有的因素,都必须有效的赋予未来这些结构和系统调整的步速的调整和方向的把握。我们未来的方向的确是一个战略性的选择,所以这个战略性的关键的选择的决出,有赖于大家,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乌鲁木齐暴恐案告破4名暴恐分子被炸死
  • 体育汤杯中国12年首无缘决赛 尤杯女队进决赛
  • 娱乐董洁经纪人被判致歉潘粤明 赔4千资料费
  • 财经中央发重要信号:能源局3天4官员被查
  • 科技迅雷提交招股书拟赴美上市
  • 博客黄佟佟:真人秀是女神许晴的天敌(图)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入学116公斤毕业减半 小胖妹变女神(图)
  • 梁建章:北京该不该严控人口
  • 谢作诗:限购令没走限降令来了
  • 天天说钱:2000点是A股的遮羞布
  • 江濡山:“非常时期”需要非常之策
  • 朱大鸣:不对称调控将让房价发生暴涨
  • 叶檀:内幕难求证 王亚伟时代结束
  • 易宪容:国内楼市旧式调控将寿终正寝
  • 慕容小散:鲁豫有约A股 福兮祸兮?
  • 曹中铭:举牌潮为上市公司敲响警钟
  • 徐斌:中国金融风险至今为止可控